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家肥里生地蚕怎样防治
地蚕学名蛴螬,也叫白土蚕,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它咬断幼苗根、茎,造成苗枯死。如不及时防治,将会造成缺苗断垄。 地蚕主要发生在未腐熟的粪中,以鸡粪最多。为减少地蚕,应尽量将粪腐熟。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2~3千克,与土混合均匀后开沟条施,覆土后浇水1次,或用40%毒死蜱乳油每亩380~400毫升拌炉渣或粗沙20~30千克开沟穴施,或用40%毒死蜱乳油每亩380~400毫升灌根,施药后立即浇水,也可用辛硫磷、菊酯类农药灌根,使用浓度是喷雾浓度的一倍,能有效控制蛴螬的危害。 2、物理防治: (1)药枝诱杀。成虫出土高峰期,将新鲜的榆树枝条截成50~70厘米长,用40%毒死蜱乳油500-800倍液均匀喷在树枝上,每亩插4-5把。 (2)火堆诱虫。傍晚时分,选择成虫比较多的树下,堆积作物秸秆或干草等可燃物,点燃后摇动树体,成虫就会飞进火堆。 仅供参考。
‘贰’ 如何杀灭地蚕
地蚕学名蛴螬,可采用毒饵诱杀、黑光灯诱杀成虫、利用茶色食虫虻等生物治理方法进行杀灭。
一、物种简介
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地蚕。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此外某些种类的蛴螬可入药,对人类有益。
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块根被钻成孔眼,当植株枯黄而死时,它又转移到别的植株继续危害。此外,因蛴螬造成的伤口还可诱发病害。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二、防治方法
蛴螬种类多,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常为几种蛴螬混合发生,世代重叠,发生和危害时期很不一致,因此只有在普遍掌握虫情的基础上,根据蛴螬和成虫种类、密度、作物播种方式等,因地因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调查和掌握成虫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2、农业防治。
①、实行水、旱轮作;在玉米生长期间适时灌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精耕细作,及时镇压土壤,清除田间杂草;大面积春、秋耕,并跟犁拾虫等。发生严重的地区,秋冬翻地可把越冬幼虫翻到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机械杀伤,防效明显;同时,应防止使用未腐熟有机肥料,以防止招引成虫来产卵。
②、药剂处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将该毒土撤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用2%甲基异柳磷粉每亩2~3千克拌细土25~30千克制成毒土;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吠哺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或5%地亚农颗粒剂,每亩2.5~3千克处理土壤。
③、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还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虫。
④、毒饵诱杀。每亩地用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或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种沟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3、物理方法。有条件地区,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
4、生物防治。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僵菌等。
‘叁’ 蛴螬要怎样防治
蛴螬又叫白地蚕、蛭虫,是金龟甲的幼虫,体乳白色,多皱纹,肥胖弯曲呈C形。
(1)为害症状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为害特点是咬断幼苗的根茎,断口比较整齐,致使幼苗枯萎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或啃食块根、块茎,使作物生长衰弱,降低产量和品质,同时虫伤导致病菌侵入诱发病害。
(2)发生规律蛴螬的生长发育和活动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移动。土温13~18℃,土壤含水量15%~20%最为适宜,因此春秋两季为害严重。蛴螬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每年发生世代随种类和地区不同而异,一般一年1代,少数种类一年2代或两年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冬季在土壤中30厘米左右深处,春暖季节上升到土表层,成虫于5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6~7月是其发生盛期。蛴螬具有昼伏夜出性、假死性和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成虫有多次交配、分批产卵的习性,每雌可产卵近百粒,初孵幼虫先取食土壤中有机质,后取食幼根。3龄后进入暴食期,往往把根茎咬断吃光后再转移为害,春秋季为害重,且多发生在土壤疏松、厩肥多、保水力强的菜田。
(3)防治方法①初冬深翻土壤。在蛴螬大量发生的地块,冬初翻耕土地,不仅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并且将大量蛴螬暴露地表(或浅土层中),使其被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此方法可降低蛴螬虫口数15%~30%。②农业防治。合理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量施用氮肥,可明显减轻为害。③人工捕杀。施用有机肥前应筛出其中的蛴螬,定植后发现植株被害,可挖出其中的幼虫,也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和趋光性,进行人工捕捉和黑光灯诱杀成虫。④种子处理。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辛硫磷、水、种子的比例为1∶50∶500,将药液均匀喷洒在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3~4小时,期间翻动1~2次,干后即可播种,其药效可保持20余天。⑤毒土法。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150克,对少量水稀释后拌田土15~20千克,均匀撒在播种沟内,覆一层细土后播种。⑥灌根法。在蛴螬发生较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晶体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⑦药剂喷雾。在成虫盛发期可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4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自然资源》
‘肆’ 如何防治蛴螬
(1)农业防治
秋末深翻菜地,可将成虫、幼虫翻到地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捕食、机械杀伤等,可消灭部分越冬的幼虫和成虫;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用塑料薄膜覆盖、堆闷,高温杀死肥料中的害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免招引成虫产卵和减少将幼虫带入菜田;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旱轮作。
(2)人工捕杀
在施肥前筛捡出有机肥中的蛴螬;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和趋光性,进行人工捕捉,震落捕杀,或用杀虫灯诱杀。
(3)化学防治
①拌种:用40%辛硫磷乳油25毫升,加水1~1.25升,拌种子12.5~15千克。②毒土: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0.5升,混入过筛的细干土20千克拌匀施用。
‘伍’ 蛴螬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蛴螬俗称地蚕,是多种金龟子的幼虫。在地下害虫中种类最多,为害最重,分布最广,我国的主要为害种类为铜绿明金龟、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及黄褐丽金龟,其食性很杂,可为害几乎所有的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等。幼虫主要咬食种子、幼苗、根茎及地下块茎、果实。成虫则为害豆类等作物及果树的叶片、花等组织。
(1)形态特征
①铜绿丽金龟
成虫体长16~22毫米,宽8~12毫米,背部有铜绿光泽,并密布小刻点,腹面黄褐色,背部有两条纵肋。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体长30~33毫米,体色污白,呈C形,头部前顶每侧6~8根刚毛,排成一列,肛门横裂型,肛腹板刚毛群中有2列平行的刺毛列,每列15~18根。
②大黑鳃金龟
成虫体长17~22毫米,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深黑色,有光泽,鞘翅有3条明显纵肋,两翅合缝处也呈纵隆起,体末端较钝圆,幼虫乳白色,共3龄,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部橘黄色,前顶刚毛每侧3根,体弯曲成C形,肛腹板仅有钩状刚毛群,无刺毛列,肛门三裂型。
③暗黑鳃金龟
成虫与大黑鳃金龟色相似,区别在于:体无光泽,却密被细毛,鞘翅4条纵肋不明显,体末端有棱边,幼虫区别在于头部前顶刚毛每侧1根。
④黄褐丽金龟
成虫体长12~17毫米,体型为长卵形,背赤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鞘翅上具有3条不明显纵肋,密生刻点。幼虫体长25~35毫米,呈C形,乳白色,头部前顶刚毛每侧5~6根,排成纵列。
(2)发生规律
大黑鳃金龟: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隔年交替越冬。华北地区成虫4~5月出土为害,幼虫孵化后为害夏播作物或春播作物根系及块茎、果实,8月以后为害加重,秋收后还可继续为害冬麦,后潜入深层土越冬。越冬幼虫出土后则为害春播作物种子、幼苗及冬麦苗,5~6月份入土做土室化蛹,7月为羽化期,而后刚羽化的成虫原地越冬。
铜丽绿金龟、暗黑鳃金龟、黄褐丽金龟均一年发生一代,多以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开春上升为害,4~5月是为害盛期,5月开始化蛹,6~7月为羽化盛期,随即大量产卵,8月进入3龄盛期,严重为害各种大秋作物及冬麦,9~10月开始准备下移越冬。
金龟子多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及假死性。还对未腐熟的厩肥及腐烂有机物有强趋性,幼虫在土中水平移动少,多因地温上下垂直移动。
(3)防治措施
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药剂拌种:同蛴螬防治。或者于生长期喷药、喷根等,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6.7米2约2千克喷施能有效防治成虫;也可用上述药剂1000倍液喷雾;还可用毒土撒施于行间,能防治幼虫及成虫(参照蝼蛄防治);或者每666.7米2用50%辛硫磷乳剂300毫升左右;或用上述药剂,结合灌水灌入地中,均有效果。
诱杀成虫:可用黑光灯、未腐熟的厩肥(置于地边),诱杀成虫,能减少虫口及次年虫源。
‘陆’ 地蚕的危害与防治,地蚕是什么的幼虫
地蚕经常分布在农作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啃食作物产生虫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地蚕的防治:1、通过土地轮作和土壤配制来防治虫害。2、利用地蚕喜食嫩叶的习性,在嫩叶上喷洒杀虫药。3、将作物种子和防虫药物拌在一起种进土里。4、用发酵的酸甜气味和黑光灯把地蚕聚集在一起,集中消灭。
一、地蚕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
地蚕会产生虫害,地蚕一般分布在苗木或者是农作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存在于菜园或者果园中,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2、防治
地蚕主要是从田间防治、诱导捕杀、药物拌种和物理消灭这几个方面来防治。
(1)田间防治
田间防治对于地蚕的防治十分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轮作和配合土壤来防治。
1土地轮作:将土壤深耕,深土翻面,再配合人工或药剂把地蚕除去。这种方式可以防止地蚕过冬时躲进土地里,来年将虫害延续下去。
2土壤配制:选用辛硫磷等针对性强的颗粒剂配制土壤药物,把混合过的土壤撒在地表上。翻整地面后,当地蚕再次钻进土壤中,会沾染上药物从而死亡。
(2)诱导捕杀
根据地蚕的生长特性进行诱导,地蚕幼期喜食嫩叶,在春秋两季易泛滥成灾且夜间活动频繁,可以在春秋的夜晚在嫩叶上撒上杀虫药,杀死地蚕幼虫。
(3)药物伴种
将针对地蚕的药物跟农作物的种子拌在一起种植,这样可对虫害起到防止作用。可选用50%对硫磷、20%异柳磷等药物拌种,在虫害严重的地区,需加大药物的浓度。
(4)物理消灭
地蚕对于发酵的酸甜气味和黑光灯有趋向性,在发酵的面包中放入适宜的糖分,或者使用黑光灯,都能够有效的聚集地蚕,从而达到物理消灭的目的。
二、地蚕是什么的幼虫
1、地蚕简介
地蚕是金龟甲的幼虫。地蚕一般是指地老虎,也叫蛴螬,是危害蔬菜和多种植物的害虫。按照它们的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和腐食性三大类。其中植食性由于食性广泛,危害多种作物,还喜欢啃食作物的种子,对于作物危害极大。
2、地蚕的外形特征
1地蚕较一般虫类更为肥大,它的身体弯曲成C型,一般为白色,也有少量的黄色。地蚕的头部为褐色,上颚明显,腹部肿大。
2地蚕的身体较为柔软,有很多褶皱,体表还生有稀疏的细毛。
3地蚕的头部又大又圆,一般为黄褐色,左右两边生有对称的刚毛,刚毛的数量是它们的分种特征。
‘柒’ 地蚕的危害与防治
1、啃咬根茎:地蚕会啃食农作物的嫩茎以及块根,导致作物发黄干枯。2、诱发病害:地蚕啃食农作物后留下的孔眼会被病菌感染,引发病害。3、农业防治:秋冬季节挖出幼虫,使其冻伤死亡。4、药剂防治:向田地撒入辛硫磷颗粒药剂。
1、啃咬根茎
地蚕多在松软湿润的土壤中孵化,以植物的嫩茎、薯类作物和芋类作物的块根为食,从而导致植物出现发黄、干枯、死亡的现象,降低产量,而且地蚕的进食量大,数量多,会引起大规模作物枯黄的现象。
2、诱发病害
地蚕在啃咬植物嫩茎、块根的过程中,会在植物表面留下密集的孔眼,此时土壤中的病菌就会从孔眼开始感染植物,最终导致农作物患上根腐病、霉菌病、锈病等病害,从而干枯腐烂死亡。
3、农业防治
防治地蚕的过程中,可以对栽种玉米的田地及时灌溉水分,破坏地蚕的生长环境,秋冬季节还要深翻田地,将土壤中的幼虫挖出,使其被低温冻伤死亡,或者被天敌捕捉,而且不能向田地中施入未腐熟的肥料,以免再次引入虫卵。
4、药剂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地蚕时,要将辛硫磷药剂稀释后喷洒在土壤中,制成含有毒素的土壤,然后将毒土顺着田垄撒入田地,并用锄头翻动,让毒土和田土混合,栽种面积较大时,可以直接向田地中撒入辛硫磷颗粒药剂,将地蚕消灭。
‘捌’ 消灭地蚕的土办法
一、地蚕的特性
1、土蚕它有植食性、粪食性和腐食性三类,其中粪食性的成虫常称屎壳郎,以粪便为食(鸡粪堆里最多);而植食性的以作物的种子、根茎为食,对多种农作危害性极大的害虫;而一些腐食性的多以腐木中的有机物为食,可以用来食用,而且蛋白质非常丰富!
2、地蚕1―2龄幼虫常群集幼苗顶心嫩叶,昼夜取食,3-6龄分散为害。白天潜伏根际表土附近装死,夜晚出来咬食幼苗,并能把咬断的幼苗拖人土穴内。
3、地蚕的成虫就是金龟子,有很强的趋光性。
4、地蚕对土壤温度、湿度反应敏感。活动适宜温度为20℃左右,在进入7月份地温过高时便垂直向下移动,9月份温度降低后,又上升到表土层取食。当秋后土温下降到10℃时,则停止进食,潜入土壤深部越冬。所以,春秋季节温度适宜,往往危害高发。
二、防治地蚕的方法
1、在春季清除路旁、棚边及沟边等处的杂草,铲除栖息和产卵场所,降低越冬基数和消灭初期的虫卵和幼虫。
2、冬前耕翻土地,可将部分成虫、幼虫翻至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和机械杀伤等。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防止招引成虫飞入田块产卵,减少将幼虫和卵带入作物田。
4、实行水旱轮作或谷豆轮作,在7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灌水,提高对蛴螬的杀伤力。
5、人工捕杀,在施有机肥前应筛出其中的蛴螬;发现菜苗被害可挖出根际附近的幼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其停落的作物上捕捉或震落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