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监控量测内容与方法
一、工艺流程
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如图11-1 所示。
图11-1 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
二、量测项目的选择
根据隧道的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编制量测计划。量测计划的内容应包括:现场量测的主要手段,量测仪表和工具及其选用,量测项目及方法的确定;施测部位和测点布置人员组织;测试方案和实施计划的测定;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量测管理等。监控量测应符合设计要求。
隧道现场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见表11-1。
表11-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表
续表
注:上表中 1,2,3,11 项为必测项目,其余为选测项目。
进行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隧道应按表11-2 所列项目进行量测项目的选择。
表11-2 监控量测项目选择表
注:◎必须进行的项目;○应该进行的项目;△必要时进行的项目;△*其结果对判断支护是否保守有用。
三、工程地质与支护状况的观察
1.隧道开挖工作面爆破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
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开挖面岩性的观察,特别是在软弱围岩条件下,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开挖面的地质调查,并绘出地质素描图,必要时进行拍照或录像。若遇特殊不稳定情况时,应派专人进行不间断地观察。观察的主要方面包括: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其产状;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坍塌;涌水的位置,涌水量,水压等;底板是否有隆起现象。地质素描应详细准确,如实反映情况,一般除前述内观察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的描述:
(1)代表性测试断面的形状,位置,尺寸及编号。
(2)岩石名称,结构与颜色。
(3)层理、片理、节理裂隙、断层等各种软弱面的产状、宽度、延伸情况、连续性、间距等。
(4)岩脉穿插情况及其与围岩接触关系,软硬程度及破碎程度。
(5)岩石风化程度、特点与抗风化能力。
(6)地下水的类型、出露位置、水量支护参数及循环时间。
(7)施工开挖方式方法,锚喷支护参数及循环时间。
(8)围岩内鼓、弯折、变形岩爆、掉块,以及坍塌的位置、规模、数量和分布情况,围岩的自稳时间等。
(9)溶洞等特殊地质条件描述。
(10)喷层开裂、起鼓、剥落情况描述。
2.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观察和记录,必要时进行裂缝描述。
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初期支护的状况进行观察,内容包括: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脱离围岩现象;喷混凝土有无裂隙和剥离或剪破坏;钢拱架有无被压变形情况;锚杆注浆和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洞钉观察包括对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以及地表水渗透等的观察。
3.以上两项观察为各类围岩都应采用的第一项应测项目。
四、隧道地表沉降量测
(1)量测方法是在地表测试范围内埋设沉降量测点,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和精密水准尺(铟钢尺)逐日进行水准测量,测出沉降值。
(2)地表沉降纵向量测区长度如图1-12 所示。地表下沉量测最好与洞内量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沿隧道纵向的间距一般为 5~20m,埋深越浅,间距应越小。
(3)地表沉降量测在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如图11-3 所示。
五、隧道净空变化(收敛)量测
各级围岩隧道开挖后均应进行周边位移与拱顶下沉的监控量测。
量测断面的间距视隧道长度,地质变化情况而定。一般Ⅵ级围岩间距为 10m;Ⅴ级围岩间距为 15m间距布点;Ⅳ级围岩间距为 30m;Ⅲ级围岩间距为 50m,Ⅱ级围岩间距为 100m。
图11-2 地表沉降纵向量测区长度图
图11-3 地表沉降量测横断面测点布置图
收敛量测测点与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
收敛量测的基线视围岩条件可选择1 条、2 条或3 条,最多选6 条,如图11-4 所示。测点与基线的布置可视具体施工方案的变化进行修改和调整。
图11-4 收敛量测测点与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图
埋设测点时,先在测点处用人工挖孔或凿岩机开挖孔径为40~80mm,深为25mm的孔。在孔中填满水泥砂浆后插入收敛预埋件,尽量使两预埋件轴线在基线方向上,并使预埋件销孔轴线处于铅垂位置,上好保护帽,待砂浆凝固后即可量测。
位移量测是采用隧道净空变化测定计(简称收敛计)来进行。目前国内使用的收敛计种类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重锤式、弹簧式和应力环式。现以弹簧式收敛计为例,说明其施测步骤,如图11-5 所示。
图11-5 弹簧式收敛计施测步骤图
1—壁面埋腿;2—球形测点;3—本体球铰;4—张紧力指示百分表;5—张紧弹簧;6—调距螺母;7—距离指示百分表;8—钢带尺限位装置;9—带孔钢带尺;10—尺头球铰;11—风带尺尺架
(1)先在隧道周边围岩表面凿一孔径为 40~50mm,深为 200mm 的孔,在孔内填塞水泥砂浆后插入测杆作为今后量测的基准点,设置时应尽量使两测杆轴线在连线方向上。
(2)将收敛计用销子连接到两测杆端头上,安装好收敛件。
(3)旋紧调距螺母使张紧力指示百分表的读数到达收敛计使用说明中的规定值,下百分表读数,然后松动旋动调距螺母,重复测试3 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记R0。
(4)经过一定时间后,重复上述步骤测其观测值,并取其平均值Rt。则这段时间内隧道的收敛值为: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
(5)当温度变化大时,必须对百分表读数进行温度修正,即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
式中,R为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R′为百分表读数;t0为初始读数时的温度;t为再次读数时的温度;L为量测基线长度;α为钢尺或铟钢丝的线膨胀系数,可取α=1.2×10-5(或按钢尺厂说明书取用)。
(6)当收敛值较大,钢尺须另换一个孔位(百分表读数大于钢尺孔距)时,为了消除钻孔间距的误差,在换孔前要先测读一次,计算出收敛值u,换孔后应立即再测读一次,作为以后计算收敛值时新的初始读数R0,经过一定时间后,再记录百分表读数,取其平均值为Rt,则这段时间内的隧道收敛值ut为: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
六、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是通过在洞室周边围岩内钻孔,埋设单点或多点式位移计的方式进行。
本项量测采用位移计进行。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岩体内部某一点的位移状态,通过与之固定在一起的位移计(图11-6)引至岩体外部,以测出隧道周壁与岩体内部某一点间的相对位移。
位移计多须采用电传感的测读装置进行遥测。
图11-6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方法示意图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量的测孔,一般应与收敛量测基线相应布设,以便使两项测试结果能够相互验证,协同分析与应用。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测孔布置如图11-7 所示。
图11-7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测孔布置图
七、围岩与支护接触压力以及喷射混凝土层应力量测
1.量测目的
围岩与支护接触压力量测的目的是了解隧道开挖后围岩压力沿洞室周边分布规律,围岩应力重分布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判断围岩的稳定性,以及围岩压力与支护的相互作用关系。
喷射混凝土量测的目的是了解喷层的变形特性以及喷层的应力状态;掌握喷层所受应力的大小,判断喷射混凝土层的稳定状况。还可提高对喷射混凝土作用机理的认识。
2.量测方法
围岩与初期支护之间接触压力量测是采用在支护结构背后埋设压力盒的方法进行。
喷射混凝土层应力量测是将应力计直接埋入喷射混凝土层中,待喷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即可用接收仪器进行量测。
围岩与支护接触压力以及喷射混凝土层应力量测断面的测点布置如图11-8 所示。
图11-8 围岩与支护接触压力以及喷射混凝土层应力量测点布置图
八、钢支撑受力量测
本监测项目主要针对Ⅳ~Ⅵ级围岩进行。
隧道型钢支撑内力量测采用表面应变计进行量测;隧道格栅钢支撑内力量测采用钢筋计进行量测。
每个断面布 5个测点如图11-9 所示。
图11-9 钢支撑应力量测测点布置示意图
具体方法:把表面应变计黏接在钢支撑上,用检测仪测得各点的应变,然后根据虎克定律转化为钢支撑的内力。如是格栅将钢筋计焊接在格栅主筋上。
九、测试仪器和元件(选测项目)
隧道衬砌应力和内力量测主要采用应力计、应变计。该测试项目所需测试元件和仪器情况如表11-3 所示。
表11-3 量测仪器及测试元件一览表
十、数据采集与量测频率
(1)各项量测工作的采集数据应专人专项负责,以减少随机误差。
(2)在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洞内周边收敛位移量测时,通过左右尺读数控制系统误差。
(3)专项量测需制定专项记录表。对于手工记录资料要保存好原始记录表,对于智能式记录器要及时将量测数据导入电脑,以防丢失。
(4)各必测、选测项目的量测频度详如表11-4 所示。
(5)整个断面的各条基线或各测点应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各测点的位移不相同时,应以产生最大位移速率者来决定整个断面的量测频率。
(6)当实际开挖的地质条件变差或量测值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大量测频率。
(7)位移测试的终止日期,一般在位移值基本稳定后再以 1 次/2d 的频率量测 1~2周左右,位移长期不稳定的,要继续量测到位移速度小于 1mm/d为止。
表11-4 各必测、选测项目的量测频度表
高速路上的区间测试是什么,是如何测车速的呢区间测试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在规定的路程里面,前后都有摄像头来记录行车经过的时间,要是时间少于超速时间,则超速。
注意:如果出现进出点位的瞬间车速和通过该路段的平均车速多次出现超速,则取最高值进行处罚。
举个例子:
假如一段路程为60公里,最高限速120公里/小时。最快只能30分钟跑完。如果车主只花了25分钟,那就是超速了,中间所测的瞬间车速和整体的平均车速,取最高的进行处罚。
总之,区间测速功能比较强大,不仅可以测出你区间内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和整体的平均速度,车辆经过测速点时,车牌、车型甚至驾驶人的衣着、面部表情等都清晰可见。不要有侥幸心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所谓十次事故九次快,往往可能就是那一瞬间会让你永远后悔。'
㈢ 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有哪些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包括:
1、工程概况。
2、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监测目的和依据。
4、监测内容及项目。
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6、监测方法及精度。
7、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8、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9、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0、监测人员的配备。
11、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2、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
㈣ 区间测速怎么计算
计算公式为“区间速度=区间距离/运行时间”。
比如:某一个测速设备设置的监控点距离为20km,如果这段路段的最高限速为120km/h,则车辆从一侧监控点到另一侧最快只能是10分钟,如果低于十分钟则会被判定为超速。
区间测速是在同一路段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并根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违章。
(4)区间监测的内容及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区间测速系统是通过在同一路段两个相邻的监控点架设两台摄像机,建立监控抓拍系统,对道路卡点监测区域内所通行的车辆进行两次实时监控、抓拍、以获取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车辆的牌照号码、颜色、物理大概尺寸以及驾驶员特征等信息,再将信息通过传输网络传输到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和交通控制分中心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存储、查询、比对等处理。
以便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能为公安部门有效打击违章超速、肇事逃逸、可疑车辆等各种违法行为提供有效地技术支持。
㈤ 听起来高大上的区间测速,这是哪些原理呢
想必很多车主都行驶过高速路,而高速路上的区间测速到底是什么原理呢?而区间测速的原理就是通过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除以耗费的时间就得到了平均速度,而这就叫做区间测速。如果你在区间测速中跑得过快的话就很容易超速,而一旦被摄像头拍到就会被交管部门处罚。
㈥ 听起来高大上的区间测速,是什么原理呢
开车的朋友都知道,高速上有一个叫区间测速的玩意,有些朋友肯定还在区间测速上吃过罚单,但是只有很少的朋友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其实啊,高速上的“区间测速”原理很简单,但是很多司机却因为不懂被扣分。今天我就来回答一下这位朋友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区间测速是指同一路段设两个相邻的测速点,经过测验同一辆车经过两个测速点的时间差,来计算出在此期间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避免临时一脚刹车减速的情况
以前只有定点测速的时候,车主靠安个“电子狗”,就能提前预知测速点,或者经常走这段路,摸清楚了哪里有测速点,一旦快到测速点了,马上就来一脚刹车减速,这样就能蒙混过关的问题。
有了区间测速,临时一脚刹车的套路就没用了
在行车过程中,大家都不要有投机取巧,自作聪明的行为。上了高速还是别想着超速了。只要能够合理的遵守交通规则,安全的警钟常存心中,才能做到真的安全出行!
㈦ 什么是区间测速
区间测速是在同一路段布置两个相邻的监测点,根据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测点的时间计算出车辆在该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根据该路段的限速标准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区间测速简单来说就是一段高速公路的平均速度。例如,速度范围是10公里,这最初限制了你以每小时100公里以下的速度跑步。结果你的行驶速度超过了这个范围所要求的平均速度,用了很短的时间。自然,你会被认定为超速。另外,如果你在开车到达区间测速终点之前从出口离开,并且你在测速范围之外,自然就不是区间测速了。其实区间测速就是为了弥补单点测速的不足。说白了,也是交通部门为了减少车辆超速造成的交通事故。为了司机和生命的安全。当然,处理音程也有方法。首先,进入区间测速段前需要减速。如果你一直开得太快,你不仅会被发现超速,还会有危险。第二,在区间测速路段尽量保持匀速行驶,不要突然太快,否则很有可能在下一个测速点被认为超速。第三,一定要注意高速公路上的标志,它会清楚地提醒你哪里有测速,让司机有所准备和警惕,然后按照以上两点开车。以上就是区间测速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㈧ 区间测速怎么计算违章
在同一路段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并依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违章,同时在LED大屏进行交通违法车辆信息的实时发布,以对违法车辆进行告知及警示更多的车辆。
区间测速采取计算平均车速的方法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堵住了司机投机取巧的手段,更加科学公正。
(8)区间监测的内容及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系统在道路上设置2个固定的断面,当车牌通过A点时,车辆识别系统就会立即采集该车的通行信息,包括车辆牌号、通过时间、车辆特写及全景图片等;当该车通过B点时,走完这段定长的区间,车牌识别系统再次收集该车的通行信息。
系统可以轻松计算出这辆车走完这段距离花了多长时间,例如:A点与B点之间距离是2公里,道路限速60公里每小时,按时速计算行走时间应该在2分钟以上,如果花了不到2分钟走完,那就证明速度超过60公里每小时,肯定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