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抗震的古人有哪些方法

抗震的古人有哪些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3 04:30:40

❶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依靠智慧应对地震的

中国古代的时候,地震其实也算是比较频繁的,而那时候人们没有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来预测地震。从而避免地震带来的灾难。否则的话,一场地震可以把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全毁尽。而因为地震是不可逆的,人们的科技在发达,也不可能阻止地震的发生,所以人们就在自己的房屋上进行改造,地震频发的地区,他们当地的房子就是比较抗震的,他们用了材料可能会更加坚固一些。虽然地震无情,但是人类有情,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人类虽然没有能够。很好的预防和改善,但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对这一切,所以我们都应该给他们鼓掌。如今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地震也不再像从前那么的恐怖和骇人听闻,我相信到了遥远的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功脱离地震的魔掌。

❷ 古代有哪些防震措施

没有高层,都是木造结构,防震效果挺好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古代没有防震技术了,如果没钱搭不起木头房子,那么我猜可能就是用泥土和草木之类的混合在一起建筑房子,不过不结实。古代还是有缺陷的,面对地龙翻身的时刻,我觉得人们可能都是在祈祷和躲避吧。

❸ 古代皇帝如何抗震救灾,“罪己诏”能起什么作用

和现代相比,由于技术薄弱以及物资匮乏等原因,抗震救灾对于古人来讲,难度极大。一般在古代发生地震之后,皇帝第一时间会觉得是自己得罪了上天,因此得到老天爷的惩罚。于是会赶紧写一篇“罪己诏”,请求上天宽恕。

为何皇帝会有这样的做法呢?古人认为,三才者,天地人,地宜静,不宜动。地若不静,则阴阳失衡,可能与皇帝犯下的过错有关,从而产生灾难。因此,这时的皇帝必须向上苍忏悔,写下“罪己诏”来请求上天原谅,避免人间再受灾难。

西汉年间,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河南以东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大大小小49个郡国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为此,刘询便下了一道“罪己诏”。

但很明显,下“罪己诏”的做法,对抗震救灾并没有什么用处。可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这期间的皇帝们都会这么做。

在康熙十八年的时候,北京城发生了一场八级强震,这次强震的破坏性极强,而且波及范围十分广大。根据《中国地震目录》记载,此次地震共造成当时45500人遇难。

灾情发生后,康熙皇帝第二天就立即下了一道“罪己诏”。其大概意思就是检讨自己的施政过失,教导各级官员要为百姓尽心尽力做好事。这看似诚恳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一种欺骗,无非是为了安抚百姓情绪罢了。

❹ 现代对地震还在研究探索中,古人是如何预测和应对地震的

第一种方法:凝视星空。古人总是善于从星空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件。他们还利用这种能力预测地震。据《燕子春秋》记载,齐国大臣们曾观察到“天上没有星星,天上也没有星星”。他们以为会发生地震。不幸的是,这种观测恒星的方法早已失传。

古人用这三种方法来预测地震。不幸的是,其中两个已经丢失。幸运的是,另一个可以使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建立地震观测站,随时观测地壳运动,希望提前预报地震。同时,专家们也在努力修复张衡的地震仪,希望重现这一伟大发明。

❺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柔性结构”,包含了古人哪些抗震智慧

古时候的人们便是讲究以柔克刚,毕竟古代的人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技术,也没有现在的钢筋混泥土这样的新型材料,他们仅仅只有木头这样的工具,而他们依旧是在这样差的条件下,依旧建出了非常出色的建筑物,古人的建筑讲究的真的是智慧,甚至是如今的我们也很难想象,一根钉子都没有的建筑物究竟是怎么建成的?而古人就是靠着这样的建筑智慧打造出来了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


比如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❻ 请问古代人们是怎么防地震的

地动仪没有用 最近已经有新闻报道了。明显的例子就是嘉靖大地震和康熙年间的京师地震 皇帝都没反应。 古人把地震看做龙翻身。你面对地震什麽反应 他们也什麽反应 不过多的就是举行祭祀来祈求龙神息怒。 古代都是木结构 房子大多靠柱子支撑。因此房屋倒塌造成的伤害有限。 通常的伤害来自火灾和决口。因此 人们会避免让自己处在这两种状况中。 另外古代通讯技术有限。地震也不多发(多发地区也基本人少)。有限的几个地区受损 实际上相当不受重视。因此就会怎么过了 地震从来都是排在饥荒和水灾之后的。 大多数人也没什麽防备心。即便有了 它的伤害也很有限。除非是在半夜

❼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

。。分几块来讲吧。。
首先如果是目前还没有遭遇地震侵害的建筑,一般都不会去动它。。当然也有例外,像日本的一些榫卯木构,每隔数年就会像拆积木一样,将构件全部编号、拆解,然后在原址旁重新搭起来,各种监测。这个做法不仅是为了抗震保护,也是为了让整个结构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有错位、歪闪或者构件的损坏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修复。当然这个做法的争议也比较大。。当然可能岛国人民并不是纯粹出于建筑角度这么干,如评论里@申兔儿 提到,也有出于信仰、传统工艺传承等方面的考量。。
现在也有一些高校和机构研究古建抗震的,会对一些处在地震带的古建进行一些计算和预测,比如做1:1或者小一些的模型,放到地震台上模拟,看这个建筑在遭遇地震之后会不会出现严重的损毁,那如果有严重损毁的,可能会比较建议进行一些预加固或者干预,当然,对于古建,一般各国都还是比较保守的,能不动尽量不动。。。
如果是已经遭遇了地震侵害的建筑,就要看损毁程度来设计保护方案了。
先说木构:
一般木构由于其柔性的材质和榫卯的搭接方式,尤其是斗栱合理的力传导方式,因此不太容易出现全部碎成渣渣的状况,如上面很多知友提到的“墙倒屋不塌”。这种情况下:
1. 如果整体木构并没有太大的歪闪和损伤,那屋架结构就并没有太大问题,无需修复或者稍作矫正即可;墙体作为隔断,就其损毁情况,比如砖的破损程度等等,进行局部的替换或者加固;屋盖需要重点看一下,瓦可能会散落,屋盖的线条可能也有影响,如果导致漏雨的话,古建一般腐朽都是水的原因。。
2. 如果整体木构基本ok,但有些关键性部位比如斗栱上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或者裂缝,那么就要考虑替换这个构件,或者现在也有方式是在原开裂构件里打入柔性的类似记忆金属的连接件,这个材料应该有蛮多高校和科研部门在开发的。胶水和水泥这些东西是不推荐的,最不济也是打钉子。
3. 如果整个屋架出现了歪闪或者损伤,但并没有倒,那我的看法最好是落架大修啦,像岛国人民那样搭积木嘛。。不过我国一般还是比较保守的。。
4. 如果整个屋架都倒了(喵啊这得多严重的地震),那就,不用人工落架了。。地震已经替你落架了,直接大修就可以了。。。
再说说石构:
其实这个了解得不多,某次听斯坦福还是哪儿来的一个客座教授的讲座,他是专门研究石构抗震保护的。但他的研究对象古城遗址为主,而非欧洲的那些教堂等等。
一般加固的方式是用麻绳编织成网,里面装石头(麻绳加大摩擦,石头加大负重),还有一些掺杂了稻草麦秆等的泥土(有点像我国纸筋灰那个意思),基本原理就是增加负重、摩擦和粘结力,把古遗址更牢固地bia在地上。那其实这个也还是离不开抗震台的模拟。
欧洲其他的一些建筑嘛,其实体量那么大,还是蛮难震坏的。。有一些出现裂缝的,但好像也没有太大倒塌的几率的,欧洲人也比较耐心啦,会在裂缝上卡一个透明的小尺子,然后长期观测它的裂缝有没有变大以及以多大的速率在变大,一般变化不太快的或者觉得裂缝的变大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就不会去修它啦。。。

❽ 古代是怎么救援地震的

1. 预备仓

预备仓是明代所独有的制度。前代地方政府管营的,多为常平仓,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平抑谷价,兼有灾荒救济功能。而明代预备仓,有前代常平仓遗意,但又略有不同,以救济灾荒为重要目的,“支给官钞和籴”。

洪武元年,太祖命湖部尚书杨思义令天下立预备仓,以防水旱。各州县分别于东、南、西、北设预备仓四所,于居民从集之处置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就择本地年高笃实民人管理”。

预备仓之规制,一般分为门楼或前厅与仓廒两部分。

预备仓赈济方法,为常年籴谷储备,荒年放赈于民,俟秋成抵斗还官。

预备仓由政府建立,初期从民间选派老人管理。明中期革去所设仓官,改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

预备仓之政,明初以后不久即多有废弛。于谦巡抚河南、山西,曾振作预备仓之政。周忱巡抚江南,为弥补预备仓之废弛,别立济农仓,成为当时的榜样。

明初以后预备仓的废弛,除了地方官吏不用心之外,地方财政状况紧张是一大原因。(因为),洪武以后中央不再出钞用于地方预备仓建设,而且对地方的索取有增无已,地方政府的各项开支也在不断增加,已无多少库存粮钱用于预备仓,因而令预备仓之积储出现问题。

为了督促地方官建设预备仓,明中期开始朝廷对州县预备仓积储规定限额。弘治时定预备仓积谷标准,以完成好坏作为州县官奖惩的依据。弘治三年定,“有司每十里以下,务要积粮一万五千石。。。。。。每三年一次盘查,有司少三分者,罚俸半年;少五分者,罚俸一年;少六分以上者,九年考满降用”。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地方官为达到朝廷规定的积谷数额,不得不广开渠道,多方设法筹集仓粮。中期以后预备仓积储主要来自赃赎与劝捐。与之相应,朝廷也颁布了各种相关规定。政府屡次申令不需将赃罚、纸赎作别项花销,须用于备赈。罚赎及积谷数额,州县每月都须上报。“州县上中下不等,每年各有月报。数额多者数百金,极少也百余金。一半春夏积银,一半秋冬积谷。凡州县之可以罚人银谷者,皆为朝廷有备赈之政。额定月报,故可因之罚人也。”为劝奖捐输,政府规定,“凡民愿纳谷者,或赐奖敕为义民,或充吏,或给冠带散官”。

尽管多渠道筹措仓谷,但地方政府仍很难达到中央政府规定的数额。弘治年间,江西“六十九县,总计一万一百四十五里,谷以一里千石计之,尚该一千一十四万五千石。见在所积,十未及一,约少九百万石。每谷五石作银一两,该银一百八十万两。尽括司府库藏,不尽一十万两,籴本羞涩,力难求济。是外非重罚罪囚,则勒劝大户。”

嘉靖后期,朝廷不得已逐步减少定额。嘉靖四十三年十月,直隶巡按御史𫄸言:“各府县岁派积谷之数,徒资贪吏掊克,无益实用。中间廉靖者,往往首鼠两端,不能自决。今上策莫如罢之,不则稍减其数,庶官民两便。”部覆将数额减半。

尽管朝廷三令五申,但明后期预备仓废弛的势头仍难以扼制。“有司沿为具文,屡下诏申饬,率以虚数欺罔而已。”虽有备荒之名而无备荒之实,灾荒屡见,万姓流离。至于泰昌、田启、崇祯,尤不可闻。”崇祯时陈正龙说:“至于今日,天下皆无复有预备仓。”

2.义仓

由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预备仓的建设难以达到要求,不能满足备荒的需要,因而有不少地方利用民间的财力,在预备仓之外建立义仓。按义仓之制,始于隋文帝开皇五年,系应度支尚书长孙平之奏请设立。

明代义仓与预备仓政废弛后不久已出现,而大量出现则约在嘉靖之后。

义仓与预备仓一样是由政府发起设立的,并派佐贰官进行监督管理,但其守护出纳,则仍从民间公正富厚之家选派。其仓本,主要出自民间。

3.社仓

社仓之制始于南宋朱熹。“社之名起于古之国社、里社,故古人以乡为社。”社仓设于乡间村落,为乡民的自治备荒组织。

陈正龙曰:“隋社仓、唐宋义仓,一事而异其名者也。”这是从社仓与义仓积储皆来自民间捐助这一共同点来说的,明代文献中也常将二者混用。但实际上社仓与义仓是有区别的。义仓建于城镇,一般附于预备仓,社仓则建于乡间“村落适中之处”;预备仓、义仓一县一般只设一两处,社仓则可有多处;义仓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社仓则由民间自行管理。相对于预备仓、义仓来说,社仓是基层社会的备荒组织,离普通百姓更近。

与预备仓、义仓相比,社仓的优点是明显的。沈鲤将其归纳为八条(原文很长,这里省略)。
撮其要者,不外社仓设于乡里村社,便于就近救济;众多社仓分担了预备仓独木难支的赈济负担;社仓没有预备仓实施赈济过程中里胥作弊侵渔的问题;社仓之众相互救济,与保甲、乡约相配合,利于敦民化俗。

❾ 在古代发生地震,人们是怎么预防和处理的

根据史书记载,古人将地震称作地动,而地震的后果都是“有声如雷”、“坏人庐舍”、“地裂涌出水”“山谷禽兽惊走”、“屋瓦皆堕”等等,可以说对环境破坏和对人员伤亡都比较惨重。由于这些史官都紧缩在宫内,他们记载的大部分都是皇宫内的情况,至于田间乡野史官是无法得知的,到了今天,我都可以通过摄像头,公开透明地显示于公众面前,那么古代人遇到地震都是怎么办的?

为了经久耐用和安全可靠,在动土兴工时,古人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筑物结实,整体性好。例如,建于隋代河北赵县,横跨洨水的赵州桥,距今都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而且它是位于地震较多的地震区,经过多次地震依旧巍然屹立。

所以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的,更要不忘初心,避免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这样愚人又愚己。而反观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的建筑师会在设计建筑时,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阅读全文

与抗震的古人有哪些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血压的剁辽方法有哪些 浏览:93
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浏览:50
商业研究方法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浏览:245
帆布包变黄有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786
轻感冒怎么办速效方法 浏览:9
焦油含量检测方法 浏览:289
草酸用什么方法能够去掉 浏览:224
红参原液的使用方法 浏览:1002
用电脑键盘关机操作方法 浏览:741
牛皮癣运动治疗方法有哪些 浏览:504
喷雾香水使用方法 浏览:683
戒除美沙酮的最佳方法 浏览:14
大池过滤器安装方法 浏览:509
测量方法技术的起源 浏览:363
岗位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是 浏览:985
食用铸铁消除内应力最好的方法 浏览:518
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哪个好 浏览:196
3x97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557
益节美国氨糖食用方法 浏览:561
飞利浦温奶器使用方法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