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怎么判断用了哪种翻译方法

怎么判断用了哪种翻译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08 02:03:52

1. 请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以下译文运用了何种翻译方法,有何作用。 原文: We talked

这段话比较经典!
翻译出来,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
直译,排比,反复,强调等方法。
起的作用是,让表达内容不仅显得口语化,容易理解,而且,也突出了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啥都谈了,就是没谈商业合作。

2. 这段话用了哪种翻译方法是引申译法还是增词译法还是减词译法还是结构调整下的被动句翻译方法

摘要 把连接词都减了

3. 初中文言文学习: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5.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4.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5、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例6、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7.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8.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9、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0、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1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1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15.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4. 古文翻译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5. 如何判断日语翻译是用机器翻译的

你可以在要翻译的句子里加一些特殊符号! 如果是机器翻译的 就会一模一样的显示出来的 如果是人工翻得 就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6. 如何判断各种译法什么时候应该使

想要判断各种译法在什么时候使用,就应该看一下那个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语境。

7. 当要把一句话 翻译成英语,会有多种翻译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同,这时该如何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对于英语,只要主谓宾时态正确就没什么太大错误,只是省不省略的问题,而个人认为真正的英语是没有太明显的是非对错,如果你是要为了出国而学英语,尽可先过雅思托福,但国外人们说英语才不会注重语法,你说错了别人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像汉语,我们平常说话就会犯很多语法错误, 谓前为状谓后补,但照样听得懂

8.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方法 ,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一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抓住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 成语 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 句子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 短语 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 心语 之前。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 典故 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换、调、删、补、变”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要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例: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二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 种植 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三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 收藏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 教育 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 文章 ,“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 传说 。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象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9.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9)怎么判断用了哪种翻译方法扩展阅读: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参考资料:网络-古文翻译

10. 英语笔译技巧:科技文的常见翻译法

一:准确理解英文原文

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考验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说再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尚且能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的话,那么英语中繁复多样的句式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发的。尤其在阅读科学性较强的英语文章是,这些文章与我们日常教科书本中选取的文章相比,往往来得更为难懂。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科技知识来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因此,英语水平和科技知识的修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从事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基本功。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科技文献,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逐渐累计翻译知识和技巧。

二:使行文变得“地道” 第二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

这对中文功底是一个十足的考验。这里的“地道”指的是,译文不会让人感觉到有英语原文的痕迹,就好像它原来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样。 很多时候,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要将这粗糙、原始、零碎的理解升华为通顺、精致、具整体性的另一种语言,并用符合该语言习惯用法的表达转述出来,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当原文是以精确简约着称的英语,而目标语言是惯于华美繁复的汉语时,我们往往就得花费更多的工夫去打磨译文,才能弥合两种语言之间的沟壑。

短译法

英译汉时,有时候某个词或者某个短语在字典上找不到合适的意思时,应根据上下文活用词义。如果死扣语法生译硬译,必然使译文晦涩难以达意。这事应该在弄通原文准确的含义之后,灵活处理。如:stationary waves are distinct from the progressive where in the waves move across the body of the water——as if we had dropped a pebble in the dish of water.朱波与前进波不同,在后一种情况下,水波向四周传去——就像我们曾向盘中投下一块卵石时的情景一样。这事一个比较长的英语句子。译文做到长句短译。

顺译法

当叙述的食物是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排列,与汉语表达方式基本一致时,翻译时常采用顺译法。例如:Moving around the uncleus are extremely tiny particls,called electrons,which revolve around the nucleus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the nine plantes do around the sun.围绕这原子核运动的是一些极其微小的粒子,称为电子,这些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正像九大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

逆译法

当英语长句的顺序与汉语表达方式不一致时,翻译时常常使用转换,颠倒,改变部分或者完全改变词序的逆译法。例如:It may be ecnomically sound,in the long run,to subsidize their initial proction,even at prices above the projected marked for natural hydrocarbon fluids,in order to accelerat the decation of dependence on oil imports.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资助开发气体等燃料,既使价格高于自然碳氢化合液的市场价格,但为了加快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这在经济上可能还是合算的。

被动语态的处理

科技用于中被动语态运用的极其广泛,恰好与汉语中少用被动语态的惯用法相反。为了使汉语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根据译文的上下文,一般采用三种译法。

译作汉语主动语态;

例如: It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early design phase giving an opportunity to predict new possibilities.

译为:它应体现为在初期设计阶段有预测新的可能性的机会。 就避免了出现类似“它应被反映在”这种在汉语中别扭的说法。

译作汉语被动语态;

这时,汉语译文中运用“被”、“由”、“受”、“为”、“给”、“予以”、“是…的”等虚词。

例如,The end-gas knock is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temperature of unburned mixture

译为:终端气体爆震主要是由未燃混合气的温度决定的。

比起“终端气体爆震主要是被未燃混合气的温度所决定的。”更为精准,简练,不易引起歧义。

在句型“It is(has been) + past participle + that…”中的被动语态,汉语译 文中的主动语态动词前增译“人们”、“有人”、“大家”等主语;或不增译这些主语,译作汉语主动语态。

例如:It is known that liquids can turn into gas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译为:大家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液体能转变为气体。

比“正如被知道的`那样,液体能转变为气体。”更为自然,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翻译两部曲中的第二步是“成品”的关键所在。既要有跳出原文束缚的能力,又不能一蹦三丈远——完全脱离原文内容实质、凭空创造;也就是说,还得有将译文“靠”回原文的本领。翻译之路如此漫漫,还需我们不断“上下而求索”。

长难句子形成的原因

存在大量长难句子是科技文章的显着特点,其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句子包含很多转折或附加成分,因而使句虽不断扩大,结果形成一个内容很复杂的句子,但是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一个,这就是我们所常见的主从复合句。但是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略有不同,英语长句的脉络比较清楚,很容易从形式上加以判断。而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懈,主句与从句之间,从句与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连结。因此,翻译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形成长句的第二种情况是句子要表达的层次很多,从意思上讲这些层次都是平行的,但是又不能截然分开。处理这种句子的关键是应把它们译成若干独立的句子,还是把它们连结起来。就科技文体而言,后一种处理方法略占优势。

句子翻译的要点与技巧

由于汉语的叙事往往是平铺宜叙,起、承、转、合,一般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翻译长句要弄清句子的中心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本要点是如何组织句子,包括主次的确定,连词的选择,词序的安排等等。由于处理上长句比短句的变化较大,同一个句子有时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译法,选择最佳方案的标准是:清楚明白地表达原义;更好地发挥英语的优势〔包括体现科技文体的风格〕;尽量使语言紧凑而不拖沓;有利于上下文的连接。总的说来,翻译长句,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分译还是合译;顺译还是倒译(包括各个成分之间的顺序的处理);主句及其形式的确定;从属成分及其形式的确定。

长句翻译的技巧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充分发挥科技语言中常用的程式化的词汇、术语、缩略语以及符号的作用。由于长句一般比较复杂、词汇量较大,因此应设法降低其复杂性。充分使用科技语言中程式化的语汇(套子)和符号以便使语言模式化,从复杂中见清晰;

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表达书面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长句来说,它的作用尤为重要。使用得当,可使语言更加经济,增加清晰感;

3)注意过渡性词汇的运用。所谓过渡性词汇是指使上下文保持连贯性的一类词,这些词汇在保持长句或整个段落的融会贯通,前后一致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承前启后必不可少的词。

阅读全文

与怎么判断用了哪种翻译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烧伤时正确的急救方法 浏览:11
DNA大片段突变的检测方法 浏览:258
autocad2009的安装及激活方法 浏览:955
用化学方法鉴别正丁基氯 浏览:326
乐视手机话筒设置方法 浏览:548
怎么才能治疗黑眼圈的方法 浏览:892
三种常用的交接棒方法 浏览:641
股票入门实战的解套方法与技巧 浏览:836
躺平有哪些方法呢 浏览:853
hyperlink使用方法 浏览:335
盆栽香葱的种植方法 浏览:120
新疆驼奶食用方法 浏览:755
怎么变成明星的方法 浏览:409
2己烯和戊烷的鉴别方法 浏览:939
如何用绳子做蝴蝶结的方法 浏览:368
vivo手机语音控制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47
足外翻治疗方法如何治疗 浏览:382
做小扇子的简单方法 浏览:226
医美洗脸的正确方法 浏览:37
脑膜炎引起瘫痪哪里可以治疗方法 浏览: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