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
中药的煎煮与熬制方法很重要,只有掌握正确的煎煮与熬制方法才能充分的发挥药效,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煎煮方法会使药效大打折扣,疗效甚微,起不到中药该有的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了中药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煎中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煎药容器选择
煎药容器以瓦罐、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铜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后会产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二、煎药前不要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因为水洗可能会使有些中药的水溶性成分丢失,会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会使部分药材的辅料丢失,影响药物疗效。
三、煎药前要浸泡
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冷水漫过药面,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时间可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延长或缩短,比如花、草、叶类药材可浸20分钟;根、茎、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可浸泡时间稍长,30-60分钟。
四、煎药水位选择
由于饮片均为失水后的干品,一旦加水引起药材细胞膨胀时,会吸收大量的水份,因此煎药时需要加够水量,不能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每剂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漫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药量100-200mL左右,一般一日服用一剂,将两次或者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
五、掌握煎药火候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为文火。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头煎煮沸15-20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头煎药慢煎20-30分钟,二煎药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焦糊的`药不宜服用。
六、 注意特殊煎法
先煎药
贝壳和矿石类药物,因为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该先打碎先煎,煎煮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比如龟板、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则需先煎时间长些,煎煮6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某些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替水煎其余的药,处方注明“煎汤代水”。
后下药
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的,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对所有后下药物,也应该先浸泡后再煎。
烊化药
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比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冲服药
某些贵重或芳香类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应研为细末,调入煎好的药汁或开水中冲服,如牛黄、麝香等。散剂、药物的粉末和鲜品的自然汁也需要冲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包煎药
有些药物对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锅,如辛夷、车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另煎药
有些贵重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参、羚羊角。
七、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病在上焦,宜饭后一小时服;病在下焦,宜饭前一小时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
八、服药食忌
服中药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服药食忌包括两个方面:
病症对饮食的禁忌
如水肿病、心肾病患者应少吃盐;糖尿病患者忌糖;腹泻的患者应少吃油腻食物;哮喘病人忌发物(鸡鸭鱼虾葱蒜等);肝病患者忌辛辣;肺病患者忌煎炒之物;胃肠病患者忌生冷油腻的食物等。
药物对饮食的禁忌
如服含有地黄的中药应不吃萝卜;服含有土茯苓的中药应忌茶叶;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时不吃大蒜;服用含薄荷的中药不吃蟹肉等。
怎么煎煮中药——详解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导语:怎么煎煮中药?中药煎煮是有很多讲究的,如果方法错误不仅会影响到药效,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怎么煎煮中药——详解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欢迎阅读。
煎煮前忌用沸水泡中药
有人习惯于在中药煎前用沸水浸泡药材,认为这样既缩短煎煮时间,又可使中药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溶出,这实际上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误区,中药不可用沸水泡。
中药所含的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并使细胞壁硬化,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阻碍内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药所含高分子物质,遇沸水后易形成胶体,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渗出。中药切制、粉碎时,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热而糊化,阻碍药材毛细管通道,使水分难以渗入,成分溶解后又难以向外扩散,最终影响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药,如薄荷、紫苏、广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及挥发性物质,遇热易挥发,则不仅忌用沸水泡,煎煮时更应后下。
一般而言,中药煎前多用凉水泡,泡30分钟左右;但有实验提示,中药煎前浸泡的最适水温为40℃~50℃,此条件既使药材湿润充分膨胀,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煎煮中药需要盖盖子吗
使中药切片煎透,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应以加盖煎为好。尤其是煎煮的药中含有可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时,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盖煎煮。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凝集,变成水珠滴回药罐内,由此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对于多数质地坚实的根、种子或动物药物,如人参、黄芪、黄精、麦冬、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等,亦应加盖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对于那些质地松散、体积较大的中药,如丝瓜络、通草、菌陈、菊花、桑叶等,煎煮时由于药液易外溢,就不应加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使其均匀被煎透。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正确的熬中药能够发挥中药的最大功效,如果熬错一步,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了,严重的话还会严重的损失中药药效,最后导致疗效减小。那么中药该如何熬呢?
一、容器的选择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二、预处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第二步:“泡”
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min,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情况下只要不使用有污染的自来水就行了,千万不要反复用煮过的水或者隔夜水熬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煳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情况下熬两到三次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够熬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熬好之后将中药水过滤出来,同时,将每次煎液混合后分次喝。
;‘叁’ 中药泡澡的步骤_中药泡澡的好处_中药泡澡的注意事项
中药 泡澡是通过水中放中药,人泡在其中,出汗,交换,达到吸收的目的,有祛病强身等功效。以下是我 收集 整理的关于中药泡澡的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泡澡的步骤
1、用5000CC的水,浸泡这些 中药材 20分钟。
2、泡完后再开火,将药材与5000CC的水一起煮滚30分钟。
3、再把中药材的渣渣整个沥掉,剩下这个热滚滚的药汤,就是我们要拿来泡澡的好东西了。
4、将珍贵的药汤倒进浴缸后,还要放两件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拍打过的姜母,以及一瓶米酒。因为这两样东西会促进 血液 循环,帮助你吸收这些中药材。
5、最后,就是你在浴缸里享受泡澡 瘦身 的时刻,记得至少要泡30分钟。
中药泡澡的好处
1、出汗、 排毒 。
2、促进产妇恢复,预防 妇科 病。
3、润肤止痒,防治 皮肤病 。
4、改善心脏的输出量,改善了心脏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环。
6、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 消化 。
7、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强 内分泌 系统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强 神经 调节能力。
中药泡澡的 注意事项
1、中药浴必须请 中医 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 风湿 性 关节炎 、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 消化不良 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 感冒 。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 冠心病 、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 血压 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 儿童 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猜你感 兴趣 :
1. 泡澡养生的八大作用
2. 中药泡澡排毒配方
3. 艾草泡澡的功效和注意事项
4. 中药泡澡排毒配方
5. 排毒药浴配方
6. 用什么泡澡可以排毒
7. 用发酵粉泡澡有哪些神奇的功效
‘肆’ 泡药浴的正确方法
药浴的使用方法
1、溶解:用十倍于药包(粉)的开水浸泡5—10分钟。
2、调好水温:根据自己的耐热习惯在39-45度之间来调整水温,如果首次泡浴没经验水温就调到夏天39度、冬天42度,并且在泡浴过程中适当调整温度。
3、把溶解好的药包和药水同时到入木桶里以后要用手揉捏药包,把里面的有效成分挤压出来。
4、首次泡药浴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有一些身体反映后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范围之内,鼓励自己多坚持一段时间,最好达到10分钟以上,直到发现有排毒反应后再休息,另外可以采用中间休息2-3次每次3分钟的方法来缓解身体不适,只要累计泡浴时间达到20分钟即可。
5、根据反应调整水温:不同的人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第一次进水5 — 8分钟时根据对于水温的感受,及时调整水温,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否则水温高了会感到难以忍受,水温底了又没有效果,直到几次泡浴后对水温的耐受力有了把握,根据经验就可以把温度调整到位,达到满意的效果。
(1) 饭后一小时方可入浴
(2) 浴前4小时内没有进食一定要准备好牛奶、糖水、或其它流食,以备顾客感到不适时食用。
(3) 浸泡药浴前、中、后应适当补充水份。
(4) 浸泡场地应注意通风良好,但不可受寒。
(5) 起浴后皮肤表面发红,并持续30分钟至1个小时的发汗均属正常的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风,以免受寒。
(6) 泡过药浴以后、在皮肤发红、发热状况没有消退之前,请勿使用任何护肤品和化妆品。
(7) 有轻度高低血压病史、心脏功能稍差者应在家人陪伴下使用,并注意场地通风,每次浸泡时间不宜太长(约3-6分钟),如在浸泡过程中感到心跳加快或呼吸过于急促时,应起身于通风良好处稍适休息,待恢复后再次浸泡,一般分两到三次浸泡即可。
(8) 部分使用者(尤其是较为肥胖的使用者)浴后皮肤出现轻微刺痛感或出现小丘疹,均属排毒自然现象,可继续使用。
(9) 产妇在分娩时如有手术行为,须持拆线后再进行泡浴,若无手术行为,可于产后7天开始泡浴
(10) 先淋浴、后泡浴,或先洗头和脸再进入木桶泡浴,浴后无需再冲洗,直接擦干即可。
(11) 身体虚弱者在浸泡过程中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恶心、全身酸软无力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泡浴对体质的调整会逐渐消失。
(12) 体虚、受风寒、湿气重的人群在泡浴后会出现风疹、湿疹、关节疼痛、并伴有瘙痒等症状,一般在2小时以后逐渐消失,属于好转反应。
药浴注意事项
*1) 中度以上高低血压病史、心脏功能不良者慎用。
*2) 有严重哮喘病者应避免使用,或遵医嘱。
*3) 皮肤有较大面积创口时应慎用。
*4) 孕妇及女士月经期间避免使用。
*5) 具有严重过敏史的客人慎用。
‘伍’ 熬中药的正确方式
熬中药的正确方式
你知道应该如何奥中药吗?你知道中药的熬制方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熬中药的正确方式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熬药前:
1、熬前中药泡不泡?
只要是需要煎煮的中药,医生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泡10-20分钟!
这样不仅可以清洗去除中药中的不洁杂质,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直接入沸水中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降低药效。
2、熬中药该用啥水?
基本上大家熬中药都是从水龙头接的自来水!但是,在医生看来,这可不是最佳选择哦!熬中药的水,最好是用:
哪里那么讲究哦!不就熬一堆草草药嘛,还需要专门切买纯净水?完全不晓得为啥子!
来看看为啥子要讲究:
因为自来水中氯、钙、镁离子较多,这些容易和中药材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有可能会影响药效。而相比之下,纯净水中这些物质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才能保证熬制后药物的效果。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一般500ml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将自来水放置数小时,使溶于水中的氯挥发一些,再用来熬中药!
二:熬药中
1、熬中药要熬好久?
a、滋补类中药适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时30-40分钟左右;
b、外感伤风及泻下用药则宜用猛火短时煎煮,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
c、其他的中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文火20分钟煎煮就可。
2、 熬的时候盖不盖盖盖儿?
好多人在熬中药的时候,为了防止水开的时候溢出,都不得盖药罐罐儿的盖子,但是这是不对的哦!
医生建议:
熬中药的时候要盖盖子,因为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而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盖上盖子煎煮可以有效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丢失。
盖上盖子熬药怎样解决溢水的问题呢?
熬药器皿均有壶嘴或透气孔,另加入水不要太多,一般500ml左右,应不存在溢水问题;实在不行就搭双筷子了……
另外,现在几乎都是这种药罐熬中药,如果屋头还有莫得盖子的药罐罐,可以淘汰了哈!
3、 熬中药时需不需要搅拌?
的确需要经常去搅一下!!!
特别是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熬的时候需经常搅拌,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更易完全溶解析出。
三:熬完后
1、熬中药取汁多少?
这个嘛!熬药的水多了也不得行,少了也不得行!
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
一般建议一副中药熬两次,第一次差不多取药汁150-200ml,第二次取药汁200ml,两次混合后用药就OK!
2、中药到底饭后吃还是饭前吃
这是医生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但是因为中药不像西药有明确地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所以用药时间上要多与医生沟通!是饭前、饭后或者是频繁服用这与医生的经验有关,我们华西专家这样建议:
因为食物在胃内消化大约60-90分钟后,在胃保持空畅时进药更利于药物吸收。
3、中药里能不能放糖?
同志们!这种做法也是要不得的哦!中药里面尽量不要放糖,特别是慢性胃病,如上腹部易饱胀的患者更放不得糖,这样容易造成胸闷腹胀!
熬的药里不放糖,那吃药后赶紧丢颗糖在嘴巴头含化,去去苦味可以不?
既然苦口良药,忍都要忍住把它一口闷了三!中医认为,甘(甜)易致腹胀不适感,如果食用中药后觉口苦不适,可用清水漱口即可。
1、先煎:
有些中药需要长时间煎煮以获得有效成分并降低药物毒性。
先煎药物多是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如牡蛎、蛤壳、石膏、代赭石、龙骨、石决明、磁石、鳖甲、龟板、麻黄等,此类药应先熬10-15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物。
另外,一些药物久熬可以去除药物毒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如附子、乌头、马钱子等,往往先煎60分钟,甚至更久。
2、后下:
有些药物受热不稳定,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不易析出,因此需推后时间再放下去熬。
后下药物多是含挥发油类的芳香辛散类中药,如藿香、佩兰、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连翘、金银花、薄荷等;以煎煮2-5分钟为宜,而薄荷、青蒿等2分钟左右就好,砂仁、肉桂在5分钟时最佳。
3、包煎:
有些中药原材料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或造成服用时刺激咽喉副作用,需要用纱布包起来熬。
如滑石、旋复花、枇杷叶、密蒙花、蒲黄、车前子、五灵脂等。
4、另煎:
贵重药材需单独熬,以免跟其他药一起熬造成浪费。
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蛤蟆油等(虽然不可以一起熬,但另煎药液跟群药煎出的药液可以混合服用)
5、冲服:
有些药物需打粉冲服,不能丢到药罐罐儿头熬。
如三七、川贝、珍珠、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牛黄等。
6、烊化:
烊化即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溶化,再倒入已煎好的药液中和匀内服。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一类。一般采取隔水蒸烊化后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
7、泡服:
部分药物仅需要热水泡服就行。
如番泻叶在80度水中浸泡1小时饮用就好;一些花类药物,如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等热水浸泡5分钟后取汁服用即可
;‘陆’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熬制有讲究,正确的熬制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中药治病是最接近我们食疗的方法,中医使用中药治病,而中药很少有成药,每次都是拿会成包的药材回来自己熬,一般医生都会告诉我们熬制的一些要求,现在已经有很多医院提供中药代熬的业务,但是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会熬制,这样感觉会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药的注意事项说一下,其实无外乎熬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药材的工具这几个方面。
中药泡好后,开始放在煤气或炉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开后小火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要是农村有条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为柴火停熬后,柴火还有最细、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药质,熬中药一定要有人看守,刚开始用大火,等开后就调到小火,被称作文火,中药千万不能熬干了,不要以为熬干了再加水,这样是非常错误的,熬干的中药已经起了反作用,带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记!
熬第二遍这样的时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点,小火熬20分钟左右的样子,然后用筷子比住药材,倒出药汤、等到温热的时候饮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温热,不要等到凉了,趁热喝更加有效!
中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说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药质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点水,如果你有条件的话,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钟都可以,反正最后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汤药兑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平均分成三份,根据医嘱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东西,会影响药效的,岂不闻“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其实是中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药的器皿也有讲究,最好是用陶瓷的,这样避免中药与器具产生化学反应!中药很苦,很多人问可不可以加糖熬,这样是错误的,加糖会大大影响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药后,准备一些凉白开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觉苦,其实闭住呼吸绕开舌根喝,一点问题都没有,谁让生病了呢?
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留言,谢谢!
‘柒’ 怎样熬中药才是正确的
■火候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用慢火(文火)煎熬。也有单纯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医嘱。■时间与次数一般头煎沸滚后半小时为宜,二煎的加水量与时间,按头煎的二分之一为适宜。据试验,两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为药物煎煮后,溶剂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药物之内,另一部分在药物之外,形成两种不同的浓度。当药物内部有效成分的浓度大于外部时,可继续向外释放,到浓度相等时,就不再向外释放了。所以必须换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继续向外释放。因此,中药汤剂一般煎两次为宜。■具体方法先用冷水将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后再煎。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植物细胞慢慢膨胀、破裂,蛋白质及淀粉等也会逐渐溶解在水中,不会阻滞有效成分的释出,所以药效较高。如用开水煎药,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会产生凝固现象,使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留在凝固体内不易释出,药效就不能充分发挥。煎药时要避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也不要反复揭盖,以避免有效成分挥发。根据药物的功效、毒性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如解表、清热类药宜急火煎,时间要短,否则会降低药效,改变药性;厚味滋补药如肉苁蓉、熟地之类,宜慢火久煎,时间要长,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释出。某些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之类,亦应慢火久煎,才能减低毒性,增加药效。
‘捌’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1: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2: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3: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4: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玖’ 中药的正确熬法是什么
煎药的方法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锅内。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拾’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
中医中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怎样熬中药对大家来讲似乎应该是常识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不知道。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欢迎阅读。
首先,煎药器皿的选择。
明代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银器略显奢侈腐`,咱们老百姓就算了。瓦罐比较实在,价廉物美,而且简单大方。当然现在家家都有的不锈钢锅也可以。
其次,煎药用水,一般用自来水即可,经济条件好的可以用纯净水或矿泉水。
最后,重点说说药物的煎煮方法:
1浸泡
将药物置于煎药器皿中,加水至完全淹没药物且高出2-3cm,放置30分钟左右。这样做的原因是使水完全渗入药物的细胞内,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煎煮
中途适当搅拌,防止粘锅。通常一剂药煎煮2-3次,解表药首次煎煮15-20分钟,次煎10-15分钟;一般药首煎20-25分钟,次煎15-20分钟;滋补药首煎30-35分钟,次煎20-25分钟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在煎煮时需要特殊处理,现介绍如下:
3先煎
就是将单味或多味药物较其它药物先进行煎煮。这类药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磁石,龟甲等;有些需要改变药物的'作用以适应临床要求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用于清内热或体虚之人的缓泻。还有些有毒药物,需要延长煎煮时间以减轻毒性的如川乌,附子等需熬煮至无麻舌感。
4后下
就是在大多数药物即将煎煮好再加入煎煮5-10分钟即可。这类药物大多质地轻薄含挥发性成分,气味多芳香辛烈,易挥发,不耐久煎如薄荷、麻黄、砂仁等,大多为解表药和芳香化湿药;大黄、番泻叶久煎泻下力减弱,若取泻下作用则后下或开水泡服。
5包煎
就是将药物包在布或纱布中再和其它药物一起煎煮,这类药包括花粉、细小种子、细粉类及含绒毛的药物,如蒲黄、车前子、葶苈子、旋复花等,包煎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防止粘锅糊化以及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6冲服
用煎煮的药液或开水冲服,适用于入水即化或本身就是液体的药物,如芒硝、蜂蜜等;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如牛黄,麝香等;或不耐热或不能加热的药物如朱砂,雄黄等。
7另煎
就是将药物单独煎煮后兑入药液中,适用于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如人参、虫草等。
8烊化
一些胶类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或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就需要另行用小火慢慢使其熔化或用热水熔化再兑入药液,如阿胶、鹿角胶等胶类。
9滤过药液
在生活中,许多人在煎服中药的时候是煎一次服一次,下次服药的时候又加水再煎煮,这种服药方法是错误的。因为第一次煎煮的时候有效成分煎出50-70%,第二次煎煮的时候有效成分煎出只有20-30%,第3次就只有10%左右,如果这样服药,则药物的浓度越来越低,到最后就没有效果了。
所以正确的服法是一副药按上述方法煎煮2-3次,将几次的药液合并压榨药渣的药液混合均匀,然后按医嘱平均分成几等份,每次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