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判断婴儿肌张力低
家长简单的评定方法 1、触摸 正常的孩子肌肉红润饱满有光泽,弹性很好,肌张力低下的孩子弹性比较差,严重的看起来就不饱满,比较干瘪。 2、孩子抱起来很软,感觉不会使劲,主动运动很少,或动起来动作比较慢;面朝下用手托着孩子的胸部,头和四肢都下垂,像一个到着的U型 3、用手拉着孩子的手腕向对侧拉,肘关节很容易就过了身体的一半(肘关节越过了中线);孩子平躺,双手握着孩子的膝部劈横叉(向两侧拉,既检查股角)很容易就达到180度角,或者超过了180度;推踝关节,脚面和小腿之间的角度小于60度。 4、腘窝角家长不太容易掌握,就不再说了; 通过这些家长可以大概的判断一下孩子肌张力是否低下,如果不能确定最好是找康复科的医生检查一下。孩子有个体差异性,即使角度比较大,但只要肌力正常,运动发育不落后,也是正常的,不必在意。
㈡ 怎么检查肌张力
一、肌张力检查方法
1.内收肌角
用这种方法,进行肌张力检查,首先需要患者采取仰卧位,然后检查者用双手,握住婴儿膝部以下的下肢,让他保持伸直状态,慢慢的将下肢向两侧拉伸,尽可能让他保持最大的角度,然后观察两腿之间的角度变化。
2.腘窝角
让检查者,采取仰卧的姿势,屈曲大腿,让他能够和胸腹部紧贴,然后再让检查者的小腿保持伸直,这时候对大腿和小腿之间的角度进行观察。
3.足跟碰耳试验
让婴幼儿保持仰卧的姿势,对婴幼儿的双脚,尽可能向同侧的耳朵部位,进行牵拉,保持骨盆不离开床面的位置。这时候对婴幼儿的足跟,以及髋关节的连线,和床面的角度进行观测。
㈢ 肌张力高怎么检查
肌张力:指肌肉的紧张度。
肌张力检查方法:触摸肌肉测试其硬度,并测试完全放松的肢体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大小。两侧对比。
(1)
肌张力减低:见于①“牵张反射弧”中断时,如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后根、后索病变等。②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休克期。③小脑病变。④某些锥体外系病变,如舞蹈症等。
(2)
肌张力增高:①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下肢伸肌张力增高。②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麻痹等。伸、屈肌张力均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状
㈣ 新生儿肌张力如何判断
新生儿评分标准
我给你个新生儿评分标准
你自己去对照吧。
1.皮肤颜色:评估新生儿肺部血氧交换的情况。全身皮肤呈粉红色为2分,手脚末梢呈青紫色为1分,全身呈青紫色为0分。
2.心搏速率:评估新生儿心脏跳动的强度和节律性。心搏有力大于100次/分钟为2分,心搏微弱小于100次/分钟为1分,听不到心音为0分。
3.呼吸:评估新生儿中枢和肺脏的成熟度。呼吸规律为2分,呼吸节律不齐(如浅而不规则或急促费力)为1分,没有呼吸为0分。
4.肌张力及运动:评估新生儿中枢反射及肌肉强健度。肌张力正常为2分,肌张力异常亢进或低下为1分,肌张力松弛为0分。
5.反射:评估新生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对弹足底或其他刺激大声啼哭为2分,低声抽泣或皱眉为1分,毫无反应为0分。
以这五项体征为依据,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评分7分以下的新生儿考虑患有轻度窒息,评分在4分以下考虑患有重度窒息。大部分新生儿的评分多在7-
10分之间,医生会根据孩子的评分予以相应的处理。轻度窒息的新生儿一般经清理呼吸道、吸氧等措施后会很快好转,预后良好。
㈤ 如何判断孩子的肌张力是否异常
肌张力的异常是由于大脑损伤后肌肉不协调收缩所引起,若孩子的肌张力异常给患者本身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使他们无论是运动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时的判断出孩子的肌张力是否异常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测定肌张力是否异常的方法都有哪些吧。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患者姿势的观察:一般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果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很自然躺着,并且不断地对抗重力进行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而肌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肌张力亢进的痉挛患儿,若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肌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强烈,姿势异常越严重。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行触摸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患儿上肢及下肢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患儿肌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若肌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若肌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同时可以观察患者的被动运动:我们可以对患者的肢体作被动屈伸运动,若肌张力低下,则会感到沉重,无抵抗力,肢体无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张力高,我们则会感到明显的抵抗,而且这种抵抗力往往在运动开始时大于运动结束时。肌张力正常的肢体在作被动运动时,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协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手感既不像低肌张力的肢体那样沉重,也不像高肌胀力肢体那样有很大的抵抗力。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进行跟耳试验:又称足跟碰耳试验。小儿仰卧,可以一手抓小儿一侧足跟向上,使其碰小儿对侧耳廓,如小儿肌张力低下,此试验呈阳性。
㈥ 什么叫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皆在评估肌力大小,确定肌力障碍程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
一、肌肉分类
人类肢体的复杂动作需要靠多组肌肉恰当的合作才能完成,根据这些肌肉参加动作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在神经支配下完成复杂的精细动作和运动。
1.原动肌 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主动肌,协助或帮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的称为副动肌。
2.拮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在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可以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防止关节的损伤。
3.固定肌 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原动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或附近的一连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动肌拉力方向能始终朝着关节运动的方向,参与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称为固定肌。
4.中和肌 在原动肌完成多种动作时,需要另一些肌肉协助完成,这些肌肉的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使动作更准确、更经济,这些肌肉的作用称为中和肌。
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动中起协同辅助的作用,又称为协同肌。
2.拮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在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可以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防止关节的损伤。
3.固定肌 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原动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或附近的一连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动肌拉力方向能始终朝着关节运动的方向,参与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称为固定肌。
4.中和肌 在原动肌完成多种动作时,需要另一些肌肉协助完成,这些肌肉的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使动作更准确、更经济,这些肌肉的作用称为中和肌。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动中起协同辅助的作用,又称为协同肌。
二、肌肉收缩类型
(一)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也称为动力性收缩,其特点是在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肌肉的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等张收缩分为二种类型:
1.向心性收缩 当肌肉收缩是肌力大于阻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
2.离心性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
(二)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也称为静力性收缩,其特点是在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保持不变,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活动,此时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
三、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发达程度 最直接的指标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2.肌肉的初长度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收缩时发挥的力量就越大。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3.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募集
4.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
5.杠杆效率
四、6级肌力分级标准
级别 标准
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有轻微的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2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3 能抗重力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不能抗阻力
4 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的关节活动
5 能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的关节活动
五、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向患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患者仍不够明白,给予必要的示范,以取得患者患者配合。
2.熟练掌握肌力检查的方法和技巧,根据患者全身的功能状况、关节活动的质量、关节有无异常的病理形态以及患者的配合意识,按照检查的基本原则,确定肌力检查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检查体位和姿势。
3.减少肌力检查的干扰因素,患者的疼痛、疲劳、衣服过厚或过紧都会影响肌力检查的准确性。还应防止其他肌肉的代偿出现的假现象。
4.检查前详细了解被检查部位的肌肉、肌腱的解剖位置。
5.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在肌力检查中长时间的等长收缩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增高,心脏负荷增加,故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
6.充分固定肌肉附着的近端关节。
六、检查方法
1.颈前屈 主动肌:胸锁乳突肌
0-1级,仰卧位,肩部放松,固定胸廓,当患者试图屈颈时,0级,不能触及胸锁乳突肌收缩
1级,可触及胸锁乳突肌收缩,无动作出现
2级,侧卧位,托住头部可做全范围屈颈
3级,仰卧位,可做全范围屈颈,但不能抵抗阻力
一、躯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
4-5级, 仰卧位,抬头屈颈,能抵抗加在前额部中等或较大的阻力
2.颈后伸 主动肌:斜方肌、颈部竖脊肌
3.躯干前屈 腹直肌
4.躯干后伸 竖脊肌、腰方肌
5.躯干旋转 腹外斜肌
6.上提骨盆 腰方肌
二、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
(一)肩胛骨
1.肩胛骨外展及上旋 前锯肌
0-1级 坐位,前部平举,屈肘,托住上臂,试图外展、外旋时
0级,未触及前锯肌收缩
1级,可触及前锯肌收缩
2级,坐位,前部平举,屈肘,托住上臂,试图外展、外旋时可见肩胛骨活动
3级,仰卧位,肩关节屈曲90度,肩胛骨置于检查台上,固定胸廓,患者能使上臂充分向上运动
4-5级,仰卧位,肩关节屈曲90度肩胛骨置于检查台上,固定胸廓,检查者握住患者的前臂和肘部向下,向内施加中等或较大的阻力,使上臂充分向上运动
2.肩胛骨上提 斜方肌、肩胛提肌
3.肩胛骨内收 斜方肌中部、菱形肌
(二)肩关节
1.肩关节屈曲 三角肌前部、肱肌
2.肩关节后伸 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
3.肩关节外展 三角肌中部、冈上肌
4.肩关节水平后伸 三角肌后部
5.肩关节水平前屈 胸大肌
6.肩关节外旋 冈下肌、小圆肌
7.肩关节内旋 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
(三)肘关节
1肘关节屈曲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2.肘关节伸展 肱三头肌
(四)前臂
1.前臂旋后 肱二头肌、旋后肌
2.前臂旋前 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五)腕关节
1.腕关节屈曲 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
2.腕关节伸展 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短伸肌
三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
(一)髋关节
1.髋关节屈曲 腰大肌、髂肌
2.髋关节伸展 臀大肌、肱二头肌
3.髋关节外展 臀中肌
4.髋关节内收 内收肌群、耻骨肌
5.髋关节外旋 闭孔内外肌、臀大肌、股方肌、梨状肌
6.髋关节内旋 臀小肌、阔筋膜张肌
(二)膝关节
1.膝关节屈曲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2.膝关节伸展 股四头肌
(三)踝关节
1.踝关节跖屈 腓肠肌、比目鱼肌
2.踝关节背屈合并内翻 胫前肌
3.踝关节外翻 腓骨长、短肌
㈦ 正常肌张力的评定方法
肌张力是肌肉被动运动时的阻力。将肌张力分为六个等级。0级为正常级,1级为关节活动到正常范围的75%时有阻力。2级,关节活动到正常范围的50%时有阻力。3级,关节活动到正常范围的25%时有阻力。4级,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的全范围皆有阻力。5级,关节不能被弯曲。5级为肌张力最高状态。
㈧ 肌张力检查方法
肌张力:指肌肉的紧张度。 肌张力检查方法:触摸肌肉测试其硬度,并测试完全放松的肢体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大小。两侧对比。 (1) 肌张力减低:见于①“牵张反射弧”中断时,如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后根、后索病变等。②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休克期。③小脑病变。④某些锥体外系病变,如舞蹈症等。 (2) 肌张力增高:①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下肢伸肌张力增高。②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麻痹等。伸、屈肌张力均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状
㈨ 肌张力是什么
肌张力简单的说就是肌肉互相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例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介入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明显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成为姿势型肌张力。
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成为运动性肌张力。
临床中用主要用肌张力分级来表现肌张力的病理状态,主要用被动活动肌张力分级标准和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这两种方式来评估。
㈩ 如何评估脑瘫患儿肌张力
专业医生认为在婴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一月内,小儿脑组织在发育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造成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从而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可伴有神经发育迟滞.癫痫.视听觉异常和摄食功能障碍等。通俗一点说:脑瘫就是在出生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对小儿还没有发育好的脑部造成损害。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但同时也不会在发展的。是一种脑损害有关的疾病,脑瘫患者不仅会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还会出现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如患者会出现肌张力低下,肌张力增高以及肌张力不全等的症状表现。这些都属于肌张力异常的表现,那么,如何测定脑瘫患者的肌张力。
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后肌肉不协调收缩所致,而肌肉不协调收缩的失控程度如何,需要在诊断时通过肌张力测定来了解。一般测定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触觉:测试者通过用手触摸患儿上肢及下肢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患儿肌张力低下,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如肌力正常,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若肌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触觉往往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
二、被动运动: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测试者对肢体做被动屈伸运动,若肌张力高,则会感到明显抵抗,而且这种抵抗力往往在运动开始时大于运动结束时。
三、抱:通过抱婴儿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病儿肌张力的情况。痉挛型小儿,抱起时会有强直感和抵抗感。而软瘫儿,抱起时会感到困难,有下沉的感觉,似要从测定者手中滑下。
四、姿势观察:如超过3个月肌张力亢进的痉挛儿,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
经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70的患者都属于痉挛型脑瘫,患有肌张力高的问题,相对于肌张力过低的患者,肌张力高患者可以经过手术干预来进行康复的基础,而且术后恢复都是比较好的,对于肌张力过低的小孩,只能接受常年的康复训练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只能靠患者自身的意志家人的坚持来完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