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线性记录方法怎么写

线性记录方法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9-10 19:40:23

1. 线性得分公式怎么写,EXCEL的,大神帮忙

度友想达到的目的是这样的吗?

完成率在92%到98%之间,得分按照完成率的增加线性增加且变化区间为 0--100,

完成率98%--120%之间,得分按照完成率的增加线性增加且变化区间在100--120之间,

看看下图这个公式,

具体公式为:

=ROUND(IF(D2>=100,120,IF(D2>=98,100+(D2-98)*(120-100)/(100-98),IF(D2>=92,(D2-92)*(100-0)/(98-92),0))),1),

公式的核心为:

IF(D2>=100,120,IF(D2>=98,100+(D2-98)*(120-100)/(100-98),IF(D2>=92,(D2-92)*(100-0)/(98-92),0))),

具体含义为:D2>=98,100+(D2-98)*(120-100)/(100-98),当得分大于等于98时候,基础为100,完成率在98%---100%之间,每增加一个百分点1%,对应增加多少分数呢?

由这一部分算出来,(120-100)/(100-98);

完成率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呢?由(D2-98)算出来,结果就算出来了,

如有需要可以继续联系!

2. 线性方程组求解 需要高斯消元法详细步骤

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是数学方程组的一种,它符合以下的形式:其中的以及等等是已知的常数,而等等则是要求的未知数。 如果用线性代数中的概念来表达,则线性方程组可以写成:这里的A是m×n 矩阵,x是含有n个元素列向量,b是含有m 个元素列向量。这是线性方程组的另一种记录方法。在已知矩阵和向量的情况求得未知向量是线性代数的基本问题之一。

例子
以下是一个由两个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

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以矩阵表示,这个方程组可以记录为:

这个线性方程组有一组解:。可以直接验证:

可以证明,这组解也是方程组唯一的解。

不是所有的线性方程组都有解。以下是一个没有解的例子:

显然,如果有和满足了第一行的式子的话,它们的和等于2。而第二行则要求它们的和等于0.5,这不可能。

也有的线性方程组有不止一组解。例如:

是一组解,而也是一组解。事实上,解的个数有无限个。

线性方程组的解

方程组的解是所有直线的公共点

如果有一组数x1、x2、……xn使得方程组两边的等号都成立,那么这组数就叫做方程组的解。一个线性方程组的所有的解的集合会被简称为解集。根据解的存在情况,线性方程组可以分为三类:

有唯一解的恰定方程组,

解不存在的超定方程组,

有无穷多解的欠定方程组(也被通俗地称为不定方程组)。

几何解释
当未知数只有两个(x和y)的时候,方程组里面的每一个方程可以看成Oxy平面(正交直角坐标系)上的一条直线的方程。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就是满足这个方程的一组数。从这个角度看来,方程组的解就是所有这种直线的公共点。而若干条直线的公共部分要么是一条直线,要么是一个点,要么是空集,因此对应的,线性方程组的解要么有无穷个,要么恰好有一个,要么不存在。

如果未知数有三个,那么每一个方程则代表了三维空间里面的一个平面,而方程组的解集也就是一些平面的共同部分。所有解的集合可以对应一个平面,一条直线,一个点或空集。

一般情况
这个问题的一般情况可以从线性空间的角度去分析,即我们可以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看成向量在矩阵所张成的线性空间里面的投影的问题。未知数的个数如果是一般的n个的话,可以想象每个方程代表了n维空间里面的一个超平面。而方程组的解就是所有超平面的公共点。

齐次线性方程组

齐次的线性方程组是指向量的情况。这时候方程变成:

这个方程肯定会有
加油加油解

3. 大一初学,用线性代数的方法写,写好请发来图

方程组即
4x1-x2-x3=0
-x1+4x2-x4=6
-x1+4x3-x4=6
-x2-x3+4x4=0
(A, b) =
[4 -1 -1 0 0]
[-1 4 0 -1 6]
[-1 0 4 -1 6]
[0 -1 -1 4 0]
初等变换为
[-1 4 0 -1 6]
[-1 0 4 -1 6]
[0 -1 -1 4 0]
[4 -1 -1 0 0]
初等变换为
[-1 4 0 -1 6]
[0 -4 4 0 0]
[0 -1 -1 4 0]
[0 15 -1 -4 24]
初等变换为
[-1 0 4 -1 6]
[0 1 -1 0 0]
[0 0 -2 4 0]
[0 0 14 -4 24]
初等变换为
[1 0 -4 1 -6]
[0 1 -1 0 0]
[0 0 1 -2 0]
[0 0 7 -2 12]
初等变换为
[1 0 0 -7 -6]
[0 1 0 -2 0]
[0 0 1 -2 0]
[0 0 0 12 12]
初等变换为
[1 0 0 0 1]
[0 1 0 0 2]
[0 0 1 0 2]
[0 0 0 1 1]
得 x=(1, 2, 2, 1)^T

4. 线性方程组的公式解法

中国古代数学辉煌史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

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

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

、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

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

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

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

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

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等命题。

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

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

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

。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

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着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

世界数学名着。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

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

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

展上是遥遥领先的。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着的特点:采用按类分章的数学问题集的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

的;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

这些特点是同当时社会条件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的。秦汉时期,一切科学技术都要为当时确立和巩固

封建制度,以及发展社会生产服务,强调数学的应用性。最后成书于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排除了战

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名家和墨家重视名词定义与逻辑的讨论,偏重于与当时生产、生活密切相结合

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数学教科书。它的一些成就如十

进位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印度、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

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

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

,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赵爽与刘徽的工作为中国古代

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与推导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经》书中补充

的“勾股圆方图及注”和“日高图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文献。在“勾股圆方图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图

证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个公式;在“日高图及注”中,他用图形面积证明汉代普遍应用的重差公式

,赵爽的工作是带有开创性的,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徽约与赵爽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对一些数学名词特别是重要的

数学概念给以严格的定义,认为对数学知识必须进行“析理”,才能使数学着作简明严密,利于读者。他

的《九章算术》注不仅是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在论述的过程

中有很大的发展。刘徽创造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并首次用理论的方法算得圆周率

为 157/50和 3927/1250。

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

题。在证明方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时,刘徽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

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

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

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提出祖(日恒)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

方程的解法等。

据推测,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

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中国在

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

祖冲之之子祖(日恒)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

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着名的祖(日恒)公理。祖(日恒)应用这个公理

,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主要讨论土木

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分工、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反映了这个时期数学的情况。王孝通在不

用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立出数字三次方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后来天元术的建立打下基础

。此外,对传统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数字三次方程解决的。

唐初封建统治者继承隋制,656年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学生30人。由太史令李

淳风等编纂注释《算经十书》,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明算科考试亦以这些算书为准。李淳风等编纂

的《算经十书》,对保存数学经典着作、为数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他们给《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所作的注解,对读者是有帮助的。隋唐时期,由于历法的需要,天算

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的内插法,丰富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

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和

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盘,在技术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继承了筹算五升十进与位值制的优

点,又克服了筹算纵横记数与置筹不便的缺点,优越性十分明显。但由于当时乘除算法仍然不能在一个横

列中进行。算珠还没有穿档,携带不方便,因此仍没有普遍应用。

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

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

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

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北宋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科学技术

突飞猛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就是在这种经济高涨的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1084年秘书省第

一次印刷出版了《算经十书》,1213年鲍擀之又进行翻刻。这些都为数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11~14世纪约300年期间,出现了一批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着作,如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

刘益的《议古根源》,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杨辉的《详解九章

算法》《日用算法》和《杨辉算法》,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很多领域都达到古代数学

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高峰。

从开平方、开立方到四次以上的开方,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就是贾宪。杨辉在《九

章算法纂类》中载有贾宪“增乘开平方法”、“增乘开立方法”;在《详解九章算法》中载有贾宪的“开

方作法本源”图、“增乘方法求廉草”和用增乘开方法开四次方的例子。根据这些记录可以确定贾宪已发

现二项系数表,创造了增乘开方法。这两项成就对整个宋元数学发生重大的影响,其中贾宪三角比西方的

帕斯卡三角形早提出600多年。

把增乘开方法推广到数字高次方程(包括系数为负的情形)解法的是刘益。《杨辉算法》中“田亩比类

乘除捷法”卷,介绍了原书中22个二次方程和 1个四次方程,后者是用增乘开方法解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

的最早例子。

秦九韶是高次方程解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中收集了21个用增乘开方法解高次方程(最高次

数为10)的问题。为了适应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奏九韶把常数项规定为负数,把高次方程解法分成各种

类型。当方程的根为非整数时,秦九韶采取继续求根的小数,或用减根变换方程各次幂的系数之和为分母

,常数为分子来表示根的非整数部分,这是《九章算术》和刘徽注处理无理数方法的发展。在求根的第二

位数时,秦九韶还提出以一次项系数除常数项为根的第二位数的试除法,这比西方最早的霍纳方法早500多

年。

元代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授时历》中解决了三次函数的内插值问题。秦九韶在“缀术推星”

题、朱世杰在《四元玉鉴》“如象招数”题都提到内插法(他们称为招差术),朱世杰得到一个四次函数的

内插公式。

用天元(相当于x)作为未知数符号,立出高次方程,古代称为天元术,这是中国数学史上首次引入符号

,并用符号运算来解决建立高次方程的问题。现存最早的天元术着作是李冶的《测圆海镜》。

从天元术推广到二元、三元和四元的高次联立方程组,是宋元数学家的又一项杰出的创造。留传至今

,并对这一杰出创造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朱世杰的《四元玉鉴》。

朱世杰的四元高次联立方程组表示法是在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把常数放在中央,四元的各

次幂放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其他各项放在四个象限中。朱世杰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四元消元法,

其方法是先择一元为未知数,其他元组成的多项式作为这未知数的系数,列成若干个一元高次方程式,然

后应用互乘相消法逐步消去这一未知数。重复这一步骤便可消去其他未知数,最后用增乘开方法求解。这

是线性方法组解法的重大发展,比西方同类方法早400多年。

勾股形解法在宋元时期有新的发展,朱世杰在《算学启蒙》卷下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

的方法,补充了《九章算术》的不足。李冶在《测圆海镜》对勾股容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到九个

容圆公式,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几何学的内容。

已知黄道与赤道的夹角和太阳从冬至点向春分点运行的黄经余弧,求赤经余弧和赤纬度数,是一个解

球面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传统历法都是用内插法进行计算。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则用传统的勾股形解法、

沈括用会圆术和天元术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得到的是一个近似公式,结果不够精确。但他们的整个

推算步骤是正确无误的,从数学意义上讲,这个方法开辟了通往球面三角法的途径。

中国古代计算技术改革的高潮也是出现在宋元时期。宋元明的历史文献中载有大量这个时期的实用算

术书目,其数量远比唐代为多,改革的主要内容仍是乘除法。与算法改革的同时,穿珠算盘在北宋可能已

出现。但如果把现代珠算看成是既有穿珠算盘,又有一套完善的算法和口诀,那么应该说它最后完成于元

代。

宋元数学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传统数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

数学家们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宋元数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学家的象数神秘主义

。秦九韶虽曾主张数学与道学同出一源,但他后来认识到,“通神明”的数学是不存在的,只有“经世务

类万物”的数学;莫若在《四元玉鉴》序文中提出的“用假象真,以虚问实”则代表了高度抽象思维的思

想方法;杨辉对纵横图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出洛书的本质,有力地批判了象数神秘主义。所有这些,无疑

是促进数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从明代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者实行极权统治,宣传唯心主义哲学,施行八股考

试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除珠算外,数学发展逐渐衰落。

16世纪末以后,西方初等数学陆续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鸦片战

争以后,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数学便转入一个以学习西方数学为主的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近代数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从明初到明中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和这种商业发展相适应的是珠算的普及。明初《魁本对相四言

杂字》和《鲁班木经》的出现,说明珠算已十分流行。前者是儿童看图识字的课本,后者把算盘作为家庭

必需用品列入一般的木器家具手册中。

随着珠算的普及,珠算算法和口诀也逐渐趋于完善。例如王文素和程大位增加并改善撞归、起一口诀

;徐心鲁和程大位增添加、减口诀并在除法中广泛应用归除,从而实现了珠算四则运算的全部口诀化;朱

载墒和程大位把筹算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应用到珠算,程大位用珠算解数字二次、三次方程等等。程大

位的着作在国内外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1607年以后,他先后与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

测量法义》一卷,与李之藻编译《圜容较义》和《同文算指》。1629年,徐光启被礼部任命督修历法,在

他主持下,编译《崇祯历书》137卷。《崇祯历书》主要是介绍欧洲天文学家第谷的地心学说。作为这一学

说的数学基础,希腊的几何学,欧洲玉山若干的三角学,以及纳皮尔算筹、伽利略比例规等计算工具也同

时介绍进来。

在传入的数学中,影响最大的是《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是中国第一部数学翻译着作,绝大部分

数学名词都是首创,其中许多至今仍在沿用。徐光启认为对它“不必疑”、“不必改”,“举世无一人不

当学”。《几何原本》是明清两代数学家必读的数学书,对他们的研究工作颇有影响。

其次应用最广的是三角学,介绍西方三角学的着作有《大测》《割圆八线表》和《测量全义》。《大

测》主要说明三角八线(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矢、余矢)的性质,造表方法和用表方

法。《测量全义》除增加一些《大测》所缺的平面三角外,比较重要的是积化和差公式和球面三角。所有

这些,在当时历法工作中都是随译随用的。

1646年,波兰传教士穆尼阁来华,跟随他学习西方科学的有薛凤柞、方中通等。穆尼阁去世后,薛凤

柞据其所学,编成《历学会通》,想把中法西法融会贯通起来。《历学会通》中的数学内容主要有比例对

数表》《比例四线新表》和《三角算法》。前两书是介绍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和布里格斯发明增修的对数。

后一书除《崇祯历书》介绍的球面三角外,尚有半角公式、半弧公式、德氏比例式、纳氏比例式等。方中

通所着《数度衍》对对数理论进行解释。对数的传入是十分重要,它在历法计算中立即就得到应用。

清初学者研究中西数学有心得而着书传世的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王锡阐《图解》、梅文鼎《梅氏丛书

辑要》(其中数学着作13种共40卷)、年希尧《视学》等。梅文鼎是集中西数学之大成者。他对传统数学中

的线性方程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幂求正根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和研究,使濒于枯萎的明代数学出现

了生机。年希尧的《视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学的着作。

清康熙皇帝十分重视西方科学,他除了亲自学习天文数学外,还培养了一些人才和翻译了一些着作。

1712年康熙皇帝命梅彀成任蒙养斋汇编官,会同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杨道声等编纂天文算法书。

1721年完成《律历渊源》100卷,以康熙“御定”的名义于1723年出版。其中《数理精蕴》主要由梅彀成负

责,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几何原本》、《算法原本》,均译自法文着作;下编包括算术、代数、平面

几何平面三角、立体几何等初等数学,附有素数表、对数表和三角函数表。由于它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初等

数学网络全书,并有康熙“御定”的名义,因此对当时数学研究有一定影响。

综上述可以看到,清代数学家对西方数学做了大量的会通工作,并取得许多独创性的成果。这些成果

,如和传统数学比较,是有进步的,但和同时代的西方比较则明显落后了。

雍正即位以后,对外闭关自守,导致西方科学停止输入中国,对内实行高压政策,致使一般学者既不

能接触西方数学,又不敢过问经世致用之学,因而埋头于究治古籍。乾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

的乾嘉学派。

随着《算经十书》与宋元数学着作的收集与注释,出现了一个研究传统数学的高潮。其中能突破旧有

框框并有发明创造的有焦循、汪莱、李锐、李善兰等。他们的工作,和宋元时代的代数学比较是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的;和西方代数学比较,在时间上晚了一些,但这些成果是在没有受到西方近代数学的影响下独

立得到的。

与传统数学研究出现高潮的同时,阮元与李锐等编写了一部天文数学家传记—《畴人传》,收集了从

黄帝时期到嘉庆四年已故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270余人(其中有数学着作传世的不足50人),和明末以来介绍

西方天文数学的传教士41人。这部着作全由“掇拾史书,荃萃群籍,甄而录之”而成,收集的完全是第一

手的原始资料,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数学开始传入中国。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设立墨海书馆,介绍西方数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官僚集团开展“洋务运动”,也主张介绍和学习西方数学,组织

翻译了一批近代数学着作。

其中较重要的有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翻译的《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华蘅芳与英人傅兰雅合译的《

代数术》《微积溯源》《决疑数学》;邹立文与狄考文编译的《形学备旨》《代数备旨》《笔算数学》;

谢洪赉与潘慎文合译的《代形合参》《八线备旨》等等。

《代微积拾级》是中国第一部微积分学译本;《代数学》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所着的符号代数学译

本;《决疑数学》是第一部概率论译本。在这些译着中,创造了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至今还在应用,但

所用数学符号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变法以后,各地兴办新法学校,上述一些着作便成为主要教科书。

在翻译西方数学着作的同时,中国学者也进行一些研究,写出一些着作,较重要的有李善兰的《《尖

锥变法解》《考数根法》;夏弯翔的《洞方术图解》《致曲术》《致曲图解》等等,都是会通中西学术思

想的研究成果。

由于输入的近代数学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加上清末统治者十分腐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下,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数学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近代数学的

研究才真正开始。

5. 数据结构:用C语言创建一个具有10条学生记录的线性表并输出 数组中每个数组元素的内容为

#include"stdio.h"
#include<malloc.h>

typedef struct Data
{
char num[10];
char name[20]
Int score;
}

typedef struct LNode
{

Data data;
struct LNode *next;
}LinkList;

void CreatListF(LinkList *&L,Data a[],int n) //头插法建表
{
LinkList *s;int i;
L=(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L->next=NULL;
for(i=0;i<n;i++)
{
s=(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s->data=a[i];
s->next=L->next;
L->next=s;
}
}

void InitList(LinkList *&L) //初始化线性表
{
L=(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L->next=NULL;
}

int ListEmpty(LinkList *L) //判断线性表是否为空
{
return(L->next==NULL);
}

int ListLength(LinkList *L) //求线性表的长度
{
LinkList *p=L;int n=0;
while(p->next!=NULL)
{
n++;p=p->next;
}
return(n);
}

void DispList(LinkList *L) //输出线性表
{
LinkList *p=L->next;
while(p!=NULL)
{
printf("%s",p->data->num);
printf("%s",p->data->name);
printf("%d",p->data->score);
p=p->next;
}
}

int ListInsert(LinkList *&L,int i,Data e) //插入数据元素
{
int j=0;
LinkList *p=L,*s;
while(j<i-1&&p!=NULL)
{
j++;p=p->next;
}
if(p==NULL)return 0;
else
{
s=(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s->data=e; s->next=p->next; p->next=s;
return 1;
}
}

int ListDelete(LinkList *&L,int i,Data &e) //删除数据元素
{
int j=0;
LinkList *p=L,*q;
while(j<i-1&&p!=NULL)
{
j++;p=p->next;
}
if(p==NULL)
return 0;
else
{
q=p->next;
if(q==NULL)return 0;
e=q->data;
p->next=q->next;
free(q);
return 1;
}
}

int main()
{
Data e,a[10]={{"1","name1",91},{"2","name2",92},{"3","name3",93},{"4","name4",94},{"5","name5",95},{"6","name6",96},{"7","name7",97},{"8","name8",98},{"9","name9",99},{"10","name10",100}};

LinkList *h;

InitList(h); //初始化顺序表h
CreateListR(h,&a[0],10); //依次采用尾插入法插入元素
printf("单链表为:");
DispList(h); printf("\n"); //输出顺序表h

ListDelete(h,3,e); //删除L的第3个元素
printf("删除第3个元素后单链表为:");
DispList(h); printf("\n"); //输出顺序表h

ListInsert(h,5,e); //在第5个元素位置插入e素
printf("在第5 个元素位置上插入'f'后单链表为:");
DispList(h); //输出顺序表h

return 0;
}

6. 线性代数问题

呵呵,姐姐给你详细讲下方法。先说一个答案(答案不惟一),因为一般向量用小写
希腊字母
表示,所以我在下面用α代替原题中的a。α1、α2、α3是它的一个极大线性部分组,α4=α1+α2+α3。求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解
线性方程组
,也可以直接借助矩阵处理,但原理都是依据
初等变换
不改变原
向量组的秩
,这点要清楚。我给你推荐处理这种问题的两种典型方法,一、找出它的一个极大
线性无关
部分组。此法用于求秩很方便。过程如下(请楼主自己动手按我的步骤去做):1.把α1、α2、α3、α4写成
列向量
按列依次排列。2.对上述矩阵进行
初等行变换
,将其化为阶梯形。3.此时每一行第一个不为0的数所在的列对应的列向量的全体就是原向量组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部分组。二、下面给出一个即可找到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部分组又可把剩下的向量用它们线性表示的一次到位的方法:1、将原向量组按行排列,在每个向量后面,即最后一列写上该向量的名称(αj,j=1,2,3,4)此时形式上排成了一个4×5矩阵。2、对这个矩阵进行初等行变换化为阶梯形。注意最右边的向量名也要参于运算,实际上它们记录了你变换的过程。3、阶梯形有几阶那么原向量组的秩就是多少。因为出题的要你最后把其余的向量用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部分组表示,那么一般最后的阶梯形肯定有至少一行为
0向量
。就这道题可以得到它的阶梯数为3。最后一行为:α4-α3-α2-α1=0。此时可以看出,原向量组中任意3个向量都是它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部分组,又由上式可以立刻得到任何一种线性表示的方法。

7. 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区别是什么

性质不同:

1.线性编辑:

指的是一种需要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进行编辑的节目制作方式。

2.非线性编辑:

是指剪切、复制和粘贴素材无须在存储介质上重新安排它们,在用计算机编辑视频的同时,还能实现诸多的处理效果,例如特技等等。

特点不同:

1.线性编辑:

它所依托的是以一维时间轴为基础的线性记录载体,如磁带编辑系统。在编辑时必须顺序寻找所需的视频画面。

2.非线性编辑:

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数字化制作,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计算机里完成,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部设备,对素材的调用也是瞬间实现,不用反反复复在磁带上寻找,突破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限制,可以按各种顺序排列,具有快捷简便、随机的特性。

优点

(1)可以很好地保护原来的素材,能多次使用。

(2)不损伤磁带,能发挥磁带能随意录、随意抹去的特点,降低制作成本。

(3)能保持同步与控制信号的连续性,组接平稳,不会出现信号不连续、图象跳闪的感觉。

(4)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最适当的编辑点,正式编辑前可预先检查,编辑后可立刻观看编辑效果,发现不妥可马上修改。

(5)声音与图象可以做到完全吻合,还可各自分别进行修改。

阅读全文

与线性记录方法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钢的热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846
智远一户通使用方法 浏览:822
驾驶避免剐蹭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734
胸上缝的训练方法 浏览:106
太原公交乘车码使用方法 浏览:944
三星手机拨号快捷键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28
如何辨别钻石好坏的方法 浏览:431
hdlc检测方法 浏览:670
水培石斛兰的种植方法 浏览:426
干式变压器项目研究试验方法 浏览:386
青春期偏头疼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66
瓷砖成型缺陷解决方法 浏览:392
一岁半亚麻籽油的食用方法 浏览:28
虫害处理方法哪里找 浏览:416
决战平安京有哪些方法登录 浏览:578
小腿划伤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478
如何测量磷酸盐的方法 浏览:976
平稳序列检测方法 浏览:919
不打针治疗咳嗽的方法 浏览:280
毛利润30利润计算方法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