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喻句的类型有什么
比喻句有哪些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比喻就是打比方,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是一样的。
不过,通常在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时叫“打比方”,在其他情况下叫“比喻句”。 打比方句子:小雨沙沙,一把把小花伞就像一个个小蘑菇似的,美丽极了。
2. 仿写一个比喻句的方法是什么
仿写思路: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仿写时需要先找出原句子的比喻题干,然后分解出本体、喻词、喻体,之后再进行仿照改写。比如:
原句: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仿写:伴着一阵轰鸣,轰炸机在敌机中闪电穿梭。
解释分析:题目中“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中,本体是手榴弹,喻体和比喻词是花,所以可以按照该题干进行仿写,所以答案就是:“伴着一阵轰鸣,轰炸机在敌机中闪电穿梭”。
(2)方法是什么的比喻句有哪些扩展阅读:
比喻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3. 比喻句有哪些
1)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2) 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3) 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4)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5)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6)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7) 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8) 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9) 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10) 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1) 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12) 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13) 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14) 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 15) 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 16) 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17) 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母亲像温和的阳光,让我满怀期望;母亲像参天的大树,让我感觉凉爽;母亲像鼓起航帆,让我顺利的到达彼岸;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母亲是绿叶,我就是鲜花;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母亲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风帆;母亲是天边的启明星,总是早早地起来忙碌;母亲是避风的港湾,让归航的我不再漂泊;母亲是陈年的老酒,让我深刻感受到浓烈的甘醇;母亲是威严的老师,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母亲是默默的老黄牛,忍辱负重,从不叫苦;母亲是和平的信使,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和睦;母亲是不熄的篝火,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家;母亲是我的闹钟,天天随时把我唤醒。 18)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19)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20)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1)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2)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3)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4)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25)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6)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27)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28) 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29)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0)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1) 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32)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33)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4)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35)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6)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37)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38)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9) 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0) 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41) 书是智慧的钥匙。 42)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企业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 43) 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44)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幸福是迎面的清风,能吹来落叶,也能吹走沙砾;能在广阔的大海吹荡起一波涟漪,也能拂走心中所有不愉快的感觉。 幸福是暖炉,能融化坚固的冰块,给寒冷的人以温暖,给失魂落魄的人以安慰;幸福是清泉,能滋润干燥的沙漠,给饥渴的人以清凉,给奄奄一息的人以生命。 45) 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淌大河。 46)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47) 这莲花,好似亭中妩媚的女子,在轻歌曼舞。 48)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离不开的老师."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49) 仙人掌,正在用它的“武器”,与太阳作斗争。 50)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51)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5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3)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54) 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55) 顿时,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夺眶而出。 56) 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像晚年石钟乳一样。 57) 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58) 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59) 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60)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枯燥了。 61)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62)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63)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64)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65) 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66)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一只恶狼。 67) 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受了惊的小鸟一样逃跑了。 68)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69)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70) 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71)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72)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73) 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74) 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75)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76) 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77) 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78)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79) 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80) 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81)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导着我们。 82)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83) 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84) 我的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掉了下来。 85)豆大的雨点像鞭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抽打着一切。 86)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安塞腰鼓》) 87)心像玻璃一样碎了。 88)敌人的子弹像雨点般的向我们的阵地射来。
4. 修辞手法有哪些,说明方法有哪些
一、比喻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
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二、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种类:
(1)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2)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有高度的概括性,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1)正对 (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反对 (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干坤。
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3)串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六、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2)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七、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1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2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九、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5. 比喻句是什么方法
是修辞方法。
6. 句子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有几种修辞方法
句子的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句子的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共计63种。
7. 比喻句有怎样的表达方法
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如说 繁星密布,如同被打翻了的颜料,明亮闪耀
8. 比喻句的方法和技巧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学中的修辞格,好的比喻是作者对客观对象的描形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应贴合文章的题旨情意,它蕴含着作者的情意与巧妙的构思。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比喻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认识比喻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另一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比喻。
小学语文比喻句方法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有无及变化,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好像”等喻词来联系的比喻。例如:
(1)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九寨沟》)
(2)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田园诗情》)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是用“是、变成、成为、等于、当作”等喻词联系的比喻。例如: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雾凇》)
二、比喻的“三要素”
上面讲了比喻的定义以及明喻、暗喻这两个小学生经常碰到的比喻类型,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最首要的还是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分,这是光靠定义所解决不了的,还必须有适当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接下来不得不提到比喻句的“三要素”。
比喻的三要素是本体、喻体以及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弄清楚比喻的三要素非常重要,这应该是我们教给学生用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要注意“相似点”应该是两个不同性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不能超出比喻的定义。
三、几种易混淆的非比喻句辨析
(一)带有“像、好像”的非比喻句
1、“像”字表示作比较,而不是比喻。例如:
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就不能像人家王斌那样啊。
2、“像”字表示举例,而不是比喻。例如:
像雷锋这样的好人永远都会活在我们的心中。
3、“像、好像”表示想象,而不是比喻。例如:
盯着夜晚的星空,我像是在浩渺的太空遨游。
4、“像、好像”表示推测,而不是比喻。例如:
远处那人是谁?像是咱们李老师。
(二)比喻与拟人
拟人和比喻这两个辞格可以说是如对孪生兄弟,他们都比较早地出现在小学生的视野里。由于二者组成结构上存在相似点,因此“两兄弟”有时候也容易搞混。拟人是比拟的一种(另一种是拟物,小学阶段一般只考查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苹果嚷着冷了,
要穿红袄;
葡萄嚷着冷了,
要披紫袍。
上面这两句节选自苏教版教材《秋天》一文,试比较此文中的另一段: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
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
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不难看出,前一段采用了拟人修辞,后一段则主要是运用比喻(其中“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也包含拟人)。由此可见,比喻、拟人虽然都是拿两个事物作比较,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比喻重在“喻”,拟人重在“拟”。
四、教学策略
(一)以简驭繁。小学生学习比喻句不必从定义入手,可以先从欣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在对课文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比喻句,这些都是教学资源。
(二)比较法。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比喻句与非比喻句进行比较,学生见识得多了,对比喻句的认知就会从模糊渐渐走向清晰。
(三)让学生创作比喻句。学习比喻句不光是为了认识比喻句,最终目的是能在写作中自觉地使用比喻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学写比喻句、活用比喻句,这样也就真正完成了比喻句的“修辞使命”。
2小学语文识别比喻句方法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
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例如:
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9. 比喻句有哪些呢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分类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会出现明显的比喻词)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没有比喻词。
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
注意事项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了解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 把什么比作什么 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也变得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