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壤样品的采取有哪些方法
(1)采样时间:一般认为,在果园果品采摘后至第一次施肥前采集土壤样品,即采样时间以秋季为佳。也有学者认为,在果树开花前的1~2个月均可采样。由于春季采样留给化学分析的时间有限,因此,建议最好在秋季采样。
(2)采样方法: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果树树龄的不同确定果园土壤的采样方法。
对于定植前或刚栽植的幼树,土壤化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肥力的基本性状,为果园土壤长期管理提供依据。由于这时土壤受果树生长和不均匀施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土壤肥力相对一致。这时采集土壤样品时,可以参照农田土壤采样方法进行。在田间按分对角线、棋盘式或蛇形等方法采集多点混合样。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取样工具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若选用小铁铲取土,应先挖成一与铲一样宽、与耕作层或取样要求深度相同深的土坑,将土坑一面铲成垂直面,然后从垂直一面铲取1~2厘米厚的土样。
将各点采集的土样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土壤样品往往太多,尚需采用“四分法”去掉多余的土样。具体方法为将混合的土壤摊成圆形,中间划十字分成四份,然后对角线去掉两份,若样品还多,将样品再混合均匀,再反复进行四分法,直至样品最终重量要求0.5~1千克左右为止。每个混合样的样点数量,应根据地形地貌、肥力均衡性和采样地块的大小而定。地形地貌较复杂要多采些,肥力差异较大的地块相应要比肥力均匀的田块要多一些,田块大的要比田块小的多。一般地块面积小于10亩,取5~10个点;10~40亩,取10~15个点;大于40亩取15个点以上。
对于成龄果树,土壤化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以指导果园施肥。因此,采样位置应考虑根系的分布范围和果树施肥的不均匀性。采样应遵循随机、多点、覆盖整个果园的原则。对土壤类型相对一致的果园,可采用X或S形方法,在测定果园选择不少于5~6个果树,在每个果树树冠投影边缘线30厘米左右的范围(因这一区域是吸收根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采4个样;为真实地反映果园土壤的养分供应现状,建议采样点应避过当年和先一年的施肥沟。同一果园的不同样点充分混合,组成混合样,混合方法同上。采样可用土钻或铁锨,深度一般为0~20厘米或0~30厘米。同一果园,若土壤类型和果树树龄等差异较大,建议应分区采样。采样时应将果园土壤表层未分解的有机物、杂草等清除后,再开始采样。
考虑到果园多采用局部施肥方法,且一些果园行间可能套种农作物,施肥量会不同于果树,有学者建议,分区域分别采集混合土壤样品。
生产中常常发现,一些果树生长异常,若怀疑是土壤因素引起,可采集土壤样品。这时采集土壤时,应准确区别健壮树和异常树,分别选5~6株,采集根际及其下层土壤样品;各样点土壤不要混合,送专业实验室分别进行测定。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以2摩尔/升KCl提取的无机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果园土壤氮素营养诊断指标。这时采样的深度一般在0~60厘米或0~100厘米的范围内,按每20厘米一层采集土壤样品。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一张。标签内容包括编号、采样地点、采样深度、地块位置、农户、采样时间、采样人等。
在采样的同时,应进行果园生产及土壤施肥等相关内容的调查,以为正确地作出施肥决策提供参考。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果园土壤类型、果园面积、建园时间、栽植密度、主栽品种、果树长势、果树产量,近年来的施肥状况(包括施肥种类、数量、时期等),是否有缺素等。
⑵ 生态学中土壤取样方法求助
土壤采样的具体方法步骤:
1.布点:按照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品种分布,按土壤肥力高、中、低分别采样。一般150-300亩(不同地区可根据情况确定)采取一个耕层混合样,每个示范村的主要农作土种至少采集3-4个混合农化土样。采样点以锯齿型或蛇型分布,要做到尽量均匀和随机。应用土壤底图确定采样地块和采样点,并在图上标出,确定调查采样路线和方案。
2.采样部位和深度:根据耕层厚度,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取样深度0-20厘米。
3.采样季节和时间: 骨干农化土样采集地点及时间,尽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所代表的土壤区域一致,以便比较土壤养分前后的变化。土样采集时间也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采集时间一致。如无法查知第二次土壤普查采集时间的,则统一在秋收后冬播施肥前采集。
4.采样方法、数量:农化土样采用多点混合土样采集方法,每个混合农化土样由20个样点组成。样点分布范围不少于3亩(各地可根据情况确定)。每个点的取土深度及重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和下层的比例也要相同。采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至规定的深度。采样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器具。样品处理、储存等过程不要接触金属器具和橡胶制品,以防污染。
每个混合样品一般取1kg左右,如果采集样品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
5.样品编号和档案纪录:做好采样记录:土样编号、采样地点及经纬度、土壤名称、采样深度、前茬作物及产量、采样日期、采样人等。
⑶ 土壤样品是怎样采集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分析结果和评价影响很大,采样时的误差往往比分析的测定误差更大。因而,必须严格采集,保证土样具有代表性,能正确真实地反映原采样地块的土壤情况。土样采集的时间、地点、层次、方法、数量等都由土样分析的目的来决定。
1.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采样前必须了解采样地区的自然条件(母质、地形、植被、水文、气候等),土壤特征(土壤类型、层次特征、分布)及农业生产物特性(土地利用、作物生长、产量、水利、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等),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的历史与现状等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布设采样点,同时挑选一定面积的对照地块。
2.采样点的选择 由于土壤本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不无均匀性,需要在同一采样地点作多点采样,再混合均匀。当采样地点的面积不大(1000m2---2000m2以内)时,可在不同方位上选择5---10个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样点的分布不能太集中,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3.采样深度 一般性地了解土壤受污染情况,采取深度约15cm的耕层土壤和耕层以下(15---30)cm的土样。如果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在每个采样点上,按层垂直向下切取土壤。每个点取厚约1cm的土壤,且在每个点上所取的土量要基本相等,采样完毕后将各点的土样混合均匀即可。如要测定重金属,则应将和金属采样器接触部分剥去。
4.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视测定的目的而定。若为了了解土壤污染情况,则可随时采集土样测定;若为了了解在该田块上生长的植物污染状况,则可在植物收获季节同是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
5.土样数量 一般要求采样1kg左右。由于土壤样品不均匀需多点采样而取土量较大时,应反复以四分法缩分至所需量。
6、注意事项
(1) 采样点不能选在田边、路边和粪堆边。
(2)经最后缩分所得的土样应装入塑料袋中,同是备好记有采样地点、日期、样品情况、采样人等项目的标签。
⑷ 土壤有哪几种混合采集方法
1、对角线采样法:适宜于污水灌溉地块,在对角线各等分中央点采样.
2、梅花形采样法:适宜于面积不大、地形平坦、土壤均匀的地块.
3、棋盘式采样法:适宜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基本完整、土壤不太均匀的地块.
4、蛇形采样法:适应于面积较小地形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须取采样点较多的地块.深度视采样目的而定,一般采耕层0-20cm.取混合样1-2kg.如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土壤弃去.将所采土样装入布袋或聚乙烯塑料袋,内外均应附标签,标明采样编号、名称、采样深度、采样地点、日期、采集人.
5、用作化学分析(除重金属分析)的土壤样品可用土钻采样.
用作容量测定的土壤样品,应用环刀法采样.
⑸ 土壤类型有哪些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一、砂质土
粗粒土是指大于0.1毫米颗粒含量较多的土,可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
砂类土,又称砂质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而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砂质土根据粒组含量不同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二、黏质土
黏质土是土壤的一种,有保水性能好等特点,
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的一种土壤。
三、壤土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
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5)土壤类型有哪些及其特点采样方法扩展阅读
土形成因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1、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2、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⑹ 我国土壤的类型及特征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1、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2、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3、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6)土壤类型有哪些及其特点采样方法扩展阅读: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
1、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2、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⑺ 土壤采样的具体方法步骤
土壤采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布点:需要按照土壤类型以及作物种植品种分布,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分别取样。采样点以锯齿型或蛇型分布,要做到尽量均匀和随机。
⑻ 土壤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特点,分布
我国主要有15种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1、砖红壤
区域: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
特点: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
区域: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
特点: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黄壤
区域: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特点: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
区域: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特点: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5、棕壤
区域: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特点: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6、暗棕壤
区域: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特点: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7、寒棕壤(漂灰土)
区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特点: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8、褐土
区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特点: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9、黑钙土
区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特点: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10、栗钙土
区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特点: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11、棕钙土
区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特点: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12、黑垆土
区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特点: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
13、荒漠土
区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特点: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14、高山草甸
区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特点: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15、高山漠土
区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特点: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⑼ 土壤类型有哪些,及其特点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粗粒土是指大于0.1毫米颗粒含量较多的土,可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它的特点有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黏质土是土壤的一种,有保水性能好等特点。它的特点有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它的特点有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⑽ 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哪几种
1、对角线采样法:适宜于污水灌溉地块,在对角线各等分中央点采样。
2、梅花形采样法:适宜于面积不大、地形平坦、土壤均匀的地块。
3、棋盘式采样法:适宜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基本完整、土壤不太均匀的地块。
4、蛇形采样法:适应于面积较小地形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须取采样点较多的地块。深度视采样目的而定,一般采耕层0-20cm。取混合样1-2kg。如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土壤弃去。将所采土样装入布袋或聚乙烯塑料袋,内外均应附标签,标明采样编号、名称、采样深度、采样地点、日期、采集人。
5、用作化学分析(除重金属分析)的土壤样品可用土钻采样。
用作容量测定的土壤样品,应用环刀法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