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化学问题!
侯氏制碱法http://ke..com/view/187856.htm
氯碱工业http://ke..com/view/476882.htm
硝酸工业http://ke..com/view/2207432.htm
硫酸工业制法;
化学方程式:
SO2+2O2 ===(V2O5,可逆,400-500摄氏度)==2SO3
SO3+H2O==H2SO4
先将硫黄或黄铁矿在空气中燃烧或焙烧,以得到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是生产硫酸的关键,其反应为:2SO2+O2→2SO3
这个反应在室温和没有催化剂存在时,实际上不能进行.根据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途径的不同,制造硫酸的方法可分为接触法和硝化法.接触法是用负载在硅藻土上的含氧化钾或硫酸钾(助催剂)的五氧化二钒V2O5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硝化法是用氮的氧化物作递氧剂,把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SO2+N2O3+H2O→H2SO4+2NO
根据所采用设备的不同,硝化法又分为铅室法和塔式法,现在铅室法巳被淘汰;塔式法生产的硫酸浓度只有76%;而接触法可以生产浓度98%以上的硫酸;采用最多.
接触法生产工艺:接触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固体催化剂,以空气中的氧直接氧化二氧化硫.其生产过程通常分为二氧化硫的制备、二氧化硫的转化和三氧化硫的吸收三部分.
二氧化硫的制备和净化:
以硫铁矿等其他原料制成的原料气,含有矿尘、氧化砷、二氧化硒、氟化氢、氯化氢等杂质,需经过净化,使原料气质量符合转化的要求.为此,经回收余热的原料气,先通过干式净化设备(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除去绝大部分矿尘,然后再由湿法净化系统进行净化.
经过净化的原料气,被水蒸气所饱和,通过喷淋93%硫酸的填料干燥塔,将其中水分含量降至0.1g/m3以下.
二氧化硫的转化:二氧化硫于转化器中,在钒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催化氧化:
SO2+(1/2)O2 SO3 ΔH=-99.0kJ
钒催化剂是典型的液相负载型催化剂,它以五氧化二钒为主要活性组分,碱金属氧化物为助催化剂,硅藻土为催化剂载体,有时还加入某些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以满足强度和活性的特殊需要.通常制成直径4~6mm、长5~15mm柱状颗粒.近年来,丹麦、美国和中国相继开发了球状、环状催化剂,以降低催化床阻力,减少能耗.
钒催化剂须在某一温度以上才能有效地发挥催化作用,此温度称为起燃温度,通常略高于400℃.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低温活性型钒催化剂,其起燃温度降低到370℃左右,因而提高了二氧化硫转化率.转化器进口的原料气温度保持在钒催化剂的起燃温度之上,通常为410~440℃.
由于原料气经过湿法净化系统后降温至40℃左右,所以必须通过换热器,以转化反应后的热气体间接加热至反应所需温度,再进入转化器.二氧化硫经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催化剂层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平衡转化率随之降低,如温度超过650℃,将使催化剂损坏.为此,将转化器分成3~5层,层间进行间接或直接冷却,使每一催化剂层保持适宜反应温度,以同时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现代硫酸生产用的两次转化工艺,是使经过两层或三层催化剂的气体,先进入中间吸收塔,吸收掉生成的三氧化硫,余气再次加热后,通过后面的催化剂层,进行第二次转化,然后进入最终吸收塔再次吸收.由于中间吸收移除了反应生成物,提高了第二次转化的转化率,故其总转化率可达99.5%以上,部分老厂仍采用传统的一次转化工艺,即气体一次通过全部催化剂层,其总转化率最高仅为98%左右.
三氧化硫的吸收:转化工序生成的三氧化硫经冷却后在填料吸收塔中被吸收.吸收反应虽然是三氧化硫与水的结合,即:
SO3+H2O→H2SO4 ΔH=-132.5kJ
但不能用水进行吸收,否则将形成大量酸雾.工业上采用98.3%硫酸作吸收剂,因其液面上水、三氧化硫和硫酸的总蒸气压最低,故吸收效率最高.出吸收塔的硫酸浓度因吸收三氧化硫而升高,须向98.3%硫酸吸收塔循环槽中加水并在干燥塔与吸收塔间相互串酸,以保持各塔酸浓度恒定.成品酸由各塔循环系统引出.
吸收塔和干燥塔顶设有金属丝网除沫器或玻璃纤维除雾器,以除去气流中夹带的硫酸雾沫,保护设备,防止环境污染.两次转化工艺的最终吸收塔出口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小于500×10-6,尾气可直接排入大气;而一次转化工艺的吸收塔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000×10-6~3000×10-6,故须设置尾气处理工序,以使排气符合环境保护法规.氨水吸收法是应用最广的尾气处理方法.
分拿来吧》
Ⅱ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使物体与接触面光滑;使物体与接触面分离;变滑动为滚动等。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
第二:物体间有相互挤压作用;
第三:物体接触面都粗糙;
第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式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2)使接触面分离【在物体接触面形成一层气垫或磁悬浮】;
(3)减小压力;
(4)减小物体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
(3)化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Ⅲ 如何降低布袋除尘器的阻力
降低布袋除尘器阻力的方法
1、合理控制气流上升速度
气流上升速度是指烟气在滤袋空间内的流动速度,
气流上升速度是衡量除尘器结构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对低压行喷脉冲布袋除尘器的性能影响较大。
在相同处理风量的条件下,气流上升速度取得大,
说明在有效的袋室空间内滤袋与滤袋之间的间距更小,滤袋布置更紧凑,除尘器的外形尺寸更小,
但气流上升速度过大,除尘器的运行阻力也会相应增大。通常情况下,气流上升速度控制在
1m/s左右更能发挥除尘器的使用性能。
2、合理确定过滤风速
布袋除尘器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滤风速,除尘器结构、清洁滤袋、粉尘层的阻力都随过滤风速的提高而增加。
一台行喷脉冲布袋除尘器不管用什么样的滤料,其净过滤风速都不应超过1m/min
,对微细粉尘层,由于粉尘粒子相互搭接细密,过滤风速需要更低,否则除尘器的运行阻力会大大增加。
但往往不
少除尘设备厂家在选型时为了产品能在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而恶意提高过滤风速,从而达到降低设备成本的目的,这种除尘器的设备阻力一定会高于正常值。
3、合理控制局部气流速度
低压行喷布袋除尘器的局部气流速度包括进出风口风速、进风支阀风速、
提升阀口风速、净气室风速、花板孔风速等,
这些风速对除尘器的阻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除尘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加大进出风口、
进风支阀口和提升阀口的尺寸,以降低气流的通过速度,从而降低除尘器的运行阻力。
净气室的风速需要通过抬高净气室的高度来实现,
但抬高净气室的高度就意味着设备成本的增加,所以风速的选取要有一个合理的范围,正常情况下净气室的风速控制在
3m/s~5m/s
。花板孔的风速与滤袋长径比成正比,相同直径的滤袋长度越长,花板孔风速就越高。滤袋的长径比必须小于60
,否则不仅增加除尘器的运行阻力,还会影响滤袋的清灰效果。
4、均匀分布气体流量
布袋除尘器在设计时即使理论过滤风速和其他风速取得都很合理,但如果气
流均布措施不到位,每个袋室的实际处理风量就会有高有低;
即便在一个袋室内,如果气流均布措施不到位,每条滤袋的实际过滤风速也会不同。所以,
在除尘器的进风口处需要有气体导流板和均风板,
需要调节进风支阀的开度以平衡各个袋室的风量,在灰斗内需要设置均风板来分布单个袋室的风量。
5、预除尘
除尘器阻力的上升速度与烟气中的粉尘浓度大小有关,
如果通过相应的措施将烟气中的粉尘先收集部分,然后再通过滤袋过滤净化,
这样就能减轻除尘器的
过滤负荷,阻力上升速度也会大大降低。预除尘的措施有很多,比如:在除尘器前端加一个旋风除尘器或在除尘器的进口内部增加旋风装置,
通过旋风离心效应聚集粉尘达到预除尘的目的;
下进风方式的布袋除尘器由于烟气从灰斗内通过,由于气流空间的突然扩大,粗颗粒和部分细粉尘会沉降下来,因此,
下进风方式是公认的布袋除尘器中最科学的进风方式。
6、科学提高清灰效果
滤袋表面粉尘层对除尘器的运行阻力有很大影响,因而清灰效果尤其重要。影响低压行喷布袋除尘器清灰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喷吹压力、清灰周期、
滤袋长度、滤袋与滤袋的间距等。没有足够的喷吹压力和能量,
就不能彻底清除滤袋表面的粉尘层。但喷吹压力也不宜过大,否则滤袋的使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喷
吹压力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需要根据粉尘的黏稠性程度灵活调整,
喷吹压力应控制在0、2MPa~0、4MPa
之间。从降低除尘器运行阻力角度讲,滤袋表面始终处于清洁状态时的阻力最小,这就需要频繁对滤袋进行喷吹清灰,
但这样是以牺牲滤袋的使用寿命为代价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需要根据烟气中粉尘的浓度大小、粉尘的黏稠性灵活调整清灰周期。
Ⅳ 减少企业变革阻力的方法有哪些
1.抵制组织变革的原因 组织变革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会遇到各种阻力.管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组织变革阻力可以分为三类.
(1)组织因素.在组织变革中,组织惰性是形成变革阻力主要的因素.这是指组织在面临变革形势时表现得比较刻板、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或者内部的变革需求.造成组织惰性的因素较多,例如,组织内部体制不顺、决策程序不良、职能焦点狭窄、层峰结构和陈旧文化等,都会使组织产生惰性.此外,组织文化和奖励制度等组织因素以及变革的时机也会影响组织变革的进程.
(2)群体因素.组织变革的阻力还会来自群体方面,研究表明,对组织变革形成阻力的群体因素主要有群体规范和群体内聚力等.群体规范具有层次性,边缘规范比较容易改变,而核心规范由于包含着群体的认同,难以变化.同样,内聚力很高的群体也往往不容易接受组织变革.Lewin的研究表明,当推动群体变革的力和抑制群体变革的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也就形成了组织变革.不平衡状况“解冻”了原有模式,群体在新的、与以前不同的平衡水平上重新“冻结”.
(3)个体因素.人们往往会由于担心组织变革的后果而抵制变革.一是职业认同与安全感.在组织变革中,人们需要从熟悉、稳定和具有安全感的工作任务,转向不确定性较高的变革过程,其“职业认同”受到影响,产生对组织变革的抵制.二是地位与经济上的考虑.人们会感到变革影响他们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或者担心变革会影响自己的收入.或者,由于个性特征、职业保障、信任关系、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产生对于组织变革的抵制.
2.减少企业变革阻力的方法
(1)企业的人力资源要为组织变革服务。
员工的个性与其对待变革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入心理测平,通过测平招聘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敢于接受挑战的员工。其次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和企业变革同步推进。再次,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树立一种团体主义的文化,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形成一种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
(2)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让员工明白变革的意义。
在变革实施之前,企业决策者应该营造一种危机感,让员工认识到变革的紧迫,让他们了解变革对组织,对自己的好处,并适时的提供有关变革的信息,澄清变革的各种谣言,为变革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变革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员工理解变革的实施方案,并且要尽可能的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参与到变革中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时刻地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员工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作出某种承诺,以消除员工的心理顾虑。
(3)适当地运用激励手段。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员工感受到变革的好处和希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对一些员工予以重用,以稳住关键员工,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安心地为企业工作。
(4)引入变革代言人
变革代言人即通常所谓的咨询顾问。在变革的过程中,一些员工认为变革的动机带有主观性质,他们认为变革是为了当局者能更好地谋取私利。还有一些员工对变革发动者的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地实施变革。而引入变革代言人就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咨询顾问通常都是由一些外部专家所组成,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容置疑。另一方面,由于变革代言人来自第三方,通常能较为客观的认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较为正确的找到解决的办法。
(5)运用力场分析法
力场分析法是卢因于195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变革是相反方向作用的各种力量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对于一项变革,企业中既存在变革的动力,又存在变革的阻力,人们应该通过分析变革的动力和阻力,找到变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