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加法运算律的五个方法
使用用加法运算律的方法,首先需了解具体的解答方法,这样才可以进行运用更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因此,详细的信息如下:
首先熟悉加法的概念。拿出一把小黄豆(或其它小物体)。将一些黄豆放在一边形成一堆,然后从1开始数这一堆黄豆有多少个(从1、2、3数到最后一个黄豆)。
数到最后一个黄豆的数字就是这一堆黄豆的总数。在纸上记录黄豆总数的数字。然后再数另一堆有多少个黄豆。此时,将两堆黄豆放在一起。这一大堆黄豆有多少个呢?你可以再从1开始数豆子。最后就会发现混合后豆子的总数就是之前两堆豆子的数量相加的和。这就是加法运算。
例如,第一堆有5个豆子,第二堆有3个豆子。当你将两堆豆子混在一起再进行计数时,发现总共有8个豆子。这就是5 + 3等于8。
2
学习“数对”。由于大多数人都习惯以10为单位计数,所以熟记和为10的一对数可以让加法更简单。掌握那些两数和为10的数对。例如:1+9,2+8,3+7,4+6,5+5。
3
尽可能地将数字配对组成“数对”。尽可能地将数字和数字配对,使之和为十的倍数。
让我们以下列数字为例:2,16,9,3,5,18。你可以将2和18配对相加得到20。由于4和6相加正好是10,那么从5取出4来和16相加得到20,。然后将剩余的1和9相加得到10。
4
将额外部分数字相加。凑完整十数之后,再加上余下的数字,用笔算或心算将其相加即可。
在之前的例子中,将数对相加后得到50,只剩下3这个数字。这就非常简单了。你可以在脑海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将50和3相加即可得到结果。
5
仔细检查你的运算结果。只要有时间,你最好每次都用其它方法来复检你的运算结果以保证运算正确。
方法
2
大数目相加运算
1
学习数位的概念。当你书写数字时,每个数字的位置都有其特定的名字或类型。掌握数位的概念可以帮助你正确地排列数字及运算。例如:
在2中,数字2本身位于个位数位置。
在数字20中,2位于十位数的位置。
在数字200中,2位于百位数的位置。
所以,在数字365中,5位于个位数位置,6位于十位数位置,3位于百位数位置。
2
排列数字。在计算加法运算时,先将数字按位数从多到少来从上向下地排列数字。排列数字是为了让数字的每个相同的数位进行对齐。如果一个数字没有高位数,那么就在其左侧空出一个数位。例如,如果你想要计算16、4和342相加的结果,你应该这样写下三个数字:
将第一列数字相加。从右边开始,将最右侧的一列数字相加。将相加得到的结果写在这一列的下方位置。按照该法将其它列数字相加并写下结果。
在我们上面的例子中。当我们将右侧的2、6和4相加时,得到12。然后将12中的2写在最右栏的下方。
4
向前一个数位进位。如果个位数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在十位数上有数字,那么在左侧一栏的顶部写下十位上的数字。
在本例中,个位数相加得到12,我们将其中的1写在中间一栏的顶部。即342中4的上方。
5
计算下一栏。计算完个位数一栏,我们需要计算左侧十位上数字之和,这也包括进位的数字。然后将计算结果写在中间栏的下方。
在本例中,我们将12中的1、342中的4和16中的1相加得到6。
6
得到最后的和。从右向左,按上述方法将每一栏的数字相加,直到所有位数计算完毕。那么写在底部的数字就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在本例中,三数之和是362。
方法
3
小数的加法运算
1
将小数进行排列。当一个数字带有小数点时(例如:24.5),那么你在计算小数相加时要格外仔细才行。主要的窍门就是根据小数点的位置排列所有数字。数字的小数点对齐,自成一列。[1]例如:
2
排列没有小数点的数字。如果其中一个加数没有小数点,那么在其右侧补一位小数点后的0来对齐数字。
在上述例子中,由于15后面没有0,所以在15后加一个小数点和0,使得数字的列一目了然。
3
按照正常的计算规则来相加。当你将数字正确地排列起来后,你就将每个数位上数字相加来求和即可。
4
分数的加法运算
1
将各个分数的分母化为相同的分母。分母是分数式横线下方的数字。在计算分数相加时,你需要将分母化成相同的数字,然后将分子相加。你可以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字来转化分数,知道所有分数的分母大小相同。例如,我们想要计算1/8和3/4的和:
首先需要将两者的分母化成一样的。那么如何将4化成8呢?方法就是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
将分数3/4的3和4都乘以2得到6/8。
2
将分子相加。分子是分数式横线上方的数字。现在我们有分数1/8和6/8,我们将1和6相加得到7。
3
得到和。将分子相加的和放在分母的上方,分母保持不变,得到最终的结果。在本例中,最后的结果是7/8。
4
化简分数。你也许希望简化分数来方便阅读。你可以用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其相同的因数来化简分数。在本例中,我们不需要化简。因为它已经是最简形式了。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像3/6这样的结果,那么你需要将其进行化简。
当我们发现分子分母可以同时除以一个小数字时,我们就可以将分数化简。在本例中,我们用两者都除以3来化简,得到结果1/2。
方法
5
1
凑数计算。如果你只计算几个数字的和,并且这些数字中没有恰巧可以凑成整10数的,那么你可以通过加上或者减去一个数来简化计算。比如, 19 + 30,相比之下20 + 30是不是更好计算呢? 所以,先给19加1,然后再计算结果,最后再从结果中减去1,即:19 + 1 + 30 = 50,50 - 1 = 49。
2
分组。和上面讨论的“数对”类似,将所有的数字分组,让每组的和为5或10(或者50、100、500、1000等等)。然后再求各组的和,这样计算就简便了。
比如,7+1+2=10和2+3=5,所以1+2+2+3+7的结果就是15。
3
分部计算。将数字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然后分别求和。比如,先计算40+30+10,再计算2+5+7,这样计算会比直接计算42+35+17简单。
4
利用数字的形状。如果你想快速心算,那么分组的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你。你可以利用数字的形状计算加法,而不是靠数手指。这个方法最适合用于几个数字求和的情况。比如:
数字2和数字3都有两个终点。
数字4和5都有各自的终点数和部分数,其中5上的圆弧看作是一个部分。
像6、7、8、9这样的数字就不那么明显了。 6和9的弧线可以看作为3个点(上、中、下),数两遍就是6,数三遍就是9。数字8中的每个圆的一半都记为1(一共4条),数两遍就是8。数字7上方的短线可以认为有3个点,余下的部分有4个点。
小提示
如果加法运算比较复杂有难度(例如计算22+47的和),那么你需要学习更多高级的加法计算方法。
如果加法运算非常简单,比如计算10以下的运算(如2+5)时,你可以不用笔算,用手指计数即可。
当儿童掌握了这个技巧之后,你可以教他们不从数字1开始数,而是从第一个数字开始数。比如8+2,准备两个标记,然后从8开头的数列开始数两次,得到10。这个方法适用于数字的和大于10的情况,当然小于等于10也可以用。
2. 七条运算律分别是什么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乘法交换律:a×b=b×a;
3、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分配律:a×(b+c)=a×b+a×c;
6、左分配律:cx(a+b) = (cxa)+(cxb);
7、右分配律:(a+b)xc = (axc)+(bxc)。
在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在从左往右计算的顺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例如:
字母: a+b=b+a a+c=c+a
数字: 1+2=2+1 16+30=30+16
(2)运算律的方法怎么扩展阅读:
交换律是二元运算的一个性质,意指在一个包含有二个以上的可交换运算子的表示式,只要算子没有改变,其运算的顺序就不会对运算出来的值有影响。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其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计算顺序:
(1)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要是有乘方,最先算乘方。
(6)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内的数 ,括号从小到大,如有乘方先算乘方,然后从高级到低级。
在只有乘法的算式计算中,一般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 简便方法的运算定律
小学里就学过的简便方法的运算定律有: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4. 乘法运算律有哪些
乘法的运算定律,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一、定义:乘法运算定律,也叫乘法的性质,有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部分乘法题计算简便。
1、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
则称: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主要公式为a×b×c=a×(b×c), ,它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 。在日常生活中乘法结合律运用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在一些较复杂的运算中起到简便的作用。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和不变。字母表达是:a×(b+c) =a×b+a×c
①、变式一:a×(b-c) =a×b-a×c
②、变式二:a×b+a=a×(b+1)
5. 运算律用简便方法技巧
一、加法:
378+527+23(加法结合律的正运算,让后两个数相加凑成整百数)
576+(24+187)(加法运算率的逆运算,让前两个数相加凑成整百数)
167+289+33(加法交换律,让后两个数交换后再运用结合律与第一个数相加凑成整百数)
567+(187+24)(先去括号,再交换,最后结合)
58+392+42+61(先交换,再结合)
546+201(先把201分成200+1的和,再利用加法结合律)
546+199(先把199分成200-1的差,再去括号)
二、减法
559-145-255(减法的性质,减去两个数的和)
487-(187+126) (减法性质的逆运算,连续减去这两个数,487和187尾数相同,先减去187)
442-103-142(442和142尾数相同,要先减去142,所以两个减数交换位置)
8755-(2187+755)先用减法性质的逆运算,再交换。
546-201先把201拆分成(200+1),再用546-(200+1),利用减法的性质等于546-200-1。
546-199先把199拆分成(200-1),再用546-(200-1),利用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就等于546-200+1。
综合:
487-(187-126)利用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的规律,等于487-187+126。
487+126-187利用交换律,后两数交换,交换时要带着符号搬家。
547+358+342-347先交换再结合,交换时要带着符号搬家两两组合。
85-17+15-33先交换再结合,交换时要带着符号搬家两两组合。
三、乘法
457×2×5利用乘法结合律的正运算,让后两个数相乘凑成整百数。
125×(80×7)利用乘法结合律的逆运算,让前两个数相乘凑成整百数。
125×7×80利用乘法交换律,先交换再125和80相乘凑成整千数。
125×(30×8)利用乘法结合律的逆运算去掉括号,再利用交换律让125和8相乘凑成整千数。
125×(80+8)利用乘法分配律,让125分别与80和8相乘再相加。
125×(80-8)利用乘法分配律,让125分别与80和8相乘再相减。
38×62+38×38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先把共同的因数38提取出来,再把剩下的62和38相加。
65×99+65先把65写成65×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把共同的因数65提取出来,再把剩下的99和1相加。
65×101-65先把65写成65×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把共同的因数65提取出来,再把剩下的101和1相减。
38×101先把101拆分成(10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38分别与100和1相乘再相加。
38×99先把99拆分成(10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38分别与100和1相乘再相减。
125×32×25先把32拆分成(4×8),再利用乘法结合律,让125与8相乘25和4相乘,再把两积相乘。
125×88先把88拆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125分别与80和8相乘再相加。
还可以先把88拆分成(11×8),再利用乘法结合律,让125与8相乘,再把积与11相乘。
综合:
79×25+22×25-25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先把共同的因数25提取出来,再把剩下的79、22和25相加减。
67×21+18×21+15×21 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先把共同的因数21提取出来,再把剩下的67、18和15相加。
125×15×8×4利用乘法结合律,让125与8相乘15和4相乘,再把两积相乘。
四、除法
3500÷25÷4利用除法的性质,除以两个数的积。
3500÷(35×25)利用除法性质的逆运算,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3500÷(25×35)先利用除法性质的逆运算,连续除以这两个数,再把两个除数交换。
800÷16先把16拆分成(8×2),再利用除法的性质,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3500÷25÷35把两个除数交换位置再除。
综合:
150×24÷50把后两数交换,交换时要带着符号搬家。
6. 运算律有哪些
运算律有: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左分配律、右分配律。运算律是通过对一些等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运算规律。
运算律既是重要的数学规律,也是数学运算固有的性质。包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等等。运算定义和运算律是探索相关计算方法的依据。完成运算、得出结果的方法、程序或途径,通常叫做运算方法或计算方法。
交换律
交换律是被普遍使用的一个数学名词,指能改变某物的顺序而不改变其最终结果。交换律是大多数数学分支中的基本性质,而且许多的数学证明都需要依靠交换律。即给定集合S上的二元计算,如果对S中的任意a,b满足a+b = b+a,则称满足交换律。
例如,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乘法都满足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xb=bxa。另外,在集合运算中,集合的交、并、对称差等运算都满足交换律。
7. 运算律八种
运算律只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交换律
交换律是被普遍使用的一个数学名词,指能改变某物的顺序而不改变其最终结果。交换律是大多数数学分支中的基本性质,而且许多的数学证明都需要依靠交换律。即给定集合S上的二元计算,如果对S中的任意a,b满足a+b = b+a,则称满足交换律。
结合律
结合律是指给定一个集合S上的二元运算,如果对于S中的任意a,b,c。有加法结合律a+b+c=(a+b)+c=a+(b+c)或乘法结合率ax(bxc) = (axb)xc,则称其运算满足结合律。
分配律
给定集合S上的两个二元运算x和+,若对任意S中的a,b,c有cx(a+b) = (cxa)+(cxb) ,则称运算x对运算+满足左分配律。若对任意S中的a,b,c有(a+b)xc = (axc)+(bxc), 则称运算x对运算+满足右分配律。
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运算律,不仅具有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价值,而且具有隐性的过程与方法价值。从显性的方面看,运算律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知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运算能力。
从隐性的方面看,通过运算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丰富和加深对运算本身的理解,感受抽象、推理、模型等基本数学思想,同时也能获得一些对心智成长十分有益的感悟。
8. 加减乘除的运算律
加减乘除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运算顺序为先乘除,再加减。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计算机加减乘除运算原理
加减法原理:原码,反码,补码
机器数:数值在计算机中的真实存储;如[+2]为[00000010],[-2]为 [10000010] ;其最高位称为符号位,0代表正数,1代表负数。
机器数的真数:机器数的真正数值,如[+2]为[0000010],[-2]为 [0000010] 等。
原码:符号位加真数的绝对值,用第一位表示符号, 其余位表示值。
反码:正数的反码是其本身;负数的反码是在其原码的基础上, 符号位不变,其余各个位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