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软件规模估算有哪些方法
现实中常见的软件成本估算方法包括经验法(专家法)、类推法,类比法、方程法,交叉验证法。除估算方法外,还需要估算数据库的支持才能继续度量分析,从而得出估算目标。估算数据基础可以是企业历史数据库,也可以是行业基准数据库。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中软件成本估算的思路分三步骤: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
❷ 什么是软件度量软件度量的3个维度是什么
软件度量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
软件度量包括3个维度,即项目度量、产品度量和过程度量。
❸ 哪些软件适合使用功能点方法进行度量
软件规模度量分为:代码行技术和功能点技术等
代码行技术优点和缺点分别是:
优点:用软件代码行数估算软件规模简单易行。
缺点:代码行数的估算依赖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和表达能力;
采用代码行估算方法会对设计精巧的软件项目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软件项目开发前或开发初期估算它的代码行数十分困难;
代码行估算只适用于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对非过程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不太适用等等。
功能点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是:
优点:比代码行更为合理。
缺点:在某些计算上,主观意识较为强烈!
❹ 度量的软件度量标准
1.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方法、过程及原则,包括软件研发成本的构成、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过程、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的应用。本标准适用于度量成本与功能规模密切相关的软件研发项目的成本。本标准不涉及软件定价,但相关各方可依据本标准明确研发成本,从而为软件定价提供重要依据。
2.标准研制背景
长期以来,如何度量和评估软件研发项目的成本一直是产业界的难题。目前我国尚无科学统一的软件研发项目成本度量标准体系以指导、规范、管理软件项目的研发成本,较大程度导致做预算时无据可依,造成极大浪费;在软件项目招评标过程中,由于无法界定软件工程项目的合理成本范围,常常出现恶意低价或超高价格竞标现象;软件开发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学依据,也经常出现时间滞后、费用远远超出最初估算水平的情况。
3.标准研制过程
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领导下,从2010年开始启动我国软件成本度量标准体系的研制工作。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 (以下简称 “过程改进分会”)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四所”)围绕软件研发成本度量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梳理了标准体系。核心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于2010年12月正式立项,计划号为2010-3194T-SJ,由过程改进分会和电子四所共同牵头起草,组织产、学、研、 用约40家单位共同参与,历时3年,为软件项目预算、立项审批、招投标、项目计划、变更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标准的价值
1、倡导使用统一的国际功能点方法度量软件规模,使度量结果可比对;
2、倡导使用基准数据估算软件工期和成本,使估算结果更科学;
3、倡导使用一致的估算过程和公式,使估算过程透明化、估算结果可追溯。
5.标准试点应用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从2012年开始试点应用。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东软集团等单位都参与了试点工作,分别在预算审批、项目立项、招投标、项目计划等场景进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13年年底,共有约2000人参加CCEP培训,近1500人通过考试并成为国内首批CCEP(软件成本估算专家)。采用标准规定的方法后,极大的解决了试点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
6.标准发布
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SJ/T11463-2013)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10月17日正式发布,并于2013年1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7.最新进展
经推荐,该标准由中关村智联软件服务业质量创新联盟 牵头,正在申请升级为国家标准,于2015年7月31日正式下达计划号:20151553-T-469 1.规范研制背景
北京作为全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之都,产业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水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北京市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也不断加大,仅全市每年属于市级财政拨款范畴的信息化项目就可达700至800个,金额总量可达三十多亿元,涉及上千家企事业单位。然而本市一直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以支撑、规范、管理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的测算,这大大制约了北京软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如何测算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的合理费用一直都是北京软件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因而常常导致软件项目预算审批无依据、恶意竞标等问题的发生。
2.规范的价值
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归口指导,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北京软件行业协会过程改进分会联合制订的北京市首个软件成本度量地方标准《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规范》将于今年11月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市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工作拥有了科学、标准的费用评估方法,有助于规范行业市场、推动软件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业增长质量。 1.编制背景
长期以来,如何度量软件研发成本一直是产业界的难题,尤其是在预算、招投标、项目计划等活动中因为缺失科学统一的软件研发成本度量标准,较大程度导致项目做预算时无据可依,进而造成预算浪费或预算不足;在软件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因为缺乏软件研发成本度量依据,恶意竞标、低价中标现象频频发生;开发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学依据,也经常出现时间滞后,费用远远超出最初预算的情况。科学统一的软件研发成本度量标准既是有效进行软件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软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工业与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委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牵头组织编制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中规定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的方法及过程,包括软件研发成本的构成、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的过程、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的应用。其目的是帮助软件研发涉及各方科学、一致地进行成本度量。但标准中没有包含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过程中所需要的估算模型、行业基准数据及其在不同场景进行成本估算的详细步骤和方法,因此需要制订标准的应用指南,以便相关各方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正确使用行业数据和模型,有效开展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相关工作。
2.编制目的与范围
本指南是《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系列应用指南之一,针对预算场景。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中的成本度量,特指对软件研发成本的预计值进行估算或对实际值进行测量、分析的过程。而《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中,预算是指根据项目成本估算的结果确定预计项目费用的过程。因此,本指南主要描述在预算场景下如何开展成本估算工作,而不涉及编制预算的其他方面。
在《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及本指南中,软件研发过程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完成验收之间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验收交付活动及相关的项目管理、支持活动。因此,本指南中软件研发成本仅包括软件研发过程中的所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但不包括数据迁移、软件维护等成本。本指南中所涉及工作量、工期也仅为软件研发过程所用工作量、工期。
本指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指导预算活动相关各方,基于《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有效开展成本估算工作,并为确定软件项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本指南明确了基于《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和基准数据开展成本估算相关活动的步骤与方法,并通过示例,明确了典型情况的估算及调整方法;对于其他特殊情况,相关人员应根据本指南及《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中的相关原则,结合项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或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与预算类似的其他早期估算应用场景,相关人员也可参照本指南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开展项目估算活动。
❺ 简述软件度量GQM方法的基本步骤。
GQM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先期调研,制定目标,产生计划,产生测量计划,收集和整理数据,数据分析,打包。其中GQM的核心是GQM目标(Goal)和GQM计划,所谓GQM计划就是用一组问题(Question)来定义GQM目标,再对每个问题给出一组度量(Metric)。
❻ 软件度量的过程度量
弗罗哈克(William A.Florac)、帕克(Robert E.Park)和卡尔顿(Anita D.Carleton)在《实用软件度量:过程管理和改善之度量》(Practical Software Measurement:Measuring for Process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中描述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认为软件项目团队生产产品基于三大要素:产品需求、项目计划和已定义软件过程。度量数据在项目管理中将被用来:(1)识别和描述需求,(2)准备能够实现目标的计划,(3)执行计划,(4)跟踪基于项目计划目标的工作执行状态和进展。而过程管理也能使用相同的数据和相关度量来控制和改善软件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软件组织能使用建构和维持度量活动的共同框架来为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两大管理功能提供数据。
软件过程管理包括定义过程、计划度量、执行软件过程、应用度量、控制过程和改善过程,其中计划度量和应用度量是软件过程管理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软件过程度量的核心内容。计划度量建立在对已定义软件过程的理解之上,产品、过程、资源的相关事项和属性已经被识别,收集和使用度量以进行过程性能跟踪的规定都被集成到软件过程之中。应用度量通过过程度量将执行软件过程所获得的数据,以及通过产品度量将产品相关数据用来控制和改善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的度量,需要按照已经明确定义的度量流程加以实施,这样能使软件过程度量作业具有可控制性和可跟踪性,从而提高度量的有效性。软件过程度量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确认过程问题;收集过程数据;分析过程数据;解释过程数据;汇报过程分析;提出过程建议;实施过程行动;实施监督和控制。这一度量过程的流程质量能保证软件过程度量获得有关软件过程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而对软件过程实施改善。
❼ 软件度量的原则和软件度量实施的方法
原则:不要为了考核开发者而度量,度量是为了解现状,牵引能力提升;
方法:关键KPI,一般从质量、效率、成本三个方面设置度量指标;
❽ 度量的主要方法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主要指软件开发项目所需的财务性成本的估算。
主要方法如下:类比估算法
类比估算法是通过比较已完成的类似项目系统来估算成本,适合评估一些与历史项目在应用领域、环境和复杂度方面相似的项目。其约束条件在于必须存在类似的具有可比性的软件开发系统,估算结果的精确度依赖于历史项目数据的完整性、准确度以及现行项目与历史项目的近似程度。
细分估算法。细分估算法是将整个项目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小系统,逐个估算成本,然后合计起来作为整个项目的估算成本。细分估算法通过逐渐细化的方式对每个小系统进行详细的估算,可能获得贴近实际的估算成本。其难点在于,难以把握各小系统整合为大系统的整合成本。
周期估算法。周期估算法是按软件开发周期进行划分,估算各个阶段的成本,然后进行汇总合计。周期估算法基于软件工程理论对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估算,很适合瀑布型软件开发方法,但是需要估算者对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作业量和相互间的比例具有相当的了解。
顾客顾客满意度度量
顾客满意是软件开发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而顾客满意目标要得以实现,需要建立顾客满意度度量体系和指标对顾客满意度进行度量。顾客满意度指标(CSI: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以顾客满意研究为基础,对顾客满意度加以界定和描述。项目顾客满意度量的要点在于:确定各类信息、数据、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客观性、合理性、有效性,并以此建立产品、服务质量的衡量指标和标准。企业顾客满意度度量的标准会因为各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重点、价值取向、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比如:NEC于2002年12月开始实施的CSMP 活动的度量尺度包括共感性、诚实性、革新性、确实性和迅速性,其中,将共感性和诚实性作为CS活动的核心姿态,而将革新性、确实性和迅速性作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尺度。每个尺度包括两个要素,各要素包括两个项目,共计5大尺度、10个要素和20个项目。例如,共感性这一尺度包括“了解顾客的期待”、“从顾客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两个要素;“了解顾客的期待”这一要素又包括“不仅仅能胜任目前的工作还能意识到为顾客提供价值而专心投入”、“对顾客的期望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根据顾客的立场和状况来思考‘顾客到底需要什么’并加以应对”这两个项目。
美国专家斯蒂芬(Stephen H.Kan)在《软件质量工程的度量与模型》(Metrics and Models in 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中认为,企业的顾客满意度要素:
顾客
顾客满意度要素
顾客顾客满意度要素的内容
技术解决方案质量、可靠性、有效性、易用性、价格、安装、新技术支持与维护灵活性、易达性、产品知识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接触技术解决方案
管理购买流程、请求手续、保证期限、注意事项交付准时、准确、交付后过程企业形象技术领导、财务稳定性、执行印象表7-1 顾客满意度要素及其内容 作为企业的顾客满意度的基本构成单位,项目的顾客满意度会受到项目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开发的软件产品、开发文档、项目进度以及交期、技术水平、沟通能力、运用维护等等。具体而言,可以细分为如表7-2所示的度量要素,并根据这些要素进行度量。 顾客满意度项目顾客满意度度量要素软件产品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开发文档文档的构成、质量、外观、图表以及索引、用语项目进度以及交期交期的根据、进度迟延情况下的应对、进展报告技术水平项目组的技术水平、项目组的提案能力、项目组的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事件记录、式样确认、Q&A
运用维护支持、问题发生时的应对速度、问题解决能力表7-2顾客满意度项目度量要素
❾ 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度量每个工程活动并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开发人员的产出和工作效率
规模度量一般选择 页数(需求、设计、用例)、代码行(千行)、用例数(测试);工作量度量用人时;效率就是规模/工作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