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临床常用的细菌检验技术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分离鉴定流程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工具:显微镜显微镜检查的目的:1.镜检可以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致的菌量2.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有助于对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初步诊断,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方法:包括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常用的显微镜(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光源:自然光或灯光,波长0.4μm最大分辨率:0.2μm(2)暗视野显微镜(darkfield microscope)(3)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4)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5)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返回普通光学显微镜一、不染色标本直接镜检目的: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常用的方法:悬滴法和压滴法 悬滴法检查细菌的动力不染色标本镜下结果观察:动力(+),动力(-)观察时注意: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高倍镜观察,调小显微镜的光栅。有动力:可看到细菌自一处移至另一处,有明显的方向性位移。无动力:细菌呈现布朗运动,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 意义:有些病原菌通过不染色标本的动力检查可作出初步鉴定: 如疑似霍乱患者“米泔水样”便中发现穿梭样运动细菌,可辅助诊断。 螺旋体辅助诊断二、染色标本的显微镜检查(一)常用染料(色基+助色基)1.碱性染料: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电离后带正电荷,常用于细菌染色(原因何在?)。2.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电离后带负电荷。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复合染料有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 。
‘贰’ 细菌学有哪些检验方法
直接涂片检查:取混匀新鲜尿涂片,健康人的尿涂片无细菌。若每个油镜视野下可见1条或以上的细菌,提示为菌尿。并可行革兰氏染色,初步确定尿路感染细菌是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细菌培养:目前多采用定量接种环法,培养24h,计数菌落。阴性杆菌分裂快,菌落数>l〇5cfo/ml,提示菌尿,菌落数104〜105cfo/ml为可疑。阳性球菌分裂慢,菌落数>103cfU/ml为菌尿。结核菌检查:尿结核菌检查是确定有无泌尿系结核的重要方法,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较简单,阳性率为50%〜70%;清晨第1次尿送检则阳性率高。尿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可达90%,但结核菌生长缓慢。使用改良罗氏培养基,一般需4〜8周始能报告结果。近年常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使含微量结核菌DNA扩增,40条结核菌即可有阳性结果,此法特异性强,2d可有结果,但时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菌尿的辅助检查亚硝酸盐试验: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副大肠杆菌能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球菌和结核菌无还原硝酸盐的能力,因此亚硝酸盐试验阳性,提示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TTC试验);大部分革兰阴性活杆菌能将无色TTC还原为红色的三苯甲替,而球菌及变形杆菌则呈阴性。故可用以初步判定是哪一类细菌感染。尿抗体包裹细菌(ACB):肾盂肾炎为肾实质感染,在细菌抗原作用下,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抗体将致病菌包裹,在荧光镜下观察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体蛋白抗体处理的尿细菌,若表面有荧光抗体包裹则大多属肾盂肾炎,膀胱炎为黏膜浅表感染,故细菌表面无荧光抗体包裹。用ACB法有助于上、下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但在前列腺炎患者,其ACB试验亦呈阳性,应注意鉴别。其他:另外还有过氧化物酶试验、葡萄糖氧化酶试验、鲎试验及尿氧压测定均可帮助诊断尿路感染,但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少。
‘叁’ 小儿肺结核早期诊断方法有哪些
小儿结核病会使得宝宝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咳嗽、发烧以及夜间冒汗等等。很多小孩患上此病,整个人都感到十分的疲倦,很不舒服。对于此病的诊断方法是怎样的呢?结核菌感染后最常以“肺结核”的形式发病,会明显出现发烧、剧烈咳嗽、体重减轻、常感倦怠、夜间盗汗等常见症状,部份年纪稍大的孩子还会表示胸痛。结核菌本身是会消耗身体能量的疾病,体重减轻是发病后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无论是否感染结核菌,对孩子而言体重都应该只有上升的可能,所以体重减轻代表身体一定有出现异状,家长千万别忽略掉这个重要的警讯。结核菌感染如何诊断要诊断小朋友有无被结核菌感染,首先必须确认孩子是否和患者有接触史,一般来说,家长带孩子就医时若表示已长期剧烈咳嗽,通常会进一步询问是否曾和结核病患接触,或家中有无长期咳嗽者,了解感染的可能性高低。毕竟孩童咳嗽原因众多,其中仅有少部份是结核菌感染导致,但是若能从接触者倒推了解可能性,才能更快速抓出问题的根源。以下是怀疑感染时可能会进行的3种测试:1、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将少量结核菌毒素施打在皮内,并于施打后48~72小时观看报告,若报告呈现阳性,代表可能已感染了结核菌所以身体的反应较大,而阳性的程度越高,则日后结核菌发病的机会越大。2、细菌学检查要诊断是否罹患肺结核,细菌学检查(即为痰液抹片与培养)是最确定的检验方式。大人可以借由痰液检验得知体内是否带菌,但是幼童不懂该如何咳痰,所以可在一早起床尚未进食前,使用鼻胃管或口胃管进入胃中抽吸些许胃液送验。3、胸部X光检查当孩子剧烈咳嗽太久怀疑被结核菌感染,这时一定会照肺部X光确认问题。提到大人的肺结核,我们都知道X光片下可看见肺部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钙化空洞;但小朋友其实不然,通常感染部位慢性发炎的同时,结核菌还会侵犯局部淋巴腺,所以会进一步会显现肺门淋巴腺肿大的问题。小孩结核病,要清楚其诊断方法,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娃是否患有此病。
‘肆’ 如何针对一名细菌感染患者进行病原生物学的诊断
摘要: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 J。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1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1 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1.2 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自动化培养和鉴定系统不断产生,传统鉴定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加快了检验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同时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验500多个菌种。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常规培养阳性率低。雍刚 等将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淀粉、生长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剂加入到巧克力培养基中制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率。苏盛通等在营养琼脂中加人了中药红枣、赤小豆培养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指数明显高于血平板。1.3 组织细胞培养 活组织细胞培养适于专营活组织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敏感的组织细胞是不一样的,将活细胞从病原体敏感的动物组织中取出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或用病原体敏感细胞系进行传代培养,再将病原体接种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后,病原体可在其中繁殖增长,引起特异性的细胞病变效应。也可以将病原体直接接种于敏感动物体内,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特异的病理学改变。往往可以根据这些特异的病变对病原体进行鉴定。2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简化了鉴定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抗原,也可检测机体的抗体成分。幽门螺奸菌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 ~8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唾液中抗HP抗体来诊断HP感染,其结果满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极高,ELISA应用于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效果最为明显。临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出目标菌是关键。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一种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联到磁珠微球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场磁力的作用下,将目标病原体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磁珠,如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军团菌等,广泛应用到各级科研和实验室 。经IMBS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4 h。IM—Bs还可以和其它检测技术联合来检测病原菌,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目标菌可继续用于分离培养使大肠埃希菌0157最低检测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结合聚合酶链反应(IMBS—PCR)可对培养条件比较特殊的细菌如苛养菌、厌氧菌进行快速检测,肉类中的产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经IMBS.PCR检测,检测时间缩短到10 h,最低检测限可达10cfu·g~,有研究者利用IMBS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IMBS—RT—PCR)成功检测出了水中的轮状病毒和草莓的诺如病毒,检测时间大大缩短;Leon—Velarde等利用IMB8结合酶联检测,大大提高了沙门菌的检测效率。3 基因检测随着科技水平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对普通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的一般检验上,而是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核酸水平。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即基因片段都是特异的,有别于其他种或属,检测其特有的基因片段序列可用来鉴别病原微生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逐渐代替其它检测技术,成为临床检验科和基础实验室对病原体的主流检测技术。3.1 核酸杂交技术具有一定互补序列的核苷酸单链在液相或固相中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缔成异质双链的过程叫核酸杂交,其杂交双方是所使用探针和要检测的核酸。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核酸分子杂交主要包括膜上印迹杂交和核酸原位杂交两种。膜上印迹杂交是指将核酸从微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纯化后在体外结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上,与存在于液相中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核酸原位杂交是指标记的核酸探针直接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探针还可以用荧光标记,在荧光显微镜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即可鉴别病原体还可显示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技术与其它方法相比显着地优点是简便、敏感、快速、特异。Wong 等用荧光标记2个不同的寡核苷酸探针从血液标本中检测出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细菌,最低检测限为10 cfu·mL~,特异度为100% ,检测时间不到2 h。寡核苷酸探针是针对病原体特异基因序列设计的,可以将待检测的病原体定位在不同的分类等级,如科、属、种、亚种“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3.2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DNA chip)又称为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或DNA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 j,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发展延伸而来的。通过微加工技术,将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基因探针即DNA片段有规律地排列成二维DNA探针阵列,固定到硅片、玻片等固态支持物上,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核酸杂交,用于基因检测工作。其测序原理与核酸杂交一样,但解决了传统核酸杂交技术操作繁杂、检测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基因芯片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上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确诊所需要的时间,而且能检测出病原体是否耐药、对那些抗生素耐药、对那些抗生素敏感。Naas 等设计的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鲍氏菌属中各型B一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蔡挺等设计的基因芯片检测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对l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Batchelor 等开发的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出编码耐超广谱8.内酰胺酶、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等47个耐药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基因芯片技术同样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提高芯片的特异性和检测信号的敏感性,降低芯片的制作成本等,而且多数芯片都需要昂贵的检测仪器,这些问题使得基因芯片到目前主要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3.3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是用已知寡核苷酸引物引导未知片段中微量待测基因片段并进行扩增的技术。由于PCR可以对待测基因进行扩增,特别适用于病原体感染早期的诊断,但是如果引物特异性不强,可能会造成假阳性的出现。PCR技术在近20年里发展迅速,从基因扩增到基因的克隆和改造以及遗传分析,可靠性逐步提高。Jbara 用PCR和传统法直接检测75例样本中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与传统方法相比,PCR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7.3% 和100% 。1988年Chamberian等提出了多重PCR的概念,同一PCR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可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适合大量样本的分析与鉴定。多重PCR具有:(1)高效性,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可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对同一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型别进行分型;(2)系统性,多重PCR很适宜于成组病原体的检测,如几种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淋球菌、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等多重性病病原体的感染;需特殊培养的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战伤感染细菌感染;(3)经济简便性,多种病原体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被检出,节省试剂、节约费用、节省时间,为临床提供更快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Reyes等 用多重PCR从90例发热但培养阴性的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样本中检测出了脑膜炎奈瑟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特异度100% ,敏感度89%。实时荧光定量PCR,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具有高度灵敏、高度特异、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性病病原体早期确诊、窗口期筛查、疗效检测、基因变异分析和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价值,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帮助 J。王娉等 建立了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同一体系能同时快速检测出耐甲氧西林和产肠毒素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基团标记的特异性引物可准确反映病原体感染和药物疗效,特别适用于不可人工培养和难以培养的病原体如病毒、衣原体等感染的诊断。基因芯片技术与多重PCR结合可以通过PCR对目的基因进行放大,通过基因芯片的荧光探针增加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两种检测技术的优势互补,已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将病原体特异性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出引物与探针,进行多重PCR扩增,制备出寡核苷酸芯片,再对待测样本靶基因进行多重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病原菌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体系杂交,可根据杂交信号直观地判读样品中所含病原体的种类、型别、毒力、侵袭力,从而对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3.4 其它基因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的基因检测手段不断出现。Notomi等于2000年开发出一种新的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1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简称LAMP),针对靶基因序列上6或8个特异区域设计出4或6条引物,在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环状结构和链置换对目标DNA大量扩增。短短几年LAMP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生物安全等各方面心 ]。李蒙等 运用LAMP法60 min检测了16例开放性伤口深部伤口感染分泌物中的破伤风芽孢梭菌,其中阳性为4例,最低检测限为4 x 10 。有研究报道l2 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了200例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远远高于培养法和染色法。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n—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是一种根据病原体基因组中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的特征来对病原体基因分型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炭疽芽胞杆菌等的基因分型与鉴定 ⋯。4 小结与展望对病原体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首要问题。随着生物学研究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的发展,病原体检测方法也从组织形态学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技术样本需要量少、快速省时、无污染、诊断结果精确、自动化程度高,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和深入,这些高通量诊断技术和方法必将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分析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多种检测技术的联合和综合更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伍’ 临床常用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对于细菌:
临床多采用快速诊断中的病毒成分检查和抗体检测
‘陆’ 淋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专家介绍,临床上常见的淋病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一下三种,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1、生殖器检查尿道口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2、分泌物涂片细菌学检查取尿道分泌物涂片,固定后作革兰染色镜检。急性淋菌性尿道炎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多型核细胞内有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这种方法以上,但男性症状不典型
及经过不规则治在男性有症状的尿道炎标本检出率可达疗者,检出率则较低。3、分泌物细菌培养主要用于进一步诊断,对症状轻或无症状都很敏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惟一用于淋病过筛和发现患者的方法。可取尿道、前列腺按摩液作淋菌培养,如为阳性即可确诊。但慢性淋病的阳性率低。因此,不能单纯以此作为否定淋病的依据。全球医院网温馨提示:淋病的诊断要点1、有冶游史,或配偶感染史,或与淋病患者共用物品史等。2、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尿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3、尿道分泌物涂片,可见多形核细胞内有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培养有淋球菌生长。
‘柒’ 试述细菌性传染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测方法:各种ELISA方法,凝集试验,中和反应等
病原学方法:细菌分离培养进行染色和生化鉴定等,PCR和real-time PCR等
挺多的,不同细菌有不同的推荐方法,国标里有一些
‘捌’ 微生物学的检查方法是有哪些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因鼠疫传染性极强,采集标本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根据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肿胀部位组织液、脓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动物尸体可取肝、脾、肺、病变淋巴结以及心血等。陈旧尸体取骨髓。将采集标本送至有严密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检查,禁止在一般实验室进行操作。
直接涂片镜检
除血液标本外,一般均需涂片或印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革兰染色或吕氏美兰染色,镜检。在不同材料中,菌体大小、形态有很大差异,除典型形态外,往往可见菌体呈多形态性,需加以注意。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标本需先置肉汤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培养一般选用血琼脂平板,28摄氏度24小时后,可见较小的露滴状菌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大至1~2毫米,中央厚而致密,周边逐渐变薄。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特异荧光抗体染色等作出鉴订。
血清学试验
可用于检查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敏感而特异的试验方法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检测核酸
用DNA探针杂交方法或PCR技术检测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有助于鼠疫的诊断。PCR敏感性极高,蚤体内有10个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术检出。
诊断检查
诊断:取决于病人有接触史及肺部受累表现,病因诊断取决于痰、血或淋巴结吸出物革兰染色、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可作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诊断。
‘玖’ 简述细菌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能够在得病生物体内提取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发其他目美丽病。目美丽病后症状与感染源生物症状相同。在目标体内仍能够提取出相同病原微生物。
标本的采集非常重要。细菌感染通常是通过培养的方法检测的,而病毒通常是通过抗原或者核酸来检测的。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好的标本决定一切,这是检验领域的一句俗话。
不恰当的标本、不恰当的采集时间、不规范的采集方法,可能造成假阴性,假阳性,杂菌污染等,延误诊断,危及生命。对于严重感染,需要确定病原菌的,标本应该选择细菌可能定植的部位,如深部痰液,胸水,血液等,标本提取的时间应该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最好在发生寒战的时候。
(9)常规细菌学诊断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 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样品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数量。国内外普遍采用此需氧平板计数法(APC)。国外用于食品、化妆品中微生物计数的螺旋平板计数法(SPC)也需(48±3)h。
这2种方法均为传统的培养方法,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近年来,国内外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快速测试片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微菌落技术、发射测量法、微热量技术、ATP 生物发光技术、色谱法等快速检测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简化了检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