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1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如下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2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
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㈡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㈢ 请问:语文中有哪些修饰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㈣ 语文中有哪些修饰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㈤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就是用跟A事物存在某种相似之处的 B事物来说明A事物的某些特点,显得生动形象或者通俗易懂。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思想等。
3、排比: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
4、夸张:为了达到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点、作用等进行过分夸大或缩小,起到一个突出作用。
5、反问:就是反过来对提问的人发问,使表达的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
6、设问:也就是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7、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以上七种是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此外,还有借代、对偶、反复、顶针、引用、通感、双关、互文等不常用的修辞手法。
㈥ 语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
㈦ 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㈧ 语文中有哪些修饰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象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了旧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的数量来计算呢?
㈨ 语文有哪几种修辞手法
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我们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收藏、学习!
比 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拟 人
1、定义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
(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排 比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
(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4)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
(5)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夸 张
1、定义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三个要素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3、典型例句
(1)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5)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借 代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令人捧腹。
对 偶
1、定义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达效果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3、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