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问什么是禅修
禅修是一种工具,好比说学天文,需要高倍的望远镜。学习宇宙与人生的终极智慧,就需要一个灵敏的心灵。
我们平时的心太浮躁、散乱、迟钝,对很多真相茫然无知。例如,我们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的升起、发动,不能观察到身体细微的能量波动,不可能感触到别人的思想,当然更不可能知晓前世因缘、宇宙来往的知识。
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感官体验决定喜乐、好恶。比方说,大多数人喜欢淡蓝淡绿的颜色,爱听悦耳的曲目,爱看帅哥美女等等。我们觉得这是本性,以佛法来说,这是比较可悲的,人类陷在感官触觉里还不知道出离。
好比一条狗,爱吃屎,人类会觉得极其恶心,但是对狗儿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无他,就因为狗的器官告诉他们,大便是香的。就像有的人爱吃臭豆腐臭冬瓜,有的人一看见这些东西就掩鼻而逃。
所以,这样一颗迟钝、被感官缠恋的心,是没法学习佛教智慧,哪怕佛法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因此,学佛第一步,不是到外面找很多书看,而是要修炼这颗心的纯净、灵敏。佛法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心灵迷住了才看不到。擦拭你的心灵,佛法就自然会现前。
当然,不仅佛法,大多数宗教,包括比佛教古老的印度教都有自己的禅修,当然名字各异,比如叫冥想、静虑、气功、炼气、心斋等等。有的宗教没有关于禅修的系统的论着,但是实践中却应用着,比如基督徒至诚的祈祷、念诵,都包含着巨大的心的能量。当然基督徒说这是上帝的威灵,姑且不说这是否是上帝的圣灵,任何人,只要心摆脱物欲的牵缠,都会爆发巨大的能量,这一点,凡夫、天神、佛菩萨都是一致的。
禅修要和正当的宗教的学习结合起来,因为禅修的时候身体的机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比如听到、看到鬼神、未来过去等等。如果没有正当的宗教思想的引导,会搞的走火入魔。这并不是吓唬人。
禅修的方法有很多种,南传整理的四十一种, 适合不同的根性。传统上,佛教的入门禅修是“二甘露门”,也就是出入息观(安那般那禅)和白骨观。北传的加上三种,合称“五停心观”:出入息观、白骨观、界分别观、因缘观、慈心观。后代又发展起念佛禅。
南传的则以出入息观为核心,以白骨观、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称为四护卫禅。
这些都是禅修的方法,具体的,拙作推荐的禅修书中都有介绍。当然最好能有个合格的老师指导。佛陀曾说,能做禅修老师,除了德行、知见具足之外,如果能有两种神通,将会对弟子禅修有非常好的作用: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观察到弟子的修行根基和状态。
我们现代人,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如何禅修呢。一种简单的,就请一尊你相信的大功德者,比如佛、菩萨、圣人,当然,您如果信任上帝也无妨。但是尽量不要找缺乏认证的神只,诸如有些人喜欢请碟仙、请出马、保家仙、狐蛇之类的,往往被鬼上身,后果可能很严重。
然后,常常清净的和这些大功德主祈祷、礼拜,如同亲友一样的诉说、恋慕。人心心地纯正,那么感应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如果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走近身边都有一种非常喜乐的感觉,很多人由于常常祈祷,声音优美,语言感人,这都是真诚的祈祷的效果。
当然,如果你不信佛不信神,那么可以每天做些简单的平静思想的禅修,每天只要几分钟时间:
每天从紧张的工作间隙中松弛一下,我们可以在电脑前、走廊上、在床上……可以盘腿、可以正坐、可以站着,当然,最好不要躺着,安详的开始禅修。
禅修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念头抓得太紧,轻松寂静的入座,带着一种安详平静,有一点怡然自得的微笑,放松四肢百骸,微微闭上眼。轻轻把念头移到呼吸上,体会那种动荡的念头,逐渐变轻,内心的体会那种心神安放在体内,不再外驰带来的平静美好的感觉,甚至感觉随着呼吸的细长均匀,内息逐渐散开,心神的平静如同一汪秋水,逐渐扩大稳定。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仿佛在外流浪了一天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的家一样,随着身体肌肉的放松,身上暖融融的大地回春的感觉也开始出现。
如此持续,身体得到放松平静的同时,心神也会宁静,乃至深入禅定,为以后的修观打好稳定的基础。
注意,第一条是放松,第二条还是放松,一定要先放松,才能去观呼吸或者念佛号哦。
轻松坐了分钟,工作的疲劳会缓解许多。希望大家对禅修不要有一种神秘或者高深莫测的心理,禅修是我们心灵的伙伴,引导我们走向安详、清明的自在解脱之路。
㈡ 禅修是如何练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等等好处,随处可见。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这些好处可能不会马上显现,但是这在自己的身上是表露无遗的。就光光是前天写的日记《孤独寂寞禅修遣》中说的“能够驱除我们的孤独与寂寞“好处就会令人希望加入禅修的行列。为什么禅修会有这么多的好处呢?比如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少这些很快就能体会到的好处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些问题只要有过禅修体验的人就会知道。因为在禅修中,我们体会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安静的世界,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面,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因为禅修是需要安静的,当我们从浮燥的世界进入安静的世界以后,我们会体会到很多在浮燥世界里面体会不到的事情,我们会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平是难以察觉到的问题,比如秒表的嘀哒声是如此的响亮;比如我们呼吸是如此地粗糙;比如我们的心是如此地难以收摄;比如……当我们发现了这些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后,我们就会想办法去对治它。如何去对治它就是禅修中所使用的功夫,利用这些专注地用功方式去对治这些心浮气燥;去忍受这些无聊与压抑;去想办法解决身心的困扰;去与自己平时感受不到的困苦作斗争;去调整自己的身心以适应这些烦恼;去……当我们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面还能坚持下来以后,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如此的简单,稍微用一些在禅修中对治烦恼的方式就可以解决问题。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心应手,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要如何去忍受无聊与压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想办法解决身心的困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身心以适应这些烦恼;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这是从禅修要对治比现实生活中更严酷的环境来说的。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能够感受到禅悦快乐的话,那么自然就会知道如何享清福;自然会知道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自然会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自然会成为快乐的修行人。从而走向自利利他的菩萨之道。所以,佛陀说:“一切功德皆由禅定出”这个道理。上面所说的还只是禅修带来的一点点好出,其它的好处可以说举不胜举,是说不完的。因为,禅修对于我们佛子来说,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我们开悟;让我们步入解脱生死之道;让我们走向自利利它或者说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道。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对禅修更加欢喜。这是解脱生死的唯一途径,是我们庄严佛土,利乐有情的手段。即使是在目前佛教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光光是上面所说禅修中的“副产品”就能利益眼前的众生,帮助眼前的苦难众生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得以脱离烦恼之苦,步入完美的人生 采自明一法师《禅修好处说不完》
㈢ 修习禅定的方法 有那些
五阴譬喻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靡胜国。度河津见中大沫聚随水流。即告比丘言。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随水流。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沫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色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适起一泡即灭。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泡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知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伪但疮。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痛之性无有强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热日中之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炎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是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想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人求良材担斧入林。见大芭蕉鸿直不曲。因断其本斩其末劈其叶。理分分[利-禾+皮]而解之。中了无心何有牢固。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彼芭蕉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知。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行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幻师与幻弟子于四衢道大人众中。现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马车乘步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不有虚无不实无形化尽。所以者何。幻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识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识之性无有强。于是佛说偈言
沫聚喻于色 痛如水中泡
想譬热时炎 行为若芭蕉
夫幻喻如识 诸佛说若此
当为观是要 熟省而思惟
空虚之为审 不睹其有常
欲见阴当尔 真智说皆然
三事断绝时 知身无所直
命气温燸识 舍身而转逝
当其死卧地 犹草无所知
观其状如是 但幻而愚贪
心心为无安 亦无有牢强
知五阴如此 比丘宜精勤
是以当昼夜 自觉念正智
受行寂灭道 行除最安乐
佛说如是比丘闻皆欢喜。
㈣ 如何开始禅修
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
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
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
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
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他应当: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够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有四种方法可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
第一、少外缘
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交际,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为什么呢?生活太丰富了。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就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然后迈步行走。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帮助。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
第三、让心平静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和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和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
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 ,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四、数息
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清净道论》里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一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一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单元是一分钟,两个单元就有两分钟,三个单元就有三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专注的时间。
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如何数呢?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15分钟、20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为什么呢?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有时候呼吸稍微快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教导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和气息就不相应。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同样地,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同样地,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讲到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他不应该怀疑自己!《清净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类众生没有呼吸:胎儿、潜入水中者、无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禅者、色界和无色界梵天人,以及入灭尽定者。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类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钝才觉察不到而已。”
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么是息呢?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这就是“息”。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当然,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这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来说的。然而,在实际禅修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就是说,这四个阶段对有些禅修者来说并非必经的过程。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呼吸即变得很缓慢,这个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全息的阶段,而不一定要经过长短息的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即发现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觉察不到呼吸,这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而不是说非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两个阶段不可。
㈤ 如何进行禅修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幺,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现在请大家起立一起练习打坐前的运动。做好运动之后,坐下来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
㈥ 佛教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禅定
森林寺院内观法---阿姜摩诃布瓦 一、持续的注意
(一)坐姿
1)时间与地点
1. 当坐着时,可达成将心聚焦于身体。你须要找一段时间和一个地点使你宁静并且免于干扰。
2. 一个安静的房间,其内没有很多东西使人分心,这样最为理想,要有光的设备并且具有足够空间,会有明亮清净的效果;凌乱而暗的房间就只有反效果。时间也很重 要,特别是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当你正有一些事必须做,或者当你处在时间的压力时,禅修就没有用。腾出一段时间,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后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练习,这样最好。开始时,一次约十五分钟。在限定的时间及力气内认真练习,并避免机械性做法。禅修的练习,若以诚意来检查自己并使自 己安详,将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觉知身体
1. 寂止的培养是依于平稳以及一种持恒安详的精进。如果心不安顿,就没有安详。如果没有实用感就会变成白日梦。为了培养适当的动静结合,最有效的姿势之一就是坐姿。
2. 采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没有压力的姿势。可用简单的直椅或用莲花坐姿的一种。这些最初看来笨拙,但久了会稳而平衡,使心喜悦且身体不累。
3. 下巴略为内缩是有帮助的,但是头不要往前倾,这会促成昏沈。手放腿上,双掌向上,一只轻放于另一只之上,指尖轻轻接触。悠闲地做,会得到好的平衡。
4. 现在,集合你的注意力,开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个身体。注意感受。松弛任何紧张,特别是在脸、颈、手。眼可合着或半开。
5. 检查你心里的感觉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紧张?略为松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内心将宁静下来。你可能发现有些念头生起:反省、幻想、记忆、或怀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不要跟随或满足于这些念头,要多一点注意身体,这是停止妄念的一个有用的锚。
6. 你的禅修态度,要培养一种探讨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规律地移动你的注意力从头顶往下遍及整个身体,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热、脉动、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个指头的关节、手掌的湿气、手腕的脉动。即使有的部位没有特别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扫过它们。要注意即使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觉知到有某些东西。这种恒常而持续的检查,叫做正念,这是内观禅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于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扫描身体”,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预备练习之后,注意于呼吸来培养正念。
2. 首先,当呼吸通过鼻孔、充满胸腔及腹部时,跟随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后,试着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点:不是横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个位置。呼吸具有镇静的性质,如果不强迫呼吸,就会平稳而放松,直的姿势有助于此。有时你的心会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并不须要发展专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没有其它东西的程度。这儿的目的是允许你注意到内心的运作,并带来内心安详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状态。整个过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后重新建立注意,这个过程培养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动,只要放松。安详地练习,倾听内心的声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么,多将注意力摆在你的身体与姿势。若在此时加强注意或追求平静,将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与站立
1. “正念于呼吸”这类禅修练习是采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来交换作为禅修的一种。当坐禅的宁静效果使你滞钝时,行禅除了给你不同的东西去注意,它也是强化练习的一个善巧方法。
2. 在一个开阔的地方,量约25-30步的距离(或两棵树中间的明确路径)做为禅修的路径。站在路径的一端,并由身体的感受使心平静。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双手轻握于胸前或背后,将注意力置于身体的感受。
3. 眼睛看着前方三公尺处的地面,如此可免于分心。现在,轻柔地走,以从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终端停下来。在数个呼吸的期间内,站着注意身体。而后, 转身再走回原点。走时,觉知身体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将注意力仔细摆在脚上。对心的训练是:不断将注意力带到脚触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间,以及停 止与开始时的感觉。
4. 当然,心会起念头。因此,培养耐性是很重要的,并且下决心再开始。调整步伐以配合当时的心态—当昏沈或纠缠的念头强时步伐用力些,当浮躁或不耐烦时,步伐 要稳定而轻柔。在路径的终点停住,吸入并呼出气息,放下任何浮躁、忧虑、平静、喜乐、记忆、意见。内心的交谈会自动停止片刻,或减弱。再开始走。如此,你 连续使心清新并允许依它的步调安定下来。
5. 在受限的场地,调整所允许的路径长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内绕着走,每圈都要站着停一会儿。站时可以延长到扫描身体几分钟。
6. 行走的练习带来能量与流动,因此,保持步伐稳定,并且只让变化的现象流过内心。审察现象的流过,而不要期待内心将像坐着时那么宁静。很多次我们被妄念之流 所占据,走到路径的终端,再重新开始。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未训练的心会卷入念头和情绪之中。因此,不要没有耐心,要学习如何放下并重新开始。安适感和宁 静就会生起,在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允许内心变得开放与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侧卧一边,花几分钟来禅修。身体伸直,将一臂折起,用手支持头部。
2. 将注意力扫遍整个身体,以松弛压力。或者,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过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几分钟清静的心,你将休息得很好。
(四)培养慈心
1. 培养慈心是将内观练习推到另一个视野。禅修中自然教导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这些品质的重要。你很希望培养出对自己和别人更友善与照顾的态度。在禅修中,你可以很实际地培养出慈心。
2. 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用呼吸做工具来散布慈心与善意。从你自己、你的身体开始。观想呼吸像光一样,或者将你的觉性想成温暖的光线。轻轻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 于胸口心脏附近。当你吸气时,将安忍的慈悲导入你自己,也许这样想:“愿我安好”或“安详”。当你呼气时,将这念头或觉性之光,由内心经过身心往外散布, 想着:“愿别人安好”。
3. 如果你正处于负面心态,你就(想着)吸入安忍与原谅。观想气息具有一种治疗的色彩,对自己有所帮助。呼出时,放出一切压力、忧虑、负面心理,并且经过整个身心往外释放,就像前述一样。
4. 这个练习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时间来做,你要自己决定什么才恰当。在禅坐开始时,禅修的宁静效果配合慈心会很好,而长时间用这方式深入内心,也没问题。
5. 永远要从你所觉知的对象开始,不管它是多么平凡或杂乱。将你的心平静地摆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厌烦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觉自己不够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许这些存在着,对他们安详地练习。要认知懒惰、怀疑、罪恶的心理倾向,并且轻轻地放下他们。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欢的东西现前,内心的安详就能发展成一种对自己的深度慈悲。稳定地保持注意力,并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任何所经验到的。但这并不表示认许负面的心态,而只是允许它们有个空间来去。
7. 用同样的方式,对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个简单方式是按阶段来进行。从自己开始,将慈心配合气息的运动:“愿我安好。”而后,想到这些你所 喜爱和尊敬的人,愿他们安好,一个个进行。接着移到好朋友们,而后是泛泛之交,“愿他们都安好”。最后,内心想到这些你害怕、不喜欢的人,对他们继续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这个禅修可以经由慈悲的波动而扩大到包含世上各种环境中所有的人们。
9. 慈悲来自善意的共同源流,并且扩展自己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领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如实样子,那么,慈悲就会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应。
二、省察
(一)没有选择的觉知
1. 禅修也可以进一步没有禅修的对象,而处在一种纯粹审察的状态,或“没有选择的觉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宁静下来后,将禅修对象(所缘)放在一旁。内心的影像与感受的流动,当它们生起时,观察它们而不要卷入批评或称赞。注意任何厌恶和 着迷的心理,审察任何生起的怀疑、快乐、掉举或寂静的心。每当内心的清晰感消失时,或被过去的印象笼罩时,就回到注意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当稳定感又 回复时,将这对象再放舍。
3. 这种“单纯注意”的练习很适合于审察心理的过程。在观察心内的特殊成份外,同时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质。关于心的内容,佛法特别指出如下三个简单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无常”--所有事物没有终止地起灭,心的内容不停变动。心中的成员是愉悦或不愉悦,永不停止。
5. 还有持续而微细的不满意感--“苦”。不愉悦的感受容易激起这种感受,但是当快乐的经验消失后也会在内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时辰,对内心所体验的,仍有一种没有终局的失落感。
6. 当熟悉这些不断生灭的体验与情绪后,就变得很清楚了:在它们之内没有永恒的东西,因此,它们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且,当心内的成员安静下来,呈现出一颗 光明空阔的心,于此找不到纯粹的个人特性。这点不易了知,但实际并没有“我”、没有“我的”,这是“无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细检查并注意这些特性。不管你的经验是喜悦或难受,经由审察将在你的生命中带来宁静与平衡。
(二)审察你的练习
1. 整个禅修练习是为了建立起对事物如实的觉知。全心投入经验中,你更清晰觉察自己内心的状态,例如,在练习中是否太懒散或过分期待。用一点诚实的评估,可以 明显看出,禅修练习的品质不是决定于所用的练习方法,而是决定于你的投入。以这方式省察,你将对自己的个性与习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当你禅修时,一些有用的重点要记在心里。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开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开放的心来练习,你将发现你重复过去的观点,或者,没 有意愿从你的错误中学习。当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确、平衡而没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触及内心正在实际发生的现象?或者,你正使用一个迟钝、机械式的方法? 至于专心,要好好检查你是否放下那些无关的事物,或者,你让自己徘徊在念头与情绪之中?或者,你试着压抑感觉而没有认清它们并且善巧地对待它们?
3. 正确地专注是将心与脑统一起来。以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养出善巧的前进。当然,省察将使你的禅修更上一层:它将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记住,一直到你对禅修培养出善巧并感到安适之前,你最好用到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作为觉知的焦点,也作为内心散乱难以掌控时的对治物。不管练习中有多少 体验,回到觉知呼吸或身体,一直是有所帮助的。培养这种能力,重新开始,可以导致稳定与安适。以平衡的练习,你对身心会有愈来愈多的体悟,并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与和谐来生活。这是内观禅修的目的与结果。
(三)活在内观中
1. 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态,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会制造麻烦。一个开放的心态将洞察不愉快的体验,例如,了知内心对痛苦或疾病的反应 方式。当你以这方式接近这些体验,你经常可以解除对痛苦的压力与抗拒,并且大幅度地舒缓。相反的,不耐烦的心情将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别人干扰你的禅 修,你就对他们生气;如果你的练习不如预期进步,你就失望;对没意义的琐事生起不快的情绪。禅修教导我们内心的安详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是否能以省察与开放 的心,来审视生活的种种事件。
2. 在禅修的宁静中,观察自己的意念与心态,你能检查贪爱与痛苦的关联。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没有的东西;排斥你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东西。 当这个痛苦和贪爱的主题是你自身时,就显得特别有压迫感,对个人的缺陷,没有人能容易处于安祥,特别是:当社会强调好的感觉、领先潮流和拥有最好的东西 时。这种期待确实难以使人接受如实的自己。
3. 然而,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发现了一个空间,使你从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后退一步。检查这些想法,将逐渐明显地看出你并没有拥有“我”或“我的东 西”,只有心中来来去去的简单体验而已。因此,例如你观察自己易怒的习性,你不因而沮丧,你不加强它,这习性就逐渐灭去。它可能会再回来,但这次会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处理。经由培养安详的注意力,情绪静了下来,并且消逝,留下清明、鲜活的心。这就是内观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变动中,能够走到一个宁静的觉醒中心,就是一个成熟练习的征兆,因为内观已经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经验中。不论你做什么:日常家事、开车、喝 茶,要将内观用上。提起觉知,将它稳定地摆在你所做的事上,并且在动作中探究内心的性质。集中练习于身体的感受、心理的状态,或眼、耳、鼻识,能培养出进 一步的审察,这将使世间的工作转成内观的基础。
5. 愈来愈集中于觉性,内心就善巧于当下的自在应对,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谐。这是以禅修做“社会工作”的方式:将觉性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将安详带入世界之中。当你能对心识上生起的千变万化的感觉和平相处,你就能与世界更开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实的自己相处在一起。
三、进一步的建议
(一)个人的行为
1. 当我们的内观加深后,我们更看清我们行为的结果:由于善意、诚实与正知的提升,就会得到安详;由于愚痴、疏忽的生起,就会惹来麻烦。以较高的敏感度,我们 观察出造成自己和别人的苦恼,由此常激励我们要更有智慧地生活。为了内心的真正安详,不可或缺的是要将形式的禅修结合到热心于职责,以照顾自己和别人。
2. 内观之道一点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话来说,只是简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它是一个长期遵守的传统。走在精神练习的人都把“正确的行为”摆 在重要的地位。许多禅修者受持实际的戒律:例如,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猗语等,使自己内心清净,并且鼓励别人也如此。
(二)友伴与常课
1. 定期与一些朋友禅修非常有助于练习的持续与智慧的增长。
2. 单独的禅修者最终会面临意志力的减弱,因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来比观察呼吸来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体共修一段时间使参与者前进,不受情绪之流的影响。[检 验自己性情的移动,常常导致重要的内观洞察力,但是我们自己不易坚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个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于别人继续练习。
(三)姿势附注
理想的姿势是直而警觉。过度松弛只增加腿部的压力与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势,不是迟钝的意志力。姿势会随时间而改进,但是你要与身体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强迫它。
1. 检查姿势
- 臀部后倾了吗?这将产生过度松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曲线,使腹部向前而松开。
- 保持肌肉放松,想象有人轻轻在两肩胛骨之间前推。这使你有个观念,知道你是否无意地弯下双肩而封闭胸部。
- 注意并轻轻放松颈肩区域的压力。
2. 姿势过僵过弛
- 想象头顶由上吊起,使脊伸直。这也使下巴略微缩回。
- 双臂保持轻放并在腹后,如果在前会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个小而稳的坐垫,置于臀部的后部以支撑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练习(例如,坐着伸直两腿,用手去触脚尖)。
- 坐时如果很痛,就改变姿势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来一下子。
- 如果你经常坐在地板上,就试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垫,或选用一个禅修凳子。
4. 昏沈
- 试着张开眼晴来禅修。
- 将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扫过你的身体。
- 注意整个身体和身体的感受,而不是一个小对象(如呼吸)。
- 站起来,在新鲜空气处以正念行走一会儿。
5. 紧张或头痛
- 你可能过份用功,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松你的专注力。例如,你可以将注意力移到腹部处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并将它导向紧张的部位。
- 观想光遍布身体,这有助于舒缓疼痛。实际试着将慈悲的光聚集于痛苦的部位。
本册子并不是一个广泛的或唯一的指导,而是一个建议用的练习提要。为了进一步的指导,禅修者要去寻找一位可靠并有经验的善知识或老师。
愿一切众生安详!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㈦ 正确的坐禅的方法与方式
坐禅之前必要的准备功夫佛教讲因缘,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出“禅”来,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1)环境:要选空气好,相对安静,不易被人干扰之处,该开的窗门开;电视、收音机关;关好门,免得他人闯进打扰。这是自然环境。同时,心情要在比较平静时,身体状况要在心比较正常时,如果是心乱如麻时,或身心病痛很严重的,请勿禅从,这是身心的环境。环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静时,谁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问题。心情太乱时禅坐,也不易入静,甚至诱发不好的心情、行为。(2)食:从佛教角度,称吃饭为药食。食物,是作为药来用,药用的种类不对、无益身心,药用的量多少不对,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备坐禅时,不要吃剌激强的东西,如葱、蒜、酒等。吃饭亦不可过饱、或过饥。这些,皆不利气血的稳定运行、保持人的清醒,会使四大不调。(3)睡眠:睡眠是无明的一种,但是凡夫,身心有这规律。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但过犹不及,睡眠过多,使入昏沉,也浪费时间,少睡眠、太疲惫,也无法禅坐。曾经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评,被批评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犹如琴弦,太紧太松都不行。(4)身体:身体虽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禅坐开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调身心,进入角色,并注意以下事项:A:坐垫稍厚,不要太软,太软无法坐稳,坐稳很重要。B:坐式可全结跏跌坐,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左脚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结跏跌坐,以左脚置右脚上,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亦可胡坐,即盘着双腿,两双脚都贴在地上。第一种,训练有素的,年轻人可用;第二种,比较合适一般人用;第三种,胖人,年纪大的人好用。当然不全这样,有的人年纪虽大,却身体很软,用第一方式亦无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适,就象平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亦可。总之,以舒适,自己觉得合适为原则。C:要宽解腰带,却除手表,眼镜等紧扣在身上的有碍物,衣裤不可太紧身。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约在肚脐下两寸的地方,手掌微弯,两大姆指相触。E:手臂要放松,肩应稍下垂,双臂不要紧贴身体,应离身体两寸,使空气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与身体互相挤压。F:背,挺直,又放松,不可弓着。G:眼睛,不可全开,不可全闭,微微的张开,使少量的光线进入即可,眼睑不下垂,意识中看向丹田(丹田:脐下1-3寸左右)方向,或两眉之间(高血压者不可看两眉之间)。H:颚要保持松驰,不要咬紧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双唇轻贴,以能自由出入气息为宜。I:舌轻顶上颚,接通气脉。J:头,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调好这些,全身适度摇动,活动一下,然后,自我修正检查核实自己必要的准备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达到要求的标准后,开始静几分钟,然后,放下所有的旧事,现在事,未来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种:甲:风相,出入有声。乙:喘相,虽无声音,但出入结滞不通。丙:气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很粗浮。丁:息相,出入无声,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形神安稳。风相,气散,喘相,气结;气相,则劳却不科学,只有息相;才是我们要求的,息,才能定。(6)调心:以上准备功夫,都为了这一招,调心、定心。要调心,调伏这心猿意马,达到定心,除为调心准备必要环境外,还要专门的训练方法。坐禅方法“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高境界的坐禅,初学者不易做到,暂不谈。这里只谈有形式的坐禅,不过,要注意的是,坐禅不等于枯坐。马祖就说过,磨砖不何作镜,枯坐岂可成佛。因此,坐禅讲究具体的方法。法门无量、禅法万千,这里,介绍坐禅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准备功夫完成之后方可进行。(1)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时,空气进出鼻孔的韵律和感觉。(2)数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数一,再呼再吸数二,以此类推,但不要把数数的太高,十以内可,这数是心中在数,而非口数。(3)腹吸:吸气时,腹部会自然鼓起,呼气时,腹部会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结合数数,方法类同上。(4)鼻吸口呼:鼻吸时,注意感受鼻孔吸气时的感觉,口呼时,注意口呼时的感觉,这方法练到一定时间后,鼻吸口呼时,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时鼻口的感觉外,还可注意鼻吸口呼时腹部的起伏感觉,达到一定功夫后,尚可配上数吸数呼、数起数伏、一旦能达到这三者配合默契,那么,就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进入禅境了。 另有两呼吸法,少有人知道,这里一并介绍:(5)口呼阿弥陀佛法:鼻孔绵绵吸气,注意鼻吸时鼻孔的感受,气要吸得满满的,满腹,然后,口呼气,同时,口呼阿——弥——陀——佛,不以声呼,但以气呼,呼到佛字时,气长出,直到气呼完止,同时,注意腹部的自然内收,呼出阿——弥——陀——佛气韵时,观想阿——弥——陀——佛之字一个个随气被呼出口去。(6)口呼唵嘛呢叭弥吽法,方法类同上。 以上二法,如你感觉置身明朗祥和的环境中时,可选第(5)法,如您感觉置身阴暗怪异的环境中时,可选用第(6)法。以上呼吸法,如运用得当,长期坚持,可使你的身体素质精神境界得到双提高。
㈧ 什么叫“生活禅”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风采。生活禅是净慧法师的作品,讲述了以生活为修禅。禅传到中国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向二祖慧可传法安心,经过那么长的时间,经过了种种磨炼,最后也是在一瞬间完成了这种传法安心的活动,那也是一种方法。
生活禅的特点:
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
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