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中的四种偏差分别是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避免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学认知能力。比如,我们要有意识地了解认知偏差的类型,并时刻提醒自己警惕陷入认知的陷阱中。又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工具,快速提升认知能力。像交叉思维、故事思维、矩阵思维、肯定式探寻思维,都能帮助我们从直觉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获取,而最稀缺的,就是科学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我们很容易会陷入认知的误区中。但我们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认知能力极限,通过学习、思考并在实践中修正认知偏差,我们的科学认知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主要偏差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常常造成“先入为主”的偏差。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去,给对人的认知带来偏差。
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与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熟人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
❷ 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些这些偏差容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认知偏差常源于两个方面: 定义,立场。二者和其下的分类常常是相互穿插的。
定义也分两种: 对概念的定义和对语言的定义
每个人对善恶等概念的定义不同,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同,人习惯把事情分类,分类的方式,选择的原则,就是概念。一件事被归于哪一类常常每个人不同,在相同的分类名单下内容不同,就是偏差了。
人类,尤其是同种族同地区的使用一套语言体系,,但每个人对每个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用方式上的差异造成偏差,你和别人说同一句话,但你们对语言中的主体或者对主体的限制规范用语的认识不一样,于是同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在你心里和对方不一样,就是如此。
我曾经和某人争论问题,我说某些人认为美国是个政治体制空前完整,形式也有很大突破的国家,但不可能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个最后的永恒国度……总之没有日不落的世界,认为好的东西就不会被更替所影响是幼稚的,他同意前面的观点,但不同意我说的话,他认为幼稚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小的轻微的事件,还带有少不更事,可爱的,可以原谅其错误的,不会带来什么伤害的概念或者人。这是他对“幼稚”的定义。明显在他的定义中我把一个政治历史的概念当作了小儿科。“在我而言则是表示:不够成熟的,不能真正规范或者定义某个事物的,不完善的,而且他的定义方式我也认可是此语的使用范围。这样的态度是不适合用来讨论严肃的问题”也许我们都没错,也许我们都错了,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但认知有偏差。
立场包括两个方面,
在表达和规范上你要考虑的你的立场。 你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你对善恶和是非的定义肯定和你的敌手不同,于是你们在原则和原理的认知上产生了偏差。
在你所在的立场上形成的认知系统必然也和别的立场上的不同。 比如君主社会要求忠实作为美德,神权社会要求虔诚做为美德,但现在恐怕又不一样的了。前者被称为奴性,后者被成为迷信,但事实上呢?人家在人家的社会中生存,必须遵从人家的法则,生物界是法则世界,人再自以为厉害也是其中一员,社会再高级也是法则社会。
❸ 如何克服认知偏差
不要只听别人说的,学会自己去观察,去多思考,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然后尽量不要用主观态度去评价一个事物,不要一概而论事情,可以多看书,不管看什么书,都要动脑子去想,然后慢慢自己累积才可以!
❹ 请问你有哪些社会认知偏差你如何看待它你是如何对它进行归因的
摘要 社会认知的偏差也就社会知觉的偏差。在狭义上,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印象和归因三个阶段,而社会认知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印象形成中,所以社会认知的偏差也称印象形成的偏差。归因属于社会认知的深层次,所以归因的偏差是要和社会认知的偏差区分的。
❺ 认知偏差有哪些
1、确认性偏差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说:“一旦某人形成一个理论,他的想象力就会让他从每一个对象中看到仅有利于这个理论的蛛丝马迹。”
这句话完美地解释了确认性偏差,它指的是一个人一旦形成确认的观点,就会下意识找支持自己或有利自身观点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而扭曲新的证据。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定是邻居偷的,接下来通过观察他发现,邻居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时的神态、动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样子。可过了几天,他去找东西时发现丢掉的那把斧子,原来被自己忘在了储藏室里。于是第二天他再看邻居的举动和言行,觉得他一点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了。
2、在熟悉的事物面前,会有注意力偏差
在一些场合里,面对众多的选择,为什么我们只会倾向于某一种选择呢?其实,是注意力在作祟。
注意力偏差指的是,人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偏好的倾向。比如面对一道不会的选择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答案,在投资时,也会倾向于投资自己所知道熟悉的公司或者股票。同样也有吸引力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欢、令人愉快。
3、光环效应
人都会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光环效应指的是当我们觉得一个人的外貌很好,便会下意识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优秀。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有的人很有魅力,有的中等,有的完全是无魅力。然后让被试者换用其他词语(除了魅力)来评判这些照片里的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化的特征,比如:和蔼、沉着、很好交际等。但对没有魅力的人,就很少用这些词语了。
4、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他人相比,总会存在各种差异。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指的是,行动者和观察者对某一事件解释的原因不同。
有人请一个瞎子朋友吃饭,吃完饭很晚了,于是主人就给瞎子点了个灯笼。没想到瞎子生气地说:
“我本来就看不见,点个灯笼是专门嘲笑我吗?”主人连忙解释道:“就是担心你看不到才点个灯笼。你看不到,但别人可以看到,这样你走在黑夜里,就不会有人撞到你。”同一件事,行动者和观察者由于身份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也就不一样。
5、错误信息效应
我们看到或经历的事件,真的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错误信息效应指的是,我们看到或经历的事物都是真实的,但有时候被外界稍加引导,记忆有可能就会发生错位,从而得出跟事实不符的结论。
有实验让参与者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一辆汽车驶过十字路口时与另一辆车相撞了。关了视频之后让一部分人判断车辆互相“接触”时的速度,他们给出的估测均值是每小时32英里。
接着再让另外一组人做同样的判断,只不过提问时把“接触”这个词改为“撞击”,结果这组人给出的估测均值则是每小时41英里。
❻ 1人际交往中都有哪些认知偏差,请举例说明
一. 过度自信认知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认知、判断和能力过度自信。这被普遍认为是最为常见的认知偏差。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
有同学在台上发言时,你是不是会想,他讲得是还可以,就是有点啰嗦,内容也不够突出重点,要是我上去讲,我肯定比他讲得更好,更有气势。
当任务分配下来时,你通常会觉得它很简单,基本不用废什么时间与脑力,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把它完成地很好,还是先玩几天吧。
二. 盲信权威认知偏差。
想想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会出现以下情况。
你会认为老师的判断一定是对的吗?
已经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给你的建议,你会全盘接受吗?
你会本能地觉得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一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力强吗?
你会看到专家或专业机构写的文章就不假思索地转发吗?
等等等等。太多的例子表明,大多数人对权威发表的言论,做出的行动都深信不疑,甚至会去效仿,许多信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侵入了你的脑子,你连挑拣过滤的能力都没有。
三.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盲信喜好偏差。顾名思义,人们会更相信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这往往包括外表有魅力的,和自己相似的,与资金有关的,自己熟悉的,会恭维自己的等等。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因为很喜欢的一个明星,就对其代言的产品格外关注,更有甚者,甚至会把该明星代言的产品都收入囊中,美名其曰要支持爱豆。
看选秀的节目时,你最初喜欢的选秀明星往往是根据外貌来决定的。某人长得好看,你就会对她格外关注一些,她的任何行为在你看来都是可爱的;可是对于你认为长得不好看的明星,你就会认为她的所有行为都是矫情。
同理,我们也更倾向于喜欢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从始至终只会一昧地说你好的人,真的是为了你好吗?难道你真的已经完美无缺到找不到任何缺点了吗?
四. 盲信大众偏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效应。
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
在淘宝买东西时,大多数人都会根据销量以及评价来决定是否买这个东西。如果这件商品月销几万甚至十几万,评价也是清一色的好评,你肯定也会动心吧,暂且不论这件东西是不是真的好用,就单说你在购买的时候,你确实是因为真的需要才买的吗?还是说看见大家在买,于是自己也想买了?
五. 确认偏差。它是说,人们倾向于捍卫自己现有的信念,抵制不同的看法。而且人们在寻找证据的时候,会选择只对自己有利的,忽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扭曲记忆,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愿意看见自己想看的。
假设一种情况:你分手了,因为你认为对方不够爱你。那么,在提出分手前,你肯定会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找到对方不爱你的“证据”。
比如他没有及时回信息,那肯定是他不爱你,而你会选择忽略他可能正在忙,没看到你的信息这一可能;甚至他对你已经对你说了:“我爱你,真的很爱你!”你还是会选择不相信,认为对方是花言巧语,因为你的潜意识已经认定,他不爱你这一事实,所以你就会不自觉地去找任何能够佐证你这一论断的的证据,甚至扭曲事实。
确认偏差是很可怕的。一个不小心,你就会陷入某种错误认识中,不愿意清醒过来,如此循环往复,你自然会失去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
六. 安于现状偏差。这就很好理解了,是说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常常对变化表示担忧。除非利益明显大风险,否则很多人不倾向于改革。
它与确认偏差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难以改变。但确认偏差更着重于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错误的;而安于现状则表现在你明知现在这样的状态不是你想要的,但是却害怕风险,懒于改变,于是陷入深深地焦虑担忧之中,迟迟不肯付出行动。
上面这六种认知偏差,在某些情况下也肯能会有相似性,或者可能同时发生。
其实,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我们经常使用直觉思维系统导致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警惕以上六种认知偏差,多用逻辑思维系统来看待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❼ 如何克服自己的认知偏差
人类有一项特有的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它是指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了错误认知的误区。
例如,你的邻居与你在街上擦肩而过却没有打招呼。明明那人只是没有注意到你而已,但是你心里却会有“他是不是讨厌我啊”,“我是不是不小心得罪他啦”的想法……
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被讨厌了”“大家都在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我肯定又要失败了”等负面的想法。
这一些原本并非事实,但是你却坚信这些都是事实,结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避免认知偏差——正念法
有人总喜欢回忆过去的痛苦经历。其实,已经过去的事根本没有消除的必要,因为过去已经不复存在。不管是多么不愉快的事,它们都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而并非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沉浸于过去的人相当于被不存在的东西束缚住了。
为了避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的认清事实。当发生某件事时,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这就是正念法。
用正念法来进行自我管理,就是让自己彻底面对现实。
人类总喜欢逃避事实,尤其是那些让人不愉快的事实。当你感觉到自己快要被负面情绪吞噬时,千万不要放任这些负面情绪,而应该将意识集中在“现实”和“现在”。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的“现实”上,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
记住,是行动不是意志
由于思维的误区,很多人会自责,为自己贴上“我不行”的标签。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不能前行。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头脑中反复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力”之类是毫无意义的事。只能使你的愿望永远都只是愿望而已。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帮助我们去的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恼,也不要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畏缩不前,更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心存怨恨。只有把握“现在”和“现实”,采取合适的行动,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