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践行仁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

践行仁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09 02:08:55

⑴ 中国古代文人怎样践行仁

当前,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有机地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儒家学说的核心中有仁义礼智信,仁为儒家学说之首。“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具有统领的地位。清代的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说明谭嗣同对于仁的认识是十分到位的。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中,仁是灵魂,如果失去了仁,义礼智信就失去了源头,因此,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仁是人性的对立统一,人格升华的境界,也指现代性的人与人间形成的融洽关系。现实生活中对一个好人的评价,人们往往会说,这个人很仁义,一个人能获得仁义的评价,即说明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很不错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中论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 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韩愈在这里把仁与道德紧密相联,一个怀有仁心的人,他肯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思想的的最高境界是仁,孔子在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些权势者能否怀有仁心,对于一个国家和人民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

⑵ 如何践行仁学思想500字

孔子“仁”思想的阐释
(一)仁: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是《论语》中对仁的阐释。“仁”这个字由“人”“人”合成,“人人”,以“人”为“人”,意即把人当作人。“仁”蕴含着一种品格,一种古朴的亲爱之情,一种人际意识。“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记载孔子论“仁”数十次,“仁”字出现百余次。而对“仁”又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因人因事作了多种阐释。然而就伦理道德而言,他关于仁的论述,没有离开人伦的探讨,是对人的价值的高扬。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不是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离开了“仁”,社会道德规范就成为徒有的形式,而“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立志于行仁,就会把不合于仁的思想消灭于萌芽状态,而不使之见于言行。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并由此产生行仁的更大动力。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致力于仁道的人,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⑶修己以敬。“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⑸人而为仁还应“依于仁、游于艺”
以诗乐陶冶情操。以上看来,孔子认为任何人只要主观上立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专致持敬,并能自我反省,使人的主体地位与内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相联系,主体就会体现“仁”的精神。
孔子主张通过修己,使人达到“无终食间违仁”的境界。从道德主体来说,修己是个体人格的完善;从家庭来说,是“修己以敬”父母兄弟;从社会整体而言,修己是为“安人”、“安百姓”。⑦因而,对自己的爱,亦即自我价值的肯定要靠自我的修养去实现,但修养的目的并非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需要再爱他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自我的智力、情感、财富、气力的付出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与论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⑶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法是什么

概括来说分两个方面:
1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勉强、强迫别人)
2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让给别人)

怎么理解儒家的仁,结合所学,谈谈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践行仁

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人为地把文化分为东西两个对立的体系,只看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看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偏见。这种文化偏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一种精神障碍。



(4)践行仁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⑸ 如何践行"仁.义.礼.智.信"

先要知道“道德伦常”的意义。什么是道与德呢 ?道德两个字是非常浅显简易的,简单容易。所谓
道就是自然的法则
,像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运行,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这是道。
道在我们
人伦方面
,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中国先人所讲的
“五伦”,
这个
五伦是道
,是自然的结合。
遵守这种自然的运作、自然的法则,就叫做“德”。
所以“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德,亲是亲爱,这是道德里面的第一德,也是最根本的大德,亲爱,父子的亲爱。这个亲爱向外扩张,就是“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德!随顺一切自然的法则就是德


总结:道就是自然的法则(若讲人伦即五伦),德!随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德(若讲人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而以人伦方面讲道德伦常,就是顺应这种五伦五常的自然规律,这就是道德伦常的意义。
如何践行"仁.义.礼.智.信"?理上讲,顺应这种五伦五常的自然规律了,则在事上,就自自然然践行之。
在儒释道三家则是互融互通、圆融无碍的,在佛家里的“五戒”亦得体现: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
南无阿弥陀佛

⑹ 中学生应怎样行践仁的思想

要践行仁,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这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今天的翻译就是人性向善,真诚为别人做好事,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湖南卫视最近很火爆的体验生活类栏目《变形记》中可以看到不少青少年正是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变成了问题少年。少年是祖国的明天,是民族的未来;搞好青少年的思想...

⑺ 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儒家“仁”的思想

: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⑻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如何去践行孔子的"仁"的理念。(不少于100字)

“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不是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离开了“仁”,社会道德规范就成为徒有的形式,而“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⑼ 孔子是怎样实践“仁”的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为了实践“仁”,孔子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孔子昀赞赏的是周礼,认为它综合了夏商之礼的优点。在他看来,周礼不仅继承了夏、商之礼的许多形式和“亲亲”、“尊尊”的核心内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礼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把“有德”、“无德”作为遵礼与否的主要标准。

⑽ 结合生活及课堂该如何践行仁

爷爷退休了,经常帮家里买水果。可是他买的水果一点儿都不好,总是被妈妈埋怨。爷爷一点儿也不介意,仍然乐此不疲地抢着买。一天傍晚,爷爷叫我陪他去公园散步。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着走着,爷爷忽然对我说:“想不想吃香蕉?买点儿香蕉回去吧。”不等我回答,他就向街上一辆三轮车走过去。我一看,车上只剩下两把香蕉了,而且皱巴巴的,皮都有点儿黑了。我赶紧说:“爷爷,这些香蕉不好。”爷爷却好像没听见我的话,把两把香蕉都买了下来。我有点儿不高兴,心想怪不得妈妈说他不会买东西。爷爷看出我不高兴,笑着说:“我买这些香蕉,是在帮助别人。人家不容易呀,这么晚了还不能回家。我把香蕉买了,他就能回家吃饭了。这些香蕉就算不好吃,这钱对我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却帮了别人一个大忙。”我听后,理解了爷爷的苦心。回到家后,妈妈果然又埋怨起爷爷来。爷爷仍然乐呵呵地笑着。我剥了一个香蕉吃,感觉到好香好甜。仁者爱人作文3篇

阅读全文

与践行仁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蒸汽烟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141
肝郁结最好的锻炼方法 浏览:690
线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浏览:347
嘴唇烫伤用什么方法好的最快 浏览:648
电信卡手机充值方法 浏览:51
视频卖货方法 浏览:578
治疗黄褐斑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359
手机铃声卡顿的维修方法 浏览:790
研究动植物的辨认方法 浏览:901
用煮方法的菜的图片 浏览:566
家电给手机充电方法 浏览:532
用什么方法消灭皮肤螨虫 浏览:292
小摄像头安装方法 浏览:358
密封件硫化产能测量方法 浏览:54
芹菜豆苗种植方法 浏览:35
汽车电路电压降测量方法 浏览:452
边际量和弹性的计算方法 浏览:437
手机玩游戏状态栏设置方法 浏览:115
巫毒娃娃的使用方法 浏览:895
lamy钢笔墨囊如何使用方法 浏览: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