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联系方式用古文怎么说
联系方式用古文说应该是名帖。
名帖又叫名刺,旧时民间用一小方红纸书写姓名、职衔,用作拜谒通报的帖子。简单说就是古人的名片,是古代官员或者有身份的人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名帖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尤以魏晋为盛。知刺的使用在士大夫中是相当普遍的。
汉末郭泰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阳,路人投刺,常常“载刺盈车”。南朝夏侯叔人,以孝闻乡里,人争与相交,家中“积刺盈案”。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1)总是用一种方法古语怎么说扩展阅读
现代人的交际中其实也离不开名帖的,但是现在的设计更加精美,而且现在也有了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名片。名片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纸片。名片是新朋友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最快有效的方法。交换名片是商业交往的第一个标准官式动作。
㈡ 同一种方法用在不同的事情上却不行用成语怎么说
随机应变
发音 suí jī yìng biàn
释义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出处 《旧唐书·郭孝恪传》:“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示例 总而言之,我们做官,总要随机应变,能屈能伸,才不会吃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
近义词 见风使舵 见机行事
反义词 一成不变 刻舟求剑
㈢ 古时候听戏看戏的可以称之为看官,那听众用古汉语该怎么表达或者说是换一种表达方式
各位客官,听我慢慢道来!叫客官!
㈣ 文言文中“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怎么说 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文言文中有没有专用的词表达
很多了,看你说的问题指什么了.
解惑,释疑,排忧解难等都是,另外《三国演义》说袁绍“好谋无断”,“谋”和“断”就是处理和解决的意思.
㈤ 哪句古语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说话时要讲求方法,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大脑,想一想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要不经大脑说出来的话,别人就受不了
㈥ “方法”用文言文字词怎么表示
“方法”
“法”
《网络文言文翻译》
㈦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怎么说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7)总是用一种方法古语怎么说扩展阅读
中国在习惯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按出生后所经历的日历年头计算,即生下来就算1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1岁。一般按农历新年算,也有按公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婴儿,出生后就算1岁,过了公历1月1日或当地农历新年又算1岁。这样,婴儿出生才几天,已算虚岁2岁了。这种计算方法较为实用。
周岁年龄又称实足年龄,指从出生到计算时为止,共经历的周年数或生日数。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时进行人口普查登记,一个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婴儿,按虚岁计算是2岁,实际刚刚6个多月,还未过一次生日,按周岁计算应为不满1周岁,即0岁。周岁年龄比虚岁年龄常常小1~2岁,它是人口统计中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
㈧ 寻求古语,名言警句,古人说的。表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
1、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七则》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言必行,行必果。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则》
8、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红楼梦》
9、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论语》
10、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
㈨ 形容一个人很高大但是技术不怎么样用一句古话怎么说
外强中干、眼高手低、
㈩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亲身去经历,这样知识才能巩固。古语怎么说的
纸上得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