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 theoretical model
对某一化工过程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化工基本理论推导得到表示过程各有关变量之间的物理数学关系,这种纯粹从基本理论出发,用数学方法来表达的关系,称为过程的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能反映过程的机理。但由于实际的化工过程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纯用理论方法描叙过程往往是不可能,因而纯理论模型的应用是很有限的。
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的模型假设怎么写
数学建模文章格式模版
题目:明确题目意思
一、摘要:500个字左右,包括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二、关键字:3-5个
三、问题重述。
四、模型假设
根据全国组委会确定的评阅原则,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很重要。
(1)根据题目中条件作出假设。
(2)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假设。
建模过程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数学建模
⑶ 理论模型的建立
由于吸附作用是有机污染物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且PAHs属于一类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会发生降解反应。基于此,本研究将建立一个主要考虑吸附作用的模型,模型中包含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深度。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有两个,其一是质量守恒定理:流入柱内的污染物质量=流出的污染物质量+吸附在柱内的污染物质量;其二是吸附定理:吸附在柱内的污染物质量=分配系数×吸附平衡时污染物的液相浓度。
根据质量守恒定理,根据初始时刻污染物在第一个垂向单元上的质量变化可得出以下公式:
再生水灌溉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
再根据吸附定理公式S=KdC,代入式(6.1),可将式(6.1)化为
再生水灌溉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
而污染物阻滞因子的表达式为: 因此式(6.2)可化为
再生水灌溉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
式(6.3)即为污染物在初始时刻,第一个垂向单元上的浓度与初始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式中:n为土壤孔隙度;ρ为土壤介质的容重;V为土壤的体积;C(0,0)为初始时刻的液相浓度;S(1,0)为初始时刻第1深度的固相浓度;R为阻滞因子;Kd为达到吸附平衡时固相和液相污染物的分配系数;C(1,0)为初始时刻第1深度的液相浓度。
根据两个定理依次类推,可以推出初始时刻即y=1时,有
再生水灌溉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
式中:C(x,y)为第y时刻x深度的液相浓度。
此外,当x=0时,C(x,y)=C(0,0),即在任何时刻,进入垂向单元表层的浓度均为初始浓度。
当x≥1,y≥1时,ρVS(x,y-1)+nVC(x-1,y)=nVC(x,y)+ρVS(x,y),化简后有
再生水灌溉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
根据式(6.5),可推出污染物处在任意垂向单元或任意时间单元时的浓度计算式(6.6),
式(6.6)反映出,污染物在介质中的浓度不仅与所处的垂向位置、污染物运移的时间有关,还与介质的阻滞系数相关,即与介质的容重、孔隙度及污染物的分配系数相关。
通过理论模型能够做出一系列与阻滞系数R相关的两种曲线,一种是浓度-时间曲线,另一种是浓度-深度曲线,当R变化时,两种曲线的形状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图6.19和图6.20所示。
图6.19 时间-浓度理论曲线
图6.20 浓度-深度理论曲线
这里选取均质柱子的萘、菲为例,选取萘的取样孔5随不同时间的变化和11个有效孔隙体积数时各取样孔的浓度变化两条运行曲线和理论模型曲线相匹配,结果如图6.21所示。
根据上面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浓度-时间曲线还是浓度-深度曲线,都与R=12.5的理论曲线拟合最佳。已知柱子的容重为1.529g/cm3,土壤孔隙度n为7.14%,根据阻滞系数公式 计算得Kd=0.537L/kg,再根据fOC值(1.74%)计算logKOC=1.49,得出的logKOC虽与萘理论logKOC(2.97)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二者保持在同一数量级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见,通过曲线拟合方法求取Kd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外,二者之所以有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萘在试验过程中的挥发及柱子中有机质的流失等诸多因素都使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选取菲的取样孔5随不同时间的变化和20个有效孔隙体积数时随取样深度的变化两条运行曲线和理论模型曲线相匹配,结果如图6.22所示。
图6.21 萘的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匹配结果
图6.22 菲的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匹配结果
由图6.22可以看出,无论是浓度-时间曲线还是浓度-深度曲线都与R=16的理论曲线拟合最佳。根据阻滞系数公式 计算得Kd=0.700L/kg,再根据fOC值(1.74%)计算菲的logKOC=1.60,与理论的logKOC(4.15)稍有差别,这可能与溶液的挥发及有机碳的流失有很大关系。
在分析非均匀柱时,同样选取萘、菲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曲线和理论模型进行拟合,这里以萘的取样孔5随不同时间的变化和8个有效孔隙体积数时各取样孔的浓度变化曲线和理论模型曲线相匹配,拟合结果如图6.23所示。
图6.23 萘的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匹配结果
由图6.23可以看出,浓度-时间曲线与R=7.5的理论曲线拟合最佳。而浓度-深度曲线在0~30cm处与R=7.5拟合最佳,30~50cm处与R=8.0拟合最佳。这是因为运行柱是非均质的,以30cm处为界,因此浓度-深度曲线应该在此有个拐点,但是由于初始溶液的浓度较低,且大部分为上部介质所吸附,因此当经过另一介质时,浓度很低以致拐点无法体现出来。已知柱子的容重为1.529g/cm3,土壤孔隙度n为6.42%,根据阻滞系数公式 计算得出萘在柱子上、下介质的Kd值分别为0.2939L/kg和0.2729L/kg,再根据fOC值(0.29%)计算logKOC值分别为2.00和1.97,得出的logKOC虽与萘理论logKOC(2.97)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与均质柱子计算萘的logKOC=1.49相差不大,可见通过曲线拟合方法求取Kd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选取菲的取样孔5随不同时间的变化和8个有效孔隙体积数时各取样孔的浓度变化两条运行曲线和理论模型曲线相匹配,拟合结果如图6.24所示。
图6.24 菲的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匹配结果
由图6.24可以看出,菲的孔5的浓度-时间曲线与R=11.6的理论曲线拟合最佳,而浓度-深度曲线在0~30cm处与R=11.6的理论曲线拟合最佳,30~50cm与R=13的曲线拟合最佳。但是由于溶液初始浓度较低,大部分为底部介质所吸附,因此当经过另一介质时,浓度很低以致拐点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已知柱子的容重为1.529g/cm3,土壤孔隙度n为6.42%,根据阻滞系数公式 计算菲在柱子上、下介质的Kd值分别为0.5038L/kg和0.4451L/kg,再根据fOC值(0.29%)计算logKOC分别为2.24和2.19,得出的logKOC虽与理论的logKOC(4.15)稍有差别,但是与均质柱子计算菲的logKOC=1.60相差不大,可见R的大小不仅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相关,还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有关。
通过室内土柱淋滤实验表明,16种PAHs的迁移性能力大小依次为萘>菲>芴>二氢苊>苊>蒽>荧蒽>芘>屈>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苯并[g,h,i]苝>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这与它们的KOC从小到大的顺序基本保持一致。可见PAHs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是决定其向下迁移的主要因素,低环的PAHs迁移性能要远远高于高环的PAHs,且表层是PAHs的主要累积层位。这与野外钻探土壤剖面所得出的结果相一致。其中萘、菲在均质柱子和非均质柱子均有取样孔穿透,与理论模型基本相吻合,通过模型计算两个柱子的logKOC相近,可见该模型在求取污染物参数上较为简单、方便,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该模型中的时间步长和深度参数没有明确的定量,且计算出的 KOC与污染物的理论值仍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⑷ 大学信息管理系统老师让写一篇论文,一理论基础;二模型和方法;三某公司的不足或漏洞;四解决措施
同求同求,老来。
⑸ 培智生活数学说课稿中的过程与方法怎么写
摘要:1说教材 2说教学程序 3说教法、学法 4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 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
1说教材
2说教学程序
3说教法、学法
4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
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说教材。能制定较为完满的教学方案,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前提条件。这主要包括:
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课中教者首先要阐述所备、所上的数学课在整个的一节、一章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由数学教材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所决定的。
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
说说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俗配,按计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说教学程序。
程序是否合理,符合认知规律,也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数学说课中的教学程序有点近乎教案上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教案过程自己能清楚的可不必都写出来,而说课中不谈清楚,别人不一定都了解,详略、繁简不同;教案上重视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而说课介绍重视教学环节的次序和方式。备课只要备出是什么,说课不但要说是什么,还要说说为什么,让别人接受信服,内容构成不同。说教学程序,还得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说教法。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这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教学思路和策略上,可以选择目标教学的方法,尝试教学的方法,发现教学的方法,阅读自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等;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选用题组呈现或一题多变的方法,投影、录音的方法,教具模型演示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等。指导学法方面,有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有组织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有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安排学生操作、演示的方法等。叙述教法和学法,要注意坚持使教法学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不是为了翻花样,图形式花哨。
4.说练习。 作业的安排和板书设计。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犹如工业生产中的“产后服务”。说课就要谈谈是如何安排练习作业的,比如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从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而可以完成等等。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板书要醒目突出,具有内在合理性,要让人体察到教学的“序”,这就有必要在说课中予以陈述。当然有些数学课的板书并不都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也可不必说。一般数学说课材料都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准备,但也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总得有详有略,有的部分突出一些,篇幅多点,多说几句。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评价标准各要素的含义及比分
一教材分析15%
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涵义: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5分
⑵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涵义:确立教学目标,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思维能力目标及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目标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述。5分
⑶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
涵义:重点、难点确定准确。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阐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意义。5分
二教材处理10%
⑷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涵义: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5分
⑸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涵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对材料的安排,内容结构上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5分[NextPage]
三教学方法分15%
⑹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涵义:阐明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5分
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
涵义: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内容、学生实际,要灵活、实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5分
⑻学法指导
涵义:通过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科学的学法指导是智能发展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5分
四教学手段10%
⑼教学手段新颖
涵义:教学手段一般包括:图表、模型、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提倡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5分
⑽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演义是恰当的应用这些手段,明确这些手段的作用及见解。5分
五教学程序30%
⑾新课导入
涵义: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5分[NextPage]
⑿新课讲解
涵义:阐明教师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讲的内容按怎样的程序进行处理,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的任务重在“导”字上,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10分
⒀反馈练习
涵义:练习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阐述练习题的来源,练习题的功能,练习题的操作,练习题的变化。练习要有目的,有成效,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所选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针对性。5分
⒁归纳总结
涵义:本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5分
⒂板书设计
涵义:这里的板书是指就这节内容,如果是在上课时,你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板书设计布局要合理,能反映一堂课的梗概和黑板上所出现的主要内容。5分
六教学基本功20%
⒃语言
涵义:语言要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要适中。5分
⒅板书
涵义:这里的板书是指教师在说课时所写的板书,字数一般不得少于30个字。板书要醒目,字迹要工整、美观、大方,设计要合理。5分
⒅教态
涵义: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5分
⒆教案
涵义:这里的教案是指说课的教案,说课的教案要体现说课的原则,集说课内容,上课内容于一体,项目要全,重点要突出,说理要简明扼要,设计合理。5分
格式1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版数学教材……年级……(上、下)册(……)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部分,因此,在……中,占据……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www.xiaocaowang.com/soft/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www.shuxueba.com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www.xiaocaowang.com/soft/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⑹ 模型方法
模型方法包括基于矿物和岩石的散射和吸收光谱性质模拟反射光谱的各种模型方法。因为成像光谱测量数据可以提供连续的光谱抽样信息以产生细微的光谱特征(Goetz,1989),故这种模型方法可以是确定性的而不是统计性的方法。高斯改进型模型(MGM)是最近几年为分析反射光谱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技术(Cloutis,1996)。这种分析技术与其他曲线拟合模型相比,算法上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而能提供更有效更可靠的分析结果(Sunshine等,1990)。
Sunshine等(1990)在他们的报道中首先评价传统的吸收波段高斯模型(GM),指出用高斯模型描述因Fe2+等电子跃迁吸收的辉石矿物光谱并不适合;然后他们用幂定律描述能量和平均键长(average bond length)的关系来改进高斯模型(MGM),发现MGM能成功地描述由单个分布说明的几种辉石混合物吸收特征并能正确地将其分解成一系列MGM曲线。下面简述GM和MGM模型及其性质,并用Sunshine等(1990)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MGM的特点。
一个随机变量的高斯分布可以用它的中心(均值,μ)、宽度(标准差,σ)和强度(幅度,s)表示:
中亚地区高光谱遥感地物蚀变信息识别与提取
改变(xn-μn)指数相当于改变分布的对称性,即曲线左、右翼相对斜率的改变。方程(4-14)中指数n的理想值能靠经验指定。根据拟合效果和残差值,Sunshine等(1990,1993)发现对于各种辉石的混合光谱,模拟各种成分的吸收波段取n=-1较理想。利用MGM模型,对具体一条离散的光谱曲线采用非线性的最小二乘法迭代拟合。最初由研究者提供估计参数值,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迭代调整模型参数(中心位置、标准差、幅度以及连续统的斜率和截距),直至前后两次迭代所得的误差改变量达到可以忽略的量级(或预先给定最小允许误差)。一个良好的模型拟合取决于残差之大小,残差定义为模型值和实际值之差的均方根(RMS)。通常一种矿物的光谱曲线有多个吸收波段,尤其是复合矿物成分的光谱更是如此。因此需要对每个吸收特征拟合分解各自的高斯曲线,直至所有高斯模拟曲线叠加之和与实际值相比产生的误差达到允许接受的程度。所以利用MGM对实际测试矿物的光谱曲线可分解出许多相应各个吸收波段的高斯分布曲线。分析单个高斯分布曲线并对照已知矿物成分光谱(从光谱数据库)就可知道测试光谱的种类及在混合光谱中所占的光谱成分的比例。读者如需要进一步了解MGM对实际光谱的拟合和分解成高斯分布曲线的过程,可参阅Sunshine等(1990)一文的附录。Sunshine等(1990)利用MGM拟合分解两种辉石:一种来自美国夏威夷火山弹(用Cpx表示);另一种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Webster地区(用Opx表示)。Opx和Cpx两种辉石矿物成分含量不同,因此它们的吸收波段特征也很不相同。Sunshine等(1990)用Opx和Cpx不同的比例混合,测其混合物的光谱,再用MGM模型模拟和分解该混合光谱吸收波段高斯分布曲线,并与用GM拟合和分解相同混合光谱的结果相比说明MGM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⑺ 传播学理论研究与方法的重点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一、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 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
主要表现:A.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B.过程:可靠的控制手段
C.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D.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2.操作性 非常注重实际问题的探讨
表现: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
3.综合化和定量化 综 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 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历史的观点
2.机率的观点
3.系统的观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
1、传播学理论建构的类型和方法
归纳理论
演绎理论
机能理论
模型
2、一般程序
6个
4.2 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总体: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总体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
样本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
抽样推断: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特点: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调查总体
从4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
单位
时间
空间范围
2、编制抽样框
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
3、设计和抽取样本
4、样本代表性评估
三、抽样的几种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
多阶段随机抽样
2、非随机抽样形式
偶遇抽样
判断抽样
需求抽样
定额抽样
四、样本量的确定,考虑四个因素
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
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要求
4.3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及问卷调查特点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是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工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调查。
特点:
标准化
匿名性
操作性
二、提问设计步骤
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
3.确定指标
4.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
三、提问设计原则
合理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
四、有序的提问结构,遵循原则
先易后难
先“面”后“点”
同类集中
先一般后特殊
五、问卷基本结构
1.封面信 调查者身份和名称
调查目的与意义
关于匿名保证
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
2、主体
指导语类型与作用
1-对被调查者选出答案如何做记号进行说明
2-关于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
3-关于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
4-关于提问项目适于那些被调查者的说明
5-结语
六、答案设计
七、问卷的修订与发送
1、问卷试填
2、问卷修改 从两方面下手:长度控制 沟通控制
3、问卷发送 形式:访员面访 邮寄问卷 报刊问卷
4.4 内容分析法
一、定义与特点
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贝雷尔森: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国际社会网络全书》: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特点:
1、客观性 通过具体正确的分析分类程序和技术来实现的。
2、系统性 表现:A.它规定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贯的原则和标准。
B.它所分析的材料是根据严格、系统的科学抽样方法从客体的全部内容中抽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客体的“样本”。
3.定量性
4.显性内容
二、内容分析的运用及种类
三大类:实用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符号载体分析
三、内容分析操作程序
1、确定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贝雷尔森:五种基本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
2、特定分类标准
题材 体裁 倾向性 主题 实效 价值取向
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合理
完备性
互斥性
一致性
3、抽取分析样本
步骤
抽取特定的媒介样本
抽取特定的日期杂志
抽取特定的内容样本
4、实施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指标:绝对数,百分比,平均数,相关系数
统计方法:1.对某种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
⑻ 电力市场中电-热耦合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是什么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解所建电池电化学-热-机械耦合模型从电池内部的物理化学过程出发,可以实现电池内部特征与状态较为准确的模拟,与二维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且计算成本低廉,可以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控制,对研究电池内部老化机理,揭示电池多因素条件影响下的性能衰减规律。
⑼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模型包括哪些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主要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等,主要模型有IS-LM模型,AD-AS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主要有供求曲线、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价格的觉得、一般均衡论、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等许多方面。
以上列举的主要是基础理论,还有其他相关理论和模型
⑽ 写论文的理论方法有哪些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