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言语开导;通过正面的说理疏导,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病人 的心理状态,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不良心理因素,调和情志
‘贰’ 10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1、认知调节:面对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产生不同的态度与想法。
2、理智控制:当我们对于某种现象还来不及思考或想不通时,当我们情绪冲动时,都要理智来控制。
3、合理宣泄: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向同学、朋友、亲人和师长、等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或者写日记。
4、心理放松: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来调节情绪。
5、行为调节:通过欣赏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活动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情绪。
6、理性升华:升华是改变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和欲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是将消极情感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
如一同学因失恋而痛苦万分,但他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立志做生活的强者,证明自己的能力。
7、交往调节法
某些不良情绪常常是由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因此,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有了烦恼时,能主动地找亲朋好友交往、谈心,比一个人独处胡思乱想、自怨自艾要好得多。
因此,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合适的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际交往还有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强自己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勇气,能更理智地去对待不良情绪。
8、自我安慰法
当一个人遇有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如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或寻找的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
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
因此,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9、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
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看看电影、电视、读读书、打打球、下盘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
这种方法,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目的。
10、心理暗示法
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
‘叁’ 【调摄情志预防心身疾病】
调摄情志是自古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一种养生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调摄情志则是一种心理上自我调节的方法,对于心身健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传统医学、养生学认为,情志的调摄对于脏腑功能的保持和增强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亦有一定帮助,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调摄情志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
1.调摄情志能够缓解心理压力
调摄情志,对于精神的宁静、心神的安定都是有力的保护,能使人不为外界所扰。我国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曾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其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欲望太多、好高骛远,愿望不遂,就会扰乱心神,引起不良情绪,导致气机紊乱而内生疾病。反之,如果能节制欲望,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调摄情志对于减少心理压力有积极的意义。
2.调摄情志有助保护神经系统
杂念过多、欲望过多无疑会给自己平添烦恼,从而扰乱精神和情绪的安宁,进而便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学会调摄情志,则能使心境不为外界所扰,从而可保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对于情绪的稳定亦很有帮助。
3.调摄情志有助积极心态的保持
调摄情志既能避免好高骛远、欲望过多,又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找到精神的支柱。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石,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从而有助于积极心态的保持。
4.调摄情志能使人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通过情志的调摄,能够使人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积极地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可以促进情绪的愉快、保持情志稳定。心情好了,气血也能随之畅通,使人生机旺盛,对于心身活力的保持都有好处。
5.调摄情志能平衡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看似不公平的事会令很多人都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心态的失衡对于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可导致多种心理及生理疾病的产生。而调养情志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境平静、心胸宽广,让人乐观地看待一切,有助于心态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预防心身疾病发生。
‘肆’ 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伍’ 调摄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
所调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二)“宠辱不惊”
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具体做法可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一)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防大哭一场;遭逢挫折,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疏导宣散
出现不良情绪时,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缩小“人际关系心里距”,是医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药。
三、转移法
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转移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升华超脱
所谓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心理状态的一条重要保健方法。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进过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可见,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情感。如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绵;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三)运动移情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调整机体平衡。当自己的情绪苦闷、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动,也可采用传统的运动健身法和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锻炼主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因而能使形神舒畅,松静自然,心神安合,达到阴阳协调平衡。且有—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之感,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此外,还可以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在劳动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进血液循环,活跃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四、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正如吴**《医方考》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同期医家张子和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后世不少医家对情志的调摄有时比药石祛疾还加重视,而且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人类的情志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可用阴阳属性来分,此亦即现代心理学所称的“情感的两极性”。《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以情胜情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气调整方法,人们只要掌握情志对于气机运行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应方法即可,切不可简单机械、千篇一律的按图照搬。倘若单纯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而滥用情志制约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陆’ 职工的健康情志如何调理
对于七情的刺激,要采取调摄的方法,以免造成人体气机紊乱,进而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孳生百病。而疾病又可反馈人的情志,造成恶性循环。
疏泄法。疏,疏发;泄,发泄。所谓疏泄法,是指当人处于逆境,心情不佳时,千万不要自寻苦恼,把痛苦忧伤闷在心里,一定要使之发泄出来。事实证明,疏泄法可使人从苦恼、郁结的消极心理中得以解脱。当人们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并引起不良情绪时,千万不要强硬压制自己的感情,应学会适当地发泄。不论是痛痛快快不失体面地哭一场,还是在知心朋友面前倾诉衷肠,以及到空旷野地引吭高歌或恶语重拳自我发泄,只要无碍于他人,又有助于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都不失为聪明的举动。
节制法。节制法即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事实上只有善于避免忧郁、悲伤等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乐观状态,才会对人体的生理起着良好的作用。
移情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又称转移法。
暗示法。暗示法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此法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暗示法与说服不同,因为它是通过语言使病者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就自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给自己的观念,其作用在于情绪方面。而说服的作用则在于理智方面。
升华超脱法。所谓升华法,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和情感将其化为行动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超脱法,即超然。思想上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应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如老年人在丧失老伴后,最好的方法是换一下居住地。在与子女和邻居发生矛盾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这样可驱除烦恼。
说理开导法。此法是正确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对患者启发诱导,宣传防病知识,分析疾病的原因与机制,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柒’ 五音疗法的五音调情志
音乐能养生、治病,已被中外许多学者公认,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曲调温柔,音色平和,旋律优美动听,能使人忘却烦恼,从而开阔胸襟,促进身心健康。
在两千年前,中医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观点。中医认为,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与人的五脏和五种情志相连。如宫调式乐曲,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调式音乐,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中医的“五音疗疾”就是根据5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以调和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保持机体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依据上述原理,可采用以下方法调畅情志:
浮躁在五行中属“火”,这类人做事爽快,爱夸夸其谈,争强好胜。平时未发作时,应引导其积极的一面,听些徵调音乐,如《步步高》、《狂欢》、《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激昂欢快,符合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奋进向上。在情绪浮躁时,则应用水来克制,听些羽调式音乐,如《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缓和、制约、克制浮躁情绪。
压抑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这些曲目悠扬沉静,能抒发情感。当遇到挫折,极度痛苦压抑时,应听角调式音乐,如《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此类乐曲生机蓬勃,能以肝木的蓬勃朝气制约脾土的极度压抑,使其从痛苦抑郁中解脱出来。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悲痛时,应听商调式乐曲,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对于久哭不止,极度悲伤的患者,应听徵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愤怒在五行中属“木”,愤怒生气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舒肝理气,如《春风得意》、《江南好》等。在愤怒至极,大动肝火时,应听商调式乐曲,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艾尔加的《威风堂堂》等,以佐金平木,用肺金的肃降制约肝火的上亢。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以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补火制水,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音乐治疗每日2~3次,每次以30分钟左右为宜。最好戴耳机,免受外界干扰。治疗中不能总重复一首乐曲,以免久听生厌。治疗的音量应掌握适度,一般以70分贝以下疗效最佳。
‘捌’ 怎么在情志方面调理该体质
精神情志是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人体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内经》就非常重视“神”在人体中的作用,认为养生当以养神为主,并指出:“一曰知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者药为真,四曰知磁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即把“治神”放在首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的论述,说明了精神调摄养生是传统养生术中的重要措施。历代养生家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认识到,人的精神心态保持清静、乐观、坚强、开朗,才能有益于健康与长寿。
1、思想清静
思想清静,是指思想安静而无杂念的状态。思想清静能够调畅气血,促进人体精气、神的充盛内守。古人在保持思想清静上,有下面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就主张少私寡欲,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思想清静。《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指出:要“除六害”,曰:“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侫妄,六者去妒忌”。概括了排除私心杂念的内容和方法。第二,及时果断地处理日常事务,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说:“有必亲办者,是毅然办之,亦有要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量,终日往来萦怀,其劳弥甚”。说明决事果断,不以事累心是有助减轻思想压力,保持思想清静的好方法。但是,必须指出,前人所提出的思想清静并不是将脑闲置不用,曹庭栋还指出:“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这在现在看来仍是一个很有科学道理的见解。养生先养性,养性先习静,习静才能清心寡欲,精神充沛,动作不衰,这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
2、精神乐观
精神乐观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对于人体生理促进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济精神,摒除不利于人体的精神情志因素:二是流通营卫、和畅血气,精神调达,气血和畅,则生肌旺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如何保持精神乐观,总结前人的经验,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第一,陶冶性情,古人认为,吟诗作赋、交游览胜等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乐观的性格。龚廷贤《寿世保元》则说:“诗书悦心,山村逸兴,可以延年”。第二,善于能解脱,即遇违乐之事,要善于自我解脱。《中国养生说辑览》中指出:“凡遇不如意事,试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凉,此降火最速之剂”。第三,近喜远恶,即近所喜之物,远所恶之事。以上几点,尽管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都易于感受,无论是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3、意志坚强
意志,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决断能力和一种心理状态,包括人的自控力、毅力等内容。《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说明意志具有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
现代生理学及心理的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容易受环境因素及个体差异的影响,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
4、性格开朗
性格开朗,即胸怀宽广,气量豁达,保持心理平和,情绪稳定,这是精神心理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良好状态,开朗的性格对人体的健康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老老恒言燕居》说:“谚曰:求人如求己。呼牛鸣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伤肝,于人何损,徒损乎己耳”。这便是教育人们养成开朗的性格,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调和情志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或“五志”。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祖国医学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内容详尽丰富。
(1)和喜怒喜:是乐观的外在表现,但喜也要适中。《素问调经论》说:“喜则气下”。《谁南子,原道训》亦说:“大喜坠阳”。这都说明了喜不可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魁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灵枢本科篇》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大怒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昏厥,不省人事,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实。大怒还能伤肝动血,影响人体健康,古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
如何制“怒”呢?古人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理”制情,即遇有可怒之事,首先当从养生的大道理上考虑,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使七情不致过激。二是以“耐”养生,即要有豁达的胸怀,高尚的涵养,遇事要能忍耐而不使伤身。除遵循以上的原则外,还可用下列方法以控制易激动易怒的情绪。①转移目标、②忘却自我、③让步、④吐露委屈、⑤想象未来、⑥避免纠纷。
(2)去忧悲忧、悲是对人体有害的一种情志,忧、悲既损神又伤气。古人云:“积忧不己,则魂神伤矣”。“愁忧者,气闭寒而不行”。可见忧、悲能加速人的衰老,所以应特别注意怡情悦志,杜绝忧悲。
(3)节思虑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在害。《素问》说:“思则气结”。思虑发于心,主于脾,过度思虑,则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思考问题方面应注意适度有节,做到”少思虑,以养其神“的目的。
(4)防惊恐遇事易惊善恐亦是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素问》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大惊卒恐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灵枢》说:“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避免惊恐的方法有二,一是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以培养一种坚强的意志,勇敢的性格,二是防止接触易导致惊恐的因素和环境。
6、调节生活
(1)言语谈笑古人认为,适当言语谈笑,以活跃生活气分、调畅精神,这对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是有益的,但古人也提出了言谈的禁忌:《论语》中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要方》又说:“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声,不悬则不可发声。行不得语,若欲语须住乃语,行语则令人失气,勿触冷开口大语为佳”。可见,前人特别强调寝卧、饮食、行走和触冷之时,不得言谈和大声言笑。从现代养生学来说也是合理的,因吃饭谈笑,会分散精力,或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削弱消化的功能,使人食欲减退,时间长便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睡觉时谈笑,会使中枢神经兴奋,影响入睡甚至失眠;行走时谈笑,会多耗散精力;触冷时大语,会损伤肺气。
(2)兴趣爱好无论古代或现代的养生学的研究,正当的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却病延年。生活中有益的爱好有许多,下列略举一二。
①诗词歌赋:读书、吟诗、歌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当的读、吟、唱,读一些积极、健康、有趣的书、诗、歌,有悦心怡情的作用。
②琴棋书画:琴棋书画是古人的颇为称许的兴趣爱好之一。古人认为:“棋可遣闲”,“琴可养生”,“幽窗邃室,观奕听琴,亦足以消昼”。现代研究证明,下棋、写字能使人延年益寿。有人在研究下棋对老人有四方面的益处,即精神寄托、养身怡性、锻炼思维、身心舒畅。但老人下棋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要计较输赢;二是切忌耗神过度,要适可而止;三是棋应与适当的体育运动相结合。写字也是一种怡情悦性,有助于延年益寿的活动。
③花木鸟鱼:花木鸟鱼是供人们观赏的动植物。在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以及游览观赏之中,即可以运动筋骨气血,又能够调济精神、赏心悦目。
④郊外漫游;人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时常抽空效外漫游,既能运动肢体,又可欣赏自然美景。在漫游中,呼吸新鲜空气、清醒头脑,沐浴日光,流通气血,增进健康,年轻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老年人能延年益寿。
‘玖’ 处暑如何调神,处暑怎么调神,处暑调神常识
处暑还可以通过陶冶法和情志制约法来进行精神调节:
陶冶法
陶冶法是指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动静相参、情趣高雅的活动,来怡心养志,忘却不良情绪。如进行歌舞表演、下棋钓鱼、种植花草,旅游行走、赏乐听取,书法写生等,其中以音乐和书法绘画最为怡情。
陶冶法
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干扰和消除不良情绪对人的伤害,达到平衡情志的目的。主要包括抑情顺理、情志引导和情志相克三种方式。抑情顺理主要是指通过他人的语言开导和引导或者自己的理性思考达到理顺情理,用理智驾驭情感的效果;情志引导是指通过自身的修炼,如修身养性、静神冥想法来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心情;情志相克指的是用一种情绪来克制另外一种情绪,以情胜情。例如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
情志制约法
尽管自古以来多悲秋,但对个体而言,保持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节也可让悲秋不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