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宇宙的引力波震荡是怎么探测的
凭印象的回答,这个问题貌似是果壳上的一篇文章,引力波是如何被探测到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两个相互旋转的黑洞会因为引力波的缘故相互靠近,换句话说,如果两个相互旋转的黑洞靠得越来越近的话,那么就证明引力波是存在的。科学家通过对一对相互旋转的黑洞的长期的观测发现,黑洞的旋转的周期在缩小,因而间接地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我们现存四维宇宙是由其他维度转变而来的, 各种不同的维度互相循环转换。其中从零维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时间空间等于“不存在”)转变为其他的维度,解释了我们现存四维宇宙是“无中生有”的概念,这样也就为宇宙诞生之前是如何的,提供了答案。也形成了一套可以自我循环的基本概念,没有任何的逻辑漏洞(不像宇宙大爆炸理论,会让人提出关于大爆炸之前的疑问)。
㈡ 怎么探测引力波
两个关键点:1、引力与其他基本力的关系,这里选择了电磁力作为突破口。2、四种基本的力统一说明。再者物理宇宙书籍《变化》中其实宏观的,尤其对相对论的理解要比量子力学的理解多的多。所以有必要不断增加对量子力学的说明。来佐证反复强调的观点——爱氏广义相对论可以和其他三种基本力融洽!所以我们要讨论的点非常多,牵涉的面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这就是这个题目吓人的原因。如果仅仅是题目吓人,那也好啊。题目背后的东西是让我们人类绞尽脑汁都头疼的问题。一起来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当然我们要讨论这一章的课题,是依据前面的知识理论支撑的。首先从哲学上,从一开始我就说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那么作为宇宙的四种基本力,怎么可能没有相互联系呢?不融洽呢?
可是为什么我们失败了那么多次,没有成功的统一四种基本力。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下一次成功做铺垫。铺垫多了,新的条件出现了,新的想法出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时空是时间,物质,空间一体化组合。且引力的本源就是时空!也就是说引力是时空性质。
那么据此就很明显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中最根本的是引力!
之前所有的理论都不曾论述四种基本力谁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在我的理论中引力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力。
除了引力,其他三种力都已经被统一在规范场论理论内了。但其实引力在量子领域依然对粒子是有作用的。只是我们通常在量子力学范围内认为这种引力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忽略不计。
显然这种忽略不计是不严谨的。而且认为宇称不守恒,不确定性原理,自发性破缺等都与引力是有关系的。引力扮演了一种“扰动”的角色。
这就是说明了引力是宇宙中根本性的力,是一种时空性质。还有比这个更广的力吗?没有!也就是是其他三种力在时空范畴内,而时空性质的根本体现就是引力。
从哲学角度来说,在处理各种力的关系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以引力为主要矛盾来分析各种现象和状态。另外三种力作为次要矛盾来考虑。
从最新的研究作为切入点开始。先来看看什么是引力波,引力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关于引力波的图片说明。
通过图片我们知道了,引力波是一中时空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在1916年 ,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因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有限的概念,即光速。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是速度无限的。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利用高级LIGO探测器,已经首次探测到了来自于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
(UTC),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是继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探测到的第二个引力波信号。[2]
为了详细让大家了解后面要给大家讲述的理论,就有必要对引力波的具体探测工作有了解。我们以上图中刘博洋博士的论述来作文字展示。
两个质量分别是26和39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互相旋转,最后合并。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大的碰撞,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观察到了引力波。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两个黑洞的引力波频率从30Hz开始,这在引力波天文学中是比较低的频段,但这意味着黑洞是15Hz轨道频率。再具体点就是这两个黑洞分别是30和36太阳质量。每个半径大概是100公里左右,距离是1000公里左右。每秒种互相转15圈。
第二个阶段:到两个黑洞合并的时候,引力波频率达到100Hz,轨道频率50Hz,就是每秒转50圈。这个时候两个黑洞已经快成一体了,两个黑洞“中心”的距离大概是200公里。
第三个阶段:这个合并的黑洞继续扭曲震荡,形成一个新的,旋转的黑洞。这个黑洞的质量是63个太阳质量。其中有三个左右的太阳质量在碰撞中消失,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扩散!
再回到《变化》引力的本源理论——引力是时空性质。时空是能量的时空。所以在没有大质量天体扰动的情况下,时空涟漪是很难被探测到的。虽然我们就处于在时空中。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感觉。
在这里再次强调引力不是时空弯曲产生的,引力是时空性质——是时空产生引力!
弯曲是假象。因为时空背影是弯曲的,引力可以使得时空弯曲!但不是时空弯曲产生了引力!是时空能量,是时空产生了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是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引力。因为引力就是一种时空性质,任何有质量的物体无法脱离这样的时空法则。从宏观到量子层面都是这样的。
所以就很明显了,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那么什么是引力场?时空就是引力场,很显然这样的引力场是全域场。这和现有的引力场定义有根本区别。
其实不难理解,引力是时空性质,引力场自然也是时空性质。它们的区别就是时空在线,面,体的不同表现,但都是出于同一时空性质!所以引力场的定义就是:引力场是一种全域性的时空性质,其场强度和能量物质分布及运动速度成正比关系。关键词:全域性,物质能量分布,运动速度,正比关系。
所谓全域性是指从理论上来讲引力场是整个时空的性质,那么它的广度就是时空所在处必然存在引力场。
物质能量分布该怎么理解,在整个时空中物质能量的分布是不均的,引力场强度自然就是不同的。虽然是理论上是全域性的场,也就是弥漫整个宇宙。但是从微分思维出发,由于这种的物质能量的不均性,我们可以把全域场划分为N个局域场。
但要清楚这种划分是人为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引力理论而设想的。
那么局域场与局域场之间的关系是咋样的?很明显是与物质能量的分布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㈢ 引力波怎么探测
北京时间16日晚22时,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
据科学家介绍,2017年8月17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发现一个新的引力波信号GW170817。这个信号是一个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开展后续观测。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架设在昆仑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
仅仅在LIGO观测到引力波信号后的1.7秒,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探测到名为GRB170817A的伽马射线暴。“费米几乎在同一时间观测到伽马射线暴,让我们更加兴奋,也更有紧迫感。”加州理工学院LIGO数据分析小组负责人艾伦?温斯坦教授回忆说。
LIGO和费米在遇到强信号时,会自动向天文界发送警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世界范围内的望远镜后续观测随即启动。大约11个小时后,位于智利的斯沃普望远镜率先观测到此次信号的光学对应物——位于一个叫NGC4993星系的双中子星系统。AT3-2独立收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还计算出,此次两颗致密中子星合并的过程共抛射出超过3000倍地球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携带有巨大能量,抛射速度达到0.3倍光速。
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剧烈的天体活动会带动周围的时空一起波动,这就是引力波的由来。此后百年间,科学界一直在寻找引力波的存在。此前,人类已经发现4例由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㈣ 引力波应该怎样具体探测呢
谈起引力波,就必须先讲讲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下的四维时空。在爱因斯坦的思想里,引力不再是普通的力,而被理解成时空结构的弯曲。比如地球绕太阳公转这一运动,可以想象成在一个橡胶膜中间丢一个大质量的球,然后这个平面就凹陷下去了,于是地球本身的直线运动就会随着空间结构的改变,变成绕太阳的旋转。在2013年的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中,我也曾做过这个实验。
大质量的物体会改变空间的结构,而加速运动的物体则可能产生一种能改变空间结构的波。这一般被称为时空涟漪,也就是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
引力波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四个预言之一(其他三个是: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以及引力时间延迟效应),是最后一个被直接观测到的现象。1935年,纳森·罗森和爱因斯坦共同将着名的爱因斯坦场方程简化到二维圆柱状宇宙后,获得了这个方程的解析解。正是在这个解析解中,他们发现了引力波的存在。
起初,科学界包括罗森和爱因斯坦自己在内都不相信引力波在实际意义上真正存在。他们起初将其解释为在解方程过程中因坐标选择而产生的人为产物,并尝试发表论文声明这一观点。不过,霍华德·罗伯特逊,一位对广义相对论非常了解的美国数学物理学家,在审阅他们的论文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观点存在错误,并驳回了那篇论文。而后,在与爱因斯坦的讨论中,罗伯特逊说服了爱因斯坦。然而直到七十年代,“引力波是真实存在的”这一观点才几乎被所有的物理学家所接受。
根据爱因斯坦的预测,引力波经过的地方,时空的结构会发生波动性的改变。想象空间里的一个正方形,原本每个边的长度是相同的,当引力波经过的时候,会挤压或拉伸这个正方形,而使得它的边长发生非常非常微小的变化。测量两个方向上的距离改变,也就是测量引力波的基本原理。但是,由于这种改变非常微小,测量也就非常非常困难,以至于有时科学家们也会怀疑最终是否能够测量到引力波。据说,一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的领头人曾在讲座上说,“有时候我在床上躺在老婆旁边,就在想,天哪,过去的20年我花了国家那么多钱,却没有测到引力波。为什么我还好好地活在这里? 真应该自杀去!”
二十多年的努力却没有探寻到结果, 的确很让人绝望。不过,科学家们始终坚持不懈,也是因为有点底气。1974年,拉塞尔·赫尔斯在他博士最后一年写论文的时段,跑到康奈尔大学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做访问学者,其间与约瑟夫·泰勒合作做了大量关于脉冲星的研究,并在其中发现了脉冲双星PSR B1913+16。通过对其长期的观测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双星之间的距离在以每天7.42mm左右的速度缩短,且周期在缓慢地衰减,说明能量在耗散。而能量的耗散,正是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因为这项成就,他们被授予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㈤ LIGO引力波探测器是用什么方法探测外太空引力波的
嗯……从哪说起呢?哈哈,首先没有“旅行”引力波。宇宙中物体运动引起的所有重力强度变化都是实时的。重力是瞬时的。宇宙是无限的,如果有什么东西需要调整,那就没有时间去“旅行”波了。尤其是以缓慢的速度“c”准时到达那里。
所以他们说他们观察了一个周期为8分钟的双星系统,实际上他们计划用望远镜观察这个系统,以知道“可见”波和“重力”波是同步的。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那就不值得提了,他们说意大利的LIGO能够在同一时间聚焦于距离相同的双星系统…??
我已经大致描述了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但我们只能说他们实际上没有做你问的事情。
㈥ 如何理解引力波,怎样具体探测
“引力波”的探测是对相对论最好的礼物。“引力波”是神奇的世界未知的秘密。是蒙拉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女郎,让人类去探索他的秘密,窥探他的玄机。
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的秘密被发现
如果把我们的宇宙比作一幢巨大的公寓楼,那么各种不同的材料就像脾气完全不同的房客,怎样才能让“房客”平静下来呢?
公寓大楼有四个基本规则,所有租户必须遵守这四个基本规则。是的,这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四个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空间的引力波探测器LISA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激光干涉仪,臂长500公里,与地球同步绕日公转。这样的设计构造非常优美,如同宇宙的琴弦一样。空间卫星的有点在于可以有效避免地面上的干扰,缺点就是造价昂贵,发射的成本高。因此,一个小LISA(eLISA,臂长100公里)项目暂时取代已经由于经费不足搁置的大LISA项目,正在准备中。没钱造大三角板,我们可以先从小的玩起嘛。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这些原理和秘密都会被科学家探索出来。也会推动我们探索世界宇宙的奥秘。对于未知的探索是是一个冒险探秘的过程,充满荆棘但却魅力无穷,相信对未知的探索,会使人类会越来越强大。
㈦ 如何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探测引力波呢
引力波应该来自所有的超新星,并反射类似于伽马射线爆发的模式。然而,从未有干涉仪探测到超新星发出的引力波。这是因为引力波本身是以空间压缩波的形式传播的。组成干涉仪的亚原子粒子本身也是由太空构成的;因此,当空间波动时,干涉仪也波动,干涉仪内的光路也波动。干涉仪能探测到引力波的唯一方法是干涉仪独立于它所在的空间。
在2015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方法是测量仪器的一个臂与另一个直角臂的收缩。这些臂长4公里,激光束在这些路径上穿越了近500次,总旅行距离超过1000公里。
这个实验吸引了公众的想象力,并将与1887年着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它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相似)一起,成为实验物理学的伟大成就之一。(当你阅读第七章对这个实验的描述时,你会发现LIGO实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理解。)引力波的场性和引力波的存在现在已经确定无疑。
一个复杂的磁性仪器应该能够探测到干涉仪无法探测到的引力波。
㈧ LIGO到底是如何探测引力波的
LIGO控制室,图片来源:wikimedia
如果我让这个任务听起来很容易的话,其实它并不是。LIGO是被很多突破性的高端技术所环绕的,这些技术都是为了它专门定制的。每条长达四公里的干涉臂,在建造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地球的曲率引起的形状修正效应。每个探测器都必须要以极高的精度与地壳震动隔离起来,并且要置于真空环境中来避免污染物和气体对反射镜之间的激光产生影响。
两台探测器必须每次连续几个月纪录数据-从不错过一个数据点,也从不滞后。当你的探测器要绵延好几公里时,这本身就是一项技术上的挑战。LIGO可谓是一项工程和物理学奇迹,它是从古至今最精密复杂的机器之一,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本文作者:Ed Daw,谢菲尔德大学物理学学者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㈨ 如何理解引力波,怎样具体探测
导读:关于引力,引力波,引力子的理论和猜测有很多。引力和其他三种力的统一理论也是这样。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索。
深度剖析引力,引力波,引力场的本质及四种基本力的统一概述
两个关键点:1、引力与其他基本力的关系,这里选择了电磁力作为突破口。2、四种基本的力统一说明。
再者物理宇宙书籍《变化》中其实宏观的,尤其对相对论的理解要比量子力学的理解多的多。所以有必要不断增加对量子力学的说明。来佐证反复强调的观点——爱氏广义相对论可以和其他三种基本力融洽!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点非常多,牵涉的面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这就是这个题目吓人的原因。如果仅仅是题目吓人,那也好啊。题目背后的东西是让我们人类绞尽脑汁都头疼的问题。一起来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当然我们要讨论这一章的课题,是依据前面的知识理论支撑的。首先从哲学上,从一开始我就说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那么作为宇宙的四种基本力,怎么可能没有相互联系呢?不融洽呢?
可是为什么我们失败了那么多次,没有成功的统一四种基本力。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下一次成功做铺垫。铺垫多了,新的条件出现了,新的想法出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时空是时间,物质,空间一体化组合。且引力的本源就是时空!也就是说引力是时空性质。
那么据此就很明显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中最根本的是引力!
之前所有的理论都不曾论述四种基本力谁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在我的理论中引力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力。
除了引力,其他三种力都已经被统一在规范场论理论内了。但其实引力在量子领域依然对粒子是有作用的。只是我们通常在量子力学范围内认为这种引力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忽略不计。
显然这种忽略不计是不严谨的。而且认为宇称不守恒,不确定性原理,自发性破缺等都与引力是有关系的。引力扮演了一种“扰动”的角色。
这就是说明了引力是宇宙中根本性的力,是一种时空性质。还有比这个更广的力吗?没有! 也就是是其他三种力在时空范畴内,而时空性质的根本体现就是引力。
从哲学角度来说,在处理各种力的关系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以引力为主要矛盾来分析各种现象和状态。另外三种力作为次要矛盾来考虑。
从最新的研究作为切入点开始。先来看看什么是引力波,引力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关于引力波的图片说明。
通过图片我们知道了,引力波是一中时空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在1916年
,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因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有限的概念,即光速。
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是速度无限的。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利用高级LIGO探测器,已经首次探测到了来自于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
(UTC),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是继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探测到的第二个引力波信号。[2]
为了详细让大家了解后面要给大家讲述的理论,就有必要对引力波的具体探测工作有了解。我们以上图中刘博洋博士的论述来作文字展示。
两个质量分别是26和39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互相旋转,最后合并。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大的碰撞,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观察到了引力波。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两个黑洞的引力波频率从30Hz开始,这在引力波天文学中是比较低的频段,但这意味着黑洞是15Hz轨道频率。再具体点就是这两个黑洞分别是30和36太阳质量。每个半径大概是100公里左右,距离是1000公里左右。每秒种互相转15圈。
第二个阶段:到两个黑洞合并的时候,引力波频率达到100Hz,轨道频率50Hz,就是每秒转50圈。这个时候两个黑洞已经快成一体了,两个黑洞“中心”的距离大概是200公里。
第三个阶段:这个合并的黑洞继续扭曲震荡,形成一个新的,旋转的黑洞。这个黑洞的质量是63个太阳质量。其中有三个左右的太阳质量在碰撞中消失,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扩散!
再回到《变化》引力的本源理论——引力是时空性质。时空是能量的时空。所以在没有大质量天体扰动的情况下,时空涟漪是很难被探测到的。虽然我们就处于在时空中。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感觉。
在这里再次强调引力不是时空弯曲产生的,引力是时空性质——是时空产生引力!
弯曲是假象。因为时空背影是弯曲的,引力可以使得时空弯曲!但不是时空弯曲产生了引力!是时空能量,是时空产生了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是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引力。因为引力就是一种时空性质,任何有质量的物体无法脱离这样的时空法则。从宏观到量子层面都是这样的。
所以就很明显了,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那么什么是引力场? 时空就是引力场,很显然这样的引力场是全域场。这和现有的引力场定义有根本区别。
其实不难理解,引力是时空性质,引力场自然也是时空性质。它们的区别就是时空在线,面,体的不同表现,但都是出于同一时空性质!
所以引力场的定义就是:引力场是一种全域性的时空性质,其场强度和能量物质分布及运动速度成正比关系。
关键词:全域性,物质能量分布,运动速度,正比关系。
所谓全域性是指从理论上来讲引力场是整个时空的性质,那么它的广度就是时空所在处必然存在引力场。
物质能量分布该怎么理解,在整个时空中物质能量的分布是不均的,引力场强度自然就是不同的。虽然是理论上是全域性的场,也就是弥漫整个宇宙。但是从微分思维出发,由于这种的物质能量的不均性,我们可以把全域场划分为N个局域场。
但要清楚这种划分是人为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引力理论而设想的。
那么局域场与局域场之间的关系是咋样的?很明显是与物质能量的分布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再这里提醒大家,引力和引力场作用的传递速度都是光速。这个已经在前面章节中论述过了。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引力场的定义的中加入“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样的描述,而在局部引力场中就加入了这样的描述。
我上面说了,引力场应该是全域场,是一种时空性质,。只有当你去测量具体物体,具体天体,具体星团的引力的时候,可以区分他们的距离——即物体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至少有A和B两个质点。
这样我们把牛顿引力定理就引了出来: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数学公式表述为:F= GMm/ r^2。G为引力常数,等于G=6.67×10⁻¹¹ N·m²/kg²。
显然牛顿的理论是一种“静态”引力理论,是一种绝对时空理论。爱氏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动态”的引力理论,是一种相对时空理论。这是爱氏先进的地方。
也就是说牛顿的引力理论有局限性,不适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因为相对论效应,高度运动的物体质量会增大。如果牛顿认为质量是不因运动速度变化的,那么自然就不会认识到这点。
这也是我为什么重新定义质量。就是将质量回归能量的本质。然后用能量来定义质量。即:质量是物体在相对时空中的一种物理属性,物体所蕴含能量的多少是物体质量的量度。
这样就把质量始终放在相对论时空下的质量了。 那么牛顿万有引力定理错误了吗?
其实不能说错误了,是不够究竟,和不准确。这在人类认识宇宙世界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引力场,引力的本源都是时空。引力波就是时空的涟漪。在这里要提出电磁波的概念。引力波和电磁波是不同的。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电磁波是电磁场产生的。他们的关系我们会在后面详细剖析和论述。
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引力场,引力,引力波的本源都搞清楚了。那么我们问了:引力子存在吗??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引力波被探测到的过程。黑洞在合并的过程会损失若干个太阳质量,这些太阳质量以能量的形式震荡开来,被我们检测到,即引力波。
就是说时空也是能量时空,引力和引力场的本源就是能量时空。它是一种时空性质。引力波就是时空的巨大变化引起的,不像电磁波那样。
引力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也就是说引力波的传递不需要介质。时空是一种能量时空,能量的传递不需要介质,这就是为什么引力和引力波的传递不需要介质。但它们传播的速度是光速,不是超光速!
否则一个反问就把我们自己困住了,这个反问是:如果引力,引力波的传播是超距作用,也就是说传播不需要任何时间,那么人类还可以检测到引力波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引力,引力波,引力场的本源都回归于能量时空,那么所谓的引力子就是能量的最小单位——能量子。
那么最小单位的能量是什么,存在吗?就目前的研究是不存在的!就是说没有最小能量单位的说法,没有这个定义!
所以说引力子这个东西的探究需要谨慎,极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引力是时空性质。时空是能量时空,所有的一切都是构成能量时空的物质。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科普书籍《变化》
㈩ 引力波全新的探测方式,使科学家如何能够聆听宇宙呢
引力波,时空的涟漪,就像大石头丢进水里会激起波纹一样。在时空中,如果发生巨大的震荡,如黑洞合并,中子星合并,超新星爆发等造成的剧烈能量释放,都会产生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首次被人类探测到,LIGO(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功不可没。这次探测到的是13亿年前两个大质量黑洞合并时所产生的引力波。
这是人类首次使用引力波探测仪器和射电望远镜一起观测到同一天文奇观。它们的观测数据可以相互佐证、弥补不足。人类正式迈入多信使的天文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