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干旱的解决途径
1. 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水量充沛,所出现的干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对于解决水稻干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助于高产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采用。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设备能有效地解决水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稻干旱问题。
2.推广水稻旱作技术。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在中国广阔的水稻栽培地区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盖技术。试验表明,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与常规淹水栽培相比,其节水率达78.3%,单产增加33.9%。该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③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④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4. 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种植管理方式与小麦相似,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可能的途径。培育本土旱稻品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旱稻品种来替代部分地区水稻品种,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问题。
5. 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的“威优35”和“汕优63”,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望天田”,平均产量可以达到6000㎏/hm2。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将分子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通过引进相对耐旱品种来缓解干旱影响的情况,北宋时期福建引进越南品种占城稻(Champa),因该品种耐旱耐瘠的特性,极大地减少了江淮两浙地区的高旱农田因干旱而导致的欠收。
中国还缺乏具有普遍适用的耐旱水稻品种。由于缺乏对中国干旱环境复杂性的全面认识和缺乏适当的水稻抗旱性标准评价体系,抗旱性育种进程相对较慢。 1.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地下水。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具体方法是地上挖一个直径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坑。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的这种方法,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沙漠地区,一昼夜至少可以得到500毫升以上的水。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蒸馏过滤无法直接饮用的脏水。
2.还可以根据动植物来寻找水源。大部分的动物都要定时饮水。食草动物不会远离水源,它们通常在清晨和黄昏到固定的地方饮水,一般只要找到它们经常路过踏出的小径,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寻找,就可以发现水源。发现昆虫是一个很好的水源标志。尤其是蜜蜂,它们离开蜂巢不会超过6.5公里,但它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规律。大部分种类的苍蝇活动范围都不会超过离水源100米的范围,如果发现苍蝇,有水的地方就在你附近。
扩大水面面积:
深挖河道,建设水网,提升雨水储蓄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河网一方面可以抵御洪灾,一方面可以预防干旱,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西欧比较普遍,江淮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建设了2万公里的河网,告别了近千年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北部河网比较稀疏,所以容易发生旱灾和缺水问题。
2. 果园长时间面对干旱,有什么办法可以应对
如果旱季,果园浇水往往是头痛。如果它是在花时期,水果期间,面对事件更重要。今天,我们将讨论果园的抗旱培养措施,我希望为大多数农民提供有用的参考。
管理技能:减轻了风湿病后,捕获根除方法,用钾基肥料喷洒,如0.2%至0.4%的磷酸二氢,每7至10天喷洒一次,结合1.8%的农药控制杀虫剂如艾薇PSIN 2000〜3000次。
3. 怎样防御干旱
防御干旱的措施
1.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是抗旱减灾的主动性措施,其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
2.拦截和蓄存雨水、雾水拦截和蓄存雨水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修建山间小水库、修筑塘坝和沟谷中的小低拦水坝及大水窖、山坡上的蓄水窖、集雨窖等。收集雾水可采用“张网”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雾较多的山区、农村。城市干旱防御措施
1.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2.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实现水的良性循环。
3.开展洪水、雨水的管理和利用,增加新的水源。节水方法
1.刷牙:改不间断放水为口杯接水。
2.洗衣:改少量、单件洗涤为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涤剂过量。
3.洗浴:改过长时间不间断放水冲淋为间断放水淋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
4.炊事:改水龙头大开、长时间冲洗水果蔬菜为控制水龙头流量、间断冲洗。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
5.洗车:改直接用水管冲洗为用水桶盛水或节水喷雾水枪洗车。
4. 干旱的自救方法
人工降雨
地磁对天气的影响,我看过利用极低频影响天气的文章,这方面目前需要研究,这是俄罗斯和美国人的发现,证明了天气与极低频的联系,如果你在做这方面,可以做做研究,利用极低频原理进行人工降雨等,当然如果你有能力的话。
应对干旱
木炭也许能吸收来庄稼所需要的水分,可以先搞一个实验田,利用木炭具有吸水,易潮的特性,与土壤结合,因为木炭的存水率大于土壤的存水率,所以能够为庄稼储存水分,木炭材料为降低成本可以用玉米杆等材料加工,可以先搞一个实验,福邻。
5. 如果遇到干旱该怎么做。
1,建立抗旱预警信息系统和预案制度。对于城市抗旱而言,应做到未雨绸缪,争取抗旱主动性,要确立旱期节水目标,采取措施限制需求、节约用水,避免不顾资源而片面满足各种用水需求,确保干旱期间能够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与生产需要。建立完善的旱灾信息管理和预警系统,及时将旱情的发生、发展、持续、发展、缓解、结束以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向有关单位和部门传递,为及时掌握旱情与灾情发展、评估未来灾情变化趋势、提前制定应对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2.提高抗旱科技含量
应对干旱问题可以积极利用大数据的现代手段。科学家们已经在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不同的区域到底有什么样的风险。结合水文气象、水文气候和水资源气候,以便知道什么时候哪里有多少水,对水资源形成系统的调节。
6. 解决一个地区季节干旱、全年干旱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啊
解决一个地区季节干旱、全年干旱的方法分别是兴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兴建水库,在丰水期(雨季)存水到了枯水期放水,调节时间分配上的不均衡,解决一个地区季节干旱;全年干旱?只能从水资源全年都极为富余的地区跨流域调水.
7. 如何解决西北干旱问题
之一:引渤海之水。就是用逐级提水的办法将海水引导西部干旱地区。
现在国家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就是利用逐级提水的办法。向西部引海水,个人认为现
在具备这样的技术了,只不过是将引水的高程提高等一些问题罢了。当然费用要高很多。高程也至少要提高1000以上。将海水引向西部后,可能在那里造一个人造海。至于究竟可不可行,请各位大侠论证哦!
之二:大西线引水。大西线引水,现在也是讨论得很热烈!我希望大西线(朔天运河)有付诸实施的是一天,将雅鲁藏布江的水引向大西北。个人认为,技术上具备了可能性。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气死阿三!
之三:引贝加尔湖之水。这个办法最早是蒙古国提出来的,中国政府没有答复。也是具备技术条件,其工程复杂程度并不强于南水北调!北水南调,当然须得俄罗斯的首肯。这是一个令人商怀的命题:贝加尔湖是我心中的北海!如果不是近代的第一个条约,那个地方还是属于中国的!
8. 减轻干旱灾害对策
干旱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人类的经济活动加速了这一自然演替的速度,直接原因在于人口压力过大以及以滥垦、滥伐、滥牧等方式对植被的破坏。因此,减轻干旱灾害的有效对策是:
1)加强对生态系统恶化导致对国家当前和长远利益的严重危害的认识,结合本国国情采取恢复生态平衡的综合性行动,同时,有关国家要加强团结协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1973年由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爾尔、乍得等9个成员国组成了“萨赫勒地区国家常设抗旱委员会”。1985年3月来自148个国家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关于非洲紧急形势会议”,国际社会共调入非洲灾区600万t粮食,还提供了大批的车辆、药品、疫苗、衣被等急需物品。
2)控制人口的增长,切实减轻人口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
3)改变农牧业经营方式,严禁滥垦滥伐,合理利用现有耕地,提高集约化程度,以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在有的地区要引导迁移种植业走向定耕。另一方面,要退耕还牧,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限制过度放牧,并根据不同草场的植被生态特征科学确定载畜量和畜群组合。
4)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6方面,重点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开发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
5)把节约用水作为抗旱减灾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贫水国家,全面节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要采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抓好农业节水要从水利工程的引水、提水、输水、配水等过程入手减少损失,又要从改进灌溉制度、灌水方式和用水管理及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力争节水。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如集雨节灌、蓄水塘坝、井灌等水利工程。研究开发生活与工业节水技术和推广节水型工艺,提高生活与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6)建成完善的旱灾监测、预警系统及气候评价体系。监测方法如下:
人工监测:根据土壤-大气-植物连续系统的湿润状况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水分供需平衡进行人工监测,建立数学模型及其数据库,干旱指数动态模型预测环境湿润状态与水分供需平衡的演变规律,根据指标判断干旱事件发生与否(我国使用较多的为单指标模型,如降水指标、土壤含水量指标和水量平衡指标)。
卫星遥测:以人造卫星为平台,用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计算各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干旱情况的物理指标。①热惯量法利用土壤的热惯量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建立土壤(裸土)水分与传感器读数间的数学模式监测土壤干湿程度。②作物缺水指数法利用卫星可探测的地表热红外温度与地表至地下50cm土壤含水量的对数关系测定土壤干旱程度。③归一化指数跟平法利用NOAA气象卫星第1和第2通道的光谱发射比,计算植被指数反映植物的长势。供水植被指数法根据作物受旱时气孔关闭叶温升高的原理,从气象卫星第4通道的亮温反演植被供水状况。④微波遥感法利用干、湿土壤介电常数的巨大差异,及后散射系数与介电常数的关系,由卫星测定后散射系数。但目前离监测旱情的实用化和业务化尚有一定距离。
气象预报:主要监测内容是:雨情、墒情、水情、工情和农情。
旱灾的预警系统:是一个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技术手段先进的、反应迅速的、功能齐全的抗旱信息系统。功能是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掌握抗旱动态,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的抗旱信息,并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3个子系统及通信网络组成,各地的政府与气象站和雨情、水情测报站通过系统的通信网络采集相关信息,信息传输系统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接收和传输各类信息、图像和抗旱指令。由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3部分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开放数据库管理方法贮存和管理与抗旱有关的基础信息和实时信息,迅速提供数据支持和进行气象、水文、土壤和农业干旱分析,并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实时分析旱灾范围和旱灾程度,通过对旱情的跟踪监视和检索,对输出的各项旱情分析结果进行灾情评估。
气候评价:当年气象资料和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数据、灾害损失等资料,结合当年干旱灾害程度,对农业生产甚至具体作物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旱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气候干旱、天气干旱和农业干旱?
2.简述我国旱灾的特点。
3.以以色列为例说明推广应用先进的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4.论述影响非洲大干旱的主要原因。
9. 遇到旱灾怎么办
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10. 如何应对干旱
【简介】: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着偏少而发生的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那么,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解决办法】: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