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曲子怎样变调
变调,指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调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又称为连接变调,即是将声调变化之方法使用于字词音节并合上的处理。变调在梵文里意思为
"合并在一起"。在所有的声调性语言里改变声调的程序是一种主动形态的作为,不过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是一种语言上比较普遍性的声调并合运作形态。
先要在电脑上下载安装CoolEdit
Pro
2.1版软件,这是一款很老的处理音频的软件,我已经用了很多年,我非常喜欢这个软件,我对音频处理的各种需求基本上用这个软件都能解决。
下面只说变速和变调,该软件的其它功能就不介绍了。
首先用该软件打开一首你想处理的歌曲。
1)变速
用鼠标点上面菜单里的'效果',然后选择'变速/变调',再点选'变速'(如下图)。
此时就会弹出一个提示框如下图。这时要注意的是,它应该如图左上角那样,是“恒定速度”,而左下角是选择了“变速(保持音高)”。此时该提示框的左上部有一个可以用鼠标左右拉动的滑块,向左拉就是减速,向右拉就是加速,拉得越多,速度变化就越大。当你拉动它之后,可以点击右下方的“预览”来听听效果。当改变的速度符合你的要求之后,点击“确定”即可,最后选择“另存为”将该曲子保存到硬盘里,变速的任务就完成了。
2)变调
还是在上面的菜单里选择'变速/变调',不过这次再点就选择'变调',此时就会弹出如下的提示框。
在该提示框里,先要做两个操作:①点击中间的'平直化'选项,这样才能使得整首歌曲都变调;②在它下面的'范围'这里,填入数字2(原来是48),这个2的意思就是你变调的范围是2个半音,你填3或者4
也可以。
做完以上设置之后,在该提示框上面有一个黑底的图形,上下的正中有一条蓝线,在没变调之前,这条蓝线右边的位置是0。蓝线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小白点,用鼠标按住小白点可以上下拖动蓝线。如果你要降调,就把两边的小白点向下拉,如果要升调,就往上拉。例如我这里的图上,蓝线被我往下拉了一格,它右边的数字是-1,这表示我要把曲子的调降半音,如果拉到-2,就是降两个半音了。同理,往上拉也可以升半音或者升全音。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管怎样,这条蓝线要水平,不要一头高一头低。
如果你变调的范围要更大,只需在'范围'那里把2改大一些即可。
同样,当你变了调之后,点击'预览'可以听听变调后的效果。如果满意了,就点击'确定',并且把曲子'另存为'另一个文件即可。
上面介绍了变速和变调的方法。这个软件的好处是:变速的时候,音高是不变的;变调的时候,速度是不变的。两个方法如果配合使用,那就爱怎么变怎么变了。
⑵ 转调怎么转,比如C调转D调
要把C调的简谱翻译成D调的五线谱,如果不改变乐曲所有音符的音高,只需按固定唱名法将音符写入五线谱中,在标注调号为D大调(一个升号)后,在全曲所有唱名fa的音符前面加注还原记号即可。
因为,D大调调号是一个升号,而C大调调号即没有升号也没有降号,C大调的fa是本位音fa,既无升,也无降。所以要把C调的简谱翻译成G调的五线谱,在不改变原来音符的音高的情况下,就必须将D大调中的“升fa”还原为本位“fa”。
(2)乐曲转调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C大调平稳,中庸的白色调性,如同山谷般的宁静和晴朗,较一般大调更为宁静、庄严(如巴赫C大调前奏曲)。在古典主义时期,C大调是在皇室庆典、贵宾邀请时专用的调式(如海顿C大调第九十七交响曲和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后来,C大调经常被音乐家看成是回归自然、追求理性或展望未来。
平行关系小调的组成音和其大调的组成音相同,也就是说以大调6这个音为起始音就是它的平行关系小调。C大调的平行关系小调为a小调D大调的平行关系小调为b小调G大调的平行关系小调为e小调这是一个关系大小调图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区分一首歌的大小调了。
大调歌曲往往明朗、雄壮;小调歌曲往往柔美、抒情。在和弦上表现为C大调歌曲开头、结束都使用C和弦。a小调歌曲开头、结束都使用Am和弦。C大调歌曲以C、G、F为主。a小调歌曲以Am、Em和Dm为主。
⑶ 古筝在弹奏中如何转调
古筝在弹奏中转调步骤如下:
古筝的转调是指将原调升高或降低而变成另外一个调。具体地说,就是将21根弦的音高位置进行重新排列。 古筝是五声音阶定弦,常用调都是以“移柱”达到“转调”目的的。
例如:在D调的基础上,将所有D调的“3”的筝码向右移动,升高半音;把第3、8、13、18弦的筝码向岳山移动,这四根弦都升高半音,每组八度的音阶就变成G调了。
古筝通常采用近关系转调,即两个调的关系只相差一个升号或一个降调。
古筝是五声音阶定弦,常用调都是以“移柱”达到“转调”目的的。古筝常用调性的转调顺序排列如下:#F <--- B <--- E <--- A <--- D ---> G ---> C ---> F ---> bB ---> bE
(3)乐曲转调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古筝转调方法:
1、A调的转调方法:在D调的基础上,将所有D调的“1”的筝码向左移动,降低半音;
2、E调的转调方法:在A调的基础上,将所有A调的“1”的筝码向左移动,降低半音;
3、C调的转调方法:在G调的基础上,将所有G调的“3”的筝码向右移动,升高半音;
4、F调的转调方法:在C调的基础上,将所有C调的“3”的筝码向右移动,升高半音;
5、B调的转调方法:在F调的基础上,将所有F调的“3”的筝码向右移动,升高半音。
⑷ 音乐上如何转调,比如C调转D
从一个调式转到另一个调式需要一个关系和弦!~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弦歌曲会在转KEY的时候听起来非常生硬!~刘传的三月通和李延亮的书中都有转调的方法!~
3种转调方法:①自然和弦转调:以两调所共有的自然和弦为媒介,将该和弦按新调的音级作功能转换,进入明确属于新调的和弦引向新调,并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变和弦转调:用作转调媒介的共同和弦为某一调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调为变和弦,或两调均为变和弦。③等和弦转调:将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数音作等音变换,使之成为新调的和弦,并按新调的倾向继续进行
C-Am-bB-D
⑸ 乐理题目:关于移调有什么很简易易懂的方法吗
以下是李重光老师《音乐理论基础》中关于移调的章节,现摘录于下,供你参考
音乐作品的调与其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谁都知道在歌曲演唱中,由于定调不当而在音乐表现上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作曲家为自己的作曲所选择的调,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但有时为了使一支旋律适合不同的人声和乐器以及创作上的需要,将旋律由一个调移到另一个调,也是可以而且是必需的。这种将作品的全部或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个调移至另一个调的情况,叫做移调。
第一节 移调的应用
在音乐中移调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
1.在创作乐曲的时候,为了使旋律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往往会在不同的高度上重复着旋律。
把专为某种乐器所写的乐曲改编为其他乐器使用时,为了适合新乐器的特点,也需要应用移调。
2.由于人声音域的不同,要使一些为高音所创作的歌曲适合于低音演唱,也需要应用移调。
3.为某些移调乐器(圆号、单簧管等)作曲时,应进行移调记谱,例如要使bB调单簧管吹奏C大调的旋律,则需在乐谱上记成D大调。这是由于该乐器自动地将乐谱上的音移低大二度的关系。乐谱上的移调永远和器调上的移调方向相反。
第二节 移调的方法
移调的方法有三种:
1.按照音程来移调 这种移调的方法是:首先明确乐曲的原调,然后明确要移到的新调。有时是先明确要移高或移低的音程度数,然后再确定调。然后在谱号旁写上新的调号,再把作品中的每一个音按照已确定的音程度数移动。在移动时要保持音数的准确。假如旋律中有临时变音记号,在新调中则应记上相应的变音记号,以保持原变音记号中升高或降低的意义。
在用这种方法进行移调时,不要仅限于机械的、纯粹的音程移动,而要用听觉在理论上掌握音及和弦的调式意义。
向上移高小三度的例子:
2.更改调号的移调(移至增一度) 这种移调可以把所有的音符保持在原位不动,而只用新的调号来代替原调的调号,这种新调和原调只能是相距变化半音。如果旋律中有临时记号,则应记以新的、相应的记号,以保持原记号升高或降低的意义。例如将上例移低变化半音:
3.更改谱号的移调 这种移调的方法是为了演奏过程中的移调而使用的。它只适合那些能够读各种谱号而不感到困难的人。用这种方法移调,也是打算把音符留在原位不动。移调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五线谱上找到原调的主音,然后将该音改称为将要移到那个调的主音,并从各种谱号中找出适合这个音符新意义的谱号,再在新谱号旁记上新调号就可以了。假如有临时变音记号,照例要记以相应的新变音记号以保持原升高或降低音的意义。例如将上例移到d羽调式:
⑹ 常见的五声调式转调手法主要有哪两种
五声调式转调手法主要有变宫为角和清角为宫。
“变宫为角”的转调是把原调的“变宫”音作为新调的“角”音,转移到多一个升号或少一个降号的宫系统的调 ;“清角为宫”的转调是把原调的“清角”音作为新调的“宫”音转入多一个升号或者少一个降号的宫系统的调。
⑺ 吉他和弦转调方法有哪些
调有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在大调中,它的关系小调和它上方五度、下方五度的两个大调,及这两个大调的关系小调,为五个近关系调。在小调中,它的关系大调、和它上方五度、下方五度的两个小调,及这两个小调的关系大调,为五个近关系调。
一般进行的方法是:
一、最基本的转调方法是在转入新调之前,把原调结束在该调主和弦上,然后经过新调的某一属功能和弦,如属和弦、属七和弦、属九和弦、减七和弦而进行转调,这种转调称为属和弦转调。
二、同名大小调的互换,称为平行调转调法。如C大调转如C小调,通常通过两调的属和弦互换,两个大小调的属功能和弦相同。
三、也可以利用根音升高半音而进行转调。如:1 → #1 → 2,从C调转入D调。
四、也可以不用上面的规则,自由的转入其它调,最常用的是把握乐曲的一刹那间隙而转调。
五、更多的情况是在原音乐主题上的反复,最常见的是小二度的转调。
⑻ 转调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音乐进行时脱离原来的调性而进入另一调性称转调,那么,转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就跟随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转调基本做法的相关知识吧!
专业学音乐的听乐曲的转调基本上是听和声色彩,比如从大调式转小调式,会听到从明亮的音乐主题一下子变成灰暗的和声色彩.民族调式之间转调有很明显的风格改变,说白了就是曲子风格一下子改变跟先前听到的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如果你有一个曲子的谱子,那分析就更简单了但是你必须要掌握乐理和和声这样才能从容的应付,研究转调是个很逻辑的问题需要你仔细的分析不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明白建议你多看基本乐理书还有和声书。
如果你不是专业学音乐的,转调一般先听色彩,比如说以前是一个小调的曲子,色彩很黯淡的,后来感觉突然变得明亮了,那就是转调了,一般大调的色彩比较明亮。先从色彩上判断。如果你学过一些音乐知识,也懂得和声的话,转调应该不成问题,主要是找到中介和弦,然后很轻松的过渡到下一个调上去。想学好很难,就算把斯波索宾的书全都看完也未必转得漂亮,主要是多作和声习题,多练习,熟能生巧。
古代乐律术语。以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为宫音,因此宫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种,商、角等音也随之有相应的位置变化。称之为“旋相为宫法”简称为“旋宫”。以各律为宫所建的音阶,称“均”,如以黄钟宫为宫的音阶成为“黄钟均”,以大吕宫为宫的音阶称为“大吕均”等。把十二律和七音都按相生关系来排列,叫“旋宫图”。图中可呈现简单的规律:十二律隔八相生、七音隔五相生,每均有七调,十二均得八十四个调,即所谓“八十四调”。实际上,旋宫就是旋宫转调,在十二律和七音位置相应移动中,曲调得主音由不同阶名的音来担任而造成的调式转换。
调性音乐中,从某一调到另一调的交换称为转调。这种变换包括:①调中心音高的改变,②调式的改变,③调中心音高和调式同时改变。其中同音列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及同主音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又称调式交替。转调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变化,并在发展乐思、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主音----在大小调式中,音阶的第一级音,就叫主音.
属音----主音上方纯五度,那个音.
通俗的解释是:音阶的第一级音是主音,第五级是属音.
按照五度相生理论,音阶的产生是:1(do)生5(sol),也就是说:第一级音生出了第五级音,所以第五级音从属于第一级,因此第五级叫属音.
音阶一共有七级,每个音级都有自己的名称
大调小调名称………….....级数..
7........5......导音………….....第七级...有上行到主音的强烈倾向
6........4......下中音...第六级...在主音与下属音中间
5........3......属音………….....第五级...从属于主音
4........2......下属音...第四级...是主音的下方五度
3........1......中音………….....第三级...在主音与属音中间
2........7......上主音...第二级...在主音上方
1........6......主音………….....第一级...音阶(音乐)以这个音为主音
除换调外,任何转调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过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单音以及片断的旋律或和声进行。以和弦为共同因素时,可有下列 3种转调方法:①自然和弦转调:以两调所共有的自然和弦为媒介,将该和弦按新调的音级作功能转换,进入明确属于新调的和弦引向新调,并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变和弦转调:用作转调媒介的共同和弦为某一调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调为变和弦,或两调均为变和弦。③等和弦转调:将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数音作等音变换,使之成为新调的和弦,并按新调的倾向继续进行。
以单音作媒介的转调,称共同音转调,常用前、后调主和弦的和弦音作为媒介。以片断的旋律作媒介的转调,称旋律转调。用片断的和声进行作媒介的转调,主要用于转调模进,亦称经过转调。
⑼ 谁能告诉我歌曲转调的时候的一些演唱技巧
音乐进行中,脱离原来的调性而进入另一调性称转调。转调是通过合理的和声进行来完成的。所进入的新调称副调。副调必须得到巩固(属、主音均出现,并作完全收束),转调方才完成。否则称为离调。转调可以改变调号或不改变调号;可以改变调试或不改变调式。转调的方法与类型有许多种,如同音列转调、同主音转调、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自然和弦转调、等音和弦转调、逐渐转调、突然转调、换调等。转调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调性音乐中,从某一调到另一调的交换称为转调。这种变换包括:①调中心音高的改变,②调式的改变,③调中心音高和调式同时改变。其中同音列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及同主音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又称调式交替。转调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变化,并在发展乐思、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调关系 在大小调体系中,一般根据两调主和弦在自然音体系范围内或是在变音体系范围内及调式音列的同异程度而分为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近关系调是指新调的主和弦包含在原调的自然音阶大、小三和弦之内的五个调,即原调的平行调、属调及其平行调、下属调及其平行调,如 C大调的近关系调为a、G、e、F、d;c小调的近关系调为bE、g、bB、f、bA。除近关系调外,其余各调的主和弦均为原调含有变音的大小三和弦,属于远关系调。另外,有的理论家根据和声大小调式而将大调的下属小调及小调的属大调划为近关系调,也有的将同主音调也作为近关系调。在近关系调及远关系调中,尚有再细加划分其远近关系。
转调种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转调可分为许多种如:①从调关系来说,分近关系转调及远关系转调,后者又称疏远转调。②从新调的肯定程度来说,转调系指新调得到明确的肯定者,即新调具有完满的收束并与乐曲的段落相一致,或转调后新的主题得到明确呈示者。如新调甚为短暂而不肯定,则称离调或暂转调。③从转调手法来说,凡直接转向新调者称直接转调;通过若干中间调而最后到达目的调者,称间接转调;大调直接转入下属小调或小调直接转入属大调称阔步转调;不通过共同媒介而直接进入新调者称换调。
转调过程 除换调外,任何转调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过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单音以及片断的旋律或和声进行。以和弦为共同因素时,可有下列 3种转调方法:①自然和弦转调:以两调所共有的自然和弦为媒介,将该和弦按新调的音级作功能转换,进入明确属于新调的和弦引向新调,并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变和弦转调:用作转调媒介的共同和弦为某一调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调为变和弦,或两调均为变和弦。③等和弦转调:将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数音作等音变换,使之成为新调的和弦,并按新调的倾向继续进行。
以单音作媒介的转调,称共同音转调,常用前、后调主和弦的和弦音作为媒介。 以片断的旋律作媒介的转调,称旋律转调。用片断的和声进行作媒介的转调,主要用于转调模进,亦称经过转调。
调性布局 在有转调的作品中,各个调性出现的先后次序称调性布局。18、19世纪的西洋音乐中,调性布局的一般规律是以乐曲的主调为核心,通过其他副调的变化与对比,最后复归主调。就调性的功能关系来说,大都表现为主—属(或下属)—主或主—属—下属—主的规律性;就调性的音程关系来说,各个不同时期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古典派以四、五度关系为主,浪漫派则更多的使用三度关系等。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转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有转调的理论及乐曲中调变换的记载。北宋陈□《乐书》“犯调篇”及“玉兔浑脱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的记载,“犯调篇”并有正犯、旁犯、偏犯、侧犯之别。元熊朋来《瑟谱·诗新谱》中为《诗经·七月》所谱的曲调等,有频繁的调变换。在民间音乐中,不论是民歌、器乐曲、曲艺及戏曲音乐中,也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转调、离调、换调、调式交替等。
由于中国民间音乐主要为单声音乐,所以转调也总是通过旋律的进行显示出来。以五声为骨干的旋律所产生的各种转调和调式交替,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①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声音列的基础上,作调式和主音的改变,广泛存在于中国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鲜花》(徵与宫交替)、江苏民歌《紫竹调》(宫与羽交替)等。②异宫系统的转调,又以转向上、下五度宫调系统(即近关系转调)为最常见,因仍在七声自然音列之内,色彩柔和。这类转调又可分为3种:调式改变而主音不变,即同主音各调式的犯调,如江苏民歌《手攀杨柳望情哥》(G徵转G宫);调式不变,主音改变,如福建民歌《采茶灯》(b羽转e羽);调式与音高均改变,如四川民歌《青岗路》(a羽转F宫)。其中旋律上以变宫取代宫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转上、下五度宫调系统,简便而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