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黄帝采取了哪些应战方法

黄帝采取了哪些应战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1 04:40:15

⑴ 传说中黄帝是怎么把蚩尤打败的

黄帝,姓姬名轩辕。所领部落位于在神农部落和九黎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为了防止两面受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
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于是会战于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

这一着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黄帝者,黄色的土地。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

⑵ 黄帝时期的部落战争

1、涿鹿之战(炎黄联盟与蚩尤)
相传在古老的时候,有两个部落曾大战中在中原,一方个个都是人面兽身,铜头铁额,面目狰狞,手持金刀铜斧、强弓大弩;另一方手执木棍、石斧石刀,显得有些寒碜。两军一接触,便展开肉搏厮杀,喊声震天。前者布下毒雾,瘴气沉沉;后者拨雾冲杀,可刚冲出霾雾,但见天空黄沙滚滚而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过后,阴云密布,大雨滂沱。在这危急关头,后者把随军携带的虎豹熊罴统统放出冲向敌阵。手持金刀铜斧者被这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得魂不附体,有的被猛兽尖牙咬断了脖颈,身首异处;有的被猛兽利齿扒开了胸膛,血流满地;侥幸活下来的没命地逃窜。这就是古代传说中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的情景。
黄帝与蚩尤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之战,为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若干部族集团。其中主要有生活在黄河中游及其附近地区的华夏集团,以泰山为中心的夷族集团,今河南省中部南部以及洞庭、鄱阳两湖等地的黎苗集团。那时候,人民生活以畋猎游牧为主。但渗进中原之各族,由于所在的河南平原黄土层地质较松,逐渐进入浅耕农业时代,生活日趋丰裕,因之渐成定居而发展为氏族社会。
各氏族为解夺牧地耕地以及猎取食物等,自然不免要发生争端。为解决和领导各族间的斗争,便产生了氏族中的共主(作仲裁之宗主)。炎帝神农氏、少氏、蚩尤分别为夏族、夷族、黎苗族之共主。夏黎两集团均处于今河南省中部,夏族由北而南,黎族由南而北,彼此为争夺中原平原牧场和耕地而发生战争,便又成为必然之势。
以炎帝为共主的夏族,内部团结并不坚固,各部落之间时有相互侵伐。而蚩尤之族团结似较为坚固。蚩尤鉴于夏族内部自相纷争,便率领81个兄弟氏族向炎帝发起了一场进攻性战争,在榆罔(今山东省北部)将炎帝击败,并统治夏族部分领域而自立,号称炎帝。在这威胁到夏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夏族一个部落首领黄帝(史记卷一五帝本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初期立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地),为夏族集团内之一个氏族领袖)毅然奋起,号召夏族各部落团结起来,反抗黎族蚩尤之入侵。
黎苗集团根据地在长江中游,而此地区当时已生产铜与锑,用辰砂冶铁等,因而蚩尤可以用金属制作兵器了。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称:蚩尤兄弟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而黄帝则尚以石器为兵器。传说黄帝令挥作弓,夷侔作矢,剥木为兵。(易系辞谓:"黄帝尧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孤矢之利,以威天下。")这表明皇帝部族当时还没有使用金属兵器。不过黄帝在使用石兵器的同时,已能驾驭牛马以及用牛马驾车作战了。从两个氏族集团使用的兵器看,各有优势。黎苗族合作金属兵器,故利于近战;而夏族主要靠石质兵器和弓剑,则利于远战。但从实战能力看,夏族远不及黎苗族。
战前,黄帝知道蚩尤部族使用铜质兵器,势力强大不易抵御,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由南方发展而来,对北方天候地形不够熟悉。黄帝针对蚩尤部族这一弱点,决定采取引敌后退的战略,即一开始与蚩尤部族接触时不作决定性战斗,将其引导到一陌生的环境里,利用天时地利条件,增加蚩尤部众生活行动之困难以削弱其实力,然后乘其陷于消极被动、战斗力衰退之际,捕捉机会再予以歼灭之。
根据这一构想,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接触(地点可能在今河南省中部)之后,黄帝即主动向北退,蚩尤部族随即跟踪追击。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蔽野,双方究循何路进退已不可考。蚩尤部族进入河北平原后,环境生疏,气候不适,语言不通,敌情不明,以及食料饮水缺乏等,行动逐渐困难,且越深入,环境越陌生,伤亡损耗又无法补充,故精神上感受威胁亦越大。进抵河北省北部地区后,蚩尤部族因长途跋涉,极为疲劳,完全陷入消极被动,战略意志均大为衰退。反之,黄帝部族因得天时地利,则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最后黄帝于涿鹿一带地区捕捉一特殊有利之天候,即狂风大作黄沙蔽天、蚩尤部族昏迷之际,利用指南车指示方向,率领以熊、罴、狼、豹等为图滕的部族,向蚩尤部族冲击,遂一举将其击溃,蚩尤被擒杀,同时部众即告溃散,战争就此结束。
涿鹿战争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今天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汉族今天占全国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约1/5,这不能不说与华夏的始祖皇帝的功绩有一定关系。与皇帝有关系,很重要的是起因于这一次战争。汉族本由华族发展而来,而华族是由夏族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得到夏族各部落之拥戴,一时声威大振,周围其它一些小的族部也纷纷归顺黄帝,尊奉黄帝为共主。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史记》上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当时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今山东省)及岱宗(泰山),西对崆峒,登鸡头(崆峒、鸡头皆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南至于江,登熊湘(熊山今湖南益阳县西熊耳山;湘山在岳阳县西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今河北涿鹿县西北),可见黄帝当时之兵威,已远远超出夏族原有之领域,达到夷族及黎苗族活动之范围。但是,在此时代,各部族均以游牧为主,时有迁徙往来,尚不能称已建立起固定之国界,只是反映了黄帝声威远播之情形。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夏族,就是被夏族同化。在夏族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今天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
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皇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稼穑为生中,使人们逐步懂得了劳动创造的意义,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的好处和快乐,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考古学证明,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了很大进步,农业方面出现了一批新的翻耕工具和收割工具。作物种类增多了,黄河流域以粟、黎为主,并出现了稻、麦、高梁;长江中下游以稻为主,还发现了花生、芝麻等作物。家畜饲养也发达起来,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在种类上更是六畜俱全了。
除农业之外,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历史不长的制陶业已开始使用陶轮,迅速提高了生产力。工艺技术达到了相当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至今仍难仿制。随着夏族与黎苗族的同化融合,南方的金属冶铸技术逐渐传到中原和北方,使得金属冶炼得到普遍发展。今天很多地方出土了这时的红铜或原始青铜的小件工具、饰物以及铜渣、钳锅等冶铸遗存,表明"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史记·封禅书》)的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玉器制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长江流域已会采用琢、磨、雕、刻、镂、抛光技术,也成批制作精美的玉石礼器和饰物。稍后,黄河流域的琢玉工艺也发展了起来。另外,已出现了纺织品,黎民百姓过去是兽皮蔽体,现已有了衣服。这些标志着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建筑业已由此兴起,黎民百姓普遍修房屋以避风雨,黄帝及其它共主开始营造宫室。《白虎通》载:"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人民由穴居荒野到修建房屋定居,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由此必然引起人们的家庭观念、亲缘关系、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发生改变。
涿鹿战争之后,黄帝还领导了各种创造发明活动,如发明舟车、文字、弓矢等。传说上所谓"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垂衣裳而天下治"以及所谓"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等等,都是对黄帝当时文化生活改进之记载。由此可见,华夏民族虽自新石器时代之初,已经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各地,但定居中原后从事各种发明创造,将人类野蛮生活推向文明时代生活实从黄帝开始。
涿鹿战争对华夏战争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由于涿鹿战争是部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结局又是以黄帝之弱势胜了蚩尤之优势,之后黄帝又趁势收复了中原,使夏族各部落实现了团结统一。此后,又进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与夏族结为同盟,这都与黄帝的军事才能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极大关系,其影响是深远的。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韬略,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华夏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涿鹿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的军事谋略和用兵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首先,他能够正确地利用天候地形,使其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战争主动权。后来,孙子在其兵法行军篇中阐述山谷、河川、斥泽、平陆四者之战斗原则以后说:"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史记·五帝记》),可见黄帝这一用兵计策已被后人承袭并上升到理论而流传下来。其次,黄帝采用诱敌深入、相相歼之的战略是非常高明的。黄帝深知自己部族的战斗力不如蚩尤之黎苗族,战争一开始决战有可能失败,因而他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把敌人从河南引诱到河北的涿鹿,待敌人十分疲惫之后,选择一个有利的天气和地形,才与其决战,并一举获胜。这一战略实为弱军战胜强敌的高招,被后人一直继承了下来,并被奉为弱军制胜的经典。再次,利用各种野兽协助人进行战争,也为后来动物参战开创了先河。除此之外,这次战争对之后的兵器制造以及技术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许多史书上称,涿鹿之战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时期兴亡绝续之大事。
总之,涿鹿之战是华夏人民脱离原始野蛮生活而步入文明时代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不仅使本族人民首先浸沐文化之曙光,而且因夏族文化之高展远达,超越群辈,它有如晓日初升,照耀海宇,使四邻各宗族闻风向慕,为尔后华夏大地上各民族逐渐同化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根基。

2、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场新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炎黄联盟是在外敌入侵之际建立起来的,这两个有姻亲关系的部族结成的联盟,首先是以炎帝为首领的。但是,在抵御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矛盾已不可调和,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炎帝和黄帝各自带领自己的部族厉兵秣马,准备着一场厮杀。但是,战争虽未开始,结局却可以预料。黄帝族拥有风后、大鸿、力牧等名将,又有一支在战争中磨砺出来的精锐之师,更有众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的军队是由老弱妇孺拼凑而成的。
双方激战于阪泉。阪泉地望,古来说法不一。曹魏时期的《灵河赋》中有黄河“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谓“灵河”就是黄河。说明阪泉实际应为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其具体位置应在今孟津黄河段。这也可以说明阪泉之战发生在洛阳孟津。虽然,关于阪泉的地望还有其他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引用的材料没有早于《灵河赋》者。
阪泉之战没有涿鹿之战那样激烈,但是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炎帝的军队才最终溃败,炎帝被俘获。黄帝义释炎帝,炎帝无奈之下率全族皆降。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这种新的秩序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视,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酋邦王国。
按《管子》的说法,为了统治这个由万姓诸侯联合而成的王国,黄帝任用了负责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兵马、监狱管理的“六相”。同时黄帝以风后等人为三公,以仓颉为史官,建立了“中央官制”。
为了统治这个东达大海,北至大漠,西极流沙,南到江南的庞大王国,黄帝开始巡狩四方,而他把自己的都城建在“河南”即河洛地区。如《魏书》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都河南”。
黄帝晚年铸鼎于荆山之阳,崩于荆山,葬于桥山。史学家许顺湛认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社会,呈现出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大发明的文明曙光,与世界各个文明中心交相辉映,照亮了地球的东方。

⑶ 远古时代的战争,黄帝大战蚩尤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

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

(3)黄帝采取了哪些应战方法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简介:

1、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2、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传说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

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⑷ 《山海经》中的炎黄大战,背后隐藏了一场宫斗大戏!

《山海经》中隐藏的真相,让人细思极恐!

我们都知道,黄帝和炎帝是我们的先祖,炎黄之争,大家耳熟能详,在阪泉之战中,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从此形成了联盟。黄帝部落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而炎帝悲惨的一生也要开始了。

事实上,他们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据记载:少典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附宝和安登。同附宝生下了黄帝,同安登生下了炎帝。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按理来说,兄弟俩本应该地位相当,和睦相处,为何却反目成仇?

纵览典籍,我们却会发现,在史料中充当正面角色的大多都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打败了蚩尤,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属臣仓颉造字。而炎帝的后代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那些悲情传说:女娃溺亡、共工战败、相柳被杀、夸父屈死。

黄帝家族:女娃精卫、大将应龙、旱神女魃、后裔大禹、臣子相柳

炎帝家族:大将刑天、水神共工、后裔夸父、蚩尤

这些背后都有什么惊天的阴谋呢?细细看来会让你毛骨悚然。

1、炎帝女娃溺死东海,化身精卫填海

《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这件事情很诡异,女娃作为炎帝的女儿,到东海游玩,却淹死在了凡间的东海中。就算她不是神灵也要算得上半神了,也不至于这么容易淹死吧?更何况,东海之神禺虢是她的堂兄弟(黄帝之子,这里细思极恐)。

试想一下,作为半神的你跑到堂兄弟的家里洗澡,会被淹死吗?况且你堂兄还是海神。

这看起来非常的蹊跷,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她的堂兄弟杀了她。所以她死后不平化作精卫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足见她对东海和禺虢的仇恨。

炎帝战败后,势力衰落,偏居一隅,连自己女儿惨死也无能为力。

2、黄帝大战蚩尤

蚩尤与夸父同为炎帝之裔,蚩尤听闻炎帝战败,便联合夸父族起兵攻打黄帝,黄帝便派大将应龙在冀州之野应战;应龙擅长“蓄水”,希望它能降下大水,阻挡蚩尤的部众。

岂料,蚩尤更加高明,请来风伯雨师,祭起狂风暴雨,向黄帝的驻地流去。

于是,黄帝又派旱神女魃助战,女魃来了以后,大雨顿时停了。

《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后来黄帝用玄女制作的八十面养牛鼓将蚩尤镇住,最终被黄帝捉住杀死,又将蚩尤临死前沾有鲜血的木枷抛到山下,木枷顿时化作一片枫林。

《大荒南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战后,应龙和旱魃由于私自下凡助战,触犯了天规,无法返回天庭,应龙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于是南方便多雨水;而女魃居住的地方,就不会下雨。

3、刑天为何操干戚以舞?

刑天是炎帝手下的大将,在炎帝战败之后,与黄帝争位,却被黄帝斩首,头被葬于常羊山。失去头颅的刑天还是愤愤不平,便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口,继续挥舞着武器。

《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但是这里面仍然有很多疑点。比如,作为炎帝的臣子,他有什么资格可以和黄帝争夺神位?

这是因为在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被黄帝打压,炎帝自觉年事已高,加上女娃又溺死,被迫忍气吞声,但刑天尚年轻,意气风发,一直想报仇雪恨,他忍无可忍,出于义愤找黄帝理论,然后被黄帝斩杀。

这里应该是黄帝想要震慑炎帝一脉,杀死了刑天,杀鸡给猴看。

虽然炎帝忍气吞声,表面上没有做任何的举动,但暗地里在慢慢谋划。

4、共工族与黄帝一族的斗争

(1)祝融共工父子为何反目?

祝融是炎帝的第五世孙,水神共工是祝融的儿子,但是作为炎帝子孙的祝融,为什么会称为黄帝的夏官呢?毫无疑问,从炎帝一脉来看,祝融就是个叛徒。他站在黄帝一边,为了黄帝的事业,不惜与本族和儿子共工反目,得到了黄帝的认可。所以在《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2)共工为何怒撞不周山?

一说:共工作乱,祝融奉天帝之命前去镇压,共工抵抗不住,所以一怒之下撞断了天柱不周山。

二说: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然后共工打不过颛顼,一怒之下撞断了天柱不周山(今昆仑山),

最终导致天塌地陷,水位上升,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而后才发生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

(3)大禹攻打共工国、击杀相柳氏

《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

后来,他的臣子相柳氏继承遗志,继续同黄帝一脉对抗,被大禹击杀。相柳死后,血流之处腥气熏天。不生五谷。大禹派人用土填埋了三次也没能奏效,只能就地建造天帝祭台进行镇压。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其实,所谓的"共工之乱"是炎帝一脉对黄帝一脉掀起的反击。

而禹对共工国的进攻,正是炎帝与黄帝部落战争的余波。

就这样,炎帝一脉越发没落了,再也无力与黄帝争锋。

5、夸父追日,真的是渴死的吗?

夸父是炎帝的八世孙,夸父死了两次:一说夸父渴死,一说被应龙所杀。

虽然看起来两个死法没有任何关系,细细看来却发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应龙是黄帝的大将,可以操纵雨水,夸父追日一路无雨,最终渴死或被杀死,想来他的死和应龙有莫大的关系。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自夸父之后,炎帝一脉再无能力出众的后辈,再也没有反抗黄帝的力量。尧、舜、禹乃至历代帝王,均是黄帝后人。而炎帝一脉,已经湮没在历史中。

⑸ 中国神话故事里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今年64岁的何光岳研究员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长期担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研究所所长。他通过40年来对大量典籍史料的系统研究考证认为,炎帝、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渭水中游是中华炎黄文化的发祥地。

何光岳说,炎帝、黄帝均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东徙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黄帝均为部落首领。历史上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称谓载入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亲兄弟,均生于今宝鸡境内。其中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黄帝生于今宝鸡市境内岐山县一带的姬水(又称岐水),这在海内外学术界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何光岳称,据他对炎黄后裔众多姓氏族谱的排列上溯推算,第一代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均生于距今约五千五六百年前后。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将其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他们的世系都可连接到一百六七十代以上。如孔子、孟子、曾子族谱都追溯到黄帝;姜、方、谢等姓氏族谱都追溯到炎帝。

据何光岳考证,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称帝从第二代始,其后裔后来迁徙四方,炎帝神农氏八代共相传约520年。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称炎帝烈山氏、连山氏)部落的迁徙地;湖南酃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湖南省政府根据何光岳先生的建议,报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4月将酃县正式更名为炎陵县。

对于轩辕黄帝部落的发展迁徙,何光岳认为今陕北黄陵县境内的桥山上,是第二代轩辕黄帝的陵墓;河南新郑是第八代轩辕黄帝生长、建都,统一万国的地方;河北涿鹿则是黄帝、炎帝共同打败蚩尤的地方。

由于上述原因,炎帝、黄帝在全国许多地方留下了遗迹,同时华夏大地众多民族都尊崇炎黄为祖先,建庙立祠,世代祭祀,这是顺理成章的。目前海外有7000多万华侨、华人、华裔,他们寻根问祖,也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

阅读全文

与黄帝采取了哪些应战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胸上缝的训练方法 浏览:105
太原公交乘车码使用方法 浏览:944
三星手机拨号快捷键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28
如何辨别钻石好坏的方法 浏览:431
hdlc检测方法 浏览:670
水培石斛兰的种植方法 浏览:426
干式变压器项目研究试验方法 浏览:386
青春期偏头疼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66
瓷砖成型缺陷解决方法 浏览:392
一岁半亚麻籽油的食用方法 浏览:28
虫害处理方法哪里找 浏览:416
决战平安京有哪些方法登录 浏览:578
小腿划伤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478
如何测量磷酸盐的方法 浏览:976
平稳序列检测方法 浏览:919
不打针治疗咳嗽的方法 浏览:280
毛利润30利润计算方法 浏览:4
后束三角肌的锻炼方法 浏览:56
游戏流量包使用方法 浏览:934
木工做酒格的计算方法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