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降水要素和表示方法主要有哪些
凝结核 充沛水汽 突然降温(比如水汽升到高空降温或是遇到冷空气降温)
以上是形成降水的3个要素。
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 是降水性质方面的三个要素
⑵ 降水有哪些方法
有两种
一:干冰法,即向积雨云发干冰使之冷凝成水滴,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
二:向积雨云撒氯化银等物质,使云凝集成雨.
⑶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哪三种
降水常见的形式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三种。
降水是云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它包括雨、雪、雨夹雪、米雪、霜、冰雹、冰粒和冰针等降水形式。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
1、要有充足的水汽。
2、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3、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当大量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雨区,如果这里存在使地面空气强烈上升的机制,如暴雨天气系统,使暖湿空气迅速抬升,上升的空气因膨胀做功消耗内能而冷却。
当温度低于露点后,水汽凝结成愈来愈大的云滴,云滴凝结增大,合并碰撞增大,相互吸引增大,上升气流不能浮托时,便造成降水。地面暖湿空气→抬升冷却→凝结为大量的云滴→降落成雨。
气旋雨:
气旋或低压过境带来的降雨是气旋雨。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
低压导致下雨是因为云层和空气会向低压区聚集,在低压区下沉,形成气旋,从而更有可能带来水汽而降雨。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⑷ 常用的降水措施有哪些
你问的是井点降水工程还是气象降水?
井点降水,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故又称“井点降水法”
。在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方法。
所采用的井点类型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
气象降水只有一种,即人工发射碘化银“炮弹”轰击高空积雨云云层形成人工降雨或降雪。
⑸ 用什么方法测量降雨量
(1)雨量器。在雨量站、气象站或水文站等地面观测站点,用于测量雨量的仪器称之为雨量器。雨量器测量落至其边缘划定的水平面上的雨水的体积,除以雨量器的表面积,便得到降雨深度。雨量器有两种类型:自记的和非自记的。自记雨量器能自动记录累计降雨量,其时间分辨能力可细到一分钟或以下,往往配有遥测设备,以便实时传送记录并为水管理所用。自记雨量器有三种主要类型:称重式,浮筒及虹吸式、倾斗式。
(2)天气雷达,雷达降水遥测技术在全球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近年来多普勒雷达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降水的测量精度,大概目前雷达遥测技术可以达到5分钟的时间分辨率和1km2至10000km2的空间分辨率。
(3)卫星遥感,它并不直接测量降水,而是降雨率能够通过测量云顶亮度和云顶温度来间接推断
⑹ 降水的方法有哪些其适用范围是什么
(2)轻型井点降水法:又称小井点降水,即在沿管沟长度,其管沟两侧钻井(一般钻在含水层或滞水层处),然后将带有滤水孔眼的小型井管(DN50管径)置放到井内,井管四周填充滤水材料,通过抽吸设备将地下水提升至地面排走,以达到降低水位的目的。 轻型井点降水可根据地下水水量大小布置井位间距,适合在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大、粉土、亚砂土及砂上土质的管沟降水。 对出现流砂的地区效果也较好。但轻型井点降水需要较长的降水周期和较大的设备维修管理投入。 (3)大型井点降水法:主要是在降水区域内,钻大型井孔,安装滤管及深井水泵,将地下水抽吸上来。大型井点降水因其井管管径大,且每个井孔内安装一台深井水泵,所以降水覆盖区域大(即降水漏斗曲线范围大)。多用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地下降水,可适用于砂土、砾土等土质,在管沟降水中很少采用。
⑺ 常用的排水降水方法
常见降水方法
(一)明沟、集水井排水
(1)当基坑开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时,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亦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明沟、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的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置集水井,使基坑渗出的地下水通过排水明沟汇集于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将其排出基坑外(见图2K313024-1)。
(2)排水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0.4m以外,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0. 3m.排水明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3~0. 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畅通。
(3)明沟、集水井排水,视水量多少连续或间断抽水,直至基础施工完毕、回填土为止。
(4)当基坑开挖的土层由多种土组成,中部夹有透水性能的砂类土,基坑侧壁出现分层渗水时,可在基坑边坡上按不同高程分层设置明沟和集水井构成明排水系统,分层阻截和排除上部土层中的地下水,避免上层地下水冲刷基坑下部边坡造成塌方。
(二)井点降水
(1)当基坑开挖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围护结构时,应选择井点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
(2)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布置在基坑(槽)的两侧,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⑻ 降水方法分类及适用条件
1.基坑明排
一般在基坑坡脚设置排水沟、集水井,用抽水设备从集水井中把地下水不断抽走,以保持基坑干燥(图6-2)。
基坑明排适用于土层比较密实,坑壁比较稳定(细粒土边坡不易被渗流冲刷而产生塌方),基础埋深较浅,降水深度不大,不易发生流砂、管涌的工程中。
其优点是: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
缺点包括:水从坡面、坡脚或坑底涌出,使基坑浸水、泥泞,影响地基强度和施工;若降水段内土中夹粉细砂等薄层,边坡可能失稳,使附近地面产生沉降;边坡渗水缓慢,降水不快,影响施工进度。
图6-2 集水井降水
2.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是在基坑的内部或其周围埋设深于坑底标高的井点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所有井点或管井进行集中抽水(或每个井管单独抽水),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井点降水法适用于任何几何形状的基坑,能起到克服流砂、管涌及稳定边坡的作用,降水效果好,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很受施工单位欢迎,是目前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常用的降水方法。
目前常用的降水井点一般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管井井点、电渗井点和联合井点等。工程实践中可按施工位置上的土体的渗透系数、待降水位深度、设备条件以及工程特点等选用。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见表6-1。
表6-1 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1)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是沿基坑的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点管沉入深于坑底的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部与总管连接,通过总管利用抽水设备由于真空作用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断抽出以使原有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开挖面标高以下。
图6-3 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图
轻型井点降水系统常包括井点管、连接总管和抽水设备等,如图6-3所示。
井点管一般采用直径50mm的钢管,长1m。井点管的下端装有滤管,滤管壁上分布有直径为12~18mm的透水孔,透水孔呈梅花形分布。滤管管壁外侧包有两层滤网,内层为细滤网,外层为粗滤网。滤网为铜、不锈钢或尼龙丝布。连接总管为钢管、胶管或透明塑料管。井点管与连接管之间常装有阀门,以便于检修。抽水设备常由一台真空泵、两台离心泵和一台气水分离器组成。
一般认为,轻型井点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80m/d的土层降水,对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层特别有效。具有可以防止流砂现象和增加土坡稳定,并且便于施工的特点。降低水位的深度,一层为3~6m,二层为5~9m,三层为9~12m。
(2)喷射井点
喷射井点也属于真空抽水法。为抽吸较深的地下水,它将能形成真空的喷射器下降到井管下部并形成真空而抽水。有喷水井点和喷气井点之分,其工作原理相同,只是送入井内喷射器的工作流体不同。前者用压力水,后者用压缩空气作为工作流体。
图6-4 喷射井点工作原理示意图
喷射井点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砂性土层中降水。当基坑开挖较深,降水深度要求大于6m,而且场地狭窄,不允许布置多级轻型井点时,宜采用喷射井点降水。其一层降水深度可达8~20m。
喷射井点工作时,由地面高压离心水泵向井内供应高压工作水(图6-4),经过内外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到达喷射井点的扬水装置,经内管两侧进入扬水装置并由喷嘴高速喷出。在喷嘴处由于过水断面突然收缩变小,使该射水流在喷口附近造成负压(真空),而将地下水经滤管吸入。吸入的地下水在混合室与工作水混合,然后通过扩散室,水流的大部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水流压力相对增大,把地下水连同工作水一起扬升到地表,经集水管进入到集水箱,由此用排水泵排出。
(3)管井井点
管井井点就是沿开挖的基坑周围离基坑边缘1~1.5m处每隔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0~50m)设置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用一台水泵进行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它是靠重力作用降水,即重力作用下能渗入井内的水方可被抽出。
实际使用中,管井井点降水系统由井管和抽水设备组成。井管由井壁管和过滤器两部分组成。井壁管通常为铸铁管、混凝土管、塑料管等。
抽水设备为根据不同降水深度要求所选用的水泵。当水位降深要求在7m以内时,可用离心式水泵;若降深大于7m,可采用不同扬程和流量的深井潜水泵或深井泵。
管井井点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为20~200m/d的土层降水,降水深度为3~5m。对于轻型井点不易解决的含水层水量大、降水深的场合,当土粒较粗、渗透系数很大,而透水层厚度也大时,一般用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不能奏效,此时采用深井点较为适宜。其优点是降水的深度大,范围也大,因此,可布置在基坑施工范围以外,使其排水时的降落曲线达到基坑以下。深井点可以单用,也可以和井点系统合用,此时井点系统通常布置在基坑周围的坡脚处,用以吸取由于深井点间距较大而流来的少量地下水。
(4)电渗井点
当渗透系数小于0.1m/d时,降水深度6~7m,水的渗流速度很慢,导致降水速度慢。为了加速地下水向井点管渗透,一般采用电渗井点。
图6-5 电渗井点工作原理示意图
电渗井点的工作原理如图6-5所示。
设井点管为阴极,另埋设金属棒为阳极;在两极施加电势的作用下,土孔隙中的液体从阳极向阴极流动,这种流动称为电渗现象。这种在真空抽水法基础上加电渗作用的降水方法称为电渗井点降水法。在一般渗透条件下,粘性土中仅有自由水在孔隙中流动,而土孔隙中另一部分处于束缚水状态,不能参与压力水头作用下水的流动。当水中通以直流电以后,不仅自由水而且黏滞水也参与了流动,大大提高了土的渗透性。实验证明,其渗透性将提高20~100倍,提高降水效率。
(5)联合井点
根据施工条件,当单一的井点法不能满足降水要求时,可采用联合井点降水,以使联合井点中的井点互补,提高降水能力。
联合井点降水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井点法联合起来的方法。如喷射-射流联合井点、轻型-电渗联合井点、管井-电渗联合井点等。
⑼ 降水的方法有哪些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撒播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⑽ 最常用的降水表示方法有哪四种
证最常用的降水方法有上天上打如干,并积极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