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中医学与中药学的问题
我简单说下:
两者区别:
1中药学目标是研究中药,生产中药,营销中药,主要学习化学知识,如有机、无机、分析、物理化学,和药学类似,但要学习中药的传统理论(如性味归经、功效等),也要学习中医传统理论,但以化学为主,中医传统理论为辅、为指导。
2中医学学习传统中医理论,经典论着,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病,了解疾病,研究疾病,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诊断学等。并且考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可以行医,学药的不行,考不了。
就开药店来说,资金、关系更重要,人你可以请。如果想了解开药店需要什么可以谷歌搜索“药店的要求”,如果你想给别人看病肯定要学医学,中医西医都可。
可以从事的工作:
1 中药学:本科大部分在做销售,一部分质检,有的去医院药剂科,有的研发,有的去药检所,有的在研究所。
2中医学:医生,或者也可以从事药品销售,可以去社区医院诊所。
就业前景:
1中药学就业比中医要好,可以做药品销售(包括西药生物药等),且销售人员需求量很大,很多人在做。其他工作如质量检查、质量控制等也不难找。
2医学(中医+西医)就业就很难,首先需求不多,老的医生有的更受重视等原因导致就业较难,特别是在大城市,在你基本知识技能不差的前提下关系重要。
最后望你多问,多搜索,一个人不可能回答的全面。
⑵ 中药学如何学习呢
首先你要把基础理论学好。因为中药学里的语言是中医术语,中医基础你不懂,中药的功效就难以理解。比如黄芪是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要是不知道什么是气、阳、卫、表,你就不理解它到底是做什么的,就是硬背下来也容易忘记,也不会用这个药去治疗疾病。如果你的基础理论非常好了,功效也能理解,就是记不住,那只有一个办法:用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中药学里的每一味药的功效都是重点,功效相对应的每一条目都要仔细的看。我读书的时候要求任何一味药的功效一个字都不能差,虽然死板了点,但能练出基本功。并且,我看着目录背功效,遇到不会的去看里面的内容,这样很容易记住。另外,每一味药都是归类的,有的功效是另外一类里的,这就是特殊功效记忆。有一部分药物功效很相近,就对比着去记,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果要考试了,来不及看厚厚的书,那只有抓一下所谓的重点。中药学中有500来种药,在大纲里面规定有的是重点,有的是熟悉,有的是了解。你就把规定重点和熟悉的掌握住,了解的临床再去看吧,呵呵。
你要很努力的学好这些知识,现在辛苦了点,将来应用的时候就轻松多了----我们总不能当着患者的面去翻书吧?
祝你学有所成!
⑶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
考点一、历代本草
《神农本草经》: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着作的编写模式,是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新修本草》: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着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对宋代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药物进行了分类(人部,草部,火部),是世界科学宝库。
《本草纲目拾遗》:其中新增716种,对《本草纲目》做了补充。
《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
考点二、中药的性能
1、四气确定依据:是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总结而成。凡是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凉或凉性;能治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如黄连可以清热泻火,便属寒性;干姜可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2、五味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3、升浮与沉降药物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
(2)药物的气味厚薄;
(3)药物的性味;
(4)药物的效用
4、归经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2)药物疗效
5、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考点三、中药的配伍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8、在药物七情中,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临床可据情酌选;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考点四、方剂与治法
1、常用的治法:
(一)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三)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虾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
(五)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六)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八)补法: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2、组方原则:
(1)君药。
(2)臣药。
(3)佐药。
(4)使药。
3、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变化。
(2)药量加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⑷ 怎样学习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药味数量繁多,内容涉及面广,学生颇感单调乏味难记。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以此类推,同一章节功效相似常作对比的药物还有: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与板蓝根,牡丹皮与赤芍,大黄与芒硝,藿香与佩兰,砂仁与白豆蔻,茯苓与猪苓、附子、肉桂、干姜、山楂、神曲、麦芽,大蓟与小蓟,乳香与没药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学科概念
编辑
概念: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和西药_.(化学药为主)相对而言的,绝大多数出产于中国,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学科。
本草:中药学的旧称,首见于《汉书》,因研究对象多为草本植物而名。
分支学科:其自身的发展,其他学科_.(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的渗透,使得中药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扩大,分支学科日趋成熟。
临床中药学:中药学实为临床中药学,重点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对中药的来源、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化学、药理等,不涉及或作仅作了解。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生产、经营、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
⑸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指导思想
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着整体认识的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是其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藏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即脏腑。
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二,其一是化生储藏精气;其二为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1)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功能: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又因肺叶娇嫩易被邪侵,又称“娇脏”。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主治节。
(3)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传输其精微物质,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主统血,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是指运行于脉内。
(4)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主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肾藏有“先天之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对精气有封藏作用,主生长生殖对组织有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作用。肾主水维持体内津液代谢。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胆:储藏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主决断,具有对事物判断决定的机能,又属奇恒之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故又称: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故又称:大肠主津。
膀胱:主要功能为储尿和排尿。
三焦:有“孤府”之称,主持运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水液运行的通路。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似六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功能似脏,“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其中脑为元神之府。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六淫 性质及致病特点
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邪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火邪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热易生风动血 4火热易发肿疡
疫疠邪 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中药斗谱的编排原则
原则1:常用药物应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操作。如黄芪、党参与甘草。
原则2:按饮片质地轻重排序。质地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应放在斗架的高层,如月季花、白梅花与佛手花;质地沉重的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和易于造成污染的药物(如炭药),多放在斗架的较下层。前者如磁石、赭石与紫石英,后者如藕节炭、茅根炭与地榆炭;质地松泡旦用量较大的药物,多放在斗架最低层的大药斗内,如芦根与茅根。
原则3:按饮片药用部位或功效排列。
原则4:将同一处方中经常一起配伍应用的,如“相须”、“相使”配伍的饮片、处方常用的“药对”药物可同放于一个斗中。如麻黄、桂枝;酸枣仁、远志。
医学、本草典籍
典籍 成就
《黄帝内经》 又称《内经》。是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也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
《温疫论》 明·吴又可撰于公元1642年,本书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着,在温病温疫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方面突破了《伤寒论》的原有框架,创立了辨治温疫温病的新理论,对后世温病医家有很大启发和影响。
《神农本草经》 本书是最早的本草学专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影响,为我国医药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重修政和本草》。全书30卷该书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广为流传。
毒性中药的用量
名称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砒石(红砒,白砒)* 内服0.002~0.004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散、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毒性大,用时宜慎;不宜与水银同用;体虚及孕妇忌服
斑蝥 内服,0.03~0.06g,多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 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生马钱子 内服,0.3~0.6g,炮制后入丸散 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蟾酥 0.015~0.03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孕妇慎用
中成药贮藏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及常见剂型:
剂型 因素 常见剂型
虫蛀 虫蛀与原料药的性质及在生产、运输、贮存中受到污染等因素有关,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环境就会发生。 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等
霉变 易霉变的常见剂型有蜜丸、膏滋、片剂等
酸败 易发生酸败的剂型有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等
挥发 是指在高温下中成药所含挥发油或乙醇的散失。 芳香水剂、酊剂等
沉淀 是液体制剂的一种常见变质现象。中成药的液体制剂,在温度和pH的影响下易发生沉淀。 药酒、口服液、针剂等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传统养护技术
方法 分类及药材实例
除湿养护 通风法
吸湿防潮法
密闭(密封)养护法 容器密封贮藏法
罩帐密封贮藏法
库房密封贮藏法
低温养护法 一般蛀虫在环境温度8℃ - lO℃停止活动,在-4℃~-8℃进入冬眠状态,温度低于- 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采用低温(2℃~lO℃)贮存饮片,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药的生虫、发霉、变色等变质现象发生。有些贵重中药也多采用低温养护。
高温养护法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于40℃,蛀虫就停止发育、繁殖,当湿度高于50℃时,蛀虫将在短时间内死亡。但必须注意的是,含挥发油的饮片烘烤时温度不宜超过60℃,以免影响饮片的质量。
对抗贮存法 也称异性对抗驱虫养护,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相互克制起到防止虫蛀、霉变的养护方法。一般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物,如牡丹皮与泽泻、山药同贮,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同贮等。还可采用与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密封同贮,如山苍子油、花椒、樟脑、大蒜、白酒等。
⑹ 中药学的学习内容包括什么
主要学习内容:
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等。
中药学专业培养具有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具备良好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中药学专业可以参加的考试有中药学职称考试和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与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实验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中药及复方的疗效进行科学的观察和验证,阐明其作用机理,为研制新药和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打下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等。
⑺ 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重点研究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通过研究和实验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概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医务工作者在用药时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中药的作用性质和活性强度,有助于阐明祖国医药学理论
(2)将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中药学的发展。
(3)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4)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发展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老药新用。
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着作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公元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汇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整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收药73O种,不仅增加了药物品种,而且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类,开创了本草学药品的自然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所效法。它还设有“诸病通用药”一栏,对于辨证用药,甚为方便。书中并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说明,这在药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公元七世纪,本草学着作已近三十种,编写体例和内容取材出现了某些重复,证治和解说也互有短长,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苏敬、李勚等二十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并收集了全国各地药材标本绘图,于公元654年颁布,又称《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纽伦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对于国内外的影响甚大。
北宋时期,更为重视整理重校古代医籍,先后编纂了《开宝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嘉祐年间,掌各种禹锡主编《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绘《本草图经》,唐慎微据此两书并参考其他医方类书,汇编成大型综合的药物学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受到此后历代医家的重视。宋朝先后几次由国家派人修订,续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后世将上述二书统称为《证类本草》,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药书,保存了许多古代名着的精华,保留了早期文献的原貌,是《本草纲目》问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书中所引的古代医书有的现己失传,而从本书尚能窥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
明,刘文泰等奉命编纂《本草品汇精要》,取材简明精当,是继《新修本草》后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二部本草书。稍后,李时珍鉴于《证类本草》之后五百年间出版多种本草学着作,涌现大量实用药物,对药的功能主治又
有新的发展,加以他本人积累丰富的采药、辨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经验、乃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经史百家图书近八百种;实地调查研究,鉴别真伪,编成《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收药1892种,药图1120幅。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此书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来历经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译本,蜚声国内外,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问世后,清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础上撰写了与其有关的本草学着作,如增补纠误的《本草纲目拾遗》,删繁就简的《本草纲自摘要》、《本草汇纂》,还有临床实用小型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其澞的《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以实物为依据,精绘药图,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图绘的错误,“长编”部分摘录了历代本草及文史杂书中的有关记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普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解放后,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十分关心,先后颁布了中医政策,设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了中医药院校。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资源调查,品种鉴定,化学及药理研究,临床观察等,均积累了大量资料。中央卫生部编纂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规格、功效、主治、剂量用法及质量控制,都做了明确规定。不少中药书籍,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等,均从不同侧面作了初步总结。还出版了大型综合药物书,如《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药研究的成就,而后者还摘录了古代本草文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
(2)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己有八十余载。二十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定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由于发现它的特异药理作用,其论文报告不仅震动国内,也受到国外的极大重视,并引起世界学者对麻黄碱及其他中药研究的兴趣,致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物。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安,设备简陋,人员极少,故研究缓慢,成果甚少。主要进行了一此单味药的研究,而且没有化学、药理与临床三者的协作。化学方面主要对延胡索、钩藤、麻黄、常山、防己等数十种药材进行研究。药理则主要对麻黄、黄连、常山、延胡索、仙鹤草等数十种药材进行了研究。解放后,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究机构和各级中医医院,使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从单方发展到复方,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炮制、化学、
药理学
药理直至临床,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诚属空前。对延胡索、粉防己、人参、黄连、葛根、川芎、丹参、三七、枳实、枳壳、灵芝、莪术、大黄、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较深入,还从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抗高血压、抗心律不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不但对传统中药研究较多,还研究了很多草药,如穿心莲、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寿草、满山红等,并已提供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药物品种。综括中草药药理研究,其中部分阐明了中医药理论(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则),搞清了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剂型(如感冒冲剂、生脉注射液等),发现了某些药的新用途(如枳实、青皮、鹤草芽等)。但中药的成分是复杂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个成分绝不能代表一味中药,某个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药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