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冻结肩问诊要点: 1.发病年龄是否为40岁以上。 2.肩部是否有损伤史或既往局部外伤固定史、受寒史、偏瘫史,有无任何诱因等发病。 3.询问临床表现: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疼痛加重后逐渐影响到颈部及上肢,肩活动受限,甚至肩部耸起(扛肩现象),抬臂上举困难,也不能外展,不能做梳头、脱衣、叉腰等动作。病初肩部肌肉常较紧张,后期则有萎缩现象,疼痛反而不明显,各种活动受到限制。
B. 中医诊断的四大方法是什么
望闻问切!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鹊很重视也很善于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般发出的气味。
所谓”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扁鹊在总结前人诊法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切诊法”。《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C. 临床诊断的方法有哪几种
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视诊、问诊、触诊及嗅诊4种。每一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反映出不同的结果,将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加以分析,结合实验室诊断,可为最后确诊提供参考的依据。
(1)视诊
视诊是用肉眼直接观察病貂的整体概况或某些局部症状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看病貂的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眼睛灵活性,被毛的完整性和光泽度,鼻镜和眼的干湿度,采食情况,粪便的变化,饮水量多少,呼吸表现,头、颈、躯干、四肢和尾有无异常变化等。根据视诊所见典型症状亦可做出初步诊断。
(2)问诊
首先向场中有关人员了解饲养管理的情况,如饲料的种类变化、来源、品种、质量、贮藏等情况,日粮组成,饲料单变化时间,变更前后貂群食欲变化,饲料加工情况等。然后,再向饲养员了解病貂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出现食欲不振,有什么异常现象,粪便的变化,以前得过哪些病等。
(3)触诊
触诊是用检查者的手感觉检查疾病。触诊可以确定视诊所见症状的性质,补充视诊的不足。触摸患貂的趾端和患部的温度、硬度,局部有无波动,以及皮肤的完整性如何等。触诊对诊断水貂黄脂肪病、脓肿、膀胱结石有实用意义。黄脂肪病在鼠蹊部皮下可触摸到面团状或索状的硬脂肪、块。
(4)嗅诊
用诊断的嗅觉,去识别病貂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有无特殊的腥臭味。犬瘟热病患貂发生化脓性结膜炎、鼻炎尤其是皮炎时,可闻到特殊的腥臭味。
D. 什么是问诊,简述问诊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
问诊首先要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后围绕主要病症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了解。同时,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询问要详细,要对病人寄予同情,说话和蔼可亲,通俗易懂,耐心细致,以便取得病人信任,而获得详细可靠的疾病资料。问诊时忌用暗示或诱导,以免查询所得资料与实际不符。对危重病宜扼要查询,以便及时抢救,不可为求完整记录而贻误治疗时机。此外,还可加强心理安慰,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E. 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发疾病的原因中华传统医学把引发疾病的原因归结于“正气”和“邪气”相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气”就是指引发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而这些因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外因人体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风、燥、湿、火”中医称作“六气”,“六气”正常则对人的健康有利,“六气”失常,如严寒、高温酷暑、狂风、暴雨、潮湿等则对人的健康有害,成为人类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气”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成为致病因素。
(2)内因内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发生变化,或者因为饮食、劳倦、纵欲等主观因素引发的疾病,即“内伤七情”,包括“喜、怒、惊、恐、忧、思,悲”七种情态。
人体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个动态平衡,人体“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就强,则不宜患病;反之,“正气”虚衰,“七情”均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如过喜、过悲、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房事过度、惊恐过度等,都可成为致病的诱因。
●四诊传统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的检验手段,如仪器检查、化验等也是现代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
(1)望诊望诊是指对病人的观察,包括精、气、神、舌苔、舌质,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变部位、正邪消长的情况。如病人面色苍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言语没有力,表明病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则正气未伤,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属虚寒症,舌苔黄者多属热症,面色赤红者多属实症,面色苍白者多属寒症。
(2)问诊问诊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了解发病时间、过程、既往病史情况。问询的内容包括饮食、寒热、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经、白带情况,家庭病史等。
(3)闻诊闻诊是指听病人的语声、呼吸来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语声高亢有力为实证,语声低微细弱为虚症,气促痰喘为实症、热症。
(4)切诊切诊是用食指、中指、没有名指三个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桡动脉搏动处,通过不同手指下的脉搏波动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切脉可了解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盛衰。正常脉象搏动适中,缓和有力,脉搏整齐有节奏,一次呼吸之间搏动4、5次。而出现不同的异常脉象则表明发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纲八纲是用“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个字做提纲,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诊断的方法。通过四诊了解的症状和体征,运用八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1)表里表里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对深浅的,如病在皮肤、肌肉、经络,则是病在表面;病在脏腑器官,则是病在里;病在经脉,则是病在里;病在络脉,则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现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发汗、发冷、发烧等外感症状均属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疗。
表症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转化为里症,表现为病邪由体表沿经络向体内传入,使脏腑受到侵害,如感冒发烧引发肺炎。
(2)虚实虚实是指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强弱而言。虚症是指机体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征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后、久病之躯表现出来的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乏力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腹痛喜按、没有舌苔、脉细没有力等症侯,年老体弱者多表现为虚症。虚症宜用补法治疗。
实症是指病邪过盛所引发的征候。因为邪气入侵,正邪相争,表现出如高烧、兴奋、面红耳赤、声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状。同时还有呕吐、伤食、水肿、瘀血等病邪过盛的表现。青壮年人、新患病者多属实症。实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热寒热是指病因和征候的性质。因为机体的机能过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征候属寒症,宜用温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饮,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搏沉迟。热症是因为机体抵御外邪侵入时功能过度亢进所表现出来的征候,如面色潮红,身热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宏大有力,搏动加快。热症宜用清热法治之。
(4)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分清阴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面色暗淡,身体倦怠,语音低微没有力,四肢发冷,气短少言,舌淡,脉沉细者属阴症,宜选调补气血的穴位以补法进行按摩。而精神亢奋,多言躁动,身热气粗,舌苔黄,脉宏大者属阳症,以选退热、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进行按摩治疗。
F. 问诊的内容包括哪些
目前来说在临床上问诊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病程,程度,评度,诱因等。
2、有无胃寒、寒战、大汗或盗汗等。
3、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提振、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
4、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手术史、一睡接触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以及职业特点等。
(6)举例说明问诊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问诊方法:
问诊首先要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后围绕主要病症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了解。同时,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询问要详细,要对病人寄予同情,说话和蔼可亲,通俗易懂,耐心细致,以便取得病人信任,而获得详细可靠的疾病资料。
问诊时忌用暗示或诱导,以免查询所得资料与实际不符。对危重病宜扼要查询,以便及时抢救,不可为求完整记录而贻误治疗时机。此外,还可加强心理安慰,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问诊
G. 问诊的步骤有那些
问诊的一般内容:1 一般资料(姓名 年龄 职业等等)2 主诉(为病人的感觉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3现病史(起病时间与患病时间 主要症状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伴随症状 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4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如营养与代谢 排泄 活动与运动 睡眠与休息等)二,问诊的特殊情况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障碍,焦虑与愤怒,抑郁,儿童与老人,临终病人等都会影响问诊的步骤及方式。
H. 做为一个医生该怎样询问病人病情呢
问诊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只有有效的掌握询问技巧,才能有良好的医患沟通和治疗。这里有5个简单的原则。
1、简洁。
避免过多使用医学术语。尽量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让患者容易理解,简单清楚。
2、具体。
“今天怎么样?”
“今天血压怎样?吃药了吗?”
上面两个都是询问,但是第二个问题更具体了,对不对?
3、有序。
避免重复询问,中医可以用“十问歌”来问诊。否则,重复询问会导致患者的反感。
4、确认。
问清楚病史,治疗,以及治疗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利于理顺思路,不会遗漏病史。
5、友善。
医生友善了,患者才愿意敞开心扉。医生要注意表情,声音,语气等。随时准备好打破沉默,让气氛融洽,患者合作。医生在语言中不能流露出慌乱,否则患者心里更没底了。尊重患者的隐私;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医生立场要中立,不能个人化。
具体操作:
1、可以先让患者主动,自由表达,让患者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阐述。这是医生需要抓住的主要信息,可以通过患者提供的信息抓住问题关键。如“你最近哪里不舒服?”“什么原因导致的?”
2、从医生角度出发提问,让患者回答“是\不是”。这样可以缩小范围,明确问题。比如“饥饿时有没有胃痛?”。这样可以把偏离话题的患者拉回来。不过,要注意分寸,很多患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候就要少用了。
3、针对患者叙述不清楚的内容,集中主题进行询问。比如患者说疼痛,那就要问“疼痛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但是,这个过程中避免反复询问,以免患者反感。可以提供一些选择性询问,比如“饥饿时是痛,还是不痛?”。
4、可以问一些中立性的问题,打破尴尬。比如“我能为你服务吗?”“你叫什么名字?”。对于一些跨文化背景的询问,这就更需要技巧了。文化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等,更要注意细节。比如患者有高脂血症,佛教徒就不能问饮食习惯中有关肉类的问题。西方社会中,个人隐私看的很高,公共场合更不能询问症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