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气颗粒物的研究方法
7.5.1.1 典型环境类型的选择
环境工作的任务是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治理。大气颗粒物主要由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因此必须对这两种来源的颗粒物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方能反映颗粒物污染的全貌特征。因而典型环境的选择,关系到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任务的成败。
以大气环境中颗粒汞污染研究为例,说明如下。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近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为的汞排放量越来越大,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沉降是汞由岩石圈进入其他圈层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通过在大气中的运移,汞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汞危害问题引起了国际环境、卫生界的极大关注。
我国对汞污染的研究更具紧迫性。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高达74.9%。而且我国煤炭中汞含量高于世界煤,尤其是西南地区的煤炭中汞含量较高。燃煤的大气汞排放因子为64.0%~78.2%,燃煤释放的汞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污染是严重的。可以预计的是,人为来源的颗粒汞排放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城市的工业区,如金属冶炼等。研究这些排放源对颗粒汞的影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我国南方地区(如贵州、湖南、四川)分布着世界级的汞矿群,含矿层及其相邻地层(厚达数千米)的汞含量远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存在着面积广大的高汞地球化学异常区,是颗粒汞的自然排放的主要来源,植被的破坏、矿山的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势必加重颗粒汞的自然排放。加重了环境汞的负荷。综合以上因素,将城市工业区和高汞地球化学异常区作为颗粒汞污染研究的典型环境类型,是适合的。
7.5.1.2 采样点的布置
在大气污染的监测现场,从非均匀气体体系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是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采样点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针对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环境类型,将监测现场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布置若干个采样点。当研究目的是反映研究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的一般规律时,应避开局部污染源的影响;而在进行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评价时,采样点的位置必须保证采集到这些污染源的样品。
采样过程中,同时系统收集所研究地区的气象、水文、植被和人口密度等资料。
采样点应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并考虑下垫面特征的地方。采样点四周视野开阔,无高大建筑物的阻挡,距烟囱的距离至少为其高度10倍以上,风场比较均匀。
点位确定之后应注意取样高度,取样高度一般为地面以上3~17 m,最好在5~10 m范围内。在屋顶采样时,高度至少高于屋顶1.5 m。
7.5.1.3 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采样有多种方法:重力沉降、离心分离、撞击、过滤、静电沉降、热沉降、超声凝聚等等。对于TSP、PM10和PM2.5样品,过滤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采样方法。降尘样品一般采用重力自然沉降方法。
过滤法就是使空气通过滤膜而达到大气颗粒物与气体相分离的目的。过滤效率是滤膜选择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要由颗粒的几何形态、成分和流速决定,一些常用的滤膜材料的优缺点如表7.5.1所示。
每种材料都含有少量与材料种类有关的杂质,当所作分析的目标元素含量与材料的空白水平量级接近时,滤膜杂质的含量决定了样品分析的检出限。滤膜材料的选择通常由取样参数和分析方法决定,滤膜在使用之前一般都要经过酸洗或者加热进行脱气处理。
当被研究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包含有挥发性强的或易受氧化的成分时,采样时间不宜太长。一旦采样完成,应立即密封保存,尽快称重和进行分析,否则易造成误差。
在采样过程中,由于滤膜易受潮,必须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的滤膜,以求得准确的大气颗粒物的质量。
采样时,应保留10%的滤膜作为本底空白。以便测定目标元素在滤膜中的背景值。
采用重力自然沉降方法采集降尘样品时,为防止风将已沉降的颗粒物吹掉,加入乙二醇水溶液可使采集器底部保持湿润,还可以防止冰冻、抑制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
表7.5.1 各种滤膜的特点
7.5.1.4 样品分析
样品分析的内容包括:
(1)成分分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特殊研究任务确定的有毒、有害元素等)
许多化学的、物理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研究。如比色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质子荧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电镜X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等。
(2)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矿物组成分析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方法。
(3)颗粒物的表面特征分析(采用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进行)
包括颗粒物的形态、颗粒物表面与人为污染有关的并具有生物毒作用的金属元素相对含量、这些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表面的分布特点、各种元素的检出频率等等。
其中,成分分析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大气颗粒物样品具有以下特征:
a.在大气中的浓度很小(mg/m3~μg/m3),其中所含的目标元素的浓度很低(103~10-3 ng/m3),要求选择灵敏度高、确度好的分析方法。
b.大气颗粒物中含有大量元素,其相互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为了鉴别污染物的来源、计算各个污染源的贡献率,需要进行多元素分析。
c.大气颗粒物中含有经高温灼烧过的碳质微粒,较难完全溶解,而且还含有部分易挥发的元素如Hg、As、Se等。因此,要求用不破坏样品的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测定其全量。
核物探中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由于其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不破坏样品同时测定四五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⑵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量方法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表1中。
表1 总悬浮物颗粒物采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市(县) __________________监测点 月、日 时间 采样温度(K) 采样气压(kPa) 采样器 编号 滤膜 编号 压差值(cm水柱) 流量(m/min) 备注 开始 结束 平均 Q2 Qn 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表2中。
表2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
_____________市(县) _________________监测点 日期 时间 滤膜
编号 流量Qn
(m3/min) 采样体积
(m3) 滤膜重量(g) 总悬浮颗
粒物浓度
(mg/m3) 采样前 采样后 样品重 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者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悬浮颗粒物(TSP,mg/m3)=W/(Qn·t)
式中:W——采样在滤膜上的总悬浮颗粒物质量(mg);
t——采样时间(min);
Qn ——标准状态下的采样流量(m3/min),按下式计算:
Qn= Q2[(T3/T2)·(P2/P3)]1/2(273×P3)÷(101.3×T3)
=Q2[(P2/T2)·(P3/T3)]1/2(273/101.3)
=2.69×Q2[(P2/T2)·(P3/T3)]1/2
式中:Q2——现场采样流量(m3/min);
P2——采样器现场校准时大气压力(kPa);
P3——采样时大气压力(kPa);
T2——采样器现场校准时空气温度(K);
T3——采样时的空气温度(K)。
若T3、P3与采样器校准时的T2、P2相近,可用T2、P2代之。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否则应检查称量环境是否符合要求,并重新称量该批样品滤膜。
2.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则表明应更换面板密封垫。
3.称量不带衬纸的聚氯乙烯滤膜时,在取放滤膜时,用金属镊子触一下天平盘,以消除静电的影响。
⑶ 空气中气体颗粒物的监测方法
这个几句话说不清,看你销售的是什么样的环保仪器,是科研用的还是民用的,是在线测量还是离线测量,是分析质量浓度、数浓度还是化学组分。给你推荐一本比较权威的书吧:
《气溶胶测量原理、技术及应用》,里面有相关内容,可以选择性看一下,各大图书馆应该都有。
⑷ 什么是大气颗粒物它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气溶胶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即大气颗粒物。
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方法见国标GB16157-1996。
⑸ 汽车尾气所排放出来的颗粒怎么测
汽车尾气会超标的时候尾气排放出的有很多的有毒气体还有就是一些微粒,有毒气体通常最长听到有的气体就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还有就是微粒。其中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尾气排放的过程中检测到微粒的一席而方法。
1、 全流稀释测量系统
稀释排气的空气经空气净化器化为洁净空气,然后进入稀释风道与汽车排气混合。洁净空气一方面起到冷却排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防止排气中水蒸气的凝聚。这样就使被测排气温度接近常温的状态,使微粒的扩散大致接近车辆行驶中在大气实际的扩散过程。在排气与稀释空气充分混合的地方取样测量气体成分及颗粒物含量。剩余混合气由吸气泵抽出排入环境。
2、分流稀释测量系统
全流稀释测量系统需要的稀释空气大(200m3/min左右),风道管径粗,吸气泵流量大,整个测量系统庞大
分流稀释风道系统则可以克服上述不足。首先采用取样管直接从发动机排气中取出部分排气进行稀释,然后再由稀释的排气测量微粒质量。如果由取样管发动机排气中取出的排气仅为排气体积流量的1/10~1/100,则在这种系统就变为小型风道稀释采样系统,近年来,一种称之为微型风道的稀释采样系统就已经研制成功,其取样比例为发动机排气量的1/1000~1/10000。
3、 颗粒物测量系统的组成
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的颗粒物测量系统,主要由冷却风扇、稀释风道、转鼓试验台、测功器、排气分析仪、分析计算室组成。取样装置均采用DLS-7200型,采用流量范围为35L/min~150L/min,过滤纸直径有47mm和70mm两种。由于大型载重车的形式功率大,因此其转鼓试验台中通常装有惯性飞轮,以模拟汽车行驶阻力。轿车和大型载重车的颗粒物测量系统的主要差别在稀释风道和转鼓试验台的差别。大型车的转鼓试验台采用直流电力测功机,可吸取的功率为370kW;而轿车转鼓测试台采用交流电力测功机,可吸收的功率仅为220kW。为了便于了解两种稀释风道的差别,给出了两种测量系统主要性能及结构参数。
4、 颗粒物的收集和称量
颗粒物采用初级过滤器和后备过滤器收集,每一个工况试验循环更换一次过滤器中的过滤纸。一般要求滤纸能将含有3ym标准粒子气体中的95%过滤出来。GB17691-2001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量限值及测量方法,中要求滤纸的材质采用碳氟化合物涂层的玻璃纤维滤纸或以碳氟化合物为基体的滤纸。滤纸的最小直径为47mm。大型发动机试验时颗粒物排出的量大,为减少采样管过滤器前后所产生的压差,也可以采用大直径的滤纸。
5、 颗粒数量的测量方法
欧盟制定的为力测试规范对内燃机排气微粒的测量方法提出了相应要求。由于内燃机排气PM中的SOF和硫酸盐等发挥性成分会凝缩产生新的颗粒物,并且,新产品颗粒物的数量与气体排出后的稀释条件密切相关。因此,PMP规定只测量固体微粒数量。
了解这些方面可以帮助以后对这方面的维修,了解的越多自然收获的也是越多,在治理汽车尾气的时候要对其很多方面都有所了解,因为汽车尾气的治理方面不是只有实际的操作而已,不知道一些理论也还是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的,就好像数据维修如果你不对那些设备首先在理论上有些了解,还是不会使用这套设备的。多学自有益。
⑹ 测定烟气中的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为什么
重量法
1.
原理
按等速原则从烟道中抽取一定量体积的含颗粒物烟气,通过已知重量的滤筒,烟气中的尘粒被捕集,根据滤筒在采样前后的重量差和采气体积,计算颗粒物排放浓度。
2.
仪器与工具
智能烟气采样仪、分析天平(感量0.1mg)
⑺ 环境监测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测定 重量法
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 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 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 孔口流量计:
3.2.1 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3.2.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
3.3 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3.4 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 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 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3.7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3.8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 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 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 天平:
3.11.1 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3.11.2 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 mg;再现性(标准差)≤0.2mg。
4 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 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4.2 流量校准步骤:
4.2.1 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的工作点上,按下述步骤进行:
采样器采样口的抽气速度W为0.3m/s。大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H(m3/min)为
QH=1.05 ……………………(1)
中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M(L/min)为
QM=60 000W ×A ………………………(2)
式中:A——采样器采样口截面积,m2。
将QH或QM计算值换算成标况下的流量QHN (m3/min)或QMN (L/min)
QHN=(QHPTN)/(TPN) ……………………………(3)
QMN=(QMPTN)/(TPN) ……………………………(4)
log10P=log10101.3—h18 400 ………………………………(5)
式中:T——测试现场月平均温度,K;
PN——标况压力,101.3kPa;
TN——标况温度,273K;
P——测试现场平均大气压,kPa;
h——测试现场海拔高度,m。
将式(6)中QN用QHN或QMN代入,求出修正项Y,再按式(7)计算△H(Pa)
Y=BQN+A …………………………………(6)
式中斜率B和截距A由孔口流量计的标定部门给出。
△H=(Y2pNT)/(PTN) ………………………………(7)
4.2.2 采样器工作点流量的校准:
打开采样头的采样盖,按正常采样位置,放一张干净的采样滤膜,将孔口流量计的接口与采样头密封连接。孔口流量计的取压口接好压差计。
接通电源,开启采样器,待工作正常后,调节采样器流量,使孔口流量计压差值达到式(7)计算的△H值。
校准流量时,要确保气路密封连接,流量校准后,如发现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或滤膜安装歪斜等情况,可能造成漏气,应重新进行校准。
校准合格的采样器,即可用于采样,不得再改动调节器状态。
5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测试
5.1 滤膜准备
5.1.1 每张滤膜均需用X光看片机进行检查,不得有针孔或任何缺陷。在选中的滤膜光滑表面的两个对角上打印编号。滤膜袋上打印同样编号备用。
5.1.2 将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h,平衡温度取15~30℃中任一点,记录下平衡温度与湿度。
5.1.3 在上述平衡条件下称量滤膜,大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1 mg,中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0.1 mg。记录下滤膜重量W0(g)。
5.1.4 称量好的滤膜平展地放在滤膜保存盒中,采样前不得将滤膜弯曲或折叠。
5.2 安放滤膜及采样
5.2.1 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的灰尘。
5.2.2 将已编号并称量过的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
拧紧,使不漏气。安好采样头顶盖,按照采样器使用说明,设置采样时间,即可启动采样。
5.2.3 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同的滤膜袋中。取滤膜时,如发现滤膜损坏,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滤膜安装歪斜(说明漏气),则本次采样作废,需重新采样。
5.3 尘膜的平衡及称量
5.3.1 尘膜在恒温恒湿箱中,与干净滤膜平衡条件相同的温度、湿度,平衡24h。
5.3,2 在上述平衡条件下称量滤膜,大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1 mg,中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0.1mg。记录下滤膜重量W1(g)。滤膜增重,大流量滤膜不小于100mg,中流量滤膜不小于10mg。
5.4 计算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μg/m3)=K×(W1-W0)/QN×t ……………………………(8)
式中:t——累积采样时间,min;
QN——采样器平均抽气流量,即式(3)或式(4)QHN或QMN的计算值;
K——常数,大流量采样器K=1×106;中流量采样器K=1×109。
6测试方法的再现性
当两台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安放位置相距不大于4m、不少于2m时,同时采样测定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相对偏差不大于15%。
⑻ 颗粒物的浓度测定
在标准状态下(即压力760毫米汞柱,温度为273K)气体每单位体积含尘重量(微克或毫克)数称为含尘浓度。测定方法主要有:
重量法
又叫重量浓度法,采用过滤器或其他分离器收集粉尘并称重的方法,是测定含尘量的可靠方法。过滤器可用滤纸、聚苯乙烯的微滤膜等。有多种测定仪器,如静电降尘重量分析仪可测出低达每标准立方米含尘10微克的浓度。若将已知有效表面积的集尘装置放在露天的适当位置,收集足够量的尘粒进行称重,可测定降尘量。
光散射法
激光粉尘仪具有新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内置滤膜在线采样器,仪器在连续监测粉尘浓度的同时,可收集到颗粒物,以便对其成份进行分析,并求出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可直读粉尘质量浓度(mg/m3),具有PM10、PM5、PM2.5、PM1.0及TSP切割器供选择。仪器采用了强力抽气泵,使其更适合需配备较长采样管的中央空调排气口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检测,和对可吸入尘PM2.5进行监测。
仪器符合工业企业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2-2002)标准、卫生部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法-光散射法》标准、劳动部LD98-1996《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光散射式测定法》标准以及铁道部TB/T2323-92《铁路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相对质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转换方法》等行业标准以及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 225号文件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浓度规格表比较法
应用较广泛的是M.R.林格曼提出的林格曼煤烟浓度表(见表)。该表是在长14厘米、宽20厘米的各张白纸上描出宽度分别为1.0、2.3、3.7、5.5、10.0毫米的方格黑线图,使矩形白纸板内黑色部分所占的面积大致为 0、20、40、60、80、100%,以此把烟尘浓度区别为6级,分别称为0、1、2、3、4、5度。在标准状态下,1度烟尘浓度相当于0.25克/立方米,2度相当于 0.7克/立方米,3度相当于1.2克/立方米,4度约为2.3克/立方米,5度约为4~5克/立方米。在使用时,将浓度表竖立在与观测者眼睛大致相同的高度上,然后在离开纸板16米、离烟囱40米的地方注视此纸板,与离烟囱口30~45厘米处的烟尘浓度作比较。观测时,观测者应与烟气流向成直角,不可面向太阳光线,烟囱出口的背景上不要有建筑物、山等障碍物。除林格曼煤烟浓度表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浓度表和进行浓度比较的测定仪器,如望远镜式煤烟浓度测定仪和烟尘透视筒等。浓度规格表比较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易产生误差。
光度测定法
用一定强度的光线通过受测气体,或用水洗涤一定量的受测气体,使气体中的尘粒进入水中,然后用一定强度的光线通过含尘水,气体或水中的尘粒就对光线产生反射和散射现象,用光电器件测定透射光或散射光的强度,并与标准的光度比较,即可换算成含尘浓度。
粒子计算法
将已知空气体积中的粉尘沉降在一透明表面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数出尘粒数目,测量结果用每立方厘米内的粒子数表示,必要时可换算成含尘浓度,其换算的近似值为:每立方厘米有500个尘粒,相当于在标准状态下含尘浓度每立方米约2毫克,2000个尘粒约为每立方米10毫克,20000个尘粒约为每立方米100毫克。⑤间接测量法:含尘气流以湍流状态通过测量管,由于粉尘粒子和管内壁之间的摩擦而使尘粒带电,测量电流量,即可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出含尘浓度。此外,用热电偶测定尘粒吸收特定光源的辐射热,可间接测出含尘浓度。在离子化室内,测出空气中尘粒对离子流的衰减。此法也可算出含尘浓度。测定下限可到每立方厘米 200个尘粒。
⑼ 颗粒物检测标准
法律分析:采用先进的空气采样技术,持续、可靠地监测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测定关键的监管参数,包括环境空气中存在的 PM-10 和 PM-2.5 的质量浓度。利用我们的当下前沿技术之一,测定质量浓度:锥形元件振荡微天平 (TEOM)、β 射线衰减法和光散射浊度测定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