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中医特色外治法包括哪些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外治法包括哪些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8 11:00:35

A. 中医的治疗手法是什么

传统中医向来是防治结合,手段有:

一、汤液法——中药内服法,有丸、散、膏各种药剂,口服多为汤液。

二、针灸——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包括针刺放血)。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调脏腑,防治疾病。

三、按摩——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

四、导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

五、食疗——药食同源、药膳。

六、其他——外治法等。

外治法:

拔罐:使局部皮肤充血,防治疾病。适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痹痛、神经麻痹、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及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末溃等外科病。

捏脊、刮痧、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贴、膏丹丸散外涂外敷、药浴、坐浴、中医骨伤科的整骨。

养生七法:神养:包括精神心理、情趣爱好和道德品质调养。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气养: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形养: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食养: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药养:养生药剂选配调制,中医常有“药膳”之说。术养:非食非药的养生法。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疗法养生。

四时养生法: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安排生活起居。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松弛心胸,庭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顺应春升之气机,不束缚自己; 2、夏三月应晚卧早起,夏天该天热而汗出,让它出个够,是阳光宣泄于外不要过于贪凉,顺应夏长之气;3、秋三月,应早卧早起,心情平静安宁,不烦不燥,保养肺阴,免受燥气之侵袭;4、冬三月,时令闭藏,冰天雪地,保护阳气,勿使外泄,不使皮肤出汗过多,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祛寒就温,减少活动,养精蓄锐,以待来春,这是冬藏之道。

B. 中医都有哪些特色疗法

引言:大家对于中医的疗法就有多少了解呢,它的特色疗法不仅能够方便,要那些身体出现问题的人能够恢复健康。同时他的治疗方法还是非常安全可靠的,因为本身就是没有服用太多的药物,而且采用的就是用一些药物敷贴的办法。这些都是很好的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且像那些疗法也可以采用那些针灸,这样就可以安全有效的让人的一些器官里面的毒素都能够排出来。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中随着那些古老的医疗办法被挖掘,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喜欢中医疗法。在这里小编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到以下的中医疗法。

药酒疗法

药酒疗法一般就是好点的,搭配一些药酒然后涂抹在身体上,然后不停的揉搓。这样就能够使药效充分的发挥起来,而且一般来说它的药效是非常明显的。在短期的治疗中就能发现自己的身体会越来越好,而且也没有副作用。

C. 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就完成了它的基本体系。如集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于一身的《黄帝内经》、对于急性病和热性病都有系统记载的《伤寒论》、阐述慢性病治疗法的《金匮要略》,以及关于药物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基础医学的重要文献。两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就凭借这些基础,不断地延续发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现在将各种排毒治疗方法分类说明于下:
一、汤液法——这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谓汉药,有丸、散、膏各种药剂,但口服的药剂,多半为汤液。汤液可以说是药物治疗用品的总称。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有四只脚,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见在中国,食物种类繁多,制作汤液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只要是汤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汤液与食物并无多大的差别。传说制作汤液的始祖——伊尹,是个出身厨师的宰相。
二、针灸——此乃以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涡)的疾病治疗法。针是以金、银、铁等制成的;施灸时要使用艾草。用针灸治疗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会有任何痛苦,这点许多有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有很多人都将按摩与“马杀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马杀鸡”起源于西洋,它和我国传统的按摩治疗,大不相同。
四、导引——这是利用医学上特殊体操的医疗方式,这种体操与太极拳有很密切的关联。
五、食治——即食物治疗法的简称,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这种食物治疗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几种医疗方式之外,还有外治法及吸角疗法与其他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医学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外治法,就是将加工后的药物,贴在患部表皮的治疗方式;而利用吸葫芦阴压的方式,即吸角疗法。

D. 中医有哪些治疗手段

您可以选择“多睦健康”,去日本进行治疗,日本的技术是比较尖端的,日本许多好医院也和多睦健康有合作,相信能够对您的治疗产生帮助。您可以进入我们的官网详细查看,有许多患者都通过我们机构进行治疗,且取得了显着效果。

E.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着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F. 中医外治有哪些疗法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非口服药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的瑰宝。

外治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茎敷裹创伤、干草烤石御寒等,被认为是针法、敷贴、热熨法的雏形。《内经》记载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圣惠方》则记载有淋渫、贴爝、膏摩等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术,就有27种之多。明清时期,外治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并泛化。如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尚先所着《理瀹骈文》,集《黄帝内经》至清朝时外治技术之大成,是一部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它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性的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的意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吴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热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吴氏在《理瀹骈文》中以敷贴(膏剂)为主,不仅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还总结出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华清出浴图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种不同的外治疗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外治技术这门最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又增添了新内容,外治技术已由原创的自身领域,迅猛地向当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由对局部体表病变的治疗发展到了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一直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现代中医外治法已包括药敷、药结、药熏、药贴、药擦、药枕、药罩、药扑、药滴、探吐、吸入、针刺、艾灸、按摩、牵引、气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体白肉际全息诊疗、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声雾化、超短波疗法等60多种,可谓百花齐放、百草争鸣。在此,我们将几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外治疗法向读者作以简单介绍。

敷贴——神奇的自然疗法

敷贴是一种将药物敷于体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清代的《理瀹骈文》则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由此可见,敷贴疗法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了。

穴位敷贴的药性或直接作用于病所,或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到达病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去湿,理气活血,调整脏腑,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由于该法操作简使,费用低廉,内病外治,又无副作用,连“良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最易为儿童所接受。可见敷贴将成为人们日益喜爱的外治疗法之一。

熏洗——风靡全球的一枝独秀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间疗法大师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专立了熏法门,详细介绍了熏蒸洗涤等疗法。清代吴尚先还提出,熏洗、熨、敷诸法即使是虚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会产生虚虚实实的祸患。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疗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种方法。

药浴可以认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疗范围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在药浴种类上有洗、沐、浴、浸、渍、浇等法。熏洗法在现代仍被人们宠爱有加。

刺血——崭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诊疗中仍应用极为广泛。它是一种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络利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疗法仍为人们广为使用,其价值可见一斑。

现代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险性极小。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疗法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也是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等在治疗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在公元1世纪前后成书的古代传统医学巨着《月王药诊》中,就有专章论述了藏医的放血疗法。《四部医典》的问世使放血疗法的理论进一步完善、经验进一步丰富。

放血疗法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备受重视。

我国的中医外治法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医术,然而却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起源于我国而传向世界,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进步和中医外治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日益结合,中医外治法将会更加造福于人类。

G. 中医特色疗法技术都包括什么

中医特色治疗,有以下几种:第一、针灸疗法,用毫针剌入人体的穴位,发挥经脉作用。适用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银屑病等疾病。第二、拔罐疗法,具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解毒泻火的功效。适用于腰酸背痛、慢性湿疹、毒虫咬伤等。第三、中药湿敷,用纱布把药液吸入,敷放于患处,使药物深入皮肤内,帮助消除患部坏死组织,控制感染,起到去腐生肌的作用。等第四、中药泡浴,用药物煎汤浸泡于患处,长时间的浸泡使药效作用于患部,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作用。
中医特色的诊疗项目其实非常多,比如针灸科用的毫针、三棱针、皮肤针、揿针、火针,其实都是常用的项目。再有各种的灸法,如艾条灸、艾柱灸、隔物灸、长蛇灸、督灸,在灸法中体现。常用的头针、耳针、拔罐、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都是中医的特色疗法。

推拿属于中医,也可以熏蒸,另外小针刀可以算成是中医的特色疗法,足浴也可以算中药的疗法。中药内服是更重要的中医疗法,中药的灌肠、外敷、穴位贴敷,以及药捻,是在肛肠科常用的方法,中药的雾化吸入都是中药的诊疗项目。

H.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方法,是针对疾病所采取的措施。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方法和外治方法两种。
一、内治法:中医外科的内治方法大约分三大类十一种方法。中医外科疾病是从疮疡论治开始,其治疗方法也明显体现针对疮疡的初起、形成、溃后三个阶段治疗措施,即中医外科疾病三类治法,即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初起肿疡、非化脓性肿块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
补法:是指运用补益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
内治方法中详细分为十一种方法,具体如下:
1、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风寒、风热之不同,则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施以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
2、通里法:是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3、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热毒得以清解,是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在具体运用时,还要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分别使以不同的清热法,如清热解毒、清气分热、养阴清热等不同方法。
4、温通法:是运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是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根据病邪的不同,分为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之不同。
5、祛痰法:是运用咸寒软坚化痰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临床运用中,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不同。
6、理湿法:是运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致病者,多挟有热邪、风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须结合清热、袪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7、行气法:是运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气郁结而发病者有很多,往往导致气血凝滞,因此,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
8、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9、内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分为透托和补托两类。
10、补益法:是运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根据患者虚损情况,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11、养胃法:是运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来源,扶正祛邪,促进康复。具体运用分为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医外科的外治方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药物疗法:是运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并赖药物的性能,使其直达病所,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
2、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
3、箍围药: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限局,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4、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分为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平胬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新鲜草药直接外用等。
手术疗法:依据病变不同可分为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其他疗法:主要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浸渍法)等。
总之,各种不同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阶段,择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而应用的。有时治疗时,可能内外治结合,也可能内治、外治中多种不同的方法联合应用。如内治方法,运用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但应用中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统百人,一方统一病。

I. 传统中医七大技术是什么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一、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五、中医内服法;还应该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中医护理、膏方疗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
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

J. 特殊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特殊治疗是指因病情需要采用特殊治疗方法,并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治疗。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组织移植、安装人工器官等。

项目

(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2)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等;

(3)心脏激光打孔、抗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介入治疗和快中子治疗项目;

(4)心脏搭桥术与心导管球囊扩张术;

(5)进行器官(或组织)移植和安装人工器官出院后所使用的抗排斥药及免疫调节剂;

(6)医疗直线加速器治疗;

(7)其他属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单项治疗费用 200元以上。

(10)中医特色外治法包括哪些治疗方法扩展阅读

中医治疗方法

按治疗途径可分为外治、内治两大类。按采用的手段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综合的五大类。在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等。在内治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中草药疗法。其中最着名的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除了各种具体疗法以外,中医还有颇具特色的极其重要的治疗思想。例如在治疗中强调营养为主、精神为主、预防为主、整体为主等。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大放异彩在方药分析、病症研究和思想探讨等方面都取得很多成果

与中医特色外治法包括哪些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什么方法消灭皮肤螨虫 浏览:290
小摄像头安装方法 浏览:356
密封件硫化产能测量方法 浏览:54
芹菜豆苗种植方法 浏览:33
汽车电路电压降测量方法 浏览:450
边际量和弹性的计算方法 浏览:435
手机玩游戏状态栏设置方法 浏览:113
巫毒娃娃的使用方法 浏览:893
lamy钢笔墨囊如何使用方法 浏览:836
浴霸安装在塑料扣板的视频方法 浏览:12
100种关灯方法视频 浏览:448
立式注塑机原点解决方法 浏览:374
颈椎病引起手麻锻炼方法都有哪些 浏览:110
折猫的方法图解步骤 浏览:855
有什么方法可以仿一个app 浏览:592
手机倚天赚10块钱的方法 浏览:468
酒糟鼻有治疗的方法吗 浏览:107
电脑改成自动获取的方法 浏览:132
怎么治脚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浏览:165
自制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