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律失常怎么诊断
心律失常首先要明确病因,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其中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电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或激光消融以及手术治疗等。患者还要注意预防诱发因素、稳定的情绪、自我监测、合理用药、定期检查身体、生活要规律。
㈡ 到底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一般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者激动次序的异常,按照其发生的原理主要分为冲动形成的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冲动形成的异常主要有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冲动的传导异常主要包含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及房室间传导途径的异常。
心律失常发生最常见的机制是折返,折返是所有的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个发生机制,通常检查心律失常最常用的办法是心电图检查,还有就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般情况临床医生诊断病人的心率失常,主要是通过患者描述的症状,做一个常规的心电图的检查
㈢ 心率失常的诊断
心率失常心电图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60次/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的,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应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必要时还可以用食管导联或右房内电图显示P波。经上述方法有意识地在QRS、ST和T波中寻找但仍未见P波时,考虑有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交接处心律或心房停顿等可能。通过逐个分析提早或延迟心搏的性质和来源,最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动态心电图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
有创性电生理检查除能确诊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的性质外,还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应用程序电刺激方法判断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功能,诱发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确定心律失常起源部位,评价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效果,以及为手术、起搏或消融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
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averagedECG)又称高分辨体表心电图(highresolutionbodysurfaceECG),可能在体表记录到标志心室肌传导延缓所致局部心肌延迟除极的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的存在为折返形成提供了有利基础,因而记录到心室晚电位的病人,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
运动试验可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时诱发心律失常,因而有助于间歇发作心律失常的诊断。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致心室内传导减慢的药物)治疗后出现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表现。
㈣ 检查心律失常最准确的方法是什么
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症状之一。轻者症状不大明显,但体检时可被发现,重者可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电图检查以及临床症状来诊断。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发作时的心电图,可以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基本类型。但要了解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并鉴别其性质,有时需要做心电图负荷试验。功能性心律失常往往在运动过程中消失或不加重,而病理性心律失常会因运动而加重。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来说,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动态心电图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异位心搏起源部位,包括单源性、多源性、发生频率以及是否伴有心肌缺血等非常有效。
然而,动态心电图是由计算机借用人工识别心电图的模式对长程心电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者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视性和不透明性。诊断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人工介入分析才能获得完整的临床诊断报告,当遇到需要大量人工介入分析的复杂心律失常时十分困难。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分析中多数都装载了Lorenz散点图制作系统。在Lorenz散点图上,发作频率越高的心律失常越能获得清晰的图形。
所以对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发作性心律失常和动态心电图分析困难的复杂性心律失常,通过该图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结合散点图的动态心电图是检查心律失常相对最准确的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对检查心律失常最准确的方法相关问题的介绍,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检查心律失常最准确的方法是什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㈤ 诊断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诊断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是心电图。这个情况下需要检查以后对症治疗。注意休息。
㈥ 用心电图诊断心律不齐一般都通过那几种方式
(1)心电图记录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应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
(2)动态心电图 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
(3)远程心脏实时监测,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连续采集患者各种生活状态下的心电信息,监测心脏电生理变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长时间监测心电信息传输到监护中心,通过动态心电分析软件,检查分析患者多种症状,给出诊断报告。想交于动态心电图,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实现了全天候监测,数据更为全面,有助与医生确诊治疗。
㈦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节律、起止特点、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心电图检查常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希氏束电图,心腔内电图等电生理检查。
②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限>0.12 秒,V1、V2导联呈rS或QS波,Ⅰ导联及V5、V6导联R波增宽、有切迹、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
①心理护理。应向病人适当作解释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取得理解和合作。对一些功能性心律失常,往往经过休息、精神安慰和消除各种诱因取得显效,必要时可酌用镇静剂。
②休息。护士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对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者应嘱其卧床休息。对某些功能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应鼓励其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③饮食。饱食、进食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吸烟和酗酒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应予避免。指导病人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和富于营养的饮食。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限制钠盐摄入,对服用利尿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子、香焦等,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律失常。
④呼氧。缺氧可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根据血氧浓度及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气浓度和流量。
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和血压等。测心率、脉搏时应连续测定1分钟,对有房颤者,在有条件时,应由二人同时分测心率和脉率。此外应注意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严防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⑥心电监护。对心律失常者行心电监护有助于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要求护士应熟悉护仪的各种性能,在心电监护中能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并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心电图检查。注意应监护仪上设定心率报警范围,以便在严重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时及时报警。
⑦对各种心律失常均应积极查找病因及诱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其中由贫血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引起者常能得以有效控制。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尚应注意有无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如系药物引起,则应及时停药并予对症处理。
㈧ 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律失常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㈨ 心率失常一般和什么一起做检查
体格检查
(1)听诊:心律失常的70%可通过听诊发现,如能有序地注意其频率与节律的变化,则能做出初步判断,例如过早搏动,可听到提前的心脏搏动和代偿性间歇,如阵发性室上速,可听到快速而规律的心脏搏动;而心房颤动则听到杂乱无章的心脏搏动,无论是强度,频率,节律,均无章可循,总之,心脏听诊既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亦是临床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2)颈静脉波动:一过性过度充盈的颈静脉犹如“搏动”样波动,是观察和诊断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颈静脉的“搏动”,并可听到“炮击音”;心房颤动则可见强度不一,毫无规律的颈静脉充盈波。
视引发心律失常的病因不同而不同,应常规检查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检查甲状腺功能,肾功能情况;检查血沉,抗“O”,免疫功能和心肌酶谱等等。
心电图
(1)体表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的最主要手段,临床上采用12导联心电图,可以从心脏的立体结构方面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和部位,然而12导联心电图由于记录时间短,不容易描记到短暂心律失常的图形,所以临床上常常采用P波清楚地导联(Ⅱ,Ⅲ,aVF和V1导联)较长时间描记,便于捕捉心律失常,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 (2)食管心电图:可以清晰描记P波,对12导联心电图P波记录不清楚的患者,很容易获得P波信息,有助于正确诊断。
(3)心电图监测:为克服心电图描记时间短,捕捉心律失常困难的缺点,人们采用心电图监测的方法诊断心律失常。
①床边有线心电图监测:适用于危重患者。
②无线心电图监测:便于捕捉患者活动后心律失常。
③动态心电图:也称Holter心电图,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它的出现解决了只靠普通心电图无法诊断的心律失常问题,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
④电话心电图:将心电图经过电话的途径传输到医院或监控中心,有助于了解患者工作和生活时的心律失常情况。
(4)体表His电图:采用心电的滤波和叠加等方法,记录到的His电图,能帮助分析心房,His束和心室电图的相互关系和顺序,辅助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
(5)体表心电图标测:采用数十个体表电极同时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心电图,便于分析心律失常的起源点以及传导顺序和速度的异常,尤其对异常通道的诊断有价值。
(6)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 averaged ECG)又称高分辨体表心电图(high resolution body surface ECG),可能在体表记录到标志心室肌传导延缓所致局部心肌延迟除极的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的存在为折返形成提供了有利基础,因而记录到心室晚电位的病人,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
心脏电生理
临床电生理研究是采用心脏导管记录心脏内各部位心电图,并且用脉冲电刺激不同部位心肌组织的一种心律失常研究方法,是有创性电生理检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正常和异常心脏电活动的情况,对复杂心律失常做出诊断,并且判断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以及协助选择治疗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这种方法可以十分准确地反应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和激动的传导顺序,对于临床诊断困难或用其他方法无法发现的心律失常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运动试验
可能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时诱发心律失常,因而有助于间歇发作心律失常的诊断,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致心室内传导减慢的药物)治疗后出现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表现。
其他检查
心室晚电位,心电图频谱分析,心室率变异分析,运动心电图和倾斜试验都有助于复杂或某些特殊心律失常的诊断,此外,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ECT,CT和MRI等对于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