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子衣敝衣以耕中曾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宗圣曾子是古代的圣贤与孝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儒家文化的正宗传人;是思孟儒学的承上启下者;是孔子晚年托孤寄孙的人!
宗圣曾子曾主编《论语》;着述《孝经》;撰写《大学》;审核《中庸》!没有曾子就没有四书五经里的四书;没有曾子就没有弟子述圣;更没有再传弟子亚圣!
让我们戮力同心一同思慕效法圣贤曾子: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天地立心;树立协和万邦的世界观为生民立命;树立己达达人的人生观为往圣继绝学;树立推仁弘毅的价值观为万世开太平!
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战胜自己的人是找到自己本心的人。一心定而万物服,一心定而王天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发生了所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唯有痛定思痛的反思自己的义务,没有总结他人的权力,更何况也没有总结他人的必要!曾子说:知止有定,静安虑得!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相对时间内都是能够定得住、静得住的人。达摩一禅定了九年,人家把事业干到了全世界;释迦牟尼菩提树下一坐49天,他干的事不够伟大吗?
Ⅱ 孔夫子的弟子曾子怎样走上宗圣之路的子思又是怎样成为述圣的
呵呵,楼主,人在当时出名不代表得到真传!
1、你看看大学、中庸以后就知道曾子、子思的境界了,的确得到孔子晚年思想境界的精髓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荣誉了;
2、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这一脉出了亚圣孟子,那不得了啊!后世那当然觉得曾子、子思是儒家的正统啊!事实上的确也是;
大家对曾子、子思不是那么熟,也是有原因的
1、孔子死以后,儒分八家,主要是这八家整理出来的,孔子死的时候,曾子比较小,当然他和孔子的言行记录不多;
2、再加上孔子死后儒家随即陷入低潮了,被当时人称为贱儒,直到后来孟子横空出世,才有儒家的复兴。这样曾子、子思才入士人的视野。
前有开山祖师孔子,后有中兴亚圣孟子,当然他们就相对不是那么出名了
Ⅲ 曾参是如何成为儒家五大圣人的
孔子去世后,曾参为了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便开始聚徒讲学。当时曾参的门下有不少弟子,因而他被尊称为曾子。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在孔子过世后便也师从曾子,子思学成之后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子以他的建树,成为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Ⅳ 曾子的事迹是什么
潘守宇在清华大学讲:宗圣曾子是古代的圣贤与孝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儒家文化的正宗传人;是思孟儒学的承上启下者;是孔子晚年托孤寄孙的人!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忠孝结合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言行一致的诚信观,以阴阳学说为中心的自然社会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系!宗圣曾子的人生智慧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官、怎么发财!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宗圣曾子曾主编《论语》;着述《孝经》;撰写《大学》;审核《中庸》!没有曾子就没有四书五经里的四书;没有曾子就没有弟子述圣;更没有再传弟子亚圣!
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战胜自己的人是找到自己本心的人。一心定而万物服,一心定而王天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发生了所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唯有痛定思痛的反思自己的义务,没有总结他人的权力,更何况也没有总结他人的必要!曾子说:知止有定,静安虑得!三省吾身》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相对时间内都是能够定得住、静得住的人。达摩一禅定了九年,人家把事业干到了全世界;释迦牟尼菩提树下一坐49天,他干的事不够伟大吗?
Ⅳ 曾子的故事
1、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2、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4、曾子居卫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拎而时见,纳屡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
(5)曾子成为圣贤的方法还有哪些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夏禹之后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Ⅵ 孔子如何成为圣人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所以称之为圣人
Ⅶ 曾子教学方法是什么
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教育学生慎于待人接物,主动自我反省,注重“慎独”工夫,要求士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人格和主体精神。
在内容上,《曾子》抓住了儒学的中心内容,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化,适应了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作了系统论证,具体阐述如下:
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曾子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继续阐述道:“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各个等级的人虽有贵贱不同,修身为本这一点却不异。只有修身才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虽重要,但对修身来说只是末,因为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国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过夕则改”,使天赋的善性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这就是修身所要达到的境界。
二、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关系,同时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维护这种关系不受破坏,是礼的根本,仁的根本。
《曾子》提出三种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所谓“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义,以德教化天下百姓,为天下做出榜样;“备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自己的宗庙。曾子以“博施备物”为“大孝”,显然是一种家天下的观念,为祖宗争得一个天下,显身四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说的“大孝尊亲”。“中孝用劳”,即以勤劳王事,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居官理民,要遵循仁义,不杀无罪,不取不义,故能“不辱”其亲。所以,曾子所说的“中劳”指一般士宦,由于他们为士为官尚能清廉自守,故能得到一方百姓的赞美;所谓“小孝用力”,指一般老百姓行孝道,即要恭谨诚实地劳动,勤俭节约,服侍父母,即“慈爱忘劳”,庶人的孝是以敬养父母为特点的,但这“养”不只是给口饭吃。曾子关于“大孝”、“中孝”、“小孝”的说法不是指“孝”的程度的不同,而是从“孝”的类别的不同上作区分的。若论孝的程度,则从天子到百姓只有敬与不敬、安与不安,久与不久的区别。
《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事亲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孔子家语》),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
三、提倡仁政思想。早年孔子提出以德为政的思想。孔子说:“通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国格。”曾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三至”、“七教”为之服务。曾子说:“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遵道也”,“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霸。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所谓七教,指“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曾子认为“七教”是治民之本。而“三至”则指“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则天下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行而用也。”
《曾子》从个人道德修养为出发点,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到了秦代,秦始皇公开宣布不法先王,下令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故杀儒生,严令“以法为敬”、“以吏为师”。秦始皇全面否定传统思想,为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之时,儒学也随之遭殃,被置之一旁;而当天下初定,儒学又被重视,尊为统治思想,以统一人心,起到精神支持的作用。
《曾子》作为儒家经典,经过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它的封建内容将被淘汰,它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将保存下来,并且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新文化中得到体现和发展,这将是《曾子》的命运,也是儒学发展的命运和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也衍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造成社会道德败坏,也带来了人际关系日趋恶化的现象。建立法制社会,固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伦理道德依然要重视,它的基本精神更应予以发扬,诸如礼让之风、信义之行、廉耻之心、见义勇为、敬业乐群等精神,不是单靠法律就能培养出来的,它依然要借助礼德之教化。但儒学不可能也不应当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它只能是我们创造新的文化体系的一种根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同样,儒学的政治哲学和治国之术,也只能作为我们现代政治和政治家的参考和借鉴,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资源是一种无价之宝,我们没有权力浪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