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较为简便的评价选优方法为

较为简便的评价选优方法为

发布时间:2022-07-20 15:23:51

1. 如何进行政策的评估与择优

(1)首先关注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论证。
拓展资料
政策评估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从而调整、修正政策和制定新的政策。
政策评估指由各种组织或个人针对一项政策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各种评价,包括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执行的评估、政策结果的评估。
政策评估的两个层面:
事实层面:评估的目的是向人们说明一些事实,不涉及价值冲突。比如,政策结果是什么?政策目标是否达到?该政策是否是该结果的原因?政策的成本有哪些?是否有效率?等等。
价值层面:以特定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政策的影响,比如,公平性。但不同利益主体对这些价值标准的定义可能会存在差异。
政策评估的具体步骤?
1)计划与准备1.建立评估机构2.挑选评估人员3.确定评估对象4.制定评估方案(描述评估对象、阐述评估目的、建立评估标旺、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目标)5.落实评估条件
2)组织与实施。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从具体实施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与报告。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撰写评估报告,可以以规范的书面形式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评估报告作为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对政策的延续、调整或终结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内容除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和价值分析外,还应包括政策建议,以及对评估过程、应用方法和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必要说明。

2. 企业价值评估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三大类。

1、收益法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至某特定日期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原理中的贴现理论,即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

收益法的主要方法包括贴现现金流量法(DCF)、内部收益率法(IRR)、CAPM模型和EVA估价法等。

收益法着眼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收益法关注企业的盈利潜力,考虑未来收入的时间价值,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方法,因此对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并具有稳定持久收益的企业较适合采用收益法。

优点:它可以充分考虑资产的各种贬值因素,并且,由于是用未来收益来衡量资产的价值,其结果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

缺点:大多数设备因为所预测的现金流量是由包括房屋、机器设备在内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土地、无形资产等整体资产带来的,很难量化到单台机器设备上。预测未来收益和确定折现率的主观因素较大,两者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成本法是在目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从而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理论基础在于任何一个理性人对某项资产的支付价格将不会高于重置或者购买相同用途替代品的价格。主要方法为重置成本(成本加和)法。

成本法则是切实考虑企业现有资产负债,是对企业目前价值的真实评估,所以在涉及一个仅进行投资或仅拥有不动产的控股企业,以及所评估的企业的评估前提为非持续经营时,适宜用成本法进行评估。

优点:将企业的各项资产逐一进行评估然后加和得出企业价值,简便易行。

缺点:

一是模糊了单项资产与整体资产的区别。凡是整体性资产都具有综合获利能力,整体资产是由单项资产构成的,但却不是单项资产的简单加总。

企业中的各类单项资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产以及规范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和法显然无法反映组织这些单项资产的人力资产及企业组织的价值。

因此,采用成本法确定企业评估值,仅仅包含了有形资产和可确指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体现作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

二是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评估的评价功能。企业价值本来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收益能力的预测来进行评价。

而成本法只是从资产购建的角度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没有考虑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企业的原始投资额相同,则无论其效益好坏,评估值都将趋向一致。这个结果是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

3、市场法是将评估对象与可参考企业或者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对比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其应用前提是假设在一个完全市场上相似的资产一定会有相似的价格。市场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参考企业比较法、并购案例比较法和市盈率法。

市场法区别于收益法和成本法,将评估重点从企业本身转移至行业,完成了评估方法由内及外的转变。市场法较之其他两种方法更为简便和易于理解。其本质在于寻求合适标杆进行横向比较,在目标企业属于发展潜力型同时未来收益又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市场法的应用优势凸显。

优点是可比企业确定后价值量较易量化确定。

缺点:在产权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交易案例难以收集的情况下,存在着可比企业选择上的难度,即便选择了非常相似的企业,由于市场的多样性,其发展的背景、内在质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这种方法缺少实质的理论基础作支撑,这就是运用市场法确定目标企业最终评估值局限性所在。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计算技术对其他两种方法起补充作用。

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1、从并购程序看,一般分为目标选择与评估、准备计划、分开或协议并购实施三个阶段,其中目标选择与评估是并购活动的首要基本环节,而目标评估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评估,这是决定并购活动是否可行的先决条件。

2、从并购动机上看,并购企业一般是为获得管理、经营、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实现战略目标等,但在理论上只要价格合理,交易是可以成交的,因此双方对标的的价值评估是决定是否成交的基础,也是谈判的焦点。

3、从投资者角度看,要并购企业交易价值有利于己方,但由于双方投资者信息掌握不充分,或者主观认识上存在偏差。

因此,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对并购企业自身、目标企业及并购后的联合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对并购决策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评价决策方法有哪些

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决策方法。
①确定性情况:每一个方案引起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结局。当方案个数较少时可以用穷举法,当方案个数较多时可以用一般最优化方法。
②随机性情况:也称风险性情况,即由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一个,但各种结局以一定的概率发生。通常在能用某种估算概率的方法时,就可使用随机性决策,例如决策树的方法。
③不确定性情况: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某一个结局,但各种结局的发生概率未知。这时可使用不确定型决策,例如拉普拉斯准则、乐观准则、悲观准则、遗憾准则等来取舍方案。
④多目标情况:由一个方案同时引起多个结局,它们分别属于不同属性或所追求的不同目标。这时一般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例如化多为少的方法、分层序列法、直接找所有非劣解的方法等。
⑤多人决策情况:在同一个方案内有多个决策者,他们的利益不同,对方案结局的评价也不同。这时采用对策论、冲突分析、群决策等方法。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还有对结局评价等有模糊性时采用的模糊决策方法和决策分析阶段序贯进行时所采用的序贯决策方法等。

不同决策分析的区别
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这类决策问题与确定型决策只在第一点特征上有所区别:
风险型情况下,未来可能状态不只一种,究竟出现哪种状态,不能事先肯定,只知道各种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概率、频率、比例或权等)。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
期望值法是根据各可行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的大小,决定各方案的取舍。
决策树法有利于决策人员使决策问题形象比,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及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同时还可以随时补充和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
如果不只有一个状态,各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又不确知,便称为不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有:
a.乐观准则。比较乐观的决策者愿意争取一切机会获得最好结果。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
b.悲观准则。比较悲观的决策者总是小心谨慎,从最坏结果着想。决策步骤是先从各方案中选一个最小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收益值,其对应方案便是最优方案。这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又从中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
c.等可能性准则。决策者对于状态信息毫无所知,所以对它们一视同仁,即认为它们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于是这样就可按风险型情况下的方法进行决策。

4. 评比办法有哪些

1)排列法

排列法是在不对工作内容进行分解的情况下,由评定人员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将各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按高低次序进行排列,从而确定某个工作岗位与其他工作岗位的关系。

排列法的工作步骤如下:

①岗位分析。由有关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做好相应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对工作岗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岗位方面的资料、数据,并写出调查报告。

②选择标准工作岗位。所选岗位必须广泛分布于现有的岗位结构中,同时彼此间的关系需要得到广泛的认同;必须能代表岗位所包括的职能特性和要求;标准岗位的数量通常选取总岗位的10%~15%;需建立一个用以排列其他岗位的结构框架。

③岗位排列。评定人员必须对有关工作进行全面了解。实际排列过程中,岗位不仅要与标准岗位相比,也要同已排列好的岗位相比。排列后岗位等级通常呈金字塔形结构。

④岗位定级。按评判标准对各岗位的重要性做出评判,将各岗位的评定结果汇总,用序号和除以评定人数得到每一岗位的平均序数,按平均序数的大小,由小到大评定出岗位相对价值的次序。

排列法的优缺点:

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在于能尽快确立新的工作岗位等级,有时也被作为鉴别不合理工资差异的初步措施。企业岗位较少可以选此方法。

(2)分类法

分类法又称归级法,是对排列法的改进。它是在岗位分析基础上制定一套职位级别标准,然后将职位与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归到各个级别中去。其工作步骤为:①岗位分析;②岗位分类;③建立等级结构和标准;④岗位测评排列。

分类法的优点为:①比较简单,所需经费、人员和时间相对较少。在工作内容不太复杂的部门,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满意结果;②因等级标准的制定遵循一定依据,其结果比排列法准确、客观;③出现新工作或工作变动时,容易按照等级标准迅速确定其等级;④应用灵活,适应性强,为劳资双方谈判及争端解决留有余地。

分类法的缺点为:①岗位等级的划分和界定存在一定难度,带有一定主观性;②较粗糙,只能将岗位归级,但无法衡量职位间价值的量化关系,难于直接运用到薪酬体系中。

(3)配对比较法

配对比较法也称相互比较法,就是将所有要进行评价的岗位列在一起,两两配对比较,其价值较高者可得1分,最后将各岗位所得分数相加,分数最高即等级最高,按分数高低将岗位进行排列,即可划定岗位等级。通过计算平均序数,便可得出岗位相对价值的次序。

(4)要素计点法

要素计点法又称点数加权法、点数法,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定若干关键性评价要素,并确定各要素的权数,对每个要素分成若干不同的等级,然后给各要素的各等级赋予一定分值,这个分值也称为点数,最后按照要素对岗位进行评估,算出每个岗位的加权总点数,便可得到岗位相对价值。

要素计点法的具体步骤为:

①确定评价要素及其权数;

②定义评价要素,划定要素等级;

③各评价要素等级的点数配给;

④岗位评价,计算点数,确定岗位相对价值。

要素计点法的优点为:①主观随意性较少,可靠性强;②相对客观的标准使评价结果易于为人们接受;③通俗,易于推广。要素计点法的缺点为:①费时,需投入大量人力;②评价要素定义和权重的确定有一定技术难度;③不完全客观和科学,要素的选择、等级的定义和要素权重的确定都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工作岗位评价方法

常见的有岗位参照法、分类法、排列法、评分法和因素比较法。其中分类法、排列法属于定性评估,岗位参照法、评分法和因素比较法属于定量评估。

5. 常用的绩效评估方法有哪些

企业绩效评估方法较多,每个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运作的方法。对最常见的9种评估方法,即强迫选择量表法、行为尺度评定量表法、行为观察量表法、混合型标准量表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强制分布法按成本最小、操作简单、客观有效、改善绩效4个比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各种评估方法在满足不同比较指标的程度上各不相同,为使比较结果清晰易见,我们简单地把各种程度划分成三级,即满足程度高、满足程度一般和满足程度低,并且采用数值来表示这三种程度。“3”表示满足该比较指标的程度高,“2”表示满足该比较指标的程度一般,“1”表示满足该比较指标的程度低。
我们在比较各种评估方法时,排除了360度评估法和关联矩阵法。这是因为,360度评估法和关联矩阵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进行强迫选择量表评分时,也可以结合360度评估法;而关联矩阵法更多的是评估采用的一种形式,如关键绩效指标法中关键绩效指标通常是一个指标体系,其体现的形式就是关联矩阵的形式。
在9种评估方法比较中,我们选定强迫选择量表法作为参照。它对四个比较指标的明确表述是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客观性得到保证,但无法使员工在评估中产生自我激励。据此,对该方法打分(见表1)。其他评估法则通过与强迫选择量表的比较进行打分。例如,行为尺度评定量表与强迫选择量表相比,需要提供具体行为等级与考评标准,设计成本比较高,因此在“成本最小化”指标得分为1;每个尺度标准都用具体行为与评估者自己的专业术语来表述,操作也同样简便,因此在“操作简便”得分为3;由于存在评估者判断差异,客观性不如强迫选择量表,但由于有关键行为作依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在“客观有效性”得分为2;为员工提供了所需的工作改进信息和强化性反馈结果,有利于绩效改进,在改进绩效作用方面比强迫选择量表好,在“改进绩效的作用”得分为3.再如,目标管理法与强迫选择量表相比,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比较高,第一项得分为1;需要管理者与下属一同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交流和讨论,操作比较复杂,第二项得分为1;目标具有明确性,因此客观性得到保证,与强迫选择量表不相上下,第三项得分为3;下属参与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并能得到反馈,因此有利于绩效改进,在改进绩效作用方面比强迫选择量表好,第四项得分为3.经过与强迫选择量表法的比较,各种评估方法在比较指标的各项得分见表1。
通过对各种评估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到,强迫选择量表和强制分布法是成本最低并且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无法对员工绩效进行反馈和指导,不利于改进绩效。行为尺度评定量表、行为观察量表和混合型标准量表都是耗时耗力的一个方法,但是它操作简便,对改善员工绩效起到促进作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和目标管理法是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操作起来比较复杂,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基础,这三种评估方法能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和员工绩效的持续改进。关键事件法主要运用于对作业层人员的评估,可以与行为尺度评定量表和行为观察量表配合使用。

6.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有哪些,各个方法有啥优点

1、专家打分评判法

专家评分法是出现较早且应用较广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评价,其结果具有数理统计特性。

主要步骤是:

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选定评价指标,对每个指标均定出评价等级,每个等级的标准用分值表示;然后以此为基准,由专家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各个指标的分值;最后采用加法评分法、加权评分法、连乘评分法或加乘评分法求出各评价对象的总分值,从而得到评价结果。

专家评分法的最大优点是,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定量估价,专家评价法具有使用简单、直观性强的特点。

验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观性极强,并且其理论性与系统性不强,一般情况下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HP)是1973年美国学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AHP的优点:

首先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既包含了主观的逻辑判断和分析,又依靠客观的精确计算和推演,从而使决策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其次,AHP把问题看成一个系统,整个过程体现出分解、判断、综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思维原则。

AHP的不足:

(1)在应用中仍摆脱不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

(2)并且判断矩阵易出现严重的不一致。

(3)AHP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粗略的方案排序。

7.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即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意思是与理想方案相近似的顺序选优技术,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见方法。
TOPSIS法可用于工作效益或质量的分析比较评价,如评价工作质量,餐厅环境等。

优点:
方法简单,结构合理,排序明确,应用灵活。
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排序结果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直观可靠。
对数据没有严格要求,可直接用原始数据计算。
能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按支配关系组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排序。改法多用于卫生事业管理。

步骤:
确定层次结构
构造判断矩阵
求权重系数
一致性检验
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
求出综合评分指数及排序

特点:
原理简单,层次分明,因素具体,结果可靠,实用性强。
充分考虑主条件因素,等级划分细,充分显示权重作用。
原始数据直接使用,结果切实合理。
能客观检验其判断思维全过程的一致性
能对定性和定量综合进行分析,得出明确的定量化结论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RSR),用秩和比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适用于卫生资料的再分析。

特点:
计算简单,对资料无要求
参与计算的是秩次,可解决0值问题
RSR值无量纲,综合能力强
该法集参数统计与非参统计于一身,便于与其他方法嫁接移植
 
综合指数法,是指用统一指标来概括许多统计指标的综合水平。具体方法有加权线性和法,乘法合成法,混合法等

优点:
原理简单,易于计算
数据分布无严格要求
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对化处理,可用于不同类型数据的比较
 
信息熵理论评价,这个较复杂,不太用。能够对医学过去认为凌乱庞杂难以概括的数据做出综合性判断,此法有可能对生命体系研究形成一门定量的理论学科。优点是排除人为因素干扰,评价结果客观。
 
功效系数法,用于综合评价和多目标决策,常用于卫生经济领域。
密切值法,是多目标决策的一种优选方法,应用于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监督检测的科学评价。

8. 选优步骤

1.确定是否同组断层

1)查明次级带或一组断层的分布规律(如平行等距等断层组合规律),明确其条数。

一组断层的条数有多有少,但其中各断层的规模一般相差不大。如果相差悬殊,且断层间距比平均值小,特别是走向变化大时,这条断层可能不同组,应从条数中减掉。同组的断层长度与断层间距,一般情况下有一定比例关系。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的含脉率较高,尤其已堪大脉,脉长接近断层长度。脉间距/脉长度值的变化范围在1:7~1:8之间,其中勘探脉为1:7,详查脉为1:7.8,预查脉为1:8(关连绪等,1986)(表5-4)。

表5-4脉间距与脉长关系

一组矿脉在剖面上往往具等距性,如文峪矿区第四勘探线有7条平行脉,由北向南:547脉,546脉,512脉,盲脉,505脉,519脉,514脉,其垂直距离依次为180m,140m,140m,150m,140m,150m,平均150m,用矿脉等距性推测盲脉在ZK17中300m深处见矿。通过工程验证,已在该处见矿。

一组矿脉的脉间距往往亦呈规律变化,如文峪矿区505脉至550脉之间的5条矿脉(由北向南)为512脉,545脉,547脉,548脉,549脉,间距依次为:360m,180m,130m,100m,68m,40m,即由505脉向550脉的脉间距呈递减趋势(180m,50m,30m,32m,28m),而沿脉间距递增方向,含脉率递增(关连绪等,1986)。

但是,小秦岭地区脉间距与脉长的比例关系并非处处相同,因为这种比例关系,影响因素较多,如断层力学性质,产状,围岩性质等等。因此一般不宜套用。

从上述实例中看出,一组平行断层及其矿脉,它们的间距可以是大体相等的,即所谓平行等距的规律性;也可以是不相等的而从一侧向另一侧的间距递增或递减,这也是一组断层或矿脉分布的规律性,即平行间距递增(减)的规律性。

当一组断层波及范围较大时,由于岩石性质和构造差异,断层间距可能变化较大,但仍是一组断层。

2)在测量断层规模时,一组断层要采用统一标准测量,以便规模对比。如测量断层宽度,是以断层岩(参见附录五)为界,还是以断层的裂隙带(或节理带)为界,一般应以后者为标准,因为只有后者能代表断层的真实宽度。

准确测量出断层的长度,并非易事,由于断层在延长方向上消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蛇尾式、折尾式、树枝式等等。而一组断层在均质体中尖灭形式应大体相同,更便于采用统一标准,这样断层长度更具可比性。当断层一端或两端被覆盖或被另一条断层错断或被岩体吞蚀时,须恢复断层原来长度,要用其他方法,如参考本组断层的长度、物探方法、断层复原、间距与长度比,等等。

在断层规模较准确地测量出来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断层的分级。一般按其规模分级。级别由大到小相对分为4级,1、2、3、4级往往与断层的4、3、2、1段位对应。4、3级断层和1、2段位的储矿条件较好。

储矿断层的级别大小在选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级别判定准确与否,取决于储矿断层的断裂构造体系的研究程度,特别是不同级别断裂构造与金矿形成过程中的时空关系。胶东地区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高,构造问题分歧也较大,选此区为例,意在抛砖引玉。如玲珑金矿的储矿断层为4级,招远-平度断裂带为3级,沂沭(郯庐断裂带的山东段)断裂带为2级,牟平-即墨-五莲断裂带(华北与华南板块结合带)为1级。理由如下。

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作用过程的俯冲滑脱、左行平移和整体伸展3个主要阶段与玲珑等金矿形成过程中的金被活化,迁移富集和沉淀成矿的三个阶段在时空方面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俯冲滑脱与金被活化阶段(印支期)。

P2末—T2,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海开始萎缩关闭。继而是郯庐断裂带启动期(T2—T3)(王小凤等,2000)。

华南板块沿牟平-即墨-五莲一带向华北板块呈NNW向俯冲的过程中,形成基底韧性左行走滑断裂带,榴辉岩相和蓝片岩相变形变质带,蓝片岩相岩石和榴辉岩同位素年龄200~250Ma(许志琴等,1997)。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240~210Ma,为断裂带挤压期,而196~189Ma,为华南地块旋转期。走滑断裂带内花岗质糜棱岩年龄183Ma,其拉伸线理(石英、长石变形)长宽比均达30:1,并导致浅部发生NE向雁行褶断系。造成约300km的近南北向地壳缩短,主应力方向NNW,差应力达50~110MPa。胶东群地层大部变成重熔花岗岩,如玲珑花岗岩等。

金元素从岩石中激发活化,即从原子态转变为离子态(Au+,Au3+),需要能量。上述变形变质程度已达到或超过岩石屈服极限和绿片岩相的温压条件(T=350~500℃,P=0.25~1.0GPa)。俯冲滑脱作用先产生高压状态(P<850MPa,T<750℃)和高能量的塑性流变,是金从原结晶岩石中被活化游离出来的主要原因。其次,金的原子构型(5d106s1)属不对称的亚稳定态结构,对压力敏感,极易激发。再次,氧逸度较高和大量流体的存在促进金活化的进行。玲珑花岗岩形成于氧逸度(Mg/Mg+Fe3+Fe2+比值为0.21)较高和CO2气体容易沿深层剪切滑脱带上升,都会促进金的活化。可见,板块的俯冲滑脱阶段,恰是金的激发活化阶段。

第二阶段,左行平移与迁移富集阶段(J1-2—J3)(208~135Ma)。

期间,西太平洋动力学机制开始替代古特提斯动力学机制,之后的应力方向(σ1)由NNW向NW转变,差应力值160~190MPa。这时,郯庐断裂带已初具规模,深部韧性剪切带扩宽达40km,左行平移数百千米,古地磁证明地块逆时针转动15°~25°(规模仅次俯冲带,王小凤等,2000)。改变了板块俯冲时的边界条件,左行走滑与折返同步进行。构造应力在郯庐带东侧更集中,构造变形强度增大。并由深层次向浅层次扩展,由韧性左行走滑向脆性左行走滑转变,形成招远-平度断裂带,长百余千米,走向NE;黄县-掖县断裂带,长70~80km,总体走向NE;三山岛断裂带,长几千米,走向NE,即一组导矿断裂带,由东向西由老至新,规模由大到小。玲珑花岗岩也遭受了左行走滑,还导致了高压变质带的折返、隆升和岩浆上侵,隆升高度约30km。

金元素活化进入液相流体随断裂带向上向两端的扩展而迁移富集,或者说由高化学位向低化学位迁移富集。金在氧化环境可溶于高盐度流体,常以[AuS]-,[AuSiO3]-,[Au2S3]4-等配阴离子形式迁移。下地壳岩石在高温高压剪切变形和高盐度流体介质条件下,镁铁质岩石中黄铁矿等硫化物被溶解,产生一种相对氧化的且富硫的流体,是Au+,Sb3+,As3+的有效溶剂。硅酸盐矿物可裂解并析出流体相SiO2与金形成Au-Si配合物[AuSiO3]迁移,金硅和金硫配合物是金元素迁移的主要介质。

左行平移阶段,构造变形的发育和扩展具有长期性(J)、稳定性(左行)、构造强度大(宽40km,平移数百千米,抬升30km)的特点,这种长期稳定、大规模的构造空间和金长期充分的活化—迁移—富集,是形成超大型金矿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整体伸展和沉淀成矿阶段(K1—K2)(135~23Ma)。

K1时,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壳下俯冲,使中国东部包括郯庐断裂带在内的浅层地壳处于整体伸展状态,尤其郯庐带东侧的胶西北地块,于3级断带间普遍形成低序次的断层或断裂,为含金流体提供了广泛的储矿空间。并造成火山喷发,岩浆侵入(135Ma)和断陷盆地,导致地块快速隆升及整体造山。此间韧-脆性变形(135Ma)继而以脆性为主,构造应力中最小主应力为NWW向,应力值130~150MPa。

由于地块整体快速伸展和隆升,造成断裂带充填空间中金配合物快速减压沸腾,造成金配合物的还原环境,Au-Si等配合物的分解,产生石英-碳酸盐化金矿化,并发生退变质(角闪石、黑云母变为绿泥石、白云母转变为绢云母,磁黄铁矿转化为黄铁矿)。而硅酸盐化的蚀变作用,使成矿流体中的CO2和HCO3-减少,又导致氧逸度和压力急剧下降。黄铁矿化等蚀变,降低成矿流体中的硫逸度,使金硫分解,在断裂的充填空间中形成硫化物型金矿。

以下选择两例进行简述。

例一:新疆双泉金矿的控矿断层,在该断层的断裂构造体系中属4级,为一般断裂,呈北西向延伸,断面倾向NE,倾角50°~70°,斜冲性质,长达10km以上,其次级裂隙也含矿。

3级断裂为清水-苏吉泉断裂和库普断裂,NW走向,长数十千米。2级断裂为卡拉麦里断裂带。1级断裂带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带。

例二:南秦岭为一条总体呈NWW向的断裂带,向西延到青海玛沁,向东经略阳、石泉,向南绕巴山弧到襄樊,再向东至郯庐断裂,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古板块缝合带(张国伟等,2004),将其视为1级断裂带,文县弧形断裂带等为2级,通过文县阳山金矿区的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为3级。那么,阳山金矿区内的311脉,360脉,305脉等矿脉均在4级断裂构造中。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控矿断裂级别的划定应在一个断裂体系中进行,这样才有可比性。1级就是体系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断裂带,其他各级规模和时间依次变小变晚。流体充填和矿体赋存的断裂多是同成矿期的脆性或韧-脆性断裂或断层。断裂划分一般到断层规模,虽然有时节理和裂隙也含细(网)矿脉,但这些节理或裂隙可归入其隶属的断层范围而不参与分级。从目前赋矿断裂级别研究结果来看,多为4级断层(在微板块形成的断裂体系中的赋矿断层有可能为3级)。4级储矿,并控制矿体和矿床的分布,3级导矿并控制矿带的分布。从断裂级别对矿控制的分工来看,1,2级是否侧重于成矿方面,并控制矿带的边界,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断裂级别控矿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与矿不相关却十分有趣的现象,苹果结在树上其分布是否也有规律?经反复仔细观察,树干、主枝、次枝这三级干枝都不结苹果;只结在次枝的分枝上,即4级枝,请教专家,这级枝叫落果枝。落果枝和储矿断层在它们各自的体系中均排行老四,是巧合,还是必然?

3)形态和强度,按断层的形态分类,查明断层属于Fb或直线形或锯齿状即可。构造变形强度增大,一般有利于充填空间的扩大和矿体储存,但强度要适合,强度太大反倒不利。强度大小反应在断距,断层岩,岩组等方面。

4)形成机制的确定。实质是表明上述各断层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与它们的规模、级别、形态、强度等共同表明是同一组断层,才能按充填律之三或之一进行选优。通过确定形成机制来确定Fb0的位置,并用Fb规模验证。

2.一组断层选优

1)Fb0在这组断层的中部,且条数是单数时(图5-6),如3,5,7…,用充填律之三(表4-2)选优出的断层编号分别为2,3,4号。当断层条数是双数时,如4,6,8…,同样按充填律之三选优出的断层编号分别为2,3;3,4;4,5…,即各是中部的两个断层。然后再对两个断层如2,3号,用比较法选优。

图5-6 每组断裂条数是单数

2)Fb0在这组断层的一侧,不管其断层编号为单双号,均按充填律之三(表4-2)进行断层选优。

3)同组的两条断层选优,一组中只有两条断层出现的几率小,但也是一种类型,查明上述规模、级别、形态、强度等的前提下,按充填律之一基本原理进行比较选优。

3.相交的两组断层选优

(1)基本条件

两组Fb交叉分布,其中1组呈NE向,由5条Fb组成,为第1组,另一组由3条Fb组成呈NW向,为第2组。1组比2组发育规模较大,同为成矿期,形成机制相同,储矿条件相似。

(2)选优步骤

1)比较1,2组Fb发育程度和规模大小,1组比2组优;

2)1组选优,方法同前。选出的优者用Fb01表示,当Fb01的Fb-0有矿时,进行2组选优。

3)2组选优的优者用Fb02表示,其Fb-0含矿与否均需查明Fb01与Fb02的交会处是否有矿,如有矿,要继续选优。依次查明其他和Fb-0结点的矿化程度。

4.两条不同组也不相交的断层选优

选优方法与上节两条断裂带选优方法相似,主要查明每条断层的段位和级别,按充填律之一,两者比较选优。

9. 评价方法的选择

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过程需要考虑上述多种因素。实际上确定各因素的重要性是决策的基础要求和重要内容,由于和地源热泵系统一样,能同时满足上述各因素的冷热源形式不存在,故能找到的只能是综合条件下的满意解或可行解,根据满意的程度,可以确定各种方案系统的优劣排队次序。

可供选择的各方案,虽然都可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技术与经济效果不同,人们往往希望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达到技术与经济总体效果最佳的方案,这就是最优化的问题。

系统优化的方法很多,如求可导函数或泛函数极值的古典最优化方法(包括无约束极值问题和带有等式约束极值问题的各种求解方法)、数学规划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模糊规划)等,这些方法需要确定难以归纳为某一特定的函数形式,求解难度较大,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方案比较法(又称对比分析法)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时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家的大型投资项目、战略规划、企业的咨询、经营诊断直至具体的设备投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决策等。但要想客观地评价所要比较的方案,必须保证比较所用的指标,能够全面、完整地表现方案的价值,在实际评价中还有一定的困难。目前,进行集中空调系统技术方案比较时,使用的仅是其中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设置比较单一。此外,方案比较法中的综合评价部分需在技术评价比较、经济效益比较、社会效益比较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需要用方案平分法(或优缺点列举法、方案价值系数评分法等)对诸方案的综合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与比较,再选出最佳方案,而其中权重的确定是定性的,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中,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因此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决策方法提供理论指导,既有坚实的理论背景,又能客观地反映其经济效益。由上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组成可见,其方案优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外延不明确、内涵很丰富的过程,具有信息不完全性和非确知性特性。因此,我们可以把各个可选方案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综合效果测度法相结合进行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的决策分析方法。它能把定性因素定量化,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减少主观影响,使评价更趋科学化。

综合效果测度法是灰色决策的一种方法,根据某些准则对各个局势所产生的效果,这里指评价指标对方案的影响,进行量化比较的方法,量化测度值分布在区间[0,1]内,量纲为1,其大小可以反映局势产生的效果的理想程度。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效益这一总目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经济指标、技术条件、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四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于具体项目利用综合效果测度法,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10. 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几种方法对比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确定的计划方案目标,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成本相同时比较其效果的大小。它是指方案成本总额相同,比较其效果。
②效果相同时比较其成本的高低。它是指方案的效果相同,比较其成本。
③比较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的比率。当卫生计划方案的投资不受预算约束的情况下,成本可多可少,效果也随之变化,这时对卫生计划方案的评价可采用增量成本与增量效果的比率指标。
(2)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计成本的现值来评价备选方案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任一方案的效益是否超过它的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只有效益不低于机会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的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净现值法。净现值法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消除货币时间因素的影响,对计划方案的总效益的现值与总成本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其差值即净现值对方案作出评价和决策的方法。
②年当量净效益法。年当量净效益就是将方案各年实际发生的净效益折算为每年平均净效益值,它是净现值考虑贴现时的年平均值。
③效益成本比率法。效益成本比率是卫生计划方案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比。
④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因素,反映了方案计划期内单位资金的收益率,参照基准贴现率或最低期望收益率可对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决策。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通常用于同一健康问题不同方案的防治成本与结果的比较,往往难以对不同健康问题的卫生计划或方案的成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可适用于不同健康问题的卫生计划或方案的评价指标,是质量调整生命年和失能调整生命年,使用其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成本效用分析。
(4)成本最小化分析
成本最小化分析法用于比较具有同样结果的2个或多个方案。如果已知要比较的方案最终结果相同,这时就只需要比较各方案哪个成本最小,成本最小者为最佳。在有些情况下,要比较的几个项目对个人的效益可能是相同的,但对社会来说意味着医疗成本的节省,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视为额外收益并转化为货币形式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提高效率。

阅读全文

与较为简便的评价选优方法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膝关节检测方法养生堂 浏览:372
饿了么引流有哪些方法 浏览:381
扣安全带方法图片 浏览:637
冰箱的冰快速溶解的方法 浏览:54
红茶的制作方法发源地是哪里 浏览:605
正确的科学发声方法是哪里用力 浏览:400
高效沟通技巧和方法图片 浏览:292
初五接财神正确方法动图 浏览:720
动物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358
高冰岫玉的鉴别方法 浏览:87
聚氯乙烯胶水快速干的方法 浏览:363
飞机合页的安装方法 浏览:637
华为平板电脑录音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74
燃烧成分分析方法分为哪几种 浏览:940
铝合金门铰链安装方法 浏览:458
光合酒花的鉴别方法 浏览:305
如何找到自己的赚钱方法 浏览:275
SL是什么教育方法 浏览:690
导线测量计算表计算方法 浏览:881
反卷云龙纹鉴别方法 浏览: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