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羽毛 在无菌条件下粉碎,放入无菌水中振荡半小时,取无菌水直接涂布或梯度稀释后涂布 依红镁蓝培养基,如果长出菌落变为金属色泽的紫色,即含有大肠杆菌。
消灭大肠杆菌,建议用 抗生素,比如普通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不过我不知道能不能给小鸟洗澡。能的话最好,在用作洗澡的水中加入青霉素即可。浓度么。。。洗一次澡放一个人服用的药片儿进去应该就够了。
Ⅱ 细菌鉴定办法有哪些,常见细菌的鉴定办法就可以
细菌的鉴定通过分离培养获得的病原菌,必须达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纯培养程度,才能进行系统鉴定。系统鉴定就是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抗原性和病原性等检测,并用已知标准免疫血清确定分离细菌的属、种和型。微生物鉴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据其形态,生长、生化特性等定种,最后根据抗原的免疫血清学检查定型。(一)形态学检查各种细菌的形态,在适宜的环境下是相对稳定的。但环境的改变,如培养基条件的改变,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作用等,均可使细菌产生不规则的形态,并可出现细胞壁的缺陷和多样性。为此,在作细菌形态鉴定时,必须按被检菌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及适宜的培养时间和检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确的形态学鉴定。形态学检查一般包括二方面: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1.肉眼观察肉眼观察主要观察细菌在固体、液体、半固体,鉴别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在固体培养基上要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是否均匀一致,表面是光滑湿润,还是干燥无光或呈皱纹状,边缘是整齐还是不规则,菌落是隆起、扁平,还是乳头样,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液体培养基中,要观察培养基是否呈均匀浑浊,管底有无沉淀,液面有无菌膜,是否产气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应观察细菌是否沿着接种线生长,是呈毛刷样生长还是均匀生长,上下生长是否一致。在鉴别培养基上,应观察其生长情况是否与预期的相一致,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还要观察是否溶血及溶血圈的特点,在某些培养基上还要注意是否有臭味等。2.显微镜观察在作细菌个体形态学检查时,要根据被检菌的种类和检查项目,选用相应的染色方法,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培养基以及细菌培养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以18-24小时(生长时间长的细菌除外)的幼嫩培养菌为宜。例如,作革兰氏染色检查时,培养时间长的陈旧细菌,可能由阳性变为阴性。作细菌运动性检查时,液体培养基的幼嫩培养物(几小时到十几小时)最为适宜。作炭疽荚膜染色时,因炭疽杆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而在动物体内形成明显的荚膜,因此,应先接种小鼠,取死亡动物的病料作涂片标本镜检。作鞭毛染色时,以液体培养基为宜。芽胞的形成,因细菌种类不同,往往对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空气和培养时间等而异,但一般均要求较长时间。镜检时除注意其基本形态结构和大小(要用测微计测量)外,还应注意其排列状态、菌端形状、有无两极染色、有无形成芽胞和荚胞等。必要时可用电镜观察其微细结构。3.常用的几种染色方法涂片用的载玻片需用清洁液洗净、擦干、不留油质,否则培养物不能均匀地推开。被检材料如果是肉汤培养物,用铂金耳环取一滴,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涂抹的范围约有手指甲大即可。随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之固定(即火焰固定);被检材料如果是固体培养物,先滴一滴水(常用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上,用铂金耳环取少许培养物,在水滴中混匀,培养物不宜太多,菌体看不清楚。脓汁、淋巴液、乳汁也按同样方法制备抹片。血液和病变组织,直接涂抹在载玻片上,组织抹片也不能太厚,否则看不见细菌,细菌培养物抹片用火焰固定,组织抹片常用甲醇或甲醛固定。
Ⅲ 鞭毛染色法准确鉴定细菌是否具有鞭毛,要注意哪些细节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的数目和附着于细菌的位置是细菌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除了很少数形成鞭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的存在外,多数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1、实验材料
①鞭毛染色液。
②菌种。有鞭毛的细菌。
③其他。玻片、接种环、吸管等。
2、注意事项
①良好的培养物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基本条件,不宜用陈旧培养物作鞭毛染色的菌种材料,因为老龄细菌鞭毛容易脱落。
②玻片应光滑、洁净,不可带油迹。不洁净的载玻片可经含适量洗衣粉的水中煮沸约20min,取出后用清水充分洗净,沥干水后置95%酒精中处理,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酒精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③挑取菌时,尽可能不带培养基。
④配制合格的染色剂(尤其是B液 )、充分洗去A液再加B液、掌握好B液的染色时间均是鞭毛染色成败的关键。(1)改良Ryn鞭毛染色法
①玻片的处理。要求用新的载玻片,用前须在95%酒精中浸泡24h以上,用时从酒精中取出,以干净纱布擦干后使用。
②在玻片上滴蒸馏水两滴。1张玻片上可同时制2个涂片。
③用接种环挑取血平板上菌少许,将细菌点在玻片上的蒸馏水滴的顶部,一般只需点一下,只允许极少量的细菌进入水滴,不可搅动,以免鞭毛脱落。
④玻片置室温自然干燥 。
⑤滴加染液于玻片上染色。
⑥约10—15min后,用自来水缓慢冲去染液,冲洗时应避免染液表面的金属光泽膜滞留在玻片上,影响镜检。
⑦玻片自然干燥后,镜检时应以涂片的边缘开始,逐渐移向中心。原因是边缘细菌较少且相互分开,鞭毛容易观察。细菌密集的地方鞭毛被菌体挡住,不易观察。
结果:菌体和鞭毛均染成淡紫色。
(2)硝酸银染色法
①活化菌种。冰箱中保存的菌种,通常要连续移种1—2次后,接种于新配制的营养琼脂斜面(表面较湿润、基部有冷凝水),28—32°培养10—14h,取斜面和冷凝水交接处培养物作染色材料;或点种于新制备的营养琼脂(含8—10g/l的琼脂 )平板中央,28—32°培养18—30h,让菌种扩散生长,取菌落边缘的菌苔(不要取菌落 中央的菌苔 )作染色材料。
②制备菌液。取斜面或平板菌种培养物数环于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成轻度浑浊的菌悬液用于制片。也可用培养物直接制片,但效果往往不如先制备菌液好。
③制片。取一滴菌液于载玻片的一端,然后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缓流 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下端多余菌液,室温(或 162温室)自然干燥 。干后应尽快染色。
④染色。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染3—5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用B液冲去残水后,再加B液覆盖涂片染色约数秒至1min,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若加B液后显色较慢,可用微火加热,直至显褐色时立即水洗。自然干燥 。
⑤镜检。用油镜观察。观察时,可从玻片的一端逐渐移至另一端,有时只在涂片的一定部位观察到鞭毛。
结果: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
(3)改良的Leifson染色法
①活化菌种同硝酸银染色法。
②制片。用记号笔在载玻片反面将玻片分成3—4个等分区,在每一小区的一端放一小滴菌液。将玻片倾斜,让菌液流到小区的另一端,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菌液。室温或37°, 自然干燥 。
③染色。加Leifson染色液覆盖第一区的涂面,数分钟后,加染液于第二区涂面,如此继续染第三区、第四区。在染色过程中注意观察,当整个玻片都出现铁锈色沉淀、染料表面出现金色膜时,直接用水轻轻冲洗(不要先倾去染料再清洗,否则背景不清 ),染色时间大约10min。
④镜检。自然干燥后,油镜检查。
结果:菌体和鞭毛均呈红色。
Ⅳ 用鞭毛染色法准确鉴定一株细菌菌是否具有鞭毛,要注意哪些环节
取菌要取菌落边缘的幼龄菌体,取菌后的接种环在载片上的蒸馏水中轻轻沾几下即可,不要用力太猛,更不能用接种环大幅度涂开,将载片稍倾斜,使菌液散开即可,否则鞭毛易脱落,造成染色失败。
鞭毛染色的玻片只能自然干燥,不能用热风吹干,不能热固定,这是由于加热后菌体易变形,鞭毛易脱落,影响观察,A染液染3~5 min,其后用蒸馏水(自来水效果差)冲洗时一定要充分,否则加B染液后,背景很脏,鞭毛不易被观察到,影响实验效果。
(4)羽毛的鉴定菌需要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鞭毛染色液最好当日配置当日用,次日使用则鞭毛染色浅,观察效果差。染色时一定要充分洗净A液后再加B液,否则背景不清晰。
观察细菌的运动,载玻片和盖玻片都要洁净无油,否则会影响细菌的运动。有些细菌,温度太低时不能运动。
将光线适当调暗,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部位,再用高倍镜观察。要区分细菌鞭毛运动和布朗运动,后者只是在原处左右摆动,细菌细胞间有明显位移者,才能判定为有运动性。
Ⅳ 如何鉴定菌种
在杏鲍菇、白灵菇生产中,只有具备优良的菌种,通过科学的培育管理,才能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因此菌种的优劣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菌种生产厂家信誉的大事。在现实生产中,也常发现有的菌种厂以赢利为目的,粗制滥造。加之有些菇农对菌种质量缺乏识别能力,致使在生产中减产、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严格菌种质量,加强对菌种的鉴定和识别是当前食用菌发展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主要的技术环节和要求。
菌种质量的鉴定,严格地讲,应从形态、生理、栽培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价。但要完成各种指标,除了需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需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及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一般生产者是很难完成的。这里仅将几种常用、简便、易行的方法予以介绍,供生产者参考。
(1)直接观察。
对引进的母种,首先要用肉眼观察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有无破损,棉塞中有无杂菌和病虫害侵染,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有无老化等现象。购进或自制的原种,瓶内菌丝应粗壮整齐、分枝浓密、色浓白呈绒毛状,说明生长旺盛。如瓶底出现黄水、菌丝萎缩与瓶壁脱离,或出现原基扭结,说明菌种老化应淘汰。(2)菌种纯度检查。
杏鲍菇菌丝是纯白色的,白灵菇菌丝较杏鲍菇菌丝稍浅些。如在菌种管或菌种瓶中出现其他颜色的菌丝或孢子(绿色、黄色、黑色等),则说明菌种不纯,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如果在接菌时发现菌种有异味也说明菌种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3)吃料能力鉴定。
将母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基中,或将原种接入栽培袋中观察菌丝生长情况。经1周的培养,如果菌种块能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的培养料中生长伸展,说明菌种的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迟迟不向四周和料层深处伸展,则表明菌种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差。(4)观察菌丝长势。
可先将供测的菌种接入其适宜的试管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果菌丝生长整齐浓密、健壮有力,则表明为优良菌种。若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太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容易衰老,则表明菌种质劣。(5)栽培试验观察。
这是菌种质量鉴定最可靠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栽培试验,凡具备优质高产、抗杂能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的菌株,才是优良和可推广应用的品种。
Ⅵ 菌种鉴定的方法
传统方法细菌做革兰氏染色 运动性试验 各种代谢 然后查伯杰氏细菌手册;用分子做的话提总DNA,pcr扩增16srDNA全长片段,上NCBI数据库比对,选择近缘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
真菌的话主要根据形态,特别是有性型生殖形态鉴定;分子的话一般扩增ITS区域,比对,建树鉴定。
Ⅶ 菌种鉴定的一般步骤(常规普通实验室 不需高端设备的方法)
你问的问题确实太大了,不好详细描述,我只能简要地说一下:
首先要判断你的菌种需要在什么条件下生长,厌氧还是需氧等等,然后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如果细菌含量少,那么还需要增菌)。然后挑选在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此时就需要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判断,然后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判断你挑取的菌落是什么细菌。
很显然,最难的是最后一步,现在一般使用细菌鉴定板条(手工或仪器的)来鉴定是什么细菌,一块板条有很多生化项目,根据所有生化项目的结果得出一组编码,通过编码进行查询。
Ⅷ 细菌鉴定办法有哪些,详细些哦~~
我刚刚参加了这方面的培训呢,呵呵。
一般细菌的常见生理生化鉴定实验有:糖(醇)类发酵试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V.P试验、吲哚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靛基质(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淀粉水解试验。这样的资料很多的,你每个实验都网络下就可以了。我这里都拷出来是不实际的。
Ⅸ 野生菌的菌株鉴定主要有哪些方法基本的过程是什么
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此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识别:
一是观外形。一般的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二是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用菌则有菌菇固有的香味。
三是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说明有毒,反之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成黑色或褐色。
四是牛奶试验。将少量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五 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