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三界十方法界是指哪些

三界十方法界是指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15 00:33:53

1. 什么是十方法界

十法界
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2. 什么是 三界十方

http://www.yczyqg.com/wenzhang/djwz/file31.htm三 界 者 有 三 : 一 以 时 间 而 言 , 分 为 无 极 界 、 太 极 界 、 与 现 世 界 ; 一 以 空 间 而 言 , 分 为 天 界 、 地 界 、 与 水 界 ; 一 以 道 境 而 言 , 分 为 欲 界 、 色 界 、 与 无 色 界 。 皆 称 为 “ 三 界 ” 也 。 十 方 者 , 乃 为 东 方 、 南 方 、 西 方 、 北 方 、 东 北 方 、 东 南 方 、 西 南 方 、 西 北 方 、 上 方 、 下 方 , 为 十 方 天 也 。

念佛三昧横超三界

修学念佛,称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定。

念佛定,有它的特性。虽在定中,能成就一切功德;虽然成就一切功德,还是在定中。不和凡夫定一样,凡夫定,坐在那儿和木头一样入定,没有功德。

念佛的时候,要老实。你的心要老实,心不老实,叫“杂毒食”。心怎么老实呢?识心无一动念处。

这话怎么讲呢?识是了别,了别心是分别一切法。无一动念处,就是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妄作分别想。识心无一动念,就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念佛定就是这样。如果识心无一动念处,称为“老实念佛”;如果妄作分别想,就不老实了。

起心动念,若观察,有三种,就是贪、瞋、痴。念佛的时候,没有贪瞋痴,称作老实念佛。识心无一动念处,称为定。念佛定,就是用这个功夫。

行住坐卧,不离念佛没有贪瞋痴,叫念佛定;虽然在定中,不妨碍行住坐卧。上班归上班,不妨碍念佛没有贪瞋痴,在念佛定中,不妨碍你上班。作生意,不妨碍你念佛没有贪瞋痴,修念佛定;虽在定中,不妨碍你作生意。如果一起贪瞋痴,就是妄分别一切法,那就念佛没有功德了。

我说过,起心动念就是生死。大家用功,就是这么用功。菩萨、佛就比我们高了,虽然普度十方,不离法身;虽然法身不动,不妨碍普度十方。天上只一月,是定;千江有水千江月,那就是功德。我们作不到,从浅近处着手。

平常不妨碍你念佛,不起贪瞋痴,是念佛定。虽然在念佛定中,不妨碍吃饭、睡觉、做工作。烦恼来时,不忘念佛,不起贪瞋痴;虽然在念佛定中,烦恼不妨碍你。因为,念佛人不是没有烦恼,他是不被烦恼所染就是了。有病痛的时候,不妨碍你念佛,不起贪瞋痴。命终时,不妨碍你念佛,不起贪瞋痴,自然得往生。

这个法门,就是般若。定中是不变;不妨碍作功德,随缘。随缘而不变,所以,作功德不妨碍在定中;不变而随缘,不妨碍在定中可以作功德。

这个怎么是般若呢?就是般若、汇和,般若是空,汇和是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菩萨问佛:“世尊!您是以何因缘而说般若波罗蜜?”佛说:“我为令菩萨得念佛三昧,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念佛三昧很高,据经上说,出五种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称为“三昧王”,那五种三昧呢?第一个首楞严三昧,第二个金刚三昧,第三个狮子吼三昧,第四个佛性,第五个就是般若波罗蜜。

大家念佛往这里用功。在世间虽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不要起心动念,始终在定中。在定中,称为“智慧门”;作功德,称为“功德门”。就是菩萨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这和禅定的祖师禅相同,至于凡夫禅,没有这个功夫。很多人迷惑,不知佛法,他修凡夫禅,不念佛。他认为凡夫禅高,他不知道念佛三昧才是真正高。

什么是凡夫禅呢?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修的。凡夫禅就是四禅八定,你们一定有修的。断出入息,就是凡夫禅。出入息细,是初禅;更细,是二禅;极细,三禅;出入息断,四禅。

四禅在什么地方呢?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不出三界。念佛定往生西方,横超三界。你可以去比较比较。不出三界,还在六道轮回当中;往生西方,不受六道轮回。就算是下品下生,等于小乘初果。根据善道和尚说,生到高的地方,等于菩萨的八地。

3. 什么是三界,十方,四生六道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咤,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瑜伽二卷十五页云:及四生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又云: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谷-禾+卵]而出。彼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出。彼复云何?如像、马、牛、驴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彼复云何?如虫蝎、飞蛾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彼复云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
二解 俱舍论八卷十一页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何等为四?何处有何?颂曰:
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论曰:谓有情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名为四生。谓生类诸有情中,虽余类杂而生类等。云何卵生?谓有情类生从卵[谷-禾+卵]是名卵生,如鹅、孔雀、鹦鹉、雁等。云何胎生?谓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像、马、牛、猪、羊、驴等。云何湿生?谓有情类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虫、飞蛾、蚊、蚰蜒等。云何化生?谓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人、傍生趣各具四种: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波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罗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种,共所现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一切地狱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种。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连云: 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一切生中,何生最胜?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现受胎生有大利故,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义,我曹亦尔,何为不能因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于世,啖食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才殒逝,无复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若人信佛,有持愿通,能久留身,此不成释,因论生论。若化生身如灭灯光,死无遗者,何故契经说化生揭路荼取化生龙为充所食?以不知故,为食取龙,不说充饥。斯有何失?或龙未死,暂得充饥,死已还饥,暂食何咎。于四生内,何者最多?唯化生。何以故?三趣少分及二趣全,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三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卷十页云:生有四种,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由卵[谷-禾+卵]生,当住卵[谷-禾+卵],已住、今住卵[谷-禾+卵],盛裹破坏卵[谷-禾+卵]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鹅、雁、孔雀、鹦鹉、舍利迦、俱枳罗、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卵[谷-禾+卵]生,广说如上,是名卵生。云何胎生?谓诸有情由胎膜生,当住胎膜,已住、今住胎膜,盛裹破坏胎膜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象、马、牛、羊、驼驴、鹿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胎膜生,广说如上,是名胎生。云何湿生?谓诸有情由湿气生,或依草木诸叶窟聚,或依腐肉食粪秽等,或依陂池、河海展转相润、相逼、相依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蚊蚋、蠛蠓、百足、蚰蜒、蚑行蜂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湿气生,广说如上,是名湿生。云何化生?谓诸有情生无所托,诸根无缺,支体圆具,依处顿生、顿起、顿出,谓诸地狱、天趣,一切中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趣,复有所余诸有情类生无所托,广说如上,是名化生。问:欲界天中诸妙色鸟为卵生?为化生耶?若卵生者,彼命终已,应有尸骸,是则诸天应见秽色。然诸天众于六处门常对妙境,如契经说,彼眼所见一切可爱,适意平等,乃至意所知亦尔。若是化生,前化生中何故不说?答:彼皆卵生。问:若尔,彼命终已,应有尸骸,云何诸天见秽色耶?答:彼命终未久,有暴风飘举其尸,远弃他处;有余师说:彼皆化生。问:前化生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彼已摄在前所说一类妙翅鸟中,是以无过。问:如是四生,以何为自性?答:四蕴、五蕴以为自性。谓欲色界五蕴,无色界四蕴。此中有说唯异熟蕴以为自性,有说亦通长养,是名四生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生?答:诸有情类和合而起,故名为生。问:三界五趣皆和合起,亦名为生,何独此四?答:此四唯令有情数起,亦遍摄有情数。界趣不尔,以界虽遍有情数,而非但有情数起,通非情故。趣虽但有情起,而非遍有情数,不摄中有故。由此但四说名为生。问:生是何义?答:有情现义是生义,有情起义、有情出义,是生义。
四解 集异门论九卷三页云:四生者,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云何卵生?答:若诸有情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鸜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云何胎生?答:若诸有情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像、马、驼、牛、驴、羊、鹿、水牛、猪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云何湿生?答:若诸有情展转温暖,展转润湿,展转集聚,或依粪聚,或依注道,或依秽厕,或依腐肉,或依陈粥,或依丛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叶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蟋蟀、飞蛾、蚊虻、蠓蚋、麻生虫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展转温暖,广说乃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湿生。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

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法华玄义二曰:“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

4. 常识中的“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是哪些

三界:天、地、人三界 十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五方:东、西、南、北、中十方:上方:振音 下方:关龠 东方:密洲 西方:离垢 南方 丰溢 北方 丰乐 东南方:饶益 西南方:鲜少 东北方:摄取 西北方:欢喜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 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些都是佛教、道教用来归类各种形态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如道教里玉皇上帝登基之时,五方十界的众神、仙、大觉金仙(佛)、大菩萨、圣等皆来朝拜说的就是上面的五方和十界。

5. 什么是十方法界

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6. 佛学中的 四相,四见,十法界,

【四相】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住、异、灭等四相,此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唯识宗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
【四见】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也.
一、单四见.
一、执有.
二、执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二、无有无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
三、具足四见.
一、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
二、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十法界】
[出佛祖统纪]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万行具足,为三界师,是名佛法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菩萨法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而能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菩萨法界.
〔三、缘觉法界〕,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声闻法界〕,声闻者,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而修证真空,是名声闻法界.(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五、天法界〕,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因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感报而生,是名天法界.(二十八天者,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有十八天: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无色界有四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谓之上品者,以作善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
〔六、人法界〕,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之境,皆能安忍也.谓人生于四洲之中,能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能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具修中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人法界.(四洲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中品者,谓于作善已后,起少悔之心也.)
〔七、阿修罗法界〕,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阿修罗法界.(下品者,谓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
〔八、鬼法界〕,谓此鬼类,遍于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受苦无量.在因之时,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报而生,是名鬼法界.(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九嗔、十邪见也.)
〔九、畜生法界〕,畜生者,亦云旁生.此类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宿由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感报而生,是名畜生法界.(旁生者,谓其身形横生也.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
〔十、地狱法界〕,地狱者,在地之下也.谓八寒、八热等狱,其中众生,受苦无穷,经劫无量.因作上品五逆十恶重罪,感报而生,是名地狱法界.(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咤咤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

7. 佛教的三界,六道与十法界代表着什么杵的生命状态

阿弥陀佛!


“十方法界”是除了包含六道外,还有证得果位的“四圣”


“六道”包含天界道的“三界”,还有其馀五道


以下概述说明:


一、十方法界和六道轮回

1、四圣:(大乘)佛、菩萨、(小乘)辟支佛、罗汉


(1)佛,十方法界中“福德智慧 圆满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具三种身、十称号、身语意事业 等不可思议功德,乃四圣之首,十方法界之尊(应当尊敬)


“自觉、觉他、觉行”广度众生,无所障碍


(2)菩萨(菩萨乘/道),距功德圆满仅次于佛,“觉悟有情众生者”,分五十二位阶,十地前、十地后(七地以下会退转果位),以三种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心”“自利、利他”度化众生


(3)辟支佛(缘觉乘):因过去世因缘,生在无佛之世,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最后世没有听闻佛法而独自以因缘观智慧,进而无师自悟证果,但无法教导一切众生佛法。


(4)罗汉(声闻乘):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无法像 佛、菩萨 教化圆满)。分四果位,三果以前未了生死、第四果为阿罗汉。


2、六道(凡)众生:包含(三善道)天界道“三界28层天”、修罗道、人间道;(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1)天界道:共分“三界”“28层天”,因修善业(5戒10善业)而得生此道 享天人(神仙)福报果位。


有寿命限制、有烦恼习气、有苦难、无法了生死、无法出轮回


无论修道者是“得道飞升”或“炼虚合道”皆不得解脱烦恼、生死、轮回,待寿命尽福报享完又堕入下界轮回,所有修为辗转为“空”!


其中有天主为“佛教八大护法 ”之“天龙八部其天部”


故曰:“万法皆空,佛法不空,因果不空。”


(2)修罗道:“似天非天”的果报,称为阿修罗,是欲界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 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忉利天神恶战,但少数阿修罗也信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3)人间道:受三大苦、八苦难,但却是唯一可以修行(佛法)超脱轮回的众生人类

三大苦为“行苦”、“坏苦”、“苦苦”,在五浊恶世此地球婆娑世界,本身就有八大苦难,还要加上这环境恶劣的苦,苦上加苦;所有一切人事物都会坏去、悲欢生死无常流离行苦


八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苦难


佛、菩萨原本也是人,修行佛法后“超凡入圣”


大乘汉传佛教八大宗派


汉系大藏12部经23000馀卷106册1亿馀字


佛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


结论会提到如何修行殊胜的“净土法门”



(4)畜生道:因前世造三毒之“痴”业,得无明、愚痴报应,动物在大自然中互相竞择生存、也会被人类宰割。


(5)饿鬼道:因造三毒之“贪”业,得饿死状态果报,无有定所、四处飘荡之鬼魂


(6)地狱道:总共分为18层:8寒、8热、孤独、阿鼻。依照前世造三毒“嗔”业,“五逆十恶”罪分级受地狱苦。


二、“净土”和“三界28层天”


1、“净土”分为四种:


(1)凡圣同居土:一半秽土一半净土,比如

“千百亿【化生佛】”,释迦牟尼佛化生成悉达多王子,在此地球秽土证得菩提,圆满成佛,说法49年,寿命80岁;另外特别的是,“当来下生佛”弥勒尊佛 相传会下生到地球成佛,那时候地球已经被净化成净土了。


(2)方便有馀土:菩萨方便度化众生的国土


(3)实报庄严净土:成佛后依愿成就的净土,比如“极乐世界【报身佛】”阿弥陀佛,发48大愿成就的不可思议殊胜净土,集诸佛刹土功德于一地,应当为一切众生发愿生彼国土。


此为“净土法门”,“真信切愿”要生极乐世界,“专念 阿弥陀佛”正行、修善持戒助行


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除了能“解脱烦恼”“超脱轮回”“了去生死”,还能“不退转果位”“一生补处成佛”等种种不可思议功德! 待“圆满成佛”,即能“自觉、觉他、觉行”广度众生,无所障碍!


乃成佛捷径之“易行道”!


(4)常寂光净土:“清净【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永恒常寂光中,为一切诸佛之法身,不生不灭,遍布虚空


2、天界道“3界28层天”


参见末学回答:【佛法将天界道分为“三界”“28层天”】


佛说十方法界

8. 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指啥

我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看你能不能明白。
三界是大概念,是佛陀对所发现的宇宙空间进行分类的结果。类似不同的维度空间,分别生活着不同的生命体。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其中:
欲界,是以情绪、情欲为主要控制的世界,主要表现就是物质为主,精神为辅,包含我们这个地球的所有的生物。
色界,是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生物影影绰绰,不是用人眼就能看得见的。
无色界,这个世界,主要是精神为主的世界了,生活的都是精神体,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场,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能想想出来的了。
十法界则是小概念,是针对宇宙中的生命体的等级来进行区分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同能量的生命体生存的空间,其中由于能量的限制,十法界中有六个法界是循环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六道,因为能量不够,不能摆脱情绪的控制,所以在每一个空间死去以后,生命能量只能在这六个空间里来回循环,就是我们熟知的“六道轮回”,分别包含了天(神仙们住的地方)、阿修罗(比神仙低、但比人的等级高的地方)、人类、旁生(即动物界)、地狱、饿鬼。
六道之上,还有四法界,其实就是罗汉(缘觉、声闻两层)、菩萨、佛,所谓缘觉,就是没有遇见人指点,但通过自己的经历修成正果了,而声闻,则是听到了佛菩萨的指点而成就的。这样就构成了十法界。
将二者对比来看,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六道(六法界)的生命体基本都在欲界这个空间,而罗汉啊、菩萨和佛啊,则在色界和无色界这个空间。
所以,所谓成佛,即是通过修行,使自己的生命增加巨大的正能量,最后进入到最高的空间,不再受到情绪的摆布和控制,不再堕入六道轮回。

9. 请问三界与十法界是什么关系

三界就包括在十法界里的,到达什么样的境界就在什么法界里,到达阿罗汉就在声闻法界,到达辟支佛就到了缘觉法界,到达三贤菩萨就到了菩萨法界,到初地菩萨就到佛法界,到达八地菩萨就进入了一真法界,成佛了自然就从一真法界出来了

阅读全文

与三界十方法界是指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牛皮癣运动治疗方法有哪些 浏览:503
喷雾香水使用方法 浏览:682
戒除美沙酮的最佳方法 浏览:12
大池过滤器安装方法 浏览:507
测量方法技术的起源 浏览:361
岗位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是 浏览:983
食用铸铁消除内应力最好的方法 浏览:516
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哪个好 浏览:194
3x97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556
益节美国氨糖食用方法 浏览:559
飞利浦温奶器使用方法 浏览:923
FDMS颗粒物测量方法 浏览:775
2015新君威后备箱进水解决方法 浏览:929
北京标杆企业调研方法有哪些 浏览:114
铅笔生活技巧和方法 浏览:537
烟气控制方法有哪些 浏览:693
中药分析验证方法 浏览:917
解决代沟的有效方法 浏览:695
王伯彤比特训练方法 浏览:89
脑袋上毛囊炎最好治疗方法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