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产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一、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 生产费用:发生于生产中的各种耗费 费用按经济内容(或性质)不同所作的分类,在会计上称为生产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 2.外购燃料 3.外购动力 4.工资费用 5.折旧费 6.其他支出(差旅费、租赁费、设计制图费) 生产费用不等于产品成本——因为生产成本包括(未完工的生产费用、产品成本等) 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区别 1.包含的范围不同 生产费用包括_工业生产费用和非工业生产费用。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只包括工业性生产费用。 工业性所发生的费用——应计入_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_。 非工业性所发生的费用——如:计入资产的价值或营业外支出等 2.计算的基础不同 生产费用是同“期间”相联系的。不管该费用是否应计入本期的产品成本,都应计入本期的生产费用当中 产品成本是同“产品”相联系的。它反映本期产品成本所应负担的费用,本期的产品成本计入本期的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要素分配的一般原则 费用要素分配的一般原则可概括为: 凡是属于直接费用的应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的经归集与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 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是通过编制费用要素分配表来进行的 企业实行一级成本核算体制时,应由财会部门来编制,实行两级成本核算体制时,则是由各车间的成本会计人员来编制。
㈡ 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
企业的要素费用按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分为直接生产费用与间接生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分为直接计入费用与间接计入费用。直接费用可能是直接计入费用,也可能是间接计入费用。
直接计入的要素费用直接计入某种产品。而间接计入的要素费用分配关键是找到一种合理的分配标准。合理的分配标准与所分配的费用多少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分配结果比较准确合理,而且还应是比较容易取得的资料,计算也应比较容易。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主要有三类:1 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2 消耗类:如生产工时,生产工人的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量等。3 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分配时先计算费用分配率,即每一单位分配标准应负担的费用额。然后再根据各种产品的分配标准额乘以费用分配率,即可求得每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计入要素费用。
部门费用的核算
部门费用是指企业为商品产品的生产提供产品、劳务或直接从事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生产部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可划分为两种情况:根据辅助生产车间生产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是,即产品性生产和劳务性生产。产品性生产如自制材料、工具、模具等,其特点是产品的生产与耗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时点。而劳务性生产其生产与耗费不能间断,必须同时进行。如供电、维修、运输等。
对于产品性生产的辅助生产成本可先计算出其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再按各部门领用耗费多少进行分配。对于劳务性生产的辅助生产成本可采用直接成本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等方法进行分配。关于部门费用中的制造费用,应重点理解按年度计划分配率法。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多少制造费用,每月各种产品中的制造费用都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但在年度内如果发现全年的制造费用与实际数可能发生较大差额时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采用这种方法制造费用的总账和明细账月末会有余额,而且余额所在方向不固定,即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这个余额就是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与计划分配额的差额,一般应于年末计入12月份的产品成本。生产损失的核算
生产损失是指在正常的生产下,为了获得合格品而不可避免的、连带发生的资金耗费。主要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两部分。在这两部分损失中,除个人责任事故和非正常损失外,其余都要由本期生产的同种产品或同类合格品的成本负担。
1 废品损失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净损失。
废品损失的核算应专设“废品损失”科目核算。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直接计入该科目,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应先从生产成本账户中结转出来计入生产成本。由于废品损失属于成本开支范围的一项内容,因此计算出实际的费用损失之后,还应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2 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应由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负担的赔款,应从停工损失中扣除。
为简化核算工作,停工不满一个工作日的,一般不计算停工损失。
在产品成本核算
约当产量法、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三种方法。
1 约当产量法:所谓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是将尚示完工的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折算成完工产品的数量。
2 定额比例法:是指企业分别成本项目,按照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成本费用的一种方法。先计算出每一单位定额应分摊的费用即费用分配率,然后用费用分配率乘以完工产品或在产品的定额,分别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3 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指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事先核定的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来计算在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在产品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异全部转嫁给了完工产品,因此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就不太合理了。
以上这三种方法是难度相对较大的方法,对此作了特别的提示。再次提醒大家要认真理解掌握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及其缺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
㈢ 要素费用的分配的一般原则
要素费用分配的一般原则:
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而且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
对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费用,先计入制造费用,再分配转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及所属明细账制造费用项目。
㈣ 如何进行各要素费用的划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收入是对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的深入分类,俗称会计的六大要素,收入和费用合并称为损益类。就成了会计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细分会计科目,所以会计科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费用、收入是不对的。将具体情况给你说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包括了末分配利润)、收入、成本费用5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1.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3.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性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5.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6.会计要素就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静态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的三大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两个会计恒等式,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㈤ 请简要说明如何选择要素费用的分配方法,各种费用分配的标准主要有哪几类
摘要 制造费用一共有6种分配方法主要是
㈥ 要素费用包括哪些如何进行要素费用的归集
要素费用的组成:
(1)外购材料。它是指企业为生产耗用而从外部购进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修理用备件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外购动力。企业生产耗用而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
(3)外购燃料。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向外购进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等。
(4)职工薪酬。企业所有应计入生产费用的职工工资、工资性津贴、补贴、奖金及职工福利费用等。
(5)折旧费与摊销费。企业计提的固定 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等的摊销费。
(6)利息支出。借款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后的金额。
(7)税金。计入管理费用的各种税金。
(8)其他支出。不属于以上个要素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费、办公费、租赁费、保险费和诉讼费等。
1.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程序与基本生产费用归集和程序相类似。“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可以按成本项目设置明细账,归集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单独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科目,归集所发生的间接费用。期末,再从“制造费用”科目的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科目借方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为了简化核算工作,辅助生产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记入“辅助生产—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所属明细账,不单独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科目。这样,计算辅助生产成本时,可将成本项目与制造费用项目结合起来,设置简化的项目,即费用项目,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按成本项目与费用项目结合归集费用,计算成本。
2.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设置“制造费用”科目进行的,各项制造费用发生时,在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中,一般很难直接分清应由各成本核算对象负担多少,因此,先通过“制造费用’科目借方汇总;月末,采用一定分配标准从该科目的贷方,分配转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该科目按照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账内按费用项自反映。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时通过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进行,根据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有关总账和明细账。期末一般应无余额,如果期末有余额(借余或贷余),则作为待摊费用或预提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年未如有余额时,在12月末进行调整,调整后应无余额。
3.废品损失的归集
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不论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还是在入库后发现的,都是生产中的废品。按其报废程度和修复价值,可分为不可修复废品和可修复废品。废品损失也就是指的不可修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可修复废品。废品损失也就是指的不可修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有两种方法计算:(1)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的计算方法;(2)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的计算方法。通过废品损失计算表,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和废品损失。 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设置“废品损失”科目进行的。该科目借方登记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贷方登记不可修复废品的残值,以及废品净损失转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数额。期末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编制会计分录,登记“废品损失”总账和明细账,以及有关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