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arcmap划分土地定级单元
1.
定级单元的概念
2.
定级单元是反映城镇土地自身特性、土地利用和定级因素因子的最基本地块,是定级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同时也是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定级单元内部特性和土地构成因素应相对均一。定级单元可根据城市特征、定级完成任务时间、投入人力、成果精度要求及定级采用的技术手段等,选择相应的方法划分。
3.
2.单元划分原则
4.
单元内主要定级因素的影响大体一致;
5.
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定级并按网格法直接划定单元时,
6.
划分的单元面积应不大于0.25公顷;
7.
划分的单元能方便地进行因素取样,并能保证分值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8.
商服中心、公用设施、交通枢纽等整体起作用的区域,不能分割为不同单元;
9.
商业用地定级时,城镇主要的商服繁华街道,应按临街两侧相对应的进深,
10.
划分为条状单元;
11.
住宅用地定级时,应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单元,保持其完整性,
12.
单元面积不宜过小;
13.
工业用地定级时,以交通道路为单元界线。
B.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最小地域单元,同一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方面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不同单元之间具有可比性。常用的单元划分方法有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网格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3种,其中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适用于小区域的地质环境评价,规定评价单元以0.5km×0.5km为上限,就会把评价因子性状均一性较好的区段划分在同一单元,把很不均一的区段划分在不同单元。本书采用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单元的长度方向(L),即平行于基坑方向按照基坑设计单元划分;单元的宽度方向(B),即垂直于基坑方向,上限按照支护结构的刚度分别计算,下限按照基坑降水影响半径计算。
基坑支护类型按照支护结构的刚度可分为刚性支护和柔性支护。基坑外地表沉降是支护结构变形沉降和降水沉降两者的叠加。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刚性支护结构变形引起的坑外地表沉降范围: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式中H——基坑深度,m;
h——基底以下基坑外侧荷载标准值与基坑内侧抗力标准值相等处的距离,m;
φ——厚度加权内摩擦角,°。
柔性支护结构变形引起的坑外地表沉降范围: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式中H——基坑深度,m;
φ——厚度加权内摩擦角,°;
β——坡角,°。
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理论(薛禹群,1992),按照库萨金公式计算降水影响半径: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s——水位降深,m;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所以,完全由基坑降水引起的基坑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本书的评价对象应界定在该范围内。
C. 分等单元的划分
分等单元是计算农用地各等指数,进行农用地等级评定和划分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是由线状地物和权属界线等封闭的地块,单元内部土地质量(性质)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
(一)划分原则及方法
1.划分原则
(1)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2)相似性原则。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3)边界完整性原则。
2.划分方法
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主要结合了地块法和叠置法。首先,直接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再将 1∶1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同比例尺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投影变换后,利用图形处理软件叠加,将宜耕地图斑补充在分等单元图上;再将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叠加在上面,进一步将分等单元细化,保证不同村地块不划为同一单元,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同时获取各分等单元的地类。最终,甘肃省各县(市、区)参与分等计算的耕地及宜耕地分等单元共有 169140 个,其中,耕地单元 02 个,耕地面积统一为甘肃省2005 年底土地变更面积(表 3-5)。
表 3-5 甘肃省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情况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采用叠置法。首先,将国家提供的 1∶50 万耕地图与甘肃省使用的 1∶10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比分析,修正了 1∶50 万耕地图内明显的地块缺漏后,将各县(市、区)界、乡(镇)界以及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边界线综合叠加,划分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最终,甘肃省共划分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 14109 块。还有 15 块图斑位于省界边缘,在国家提供的耕地图中属性也为外省的名称,最终将这部分图斑确定为省外图斑,在省级分等单元文件中没有保留。
3.单元编号
在县级 1∶1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分等单元界线后,为保证图件查阅方便,采用各村内顺序编号的方法确定县级分等单元的编号。按照《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的规定,分等单元编号=省级行政代码(2 位)+地级行政代码(2 位)+县级行政代码(2 位)+乡镇代码(2 位)+村代码(2 位)+单元流水编号(2 位),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 2260-91)执行,编号不足两位的前面补 0。
采用各县(市、区)内顺序编号的方法确定省级分等单元编号。按照《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的规定,分等单元编号=省级行政代码(2 位)+地级行政代码(2 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单元流水编号(4 位),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 2260-91)执行,编号不足两位的前面补 0。
4.确定各分等单元的农用地面积
各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面积采用 1∶10 万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与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分区域对照”的方式获得。根据 1∶10 万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图上的分等单元,找出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与其处于同一地理位置上的若干个图斑,这些图斑的面积之和即为分等单元面积。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斑的面积以 2005 年 10 月 31 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结果为依据,按变更台账进行统计。对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与变更台账不一致的,以台账为准;对于未登录台账的变更数据,以上报的变更后的现状统计数为准。农用地分等单元面积统计单位为亩,并统一填入“分等单元属性表中”,保证各县(市、区)分地类的汇总面积与全省 2005 年变更面积完全一致。
在建立县级-省级分等单元追溯关系表的基础上,直接汇总与省级分等单元关联的所有县级分等单元的面积,得到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面积,从而保证省级分等单元面积汇总后与县级成果的一致性。
(二)编制分等单元图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图面整饰要求,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以各县(市、区)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分等单元界线用黑色0.3毫米实线表示,分等单元编号用红色数字表示。分等单元区按照耕地类型不同赋予标准颜色,非评价单元除居民地外均为白色。同时,编绘图名、图例、图廓、比例尺、行政界线、线状地物等。
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以国家提供的 1∶50 万甘肃省耕地图为底图,叠加了各级行政界线以及主要公路、铁路和水系。其他方面要求与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相同。
甘肃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详查以来一直沿用45.4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数以及相关的图件。由于近年来几次调整甘肃省的省级行政界线,2004 年完成的行政勘界确定了甘肃省的行政面积为 42.7 万平方千米。从国家提供的 1∶50 万基础图件上来看,本次农用地分等工作涉及的甘肃省的行政面积约为 39 万平方千米,其中,将甘肃省的苏干湖划给了青海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面积也大为减少。为了保证全国的无缝拼接,农用地分等的所有省级图件以国家提供的1∶50 万图件为准,进行边界修改后成图。由于界线变化涉及的面积均为非耕地,因而对于面积汇总没有影响。
D. 什么是土地分等定级单元
土地分等定级单元 评定和划分土地等级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土地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土地分等定级单元既是一个能反映自身特性的最基本地块,也是分等定级工作中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在一定的精度要求下,土地分等定级单元按土地特性、区位条件和利用方式基本一致的原则划分。单元划分的方法有叠置法、主导因素判定法、网格法、均质地域法、土地类型法、街坊法等。
E. 土地定级的程序与方法
土地定级的程序与方法
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镇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的过程。那么土地是怎么分等定级的呢,一起来看看!
(一)土地定级程序
1、编写土地定级任务书,做好组织上、物质上的准备;2、收集资料
3、资料整理及分值表的编制 ;4、权重确定及因素选择;5、土地定级单元的划分
6、土地级别的确定;7、土地收益、地价测定;8、面积量算及土地级别图的编制
9、土地定级报告及成果验收归档
(二)城镇土地定级资料收集与调查
包括繁华程度资料、交通条件资料、基本设施状况资料、环境条件和自然条件资料、社会历史及人口资料、土地利用效益资料、产业聚集和城镇规划资料以及其他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三)因素分值计算
城镇土地定级一般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在评级过程中,往往涉及面状因素和点、线状因素,二者在对土地质量影响的方式以及赋分处理上略有不同。
掌握几个概念:功能分(f)、作用分(e)、因素分值(f)、单元总分值(s)
1、因素分值计算原则:5个原则
2、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1)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方式及类型
根据各因素在城镇中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影响土地质量的方式,分为两类:点、线状分布形式土地因素和面状分布形式土地因素。
点、线状因素的两个特征:所依附客体多为点、线状形态分布;有外溢影响面状因素的两个特征:所依附客体分布面积较大,基本无外溢影响
(2)面状土地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ei=100(xi-xmin)/(xman-xmix)
(3)点、线状土地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求相对功能分——计算其作用或平均影响范围——计算各相对因素距离上的因素作用分
一般常用的计算模型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线性模型表达公式:e=f(1-r)
非线性模型表达公式:e=f(1-r)
3、商服繁华影响度的作用分值计算
(1)商业服务繁华影响度指标分析
商业服务可划分为4级,商业服务繁华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遵从指数衰减规律。
(2)繁华影响度分值的计算与叠加
4、道路通达度作用分值计算
(1)道路通达度指标分析 (2)道路通达度的分值计算
5、公交便捷度分值计算
(1)公交便捷度分析 (2)公交便捷度的分值计算和修订
6、基础设施完善度作用分值计算
7、环境质量优劣度作用分值的计算
(1)衡量环境质量指标的三种类型 (2)环境质量优劣度分值计算
8、公用设施完备度、对外交通便利度、文体设施影响度作用分值计算
9、绿地覆盖度、人口密度的作用分值计算
10、产业聚集影响度的作用分值计算
(四)单元划分及取样
1、土地定级单元的概念 2、单元划分的原则 3、确定单元界限的原则
4、单元大小的`要求
5、单元的划分方法
包括叠加法、主导因素判定法、网格法(固定、动态)、均质地域法
6、单元内指标取样
常用方法有以点代面、线性内插、面积加权
(五)单元总分值计算与土地级别划分
1、城镇土地质量变化规律(土地质量的变化规律同城镇的复杂程度有关)
2、土地质量与土地级别
3、单元总分值计算(采用因素分值加权求和法)
4、土地级别划分
初步划分土地级别的方法有数轴法、剖面图法、多元统计的聚类——判别法、总分频率曲线统计判断法
(六)土地收益测算与级别确定
1、土地收益测算的原则
(1)土地收益测算的原则
(2)利用企业利润数据进行土地收益测算
(3)利用宗地地价测算土地级别收益
2、土地级别的最后确定
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求和计算总分确定的是初步的土地级别,还需对土地收益测算进行验证,然后将土地的级别进行修定和归并,最后确定土地级别。
(七)考虑规划条件的城镇土地定级处理方法
分为规划模拟定级和规划修正定级两种。前者又分为规划模拟综合定级和规划模拟分类定级。都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
1、考虑规划条件的城镇土地定级资料调查
2、规划模拟定级
与针对现状的土地定级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象不同。
3、规划修正定级
(1)规划修正定级的基本要求
(2)规划因素影响的量化方法
点、线状因素的作用分析涉及现状功能分、规划功能分、增加功能分和修正功能分;面状因素的影响涉及现状作用分、规划作用分、增加作用分和修正作用分;
(3)规划折扣系数的确定
F. 分等单元划分
(一)工作底图准备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研究的工作底图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图和行政区划图。
1.土地利用现状图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要求以及本研究的技术方案,江苏省农用地分等采用各市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但是,研究时期全省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由1:10万至1:20万不等,对应年份主要为1995年。因此,需将比例尺统一调整为1:10万,并根据近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变更和调整。近年来江苏省耕地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和建设占用耕地。其中,前者仍属于农用地的范畴,因此不作变更调整;后者变为建设用地后,已不属于农用地的范畴,因此是工作底图变更调整的主体。变更方法为由各市国土资源局技术人员根据其辖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直接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勾绘调整,然后由项目课题组对变更调整后的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数字化,并将比例尺统一调整为1:10万,最终形成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工作底图。
2.土壤类型图
由于江苏省地形主要为平原,土壤类型空间分异不大,土壤类型图上的图斑面积较大。1:50万全省土壤类型图与各市1:20万土壤类型图对比,两者图幅内容相近。因此,土壤类型工作底图是先将1:50万江苏省土壤类型图数字化,然后切割和放大至与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底图一致的比例尺(1:10万)。对地形和土壤类型图斑较复杂的部分地区,则在初步划分的分等单元基础上,进一步采用1:5万县级土壤类型图进行细分完善。
3.行政区划图
农用地分等资料调查年份为1997~2000年,江苏省的市、县(区)、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尤其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合并。本研究以截至2000年底的行政区划调整结果作为行政区划的工作底图。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匹配,项目课题组根据各市、县上报的行政区划调整资料,直接在各市、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新的市、县、乡镇区划范围的勾绘调整,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研究的行政区划工作底图。
乡镇合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镇带乡,即相对落后的乡归入相邻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镇。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同,将导致它们之间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分等工作中制作了两套行政区划工作底图:①市、县以新的行政区划调整结果为准,而乡镇则保留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乡镇范围,这套行政区划图将作为分等计算的工作底图;②市、县、乡镇全部按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这套行政区划图将作为分等结果图件制作和面积统计的工作底图。分等计算工作底图与分等结果表示工作底图分离,既保证了分等计算的工作精度,又方便了分等成果的日后使用。
(二)分等单元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基本空间单位,同一单元内土地的属性和质量基本一致,不同单元之间则有较大差异。土地评价结果是通过对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构成因素质量评价得出,因此,评价单元划分对土地评价工作的实施至关重要,直接决定土地评价工作量的大小、评价结果的精度及其可应用性。
1.分等单元划分原则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分等单元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2)相似性原则。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3)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分等单元划分方法
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置法。叠置法是将同比例尺的多个地图叠加,得到基本一致的区域形成封闭的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等单元。一般采用“三图叠置法”划分,即由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图、地形图三图叠置形成的封闭单元。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和土壤类型图上不能获得的其他野外诊断指标信息,通过其他方法调查,并填注到分等单元上。叠置法要求所选用的基本图件都能转换到同一比例尺,分等范围的界线和主要参照物能很好地吻合。
(2)地块法。以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界线,将农用地主导因素相对均一的地块划成封闭单元,即为农用地分等单元。其操作的关键是底图的选择和对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了解。具体实施方法为:选用大比例尺的、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深入实地,以村为单位,了解当地农民的经验分等情况,即当地农民对该村行政范围内土地优劣度的评价情况,分地块勾绘在工作底图上。这样可以保证研究范围的准确性和分等参评因素的相似性。
(3)网格法。即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由于网格划分不易完全与土地的均质条件和各影响因素的实际分布相符合,因此,网格划分单元除了便于在工作中取样和获得数据外,还需尽量兼顾单元的均质性。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
(4)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
按照主导因素差异性、分等因素相似性和边界完整性等原则的要求,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单元采用叠置法划分,即以各市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行政区划图来划分和确定分等单元,使各分等单元保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乡镇行政单位保持一致。分等单元划分时,考虑到江苏省各市、县的土壤类型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成图时间有十余年的差距,编图单位、编图标准均有所不同,致使两图之间的匹配性较差。为消除此问题对分等单元划分的影响,需进行两图的匹配调整。方法之一是先对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别进行数字化,然后将两图叠置并在电脑屏幕上直接进行配准调整。但该方法难以对图件进行全局把握,工作的速度和精度均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在进行两图匹配调整时,采用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将土壤类型图与之叠置匹配,通过人工目视将两图局部配准的办法,将土壤类型界线转绘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然后分层进行数字化,同时得到分等单元及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工作底图的电子图件,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各图件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按照上述方法,江苏省农用地分等范围内的农用地共划分成12026个分等单元。
G. 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应用
农用地的“等”和“级”都是用来定量描述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农用地“等”反映全国范围内构成农用地自然质量的、长期稳定的光、温、水、土所决定的生产潜力大小的差异,农用地“等”序列的划分要求在全国有可比性。农用地“级”反映农用地利用成果的差异程度,在县域内可比。农用地定级可以采取“等”下分“级”的方法,也可以采取“等”、“级”并行的方法。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等”和“级”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可单独开展工作,即“等”、“级”可以交叉,但是不同区域的级别不具有可比性。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定级有3种方法,分别是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因素法主要是依据定级因素质量分、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权重进行综合评定,是比较成熟的首选方法。修正法是在农用地等别划分的基础上,考虑自然、经济、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后,对等指数进行各种系数的修正,计算农用地定级指数,确定农用地级别,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工作量和重复性工作,使分等与定级成果相衔接。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样地法借鉴于德国的土地评级体系,其程序包括定级单元的划分、标准样地的设置、定级因素与定级指数的计算等,它便于定级成果的更新和在地价监测中的应用。从全国开展的农用地定级工作来看,大部分地区选择了因素法,而修正法和样地法受到农用地分等工作进展和成果共享的限制,采用的地区较少。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第一批国家试点,其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于2004年10月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组验收,同期,完成了河池市金城江区农用地的定级工作。该定级工作是在全自治区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以《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两个规程为指导,以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指标控制分区修正”的方式创新、严谨、科学地完成的。具体是以河池市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河池市1∶5万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为工作底图,根据区位、地形地貌等众多影响因素对河池市进行地域分区,选择对农用地级别影响显着的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采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测算修正系数的方法,对分等指数(包括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进行各种系数的修正,并初步确定三套定级指数,以不同定级指数来绘制总分频率曲线图,引入面积相似度和空间重叠度概念初步划分农用地级别,同时,进行必要的校核、调整,确定最终级别范围,量算出各级别农用地的面积,分析各级别农用地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其技术路线详见图6-5。
H. 样地法分等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划分分等单元
样地法分等的对象是研究区内的全部耕地,划分分等单元的方法与因素法分等划分单元方法相同。
(二)标准样地设置
按照标准样地设置原则和方法设置最优、最劣标准样地。
(三)确定分等因素
按照构成“土地剖面”的内容,参考相关资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农用地分等因素。
(四)实地调查
运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分好、中、差三类质量特征的耕地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点,样点单元的野外实地踏勘与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分等因素的调查、样点单元的作物产量调查、样点经验评价资料调查。
(五)编制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
1. 分等因素最大修正分值的确定
在设定各因素的最大修正分值总和为 100 分的前提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最大修正分值。
2. 确定各分等因素级别和修正分值
运用聚类分析法、限产法和因素-产量模型法划分因素级别和修正分值。
(六)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计算
根据分等因素记分方案,计算各镇优质标准样地与劣质标准样地的自然质量分(F)。下面以九龙坡区为例说明计算方法。
首先,根据标准样地作物名称和各分等因素性质,在附表 1-5 中查找出各因素级别。如分级标准为单一性指标(如水平梯地、坡式梯地、坡地),直接对应因素级别进行减分;如分级标准为指标值范围(例如,土层厚度 3 级为 75 ~ 50 厘米),根据因素性质查找出对应的因素级别后,还需要根据“内插”的原则求算减分值。计算方法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例如,作物为水田的分等单元,土层厚度为80厘米,查附表1-5,因素性质属2级,指标值上限为 100,指标值下限为 75,减分值上限为 0,减分值下限为- 4.5,应用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按照上述方法,可计算出所有分等因素的分级减分值,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标准样地自然质量指数。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式中:
Fi——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
i——标准样地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求和运算符;
fik——第i个样地单元内第k个分等因素的质量减分值。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分等单元的所有分等因素为1级时,其分值才为100分。
附表1-6九龙坡区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值表
(七)建立等别控制体系
等别控制体系是根据各分等区域优质、劣质标准样地来确定的。由于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处于质量最高或最低范围内,因此某一区域所有分等单元的土地质量一定处于最优标准样地和最劣标准样地之间,而由最优标准样地和最劣标准样地确定的最高和最低等别,就是等别控制。按照该方法由上一级部门对所辖的所有行政区确定的最高、最低等别体系即为等别控制体系。
附表1-7九龙坡区样地法等别控制体系表
(八)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式中:
Cli——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
i——单元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fik——第i个单元内第k个分等因素的质量减分值。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分等单元的所有分等因素为1级时,其分值才为100分。
(九)确定农用地等别划分标准
方法一:以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质量指数为横坐标,具有相同质量指数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的数量为纵坐标,建立频数直方图。以频数直方图连线的各个拐点处的综合分值的数值为界,确定等别划分标准。
方法二:等差法确定等别范围。以一定间距的标准粮产量或自然质量分为标准等间距划分等别。
方法三:聚类分析法。可以对自然质量分做快速聚类,以每个聚类中心为依据划分等别。
农用地样地法分等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中任意一种来划分等别。
(十)分等单元等别划分
按照已经建立的等别控制体系及等别划分标准划分所有分等单元的等别,完成自然质量等划分工作。利用等和经济等的划分方法与因素法相同。
I. 因素法分等
7.2.1.1 因素法分等总体思路
因素法分等以土地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可分解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3个模块,3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应用该体系进行农用地分等,可以得到3个成果: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农用地经济等是最终成果,其成果称为农用地等。
应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的主要内容与程序见图7.1。
图7.1 因素法农用地分等技术流程图
7.2.1.2 分等因素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推荐分等因素和自选分等因素,初步确定指标区内的分等因素。推荐分等因素是在总结各地农用地分等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指导小组确定的。自选分等因素由各地方经分析论证后自主选择。对初步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因素,应进一步按照指标区的具体情况,经过科学分析论证后加以简化。所谓科学分析论证是指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或试验等分析方法,对农用地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的遴选过程。一般要求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互相印证分析结果,最后确定一套切合当地实际的分等指标体系。要注意利用野外调查时农民对农用地质量的评价,注意收集和使用当地的试验结果,注意收集和使用当地专家的意见,注意使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先选择1~2个乡进行分等试点,对分等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后,再进行全县范围的分等工作。具体分析论证方法包括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或田间试验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7.2.1.3 划分分等单元
评价单元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农用地等别评定的基本单位。有了评价单元,因素分值确定就有了比照的范围;野外调查就有了具体的工作区域。不同的方法,划分的单元大小不同,单元包含的信息及所反应的因素变化差异不同。所以,单元划分方法的选择以及单元划分的精度,直接关系到农用地等别的准确性,是做好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得到科学合理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分等单元划分应将单元内质量相对均一,属性基本一致,单元间有较大差异,单元界线实地明显可辨作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界定的指标特征。目前,常用的分等单元划分方法有土地利用详查图斑法、叠置法、地块法和动态网格法等。
7.2.1.4 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及自然质量等别划分
(1)自然质量分计算。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图,分指定作物,分指标区逐一读取分等因素分值;根据分等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质量分;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评价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2)α、β系数的确定。土地光温生产潜力指数α、产量比系数β、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等,由国土资源部组织计算,公布成果,可以从《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C中查询,产量比系数从附录D中查询。
(3)计算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4)自然质量等别划分。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反映了该单元农用土地质量的好坏,自然质量等指数越大,耕地质量越好,等别越高。等别的具体划分方法有数轴法、等间距法、频率直方图法(频率曲线法)等。以上几种方法均是在土地单元总分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当单元总分值求取后,选用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划分土地等(级)别,具有直观、易读、易操作的共同特点。
7.2.1.5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的计算及等别划分
(1)土地利用系数及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
1)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外业调查前,对收集到的指定作物产量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以村为单位,根据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初步划分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依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在所有的行政村内分不同产量水平,分层设置一定数量的样点,并计算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再根据样点计算结果计算几何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作为该村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等值区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以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边界订正。根据修订后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编制成等值区图。村级土地利用系数的平均值应标注在等值区图上,以便进行农用地定级时参考使用。
按照以上步骤编制的是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不区别指定作物,直接编制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步骤如下:首先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出最大标准粮单产;最后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实现的最大可能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2)土地经济系数及农用地分等指数计算。
1)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外业调查前,先根据收集到统计资料,以村为单位计算“产量—成本”指数,按照各村“产量—成本”指数的大小,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在计算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的基础上计算村内各样点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的几何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作为该村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然后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等值区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最后以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边界订正。根据修订后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编制成等值区图。村级土地经济系数的平均值应标注在等值区图上,以便进行农用地定级时参考使用。
按照以上步骤编制的是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不区别指定作物,直接编制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和标准粮实际成本,然后计算出样点的综合“产量—成本”指数;然后查《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可得指定作物的最大单产和最小成本,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出最大标准粮单产和最小标准粮成本;再计算出综合“产量—成本”指数的全国最大值;最后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
2)农用地分等指数计算。分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3)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等的等别划分。
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等的等别划分方法同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划分的方法一样,也是数轴法、等间距法、频率直方图法(频率曲线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