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❷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望采纳
❸ 古代人有哪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1.结绳。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它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烟(烽火)。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3.瓶子里的信
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在岛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他在1493年返回欧洲。返航前,他担心他所乘坐的帆船不能回到西班牙,就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还有他绘制得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封在了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瓶子在海上漂了300多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
❹ 古代有什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烽火台、鱼传尺素、飞鸽传书、风筝、急脚递等。
1、烽火台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3、飞鸽传书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鸽子对地球磁场的感觉很灵敏,而且特别恋家,这是它们先天具备的优势。但要成为一只信鸽,主要还在于训练。
饲养信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放翔、竞赛与使用。要想获取理想的信鸽,除了精心选育良种与科学饲养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5、急脚递
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
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烽火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鸽传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风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急脚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鱼传尺素
❺ 古人传递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传递信息有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烽火台发信号,黄耳传书,鸿雁传书等方式。
1、飞鸽传书。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❻ 古人传递信息有哪三种
古代最主要的大致三种:烽火、信鸽、驿站 击鼓 还有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等 击鼓: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 烽火台: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军事通讯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飞鸽传书:将信息捆绑在鸽子腿上,通过信鸽将信息传送到目的地。 骑马:通过驿站传递。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周礼>>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t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古代: 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❼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飞禽传书
飞鸽传书或鸿雁传书,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识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囚禁在北海无人区牧羊。后来两国和好,汉朝使节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苏武的副使想出一计,让使节对单于讲:“汉朝天子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写着苏武没死……”单于只好把苏武放回国。
此后,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常常出现在诗文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甚至还用竹木制成雁的形状当做信封,中间夹着书信。也有的制成鱼的形状,并用“鱼素”、“双鲤”等代称书信。
2、烽火狼烟
烽火狼烟本是古代中国边境的士兵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燃料”,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从很远处看到,就这样,烽火台一个接一个的点下去,敌人来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传递出去。
狼烟是两千年来让华夏人民望烟丧胆的,又有“烽火戏诸侯”、“狼烟四起”的成语典故。
3、驿马邮递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订了详细的“邮政管理办法”:竹简怎么捆扎、怎么加封泥盖印保密、怎么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等都有明文规定。汉代还在这个基础上,规定每五里设置一邮,每十里设置一亭,每三十里设置一驿。
驿,就是驿站,是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专人管理,并饲养驿马。宋代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担任,并出现了“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加急程度。
送金牌文件的,一昼夜要连续跑五百里。每到一处驿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送。急递的驿马脖子上系有铜铃,白天响铃,晚上举火把,撞死人概不负责。
4、点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准风向,制成会飘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书信,后来果然顺利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5、竹筒顺水而下
隋文帝年间南方叛乱,史万岁孤军深入剿匪,那时没有快递公司,只好把战报放进竹筒里顺水而下。据说“邮筒”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这有些牵强附会。
此外,还有风筝传书、鸡毛信等多种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托人捎带信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散发着墨香的熟悉的字迹中间,流露的是难以言表的“亲情”。亲,你有多久没给亲友写信了?
❽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有什么
古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