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算
远古时代,从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时候起,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打交道.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野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伴随着生存斗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多与少;有与无;等最早的数学萌芽,数的概念就此应运而生了.人们对数的认识是和计数的需要分不开的.计数,应该有计数工具的帮助才不容易出错.那时候又有什么计数工具呢 原来,人的双手就是最古老最现成的计数工具.最初,人们用一只手表示一,两只手表示二,等等.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在澳洲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有停滞于这种发展水平的原始部落.他们一般人只知道一,二,三.即使部落中的;聪明人;,充其量也只知道四和五.再多,他们一概称之为好多好多;.这其实就是人类远古状态的再现,可以看作是活化石.随着狩猎水平的提高,接触的数也多了起来.人们觉得有必要进一步用一个手指代表一,五个手指代表五,来一五一十地计数.于是,数的范围得到了扩大.用手指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呢!
用手指计数固然很方便,可是不能长时间保留,它们还得干活呀!何况,它们能表示的物体个数也很有限.我们不是常用屈指可数表示东西少得可怜吗 于是,有人想到了用小石块,小木块等表示数.小石块,小木块等不仅能计数,还能做简单的加减法.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2、结绳计数
石块,木块等物虽然能计数,可是不太保险稍不留意,一脚碰着就乱了套.于是我们的祖先又创造了一些更为牢靠的计数方法.结绳计数就是华夏祖先较早的一种创造.在世界各地区,几乎都有过结绳计数的历史.它出现早于任何的文字,因此对于它被发明的时间和地点都找不到记载。结绳就是指以绳子上打结的数量来表示事物的多少,同时结的大小和形状都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我国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法,史书上有很多记载。汉朝郑玄的《周易注》中记载:“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这种计数方法在没有掌握文字的民族中曾经被广泛地采用,有些一些民族甚至一直沿用至今。根据记载,鞑靼族在宋代时仍没有掌握文字,每当发生战争要调发军马时,就在草上打结,然后派人火速传达,有多少结就表示要调多少军马。现在一些秘鲁的牧羊人,还在用这种方法计算牲口。
B. 古代的人是怎么学数学的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中国古代的算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
在中国古代,算是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算术是指操作这种计算器具的技术,也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九章算术》分为九章,即方田、粟米等,大都是实用的名称。如“方田”是指土地的形状,讲土地面积的计算,属于几何的范围;“粟米”是粮食的代称,讲的是各种粮食间的兑换,主要涉及的是比例,属于算术的范围。可见,当时的“算术”是泛指数学的全体,与现代的意义不同。
直到宋元时代,才出现了“数学”这一名词,在数学家的菱中,往往数学与算学并用。当然,此处的数学仅泛指中国古代的数学,它与古希腊数学体系不同,它侧重研究算法。
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等相继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多使用数学,日本后来也使用数学一词,中国古算术则仍沿用“算学”。1953年,中国数学会成立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确立起“算术”的意义,而算学与数学仍并存使用。1937年,清华大学仍设“算学系”。1939年为了统一起见,才确定专用“数学”。
C. 古时候人们常用的计算法有哪些
1. 数学:
1)正字计算法——画正字
2)算筹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现传本《数术记遗》(题东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载有“积算”、“太乙”、“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数”等14种算法,反映了这种改革的情况。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书目中提到的“一位算法”、“求一”、“得一”的内容就是用分解因数的方法;化多位乘除为个位乘除;或用折半、加倍、退位的方法把乘除数化为首位是1的数,从而变乘除为加减。现传本《夏侯阳算经》(唐代韩延)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九因五添”、“添四四”、“身外减二”、“隔位加二”、“损一位”等等,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3)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
2. 时间
古时的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
时间划分: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刻以下为“字”。“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换算:
天色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3. 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风水
三元九运计算法
三元即 : "上, 中, 下三元"; 九运即 : "九星当运". 以合元运之方位及方向为吉, 反之为凶.
年飞星计算法
年飞星是每年在立春后之后,更换年岁之天干地支时一齐更换的飞星。
起例诀:
上元甲子起一白,中元四绿甲子游,下元七赤兑上发,九星顺走逆年头。
古历以一百八十年为一周,每一甲子六十年为一元,共谓之三元。
前六十年谓之上元,中六十年谓之中元,后六十年谓之下元。
三元分九运,每运为一飞星,管二十年吉凶,共一百八十年。
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D. 古代人的计数方法有哪些
1. 结绳计数绳子每打一个结代表一个或一次。2.筹码计数(或小石块)每一筹码代表1,或10,或100等。3. 在木头上画道 每一道代表1,或10,或100等。4、算盘 使用算盘计数,以及进行计算。 古老的结绳记数法结绳记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来。宋朝人在一本书中说:“鞑靼无文字,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急于星火。”这是用结草来调发军马,传达要调的人数呢!其他如藏族、彝族等,虽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识字的人中间都还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就收藏着一副高山族的结绳,由两条绳组成:每条上有两个结,再把两条绳结在一起。有趣的是,不但我们东方有过结绳,西方也结过绳。看样子,咱们这个星球早就像个地球村了,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电报电话。传说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马守一座桥,要守60天。为了让将士们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长长的皮条,把上面系了60个扣。他对守桥的官兵们说:“我走后你们一天解一个扣,什么时候解完了,你们就可以回家了。”回头我们再来看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数学的“数”,它的右边表示一只右手,左边则是一根打了许多绳结的木棍:――“数”者,图结绳而记之也。所以,数学研究所的门口,最好用木棍打几个绳结作标“记”,连招牌都不用挂了。和结绳几乎同时或者稍后的一种记数方法,要算是书契了。书契,就是刻、划,在竹、木、龟甲或者骨头、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记”号。《释名》一书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意思是在某种物件上刻划一些符号,以记数我们国家1974年在青海乐都县发掘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墓葬中,发现了49枚骨片,大小形状都差不多,是与小孩的小手指差不多大小,但很薄的一个长方形。在骨片的中部两侧有刻口,有的带3个刻口,有的带5个刻口,不少是带一个刻口的。如果一个刻口代表一个数的话,那么这40多枚骨片大约可表达从一到五六十间的任何一个自然数。当然,这些小骨片也可用来计算。十分有趣的是,公元1937年,人们在维斯托尼斯发现了一根四十万年前的骨头,是狼惠子的小腿骨,七?长,上面有55道深痕。这是到现在为止,最早的刻痕记数的历史见证。随着刻痕刻印的发展,渐渐地就出现了纯粹的数字符号。这可是一项光辉伟大的成就。
E. 古代计数方法有哪些
1、算筹
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这些小棍子叫做“算筹”。
“筹”原本指的就是这种用于计算的小棍子,因为多用竹子制成,所以字形从竹。“算”则是指用这种竹制工具进行计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词“筹算”“算筹”。
后来,“筹”和“算”各自都由“计算”之义引申出“谋划”的意思。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筹划”“筹谋”以及“打算”“失算”等词的意义就是这样来的。
算筹是我国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的出现年代现在难以考证,但据史料推测,至迟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时已经出现。算筹制作规范、体积小、便于携带,更利于精确计算,作为一种计数方式,显然要比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成熟得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直到算盘发明推广之前,算筹都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算筹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计数法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2、结绳记事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绳结。这表明当时已用”结绳”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数量,并产生了简单的分组。这可视为中国古代统计思想的萌芽。
3、书契记数
古代记数结绳方法之后出现的记数方法。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指的就是文字。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文字和数字,“结绳记事” 的计数方法使逐步被“书契记数”所替代。
书契是指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文书,具有契约性质,早期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期刻在竹木上。
(5)古代人学数学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我国古代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的取得是跟古人对“数”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谓“通五经贯六艺”,说的是张衡学识渊博,精通典籍,具备多种技能。
“六艺”是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数”的学习要求和教育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了。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后来算筹、算盘等运算工具的发明以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缀术》等数学经典的诞生。
F. 古时候人们常用的记数方法有那三种方法
1、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2、书契记数
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记数记事记录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汉代徐岳在《数术记遗》一书中,记明书契始于黄帝,有“十等”记法。
3、算筹计数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算筹是我国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的出现年代现在难以考证,但据史料推测,至迟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时已经出现。
(6)古代人学数学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罗马人计数
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罗马人还处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当时他们用手指作为计算工具。
为了表示一、二、三、四个物体,就分别伸出一、二、三、四个手指;表示五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十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
当时,罗马人为了记录这些数字,便在羊皮上画出Ⅰ、Ⅱ、Ⅲ来代替手指的数;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Ⅴ”形,表示大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表示两只手时,就画成“ⅤⅤ”形,后来又写成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的“Ⅹ”,这就是罗马数字的雏形。
G. 古人是怎样学习的
古人也是设立学校在学校中进行学习的。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7)古代人学数学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古人的读书方法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徐、孟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即陶渊明读书时十分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H. 中国古人怎么学数学
数学是文字像《九章算术》等
我国的古代化学就应该是铸造、炼丹术、毒术等,可以查史料;学的是冶炼、炼毒、炼丹相关的秘籍
物理的就更多了建筑(包括:木建筑、石建筑等)
方程式和我现在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是现代用英文字母、古代用天干地支
公式也是文章类型的
比现在更加容易理解
但是全是古文,也不是很好想通。
I. 古代记数方法有几种
1. 手指计数:利用两只手的十个手指.亚里士多德指出:十进制的广泛采用,
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10个手指这一事实的结果.
2. 石子记数:在地上摆小石子,但记数的石子堆很难长久保存.
3. 结绳记数:在一根绳子上打结来表示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猎到五头羊,就
以在绳子上打五个结来表示;约定三天后再见面,就在绳子上打三个结,过一天解一个结;等等.
秘鲁的印加族人(印第安人中的一部分)古时(公元前1500年前)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个结,用来记录收获的多少.
中国古代文献《周易 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之说.“结绳而治”即结绳记数或结绳记事.
结绳记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来.宋朝人在一本书中说:“鞑靼无文字,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急于星火.”这是用结草来调发军马,传达要调的人数.
其他如藏族、彝族等,虽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识字的人中间都还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就收藏着一副高山族的结绳,由两条绳子组成:每条上有两个结,再把两条绳结在一起.
4. 刻痕记数: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摩拉维亚)发现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
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资料.直到今天,在欧、亚、非大陆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牲畜.
J. 古代计数的方法有哪些
古时候人们计数的方法有结绳记数,筹码记数和算盘记数。
筹码计数:每一筹码代表1,或10,或100等,以此类推.
商码计数
【释义】我国旧时表示数目的符号,也叫草码,商码.
此外,零还是0.
【商码字符】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对应数字】
商码: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汉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写: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拾
阿拉伯:1 2 3 4 5 6 7 8 9 10
【书写】
1,就写一个竖;
2,两个竖:〢
3, 三个竖:〣
4,是个交叉:〤
5,写成〥,其实只是 5 字写得草和快
6,写成一点加一横,其中的一点,代表了5: 〦
7,写成一点加两横:〧
8,一点加三横:〨
9,写成“久”的草体: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