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arcmap划分土地定级单元
1.
定级单元的概念
2.
定级单元是反映城镇土地自身特性、土地利用和定级因素因子的最基本地块,是定级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同时也是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定级单元内部特性和土地构成因素应相对均一。定级单元可根据城市特征、定级完成任务时间、投入人力、成果精度要求及定级采用的技术手段等,选择相应的方法划分。
3.
2.单元划分原则
4.
单元内主要定级因素的影响大体一致;
5.
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定级并按网格法直接划定单元时,
6.
划分的单元面积应不大于0.25公顷;
7.
划分的单元能方便地进行因素取样,并能保证分值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8.
商服中心、公用设施、交通枢纽等整体起作用的区域,不能分割为不同单元;
9.
商业用地定级时,城镇主要的商服繁华街道,应按临街两侧相对应的进深,
10.
划分为条状单元;
11.
住宅用地定级时,应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单元,保持其完整性,
12.
单元面积不宜过小;
13.
工业用地定级时,以交通道路为单元界线。
⑵ 农用地分等各等别的划分
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各等指数反映了单元农用地综合质量的优劣。通过对农用地各等指数的比较和分析,把所有分等单元划分为不同的农用地等别。划分农用地各等别首先得确定划分等别采用的方法。
(一)农用地等别划分的方法
农用地等别的划分有数轴法、总分值频率曲线法、等间距法。
1.数轴法
数轴法指把各评价单元的每个分值看成是一个一维变量,点绘在一维数轴上,按分值在数轴上的分布状况划分农用地等别并确定各等别分值区。
农用地分等等别确定后,经实地勘察等别界线,进行等别合理性检验后,量算等别面积,进行汇总。
数轴法有直观、简便、易操作的优点,其不足之处是当评价单元很多时,需要很长的数轴,表达上不太方便。
2.总分值频率曲线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将每个总分值作为样本,对其进行频率统计,并绘制相应的曲线,然后按土地质量优劣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频率曲线突变处,结合野外调查与定性分析,确定农用地等别间的界线值和总级数。
3.等间距法
根据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各等指数值,每间隔一定的分值(等别间距)划分一个农用地等别。
以上几种方法均是在土地单元总分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当求取出单元总分值后,选用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划分农用地等别,具有直观、易读、易操作的共同特点。
(二)确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等别间距
农用地各等别由各分等单元农用地各等指数的计算分值与划分等别的等别间距确定。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及《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的相关规定,农用地分等必须采用等间距法进行等别划分。采用等间距法划分农用地等别,关键是对等别间距大小的划定。等别间距大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等别的成果表示。
通过对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农用地最高分等指数及最低分等指数的比较分析,当等别间距取200分时,能充分反映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水平的分布状况,便于全自治区分布组合规律的分析比较。因此,本次农用地分等采用等间距法划分农用地等别,等别间距采用200分。
⑶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常见的问题
第一部分 概述 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任务与目的 城镇土地分等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发挥级差地租的经济杠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 土地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 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2、 镇土地定级有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类型。 综合定级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差异划分土地级。分类定级指分别对影响城镇某类型用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分析,按差异划分各类型用地的级别;分类定级一般有商业用地定级、住宅用地定级、工业用地定级等。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1 综合分析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 3 地域分异原则 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 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途径以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主,以市场资料分析法等进行检验。 2、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因子)选择宜在 因素(因子)体系基础上,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通过特尔菲法进行选定。必要时,城镇土地分等的因素(因子)体系可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筛选 。 3、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因子)权重值应采用特尔菲测定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 4、对城镇土地分等的因子评价指标值标准化处理应采用位序标准化或极值标准化方法进行。城镇土地定级因素的作用分计算采用相对值法和距离递减法,按0~100 分封闭区间赋分,因素指标优劣与作用分的关系按正相关设置,因素条件越好,作用分越高。 5、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划分可选用主导因素判定法、叠置法或网格法。 6、城镇土地分等对象和定级单元的总分值计算采用多因素加权分值求和法。 7、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划分应采用总分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或聚类分析法进行。城镇土地级划分还可采用总分剖面图法进行。 8、反映城镇土地利用效益的市场资料应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处理,才能用于成果校核。城镇内部土地收益测算采用典型抽样测定、数理统计检验方法。 9、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基础资料汇编。 第二部分 城镇土地分等 一、城镇土地分等工作内容 a)城镇土地分等准备工作(明确任务、准备表格、图纸)和外业调查; b)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取、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城镇分值计算及等初步划分; d)验证、调整分等初步结果,评定城镇土地等; e)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f)城镇土地分等成果验收; g)成果应用和更新。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技术程序 a)建立影响城镇间土地等的因素因子体系; b)确定各因素因子的相应权重; c)分析因素因子的影响方式,建立评价标准; d)对各城镇因素因子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加权计算各城镇土地质量的总分值,并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 )验证分等初步结果,制定分等基本方案,开展意见征求,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 f)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三、城镇土地分等因素选择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是指对城镇土地等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城镇间土地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一般分成因素、因子两个层次。
⑷ 分等单元划分
(一)工作底图准备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研究的工作底图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图和行政区划图。
1.土地利用现状图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要求以及本研究的技术方案,江苏省农用地分等采用各市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但是,研究时期全省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由1:10万至1:20万不等,对应年份主要为1995年。因此,需将比例尺统一调整为1:10万,并根据近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变更和调整。近年来江苏省耕地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和建设占用耕地。其中,前者仍属于农用地的范畴,因此不作变更调整;后者变为建设用地后,已不属于农用地的范畴,因此是工作底图变更调整的主体。变更方法为由各市国土资源局技术人员根据其辖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直接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勾绘调整,然后由项目课题组对变更调整后的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数字化,并将比例尺统一调整为1:10万,最终形成江苏省农用地分等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工作底图。
2.土壤类型图
由于江苏省地形主要为平原,土壤类型空间分异不大,土壤类型图上的图斑面积较大。1:50万全省土壤类型图与各市1:20万土壤类型图对比,两者图幅内容相近。因此,土壤类型工作底图是先将1:50万江苏省土壤类型图数字化,然后切割和放大至与各市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底图一致的比例尺(1:10万)。对地形和土壤类型图斑较复杂的部分地区,则在初步划分的分等单元基础上,进一步采用1:5万县级土壤类型图进行细分完善。
3.行政区划图
农用地分等资料调查年份为1997~2000年,江苏省的市、县(区)、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尤其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合并。本研究以截至2000年底的行政区划调整结果作为行政区划的工作底图。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匹配,项目课题组根据各市、县上报的行政区划调整资料,直接在各市、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新的市、县、乡镇区划范围的勾绘调整,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研究的行政区划工作底图。
乡镇合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镇带乡,即相对落后的乡归入相邻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镇。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同,将导致它们之间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分等工作中制作了两套行政区划工作底图:①市、县以新的行政区划调整结果为准,而乡镇则保留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乡镇范围,这套行政区划图将作为分等计算的工作底图;②市、县、乡镇全部按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这套行政区划图将作为分等结果图件制作和面积统计的工作底图。分等计算工作底图与分等结果表示工作底图分离,既保证了分等计算的工作精度,又方便了分等成果的日后使用。
(二)分等单元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基本空间单位,同一单元内土地的属性和质量基本一致,不同单元之间则有较大差异。土地评价结果是通过对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构成因素质量评价得出,因此,评价单元划分对土地评价工作的实施至关重要,直接决定土地评价工作量的大小、评价结果的精度及其可应用性。
1.分等单元划分原则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分等单元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2)相似性原则。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3)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分等单元划分方法
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置法。叠置法是将同比例尺的多个地图叠加,得到基本一致的区域形成封闭的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等单元。一般采用“三图叠置法”划分,即由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图、地形图三图叠置形成的封闭单元。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和土壤类型图上不能获得的其他野外诊断指标信息,通过其他方法调查,并填注到分等单元上。叠置法要求所选用的基本图件都能转换到同一比例尺,分等范围的界线和主要参照物能很好地吻合。
(2)地块法。以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界线,将农用地主导因素相对均一的地块划成封闭单元,即为农用地分等单元。其操作的关键是底图的选择和对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了解。具体实施方法为:选用大比例尺的、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深入实地,以村为单位,了解当地农民的经验分等情况,即当地农民对该村行政范围内土地优劣度的评价情况,分地块勾绘在工作底图上。这样可以保证研究范围的准确性和分等参评因素的相似性。
(3)网格法。即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由于网格划分不易完全与土地的均质条件和各影响因素的实际分布相符合,因此,网格划分单元除了便于在工作中取样和获得数据外,还需尽量兼顾单元的均质性。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
(4)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
按照主导因素差异性、分等因素相似性和边界完整性等原则的要求,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单元采用叠置法划分,即以各市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行政区划图来划分和确定分等单元,使各分等单元保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乡镇行政单位保持一致。分等单元划分时,考虑到江苏省各市、县的土壤类型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成图时间有十余年的差距,编图单位、编图标准均有所不同,致使两图之间的匹配性较差。为消除此问题对分等单元划分的影响,需进行两图的匹配调整。方法之一是先对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别进行数字化,然后将两图叠置并在电脑屏幕上直接进行配准调整。但该方法难以对图件进行全局把握,工作的速度和精度均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在进行两图匹配调整时,采用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将土壤类型图与之叠置匹配,通过人工目视将两图局部配准的办法,将土壤类型界线转绘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然后分层进行数字化,同时得到分等单元及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工作底图的电子图件,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各图件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按照上述方法,江苏省农用地分等范围内的农用地共划分成12026个分等单元。
⑸ 分等单元的划分
分等单元是计算农用地各等指数,进行农用地等级评定和划分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是由线状地物和权属界线等封闭的地块,单元内部土地质量(性质)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
(一)划分原则及方法
1.划分原则
(1)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2)相似性原则。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3)边界完整性原则。
2.划分方法
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主要结合了地块法和叠置法。首先,直接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再将 1∶1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同比例尺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投影变换后,利用图形处理软件叠加,将宜耕地图斑补充在分等单元图上;再将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叠加在上面,进一步将分等单元细化,保证不同村地块不划为同一单元,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同时获取各分等单元的地类。最终,甘肃省各县(市、区)参与分等计算的耕地及宜耕地分等单元共有 169140 个,其中,耕地单元 02 个,耕地面积统一为甘肃省2005 年底土地变更面积(表 3-5)。
表 3-5 甘肃省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情况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采用叠置法。首先,将国家提供的 1∶50 万耕地图与甘肃省使用的 1∶10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比分析,修正了 1∶50 万耕地图内明显的地块缺漏后,将各县(市、区)界、乡(镇)界以及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边界线综合叠加,划分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最终,甘肃省共划分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 14109 块。还有 15 块图斑位于省界边缘,在国家提供的耕地图中属性也为外省的名称,最终将这部分图斑确定为省外图斑,在省级分等单元文件中没有保留。
3.单元编号
在县级 1∶1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分等单元界线后,为保证图件查阅方便,采用各村内顺序编号的方法确定县级分等单元的编号。按照《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的规定,分等单元编号=省级行政代码(2 位)+地级行政代码(2 位)+县级行政代码(2 位)+乡镇代码(2 位)+村代码(2 位)+单元流水编号(2 位),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 2260-91)执行,编号不足两位的前面补 0。
采用各县(市、区)内顺序编号的方法确定省级分等单元编号。按照《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的规定,分等单元编号=省级行政代码(2 位)+地级行政代码(2 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单元流水编号(4 位),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 2260-91)执行,编号不足两位的前面补 0。
4.确定各分等单元的农用地面积
各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面积采用 1∶10 万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与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分区域对照”的方式获得。根据 1∶10 万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图上的分等单元,找出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与其处于同一地理位置上的若干个图斑,这些图斑的面积之和即为分等单元面积。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斑的面积以 2005 年 10 月 31 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结果为依据,按变更台账进行统计。对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与变更台账不一致的,以台账为准;对于未登录台账的变更数据,以上报的变更后的现状统计数为准。农用地分等单元面积统计单位为亩,并统一填入“分等单元属性表中”,保证各县(市、区)分地类的汇总面积与全省 2005 年变更面积完全一致。
在建立县级-省级分等单元追溯关系表的基础上,直接汇总与省级分等单元关联的所有县级分等单元的面积,得到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面积,从而保证省级分等单元面积汇总后与县级成果的一致性。
(二)编制分等单元图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图面整饰要求,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以各县(市、区)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分等单元界线用黑色0.3毫米实线表示,分等单元编号用红色数字表示。分等单元区按照耕地类型不同赋予标准颜色,非评价单元除居民地外均为白色。同时,编绘图名、图例、图廓、比例尺、行政界线、线状地物等。
省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以国家提供的 1∶50 万甘肃省耕地图为底图,叠加了各级行政界线以及主要公路、铁路和水系。其他方面要求与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相同。
甘肃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详查以来一直沿用45.4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数以及相关的图件。由于近年来几次调整甘肃省的省级行政界线,2004 年完成的行政勘界确定了甘肃省的行政面积为 42.7 万平方千米。从国家提供的 1∶50 万基础图件上来看,本次农用地分等工作涉及的甘肃省的行政面积约为 39 万平方千米,其中,将甘肃省的苏干湖划给了青海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面积也大为减少。为了保证全国的无缝拼接,农用地分等的所有省级图件以国家提供的1∶50 万图件为准,进行边界修改后成图。由于界线变化涉及的面积均为非耕地,因而对于面积汇总没有影响。
⑹ 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有哪四种方法各有何特点
(1)以土壤图为基础划分。单元内土壤类型一致。但地表缺乏明显界线,单元内可能存在不同地形类型。
(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划分。单元内主要土地要素相对均一,但我国目前土地类型划分不够细,很多地区缺乏适用的土地类型图。
(3)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划分。单元内土地利用类型一致,但可能存在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
(4)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精度取决于网格密度,要基于GIS支持。
⑺ 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方法和作用是什么
1.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1)根据土地分类所采用的依据可分为: (2)依据土地景观或使用的分类方法 可分为景观法,参数法和过程法。 景观法: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尤为广泛。该方法依据土地因素在各地段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线。 特点:注重形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 优点:依据对地貌因素和其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一般能得到内部一致性较强的土地单元;应用比较方便,能准确地划分土地类型。 参数法: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应用受限。
⑻ 什么是土地分等定级单元
土地分等定级单元 评定和划分土地等级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土地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土地分等定级单元既是一个能反映自身特性的最基本地块,也是分等定级工作中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在一定的精度要求下,土地分等定级单元按土地特性、区位条件和利用方式基本一致的原则划分。单元划分的方法有叠置法、主导因素判定法、网格法、均质地域法、土地类型法、街坊法等。
⑼ 土地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每个地方国土资源部门都会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对土地划分等级,并根据等级确定各类不同性质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综合用地、工业用地)的出让基准地价;
一级用地范围:县城北至长虹路、西至环城西路、南至松阴溪、东至古湖坑及长松路与长虹路十字路口为界组成的范围内生产经营用地,其中道路含两侧生产经营用地(一级为最高,等级越高,价格越贵);二级用地范围:县城(西屏街道、水南街道、望松街道)以内的除一级用地范围以外的其他行政区域,以及古市镇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经营用地;三级用地范围:新兴镇、象溪镇、玉岩镇、大东坝镇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经营用地;
通俗的讲就是离城市的远近,越近越值钱。城市按大中小城市划分,城市越大土地越值钱。具体怎么划分,划分多少级,各地都不相同,国土资源部门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一般可以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网站上查到。
(9)土地定级单元划分方法常采用哪些扩展阅读:
城镇土地分等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量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土地分等反映的是城镇与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分等的对象是城市市区、建制镇镇区土地。
参考资料:土流网土地等级分为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