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形状的认识
1、生活中认识形状
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形体。
比如可以先让孩子感受圆形的饼干、硬币……尽量让孩子用手触摸,触摸物体的边缘,这样可以丰富孩子有关形状的感官体验。
需要知道的是,孩子认识形状的顺序是一般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2、游戏卡片
当孩子在生活中熟悉了形状后,我们可以拿出一件孩子熟悉的物品,让孩子在图片中找出一样的图形。
如果孩子已经2~3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自己尝试用安全剪刀沿着虚线将图形剪下来,注意的是,刚开始孩子只会剪直线,不太整齐,但是没关系我们家长要鼓励孩子的尝试。
然后按照对应的颜色,给剪下来的图形涂色。
并且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使用这套游戏卡片的时候,除了可以让孩子对应每种形状掌握对应的英语单词,还可有意的引导孩子注意每种形状的不同特征,比如圆形只有1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等等。
经常玩这样的游戏,孩子可以获得有形状的多感官的经验,这为以后学习抽象的几何形体概念奠定感性基础。
3、形状对对碰
待孩子对于形状熟悉了后,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在一堆图形中来找出目标图形,这不但考验孩子的观察力,更是能够反应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每种图形的特征。
孩子一开始面对这么多的图形时,可能不能一下子都正确找出相应的图形,或者时间过长,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着急。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将图形的形状感知和它的名称联系起来,需要经过配对——指认——命名的过程。
希望当我们理解了孩子最开始接触事物都要经过这样复杂的步骤学习后,我们能更耐心的等待孩子,给他时间。
4、听指令找形状
我们还可以玩一个需要孩子调动视觉和听觉的小游戏,这也能帮助孩子训练专注力。如上图所示,孩子在配对时需要找出与给定的范例,比如:找出图中所有的圆形,相同的形状。
对于低龄的小宝宝来说,在开始这类游戏前,爸爸妈妈可以用我们介绍的第一种方法,用实物教给孩子皮球、大圆眼睛是圆形的。
孩子在指认时,是按照家长教的形状名称进行的,这时孩子对于形体的知觉开始和词汇建立联系,比如爸爸妈妈说“宝宝,这个大圆眼睛是圆形的。”孩子开始学着爸爸妈妈称这样的图形为“圆形”,这一过程也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才能熟练掌握。
当孩子能够用抽象的词语比
B. 形状知觉的形状知觉的分类:
形状知觉包括视形状知觉和触形状知觉两种。
形状知觉相关知识: 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意义。微动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局部适应有重要意义。跳动是另一种重要的眼动。它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眼跳保证了对新的信息的提取
C. 常用的素质能力测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素质能力测评的方法有,素质图示法、问卷调查法、个导研究法、面谈法、经验总结法、多元分析法。
其中在实施人才资源能力素质测评时,要根据人才选拔的目标和功能,选择相应测评类型。按照测评目标、工具及结果是否经过标准化处理来划分类型,就有标准化测评与非标准化测评。
按具体标准和反映分数的方法,又可将标准化测评分为常模参照性测评与目标参照性测评。人员选拔录用多属常模参照性测评,日常考核则属目标参照性测评。按测评用途划分有选拔型测评、配置型测评和诊断型测评等。
(3)形状感知测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素质能力测评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
D. 幼儿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有哪些认识规律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更多问题可以去西周幼儿园的网站看看
E. 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
就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而言,戏曲电视剧是”视”为本体的视听综合艺术 戏曲电视剧是视听艺术这一点正是由电视剧艺术的本性决定的。其实,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也是一种视听艺术,为什么人们强调电视剧艺术的视听特性呢?这多少反映了舞台艺术的”视”和荧屏艺术的”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剧场里,观众的眼睛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但却没有选择角度和距离的自由;在荧屏前,观众看什么不看什么,是由导演和摄像师决定的,但是,熟知观众心理的导演和摄像师,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和起伏,频频地运用镜头内外的调度,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表现观众想看清楚的一切,从而极大地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需要。相比之下,对剧场艺术的视觉欣赏就显得单一、僵化和贫乏得多了。在表演艺术上,我国传统戏曲注重”手、眼、身、步、法”,一个成功的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许多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独特的艺术手段,成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精华。比如周信芳先生的《坐楼杀惜》、《徐策跑城》等名段。但在剧场里,舞台和观众的距离,使得那些精彩表演的美学信息大大衰减,坐得远一点的观众,几乎无法欣赏到艺术家为表现人物复杂内心活动而创造的表演细节——那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而电视剧却可以充分运用镜头的变化,特别是近镜头和特写镜头把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而对观众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获得一种在剧场里所无法体验到的审美愉悦。电影和电视有相通之处。这里我们不妨以戏曲片《坐楼杀借》为例来看看影视艺术的视觉感受和舞台艺术的视觉感受的不同。在这部影片中,编导不是利用摄影机去简单地记录周信芳先生的舞台艺术,而是突破舞台的限制,充分运用电影语言的特长,把艺术家刻划人物的表演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了撼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当宋江杀死阎婆惜之后,其内心惊恐万状,因为杀惜是他在情急之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本能的反映,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关系到梁山举义的大事。他在杀死阎婆惜之后,依然没能从那刹那间涌起的激情风暴中清醒过来,这时,周信芳先生圆瞪双眼,踉跄步履,连续用了几个向前刺杀的动作,如是在舞台上,观众难以想象其确定的内心活动,而电影却大有用武之地,导演在每一个刺杀动作之间叠入一个阎婆惜晃动的面部镜头,这就形象地揭示了人物的幻觉心理活动。当宋江清醒过来之后,才意识到真的闯下了人命大祸,周先生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惊恐难以平静,用了两个相似细节:颤抖的手握住匕首往靴子里插了多次才插进去,颤抖的手拿住印章往怀里揣了多次才揣进去。电影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了这两个细节,这就使观众获得了远比在剧场里更为充分的对审美信息的感知和把握,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满足。从这一意义上讲,电影或电视的镜头语言既服从观众特定的审美心理需要,又主导着观众视觉欣赏,具有极大的”煽情”力量。它选择、放大、强化了某些细部,制造了能够充分吸引观众的、又能充分展示内容的艺术张力。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而是一种创造手段。正是这一特点,使我们获得了和在剧场里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即电视剧观赏的视觉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彻底打破舞台艺术的时空体系,建立起电视剧艺术的时空体系。必须打破”第四堵墙”,让摄像机充分自由、舒展地运动起来,多角度地、全方位地、立体化地去展示剧情,让摄像机带着我们走进剧情,走近人物,身临其境地、巨细无遗地去洞察一切。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眼具有不断捕捉新的视象的本能,即它需要不断转移视线、变换角度和距离去观察世界。 摄像机镜头的自由运动满足了人类的视觉心理需要。戏曲电视剧既然有别于剧场艺术,自然应当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特性,去满足受众的视觉审美需要。在戏曲电视剧里,不存在像舞台上那样的正面和侧面的问题。通过镜头内和镜头外的调度以及多机拍摄、蒙太奇切换,可使受众获得全方位的视觉感受。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戏曲电视片,虽然已经从舞台搬到了摄影棚,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舞台的视觉观念,没有使摄像机成为创造不同于舞台的视觉体系的重要手段,基本上仍然是类似剧场中的观众一样对着舞台的正面或稍侧,演员对着摄像机在表演,而不是”没有观众在看自己”地、完全生活化地自在表演。因此,摄像机只不过是坐在剧场前排的观众的眼睛罢了。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技术没有摆脱记录的从属的功能,没有获得创造主体的功能。换言之,电视艺术的特性和特长并未充分体现。其次,戏曲电视剧视觉形象的丰富性也远远超过舞台艺术。
F. 认识图形的办法有哪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只要直观的感知就可以了。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我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牙膏盒、魔方等,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让孩子们也分成四类。接着同桌合作把不同的长方体放在一起摸一摸、看一看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什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能力。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辨别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以及接近圆柱体的圆台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让学生找出和长方体(圆柱体)作朋友的物体,目的:
(1)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感受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3)抓住错例进行提高辨别能力。我找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使学生对这两种形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G. 情境性测评方法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情境测试法指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情境测试法指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H. 4~5岁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孩子到了这一时期,自身的意识行为有了发展,在这之前,孩子的行为多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而这时则可以听得进成人给的一些任务。4岁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增强了,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以增长知识和增强认识能力。孩子进入生活的第四个年头以后,意识行为有了发展,所以应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在观察活动中可以不断地增长见识,同时发展孩子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多种认识能力。可以从观察家庭周围的邻居、店铺、街道、马路等开始。如家住楼房可要求孩子记下楼号房号及楼中心、周围有什么特征;住平房可记住周围的邻居,观察马路上的设施、车辆、各种职业人的劳动情景。周围生活是幼儿进行体、智、德等教育的可用的好教材。这一切的培育都是从感知觉、观察开始的。
认识液体流动现象
准备手提水壶一个、脸盆一个、小碗一个、茶杯一个、瓶子一个。家长向水壶内装满水,盖上壶盖,把小碗、茶杯和瓶子都放在脸盆里。
让孩子在一旁观察,家长提起水壶,分别倒在脸盆里的小碗、茶杯和瓶子里,并提示孩子仔细观察水流现象。
碗、茶杯、瓶子装满水后,家长继续倒水,让水溢出来,流到脸盆里,再让孩子观察水流现象。
观察完后,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重复刚才的程序。
使孩子认识往容器里盛水不可太满以免溢出,造成浪费甚至发生事故。
但要注意在训练之前,家长要向孩子讲解有关水的特性,如水是一种液体可以流动,水满则溢等。
平时家长可带孩子去河边观察水的流动现象。使孩子了解水是从高处向低处流。
在生活中,孩子会经常接触到水,这时期,应让孩子观察水的流动现象,以便培养孩子留心观察液体的流动现象。
认识图形变幻现象
准备一些颜色大小、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种形状不少于三张。让孩子对上述纸片进行分类,即把颜色、大小、形状都不同的纸片放在一堆,把颜色、大小都不同的圆形放在另一堆;把大小、颜色都不同的半圆形放在第三堆;把颜色、大小和形状都不同的长方形放在第四堆;把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正方形放在第五堆。
让孩子在分类过程中总结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当孩子能完成上述观察任务后,再让他观察上图。
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孩子回答:
上图中右面的图形属于哪种图?
上图中右面的图形能否在左面图形中找出来?
说出上图左图中有多少三角形、长方形和半圆形。
让孩子用不同的颜色将上图左图中的不同图形按上图右图所示,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但要注意在训练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上图左图中不同图形的位置变化、重叠等情况,以免出现错误。
家长应让孩子自己独立找出上图左图和上图右图中的相同图形,并数出其数量。
此项活动训练孩子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家长可视训练情况逐步深入。
让孩子辨别组合图形中的各种形状,训练孩子的图形认识能力及图形的变幻现象。
认识时间增加现象
准备一块手表或一个钟。让孩子观察表的形状和结构(如表带、表盘及表壳)。
让孩子重点观察表盘,说出表盘的结构(刻度和各种指针),告诉孩子各种指针的名称。
观察指针的运动情况及关系。
大人在这项活动中,要教会孩子对钟表的认识,这包括钟表的走势及运动着的指针(秒针与分针、分针与时针)的关系。
通过观察钟表,让孩子发现钟表中指针一刻度的关系以及大小指针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可培养孩子观察物体的整体性,训练孩子在事物运动变化之中把握各部分的区别和联系的能力。认识时间增加现象。
认识大小的相对现象
准备4个高度分别为20、15、10、5个单位,而直径相应为8、12、6、10个单位的圆柱体。
成人首先提醒孩子注意圆柱体具有不同的高度,并要求孩子按“个子高矮”将圆柱从最高的排列到最矮的。然后成人把圆柱体打乱,再让孩子把圆柱体按照从粗到细来进行排列。最后成人要让孩子提出最高的圆柱体现在在什么位置,最矮的又在什么位置。接着再次打乱,让孩子由高到矮排列,并询问孩子刚才最粗的现在在什么位置,刚才最细的现在又在什么位置。
如果游戏材料改为长方体,则既可按高度顺序排列,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也可按长度顺序排列,指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还可以根据宽度排序,寻出最宽的和最窄的。并让孩子说出最高的和最矮的在长度排序和宽度排列中的位置,最长的和最短的在高度排序和宽度排序中的位置,以及最宽的和最窄的在高度排序和长度排序中的位置,从而使孩子初步明确物体间大小关系的相对现象,从而明白世间没有绝对的大和小的概念。
I. 怎样引导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感兴趣
如: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或一起看·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1.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