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哪些方法出自黄帝内经

哪些方法出自黄帝内经

发布时间:2022-08-06 05:42:30

⑴ 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出自黄帝内经哪里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里面。

中国民间传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但其实人也有“三宝”,这个需要从一句古话中了解,即“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吧!



一、精足不思淫——“精”。

这是出自《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与"温饱思淫欲"的意思不同,这里的更劝导人们对自身精气有所保存。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字“精”,这句话中的精主要指的是人身体内的精气和精元。

根据古人的观点,精躲藏在人的肾中,是肾的根本所在,一个健康的人,一定是肾气充盈之人,且往往都事业有成,因为他们不会成天只想男女之事,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有些人终日浑噩,在灯红酒绿中沉醉,就算有再多的精气也只能慢慢被掏空,变得不健康。

二、气足不思食——“气”。

在中国的修行之中,有一种叫"辟谷"的养生理念,即通过自身的修行,慢慢脱离对饮食的依赖,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和我们要讲的“气足不思食”的意思相近。

这里的“气”指的是身体内部的动力,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它蕴含着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可以帮助身体维持循环运作,保护身体的各处器官。

而在武侠剧中,高人闭关修炼,很久都不进食,这也有“气”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促使人体内达到一定的循环,从而保护各种器官。

三、神足不思眠——“神”。

人类的生命从“精”开始发源,通过“气”来提供生命的原生动力,但一切思维和行动离不开“神”的支配调动。这里的“神”指的是我们的精神状态,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只要我们精神十足就不会感觉困倦。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做什么都没状态、没精神,这样就是精神不足的表现。如果精神好,那么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朝气蓬勃的状态,身体也不会懒洋洋的。

像现在的年轻人,晚上习惯性的熬夜,这对于“神”消耗特别大,这样不仅会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且还会经常犯困,把时间都浪费在第二天睡懒觉上面。

⑵ “上医治未病”出自哪篇文章想要那一段原文!

出自:《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气有逆有顺,脉有盛有衰,针刺有它的大法,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伯高说:人体气行的逆顺,是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相应的;脉的盛衰,可以根据它来诊候血气的虚实及其有余、不足等情况;针刺的大法是,一定要清楚了解哪些病可以针刺,哪些病一时还不可以针刺,哪些病已经不可以施行针刺。

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疾病是不宜针刺的呢?伯高说:兵法上说:不可迎战士气非常高涨的敌军,不要出击阵容十分强大壮盛的部队。刺法说:不要刺热太盛的病人,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脉象浊乱的病人,不要刺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的病人。

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病是可以针刺的呢?

伯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给予针治,其次,在病势尚未大盛时就给予针治,再其次,在病势已经衰退时给予针治:不高明的医工,在症状叠发时才予以针治,或是在病势正盛时予以针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时予以针治。”

“所以,古医经上说:病势正盛的时候,不可施以针刺;等到病势已经衰退,再予针治,一定会有很好的疗效。所以古医经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予以治疗,而不是等疾病发露于外才予治疗。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⑶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它显然以医学内容为主,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为其医学理论服务,所以应归属于医学理论着作,是当时医学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医学从哲学及其它学科中开始分离的标志。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哪些方法出自黄帝内经扩展阅读:

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西汉时期刘向所作的《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⑷ 黄帝内经中的呼吸吐纳呼吸法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的呼吸吐纳呼吸法是盘腿而坐,上身保持正直,两肩放松,掌心向上轻放膝盖上,嘴微闭舌头贴于口腔上壁,舌尖轻抵上排牙齿。呼吸时不能听到自己吸气或呼气的声音。

用鼻吸气时要短而渐快(气沉丹田),再用鼻呼气,呼气时要长而慢,重复3次。第4次用鼻吸气。每天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吐纳。

其评价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

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⑸ 黄帝内经当中的怪病治法叫什么方法的

黄帝内经当中的怪病治法叫什么方法的?岐伯告诉黄帝:病在初起时候,可以用刺法的方法就可治愈。如果病势正盛,就必须等一下,等到病势稍微衰退的时候,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愈了。所以当病轻的时候,就使用发散宣扬之法来治愈疾病;病重的时候,就使用削减的方法治愈疾病;如果气血衰弱的,就应用补益的方法治疗。如果患者形体虚弱,就应当用温补其气的方法治疗;如果是精气不足的患者,就应当用厚味补的方法来治疗。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的,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先控制他的症状,然后再治疗;对于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要观察病在阴还是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还是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岐伯在此经文中列举了许多治疗原则,而他的主要精神,在于辨别其病之属阴属阳,属气属血,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以及疾病之轻重,正气之虚实,从而决定其治疗原则,如补泻、宣通、汗散等等,辨证论治,取用无穷。

《黄帝内经》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面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标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⑹ 医学气功理论与方法在《黄帝内经》当中有哪些体现

气功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学有一本最早和最重要的经典着作叫《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书中除有多处论述气功外,其首篇就提到:“上古(很久很久以前)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段两千年前的古人对他们很久以前的古人呼吸着新鲜空气练站桩气功的介绍,说明气功的历史不只是两千多年。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将气功疗法用于健身治病。《老子》中则较早提到“或嘘或吹”、“绵绵呵其若存”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春秋战国初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约公元前380年)上有吐纳行气方法的铭文。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着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模仿一些动物运动的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真实写照。自《黄帝内经》后,历代名医的重要着作都有气功的内容。中医发展史上的许多医学名家,本身也是练功家。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流传后世,至今仍被气功爱好者喜爱。其他如东晋时期的葛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代李时珍、张景岳、清代张璐……等,也都在自己的着作中对气功养生做了很多重要论述。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西汇通派代表张锡纯在其着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力主“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此间一些养生家的专着,如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丁福保《静坐法精义》、王宾贤《意气功详解》、陈乾明《静的修养法》、董浩《肺痨病特殊疗养法》、方公溥《气功治验录》等,也纷纷出版。数千年来,气功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这类锻炼方法或因其分别强调姿势、呼吸、意念的不同,或因其来源于医、儒、道、佛、武之差异,有很多称呼。例如导引、吐呐、行气、服气、食气、坐忘、静坐、守神、炼丹、坐禅等等。发展到40年代末期,河北省的刘贵珍先生在传播他所学练的一种养生锻炼方法的过程中,受到了河北省卫生厅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在一起商定,将刘贵珍的锻炼方法和前述多种称呼的锻炼方法统一叫做气功。后来,他们委派刘贵珍前往北京,向国家卫生部汇报了气功。1955年12月19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的大会上,国家卫生部对刘贵珍总结传播气功的事迹给予表彰,同时给他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多家新闻机构对此事进行了报导,气功和刘贵珍的名字一下子传遍全国,致使刘贵珍成为气功领域最权威的人物,同时掀起全国性的第一次学练气功的高潮。与此同时,广大气功与科学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气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气功研究被列入国家第一个医学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中。许多部门相继设立气功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1956年,国家特别批准成立由刘贵珍为首位院长的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气功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和综合医疗措施中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气功也同其它许多事物一样遭到批判。因其具有养生健身作用而被造反派斥之为“保命哲学”、“活命哲学”。刘贵珍也受到批判。群众性的气功锻炼热潮突然中止。文革结束后,气功重新得以发展,逐渐形成全国性第二次学练气功热潮。各地区相继成立气功研究会、气功疗养院。一些综合医院设立气功科室、气功科研组织。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设立中医气功学科、招收气功专业研究生,标志气功学科正式进入科学殿堂。国家科学主管部门设立基金资助气功研究。气功的理论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都获得进一步发展。气功的国际交流也有较大发展。1978年,上海一位名叫顾涵森的物理工作者,突然对气功产生浓厚兴趣。她在上海出版的《自然杂志》连续发表论文,声称她发现气功师能发放出物质性“外气”(实际上她的实验并未经过科学验证)。顾氏观点在气功爱好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突然间声称具有发放外气能力以及可用外气给他人治病的外气师大量涌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誉为“现代济公”的严新。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几乎所有新闻媒介及多方面复杂的社会因素参预下,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外气”浪潮,直至最后导致邪教出现。并且这股浪潮还强烈地波及到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开创了一个国际性的“外气”新纪元。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对气功的实质、概念、定义的争论和“外气”实质的争论也异常激烈地。“外气”实质的讨论甚至成为社会热点。一些打着气功招牌将气功商品化、神秘化、伪科学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与伪气功的较量也随之激烈,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⑺ 岐黄之术是什么意思

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岐黄之术是指医术,也指《黄帝内经》。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

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岐黄之术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还包括哲学、天文、地理等,全面阐述了人体构造及其运行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说明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因此,后世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不仅仅限于医药学者,这也让《黄帝内经》获得了“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美誉。而每一个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人,都不应忘记对这部着作贡献最大的岐伯。

⑻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它是关于什么的着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着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于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着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着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着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着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⑼ 黄帝内经的经典处方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网络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网络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

⑽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经典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古代养生学成就,迄今为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其养生理论系统而丰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体内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自然界和人相应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应。
因此,养生的第一个大原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养生要遵循自然界气候季节、昼夜的规律,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调养身体,使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提出了四时养生法;另一个方面是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的养生在顺应四时季节的同时,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内守

形即肉体,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能够看得见,具有一定形状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肉体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协调统一,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强调运动以养形体,静心以养精神,动静相宜,形神共养。
《内经》十分强调精神心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如果乐观开朗,则五脏功能协调统一,气血运行流畅,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郁,七情内伤,会直接伤及人体的脏腑,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产生各种疾病。《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因此,养生的第二个大原则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包括三个层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静心,从心烦躁动中走出来,静下来;二是专心,从权利、金钱等诱惑中走出来,专注于一、二事情上,做专做精;三是御心,驾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马,知行合一,实现健康和财富、权利的完美结合。
(三)法于阴阳,扶正祛邪

法于阴阳,即养生首先要懂得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的阴阳,这是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提出的整体调摄原则。阴阳是古人为了区分事物或现象属性、一分为二的一种认识方法。如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就体现在寒热、燥湿的变化上,按照寒来暑往、季节更替,顺势养生,就能够保护、提高人体的正气,避免有害邪气侵袭人体而发生疾病。自然界阴阳变化、寒热交替,在互相消长中维持着地球环境的平衡、协调和发展。人也一样,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都处于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所以,《内经》认为保养生命关键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许多养生方法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劳逸结合,如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有节,就是节制饮食,不能过饥也不能过饱,不能过寒也不能过热,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脏阴阳的平衡协调,这样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的第三个大原则就是法于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病邪的能力。
综合上述,《内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丰富的养生理论,为后世发展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经>提出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挖掘《内经》养生理论,汲取精华,让古老的中医理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哪些方法出自黄帝内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散热方法图片 浏览:254
华为手机有哪种方法可以唤醒屏幕 浏览:272
理解决定订货的方法 浏览:674
如何做盐焗鸡的方法 浏览:604
如何用粘土做草莓的方法 浏览:240
骨架稳定锻炼方法 浏览:976
我没有方法能鉴别羽绒服 浏览:289
六字环的安装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391
怎么减掉大肚子的方法 浏览:196
事假扣薪计算方法 浏览:641
塑料蒸箱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344
suv踏板安装方法 浏览:858
电动保温阀重量计算方法 浏览:392
格力空调异地安装方法 浏览:635
美肌水使用方法 浏览:258
野外测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442
作品推广的方法和技巧快手 浏览:374
女性快速补肾的方法 浏览:996
约分的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571
设计师选择困难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