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哲学家的方法特征有哪些

哲学家的方法特征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5 22:56:01

㈠ 哲学的研究方法什么

现代哲学认为哲学有三个分支: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关于宇宙本体的问题已经被天文、物理学所证实,没有什么探讨价值了。有关知识论,逻辑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似乎是理性认识的高峰,但价值论,现在的哲学家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㈡ 中国传统的哲学家有什么样的突出特征

中国传统的成名哲学家的突出特征一般是文人和道家人士居多,他们重思想和理论,一般阐述人生哲理及空洞的宇宙万物规律。而西方哲学家的突出特征是重理论体系和实践,他们大都是伟大的发明家,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公式和理论,作出了许多具体的发明。

㈢ 哲学家都具着哪些特征

哲学家其实就是自己折腾自己的人,是自苦的人!也是心理脆弱的人!心理素质好的人从来都不看哲学的,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坚强或者说麻木,因而不需要通透去考虑人生!
这就如同务实和务虚一样,这是很大的命题,哲学本身就是务虚的,因为他注重的修为和感悟,而现实世界里多是实用主义者,就是说理想主义的人务虚的接受着这些哲学的文字!
其实也是弗洛伊德说的一种补偿,必然要寻找一个突破口,假如你可以享受时间和生命,估计学哲学的人就少很多了!

㈣ 哲学的方法特征有哪些电大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㈤ 柏拉图政治哲学有哪些特征

对感觉主义的批判
从变动不居的物质世界出发,智者们认为,唯有人的知觉能够即时即境地、直接地接
触客观事物,知觉始终是真实的。泰阿泰德提出了“知识是知觉”的着名命题。因为知
觉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普鲁塔哥拉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更为着各的命题。
对于“知识是知觉”的命题,柏拉图指出,知觉在许多场合下都是不可靠的,“如关于
梦吃与病痛,其他尤其关于疯狂,并关于引起错闻错见与种种错觉者。”(同上第45页)
例如放在水中的木条看起来是弯曲的,就是一种错觉(参见《理想国》第10章,第60页)。
把这种错觉当作知识岂不荒谬?他还问道:如果只有知觉才是知识,那么,人们通过闭
目回忆即思考得到的是不是知识呢(《泰阿泰德·智术之师》第10页)?
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柏拉图首先指出,“倘凡感觉恒真、人智莫相上下、
个个自作判断、所断无不真切,复何需乎普鲁氏魏魏皋比之上而为之师?人人既是一切事
物的权衡,何以见得吾辈知鲜于彼而须踵门求教?”(}可上第9页)其次,·他认为,不
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在正确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一医生对于疾病、乐工对于乐
谱、酒翁对于酿酒、应丁对于烹调比别人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必须承认有人智过他
人,智过他人者才是权衡”(同上第71页)。
柏拉图对感觉主义的批判是切中要害的,也正是这一批判本身使柏拉图深深地认识
到,智者所信赖的感官知识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偶然的、个别的东西,那不是真知识,而仅
仅是一种虚幻的t’意见”,只有理念知识才揭示事物中一般的、必然的东西,因而是真知
识。柏拉图虽然主张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一般的东西即理念,但他并没有完全否认感觉及
其对个别事物的反映。正如英国哲学家康福特所指出的:“在通向理念世界之前,知识的
真实的对象被发现了。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注意到感觉所显示的瞬息万变的、模
糊的现象世界。”(《PLATO,5TheoryofKnowled朗》绪言第12页)这样,个别与一般、
感觉与理念就成了推动柏拉图哲学发展、演变的另一条基本的矛盾线索。
对不可知主义的批判
列宁曾经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
沦、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36页)智者哲学
正是循着这一路线走向不可知主义的。普鲁塔哥拉说:“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暂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8页)高尔吉亚则走得更远,他
不仅否定了人类理性的作用’,而且也否定了整个客观世界的存在。
柏拉图猛烈地抨击了这种不可知主义的倾向,指出:“一切既在流动中,说见无以异
于说不见,说有某种知觉无以异于说无某种知觉。”(((泰阿泰德·智术之师》第75页)在
柏拉图看来,如果把智者的理论贯彻到底的话,人们不可能得到任何确定不移的知识。但他
又主张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现实世界之。这二划分本身就足以使
柏拉图陷入困境:他只承认理念世界是可知的,至于现实世界则是瞬息万变、不可认识的,
人们对它至多只能达到一种模糊的“意见”。这样,他就不得不诉诸信仰,求助于神来安
排现实世界。在《蒂迈欧篇》中,他写道:“只要稍有一点头脑的人,在每一件事情开始
的时候,不管这件事情是大是小,总是要求助于神的。”“神对于无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
是关心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07、215页)。于是,神与理性、迷信与科学就成了
推动柏拉图哲学发展、演变的第三条基本的矛盾线索。
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的唯心气义的理念论主要是在批判智者哲学
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但因为这一批判是有保留的,所以在其哲学内部又隐藏着矛盾,从
而决定了他的哲学必然具有两重性。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柏拉图哲学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间题上:
一’理念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怎样,这是柏拉图毕生为之
探索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柏拉图作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论述。
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
和消极的产物。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了两个着名的比喻:一个是床的比喻。他认为
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正的床,工匠制造的床只是理念的床的摹本,而艺术家画出来的床
则是摹本的摹本。另一个是洞穴之喻。他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阴暗洞穴里的
居留。洞穴中的人们戴着镣铐,背向出口,只能勉强看封被灭光投射在洞壁上的东西的模
糊的影子。在柏拉图看来,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只有摆脱这些影子,走
出洞穴,“以思想力求真理,不赖官能之辅助,日求进益,则终有一日得见永久不变之真
理。”(《理想国》第七章,第33页)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永久不变”的理念是第二
性的,生灭变化的事物则是第二性的。不用说,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有趣的是,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对理念的来源向题作了完全不同的论述。
他也提出了两个着名的比喻:一个是蜡块之喻。柏拉图写道:“假定人人心里有一块性质
优劣不等的腊版,这是司记忆之神-诸穆萨之母-所赐予的。感觉知觉,欲记之于心,则在此版上留迹,如打印一般。”(《泰阿泰德·智术之师》第19页)把心灵比作腊
块,把感觉比作腊块上的印痕,这无疑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个是鸟笼之喻。柏拉图写道:
“前以腊版,兹以鸟笼,比方心地。幼时此笼尚空,随后纳鸟其中。以鸟可喻各种各类的
知识:或成群,或独栖而随处飞跃。”(同上第21页)这个比喻也充分肯定知识不是先验
的,而是后天才有的。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还在一般的哲学意义上发摔过这方面的思
想。在谈到知觉的来源时,他直截了当地说:“我成知觉者,必是对某物的知觉者,因知
觉不能对无物而起”。他还把物稍伪“施者”,把人称为“受者”,指出:“物与我,施
者与受者,无论存在或变为,必是彼此相对相关”(同上第48、49页)。他强调说,人们
从现实世界获得知觉后,还必须通过心灵对知觉的“统摄”作用,才能把握“一切物之共
性”即理念(同上第79页)。即使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也发挥过同样的、但常常被人
忽视的思想。他把人的认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目力”认识即感性认识,它又可分为
“实在之物”和“物之肖像”两个小部分;另一部分是“智力”认识即理性认识,它也可
分为“假定”与“真理”两个小部分。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整个认识过程是从“实在之
物”,“物之肖像”~“假定”’(即数学)~“真理”,即“由见解而进真理”的过程
(《理想国》第六章第115一ns页,第了章第13页)。事实上,柏拉图在一系列对话中讨
论美、正义、知识、美德等向题时,都采取了这一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唯物主
义的认识路线。从这一路线出发,又必然得出现实世界第一性,理念世界第二性的结论。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柏拉图的艺术摹仿思想时敏锐地指出:柏拉图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之所
以自相矛盾,就是“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
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
界而进行概括化”(《西方美学史》上卷,第46页)。可见,柏拉图理念论所包含的深刻
的内在矛盾,是不容忽视的。
二、灵魂
灵魂的本质是什么?它和肉体的关系究竞如何?柏拉图的论述同样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柏拉图赋于灵魂以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在《斐德罗篇》中,他把灵魂分为神
的灵魂和人的灵魂,认为无论何者都是不朽的、自动的,“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
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112页)如果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它就飞行上
界,主宰全宇宙。如果它失去了羽翼,就向下落,直到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成为动物或
人。成为人的,可分为爱智慧者、守法的君主、政治家等。每个灵魂不经过一万年的轮
迥,就不能恢复它的羽翼。仅有爱智慧者是例外,如果他们的灵魂连续三次都维持这样的生
活不变,到了千年运行一度的第三度,就可以恢复羽翼,高飞而去(同上第n3、116页)。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甚至化了近十页的篇幅来描绘灵魂受审和轮迥的情况。这些论述
显露出强烈的宗教神话色彩,是柏拉图灵魂论中的糟粕。
另一方面,他又赋于灵魂以理性的卖质。在《斐德罗篇》中,他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观点
飞.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6页),把灵魂分成御车人(象征理性)、良马(象征意志)、劣马
·
(象征欲望)三部分。柏拉图认为,灵魂的意志及欲望部分和肉体是不可分离的。这就告
诉我们,灵魂不朽,实质上就是理性不朽。’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柏拉图所讲的灵魂不死
和我们宗教观念里的灵魂不死,意义不同。柏拉图所谓灵魂不死是和思维的本性、思维
的内在自由密切联系着的”(《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187页)。梯利也认为,柏拉图
的理想.是要培养理性、即灵魂不死的一面。”(《西方哲学史》上卷,第84页)柏拉图
还进一步把灵魂的本质认作共相(参见《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193页)。他所谓的灵
魂(理性、‘共相)不死,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一也就是说,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在它赖以存在的个别事物灭亡之后,它还能继续保持下去。罗素曾举了“猫”的例子来说
明柏拉图的这一思想:“这种猫性既不随个体的猫出生而出生,‘而当个体的猫死去的时
候,’它也并不随之而死去。事实上,它在空间和时间中是没有定位的,’它是‘永恒的’”
(((西方哲学史》上卷,‘第163页)。当然,必须看到,柏拉图也常常把概念的这种相对独
立性绝对化,从而暴露出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性。柏拉图灵魂论的另一个合理因素是
强调人们在进行理性思维时,必须尽可能地摆脱肉体的干扰。这一思想也常常遭到人们的-
误解。其实,这一思想是在批判智者哲学时阐发出来的。按照智者的理论,“知识就是感
觉,感觉的差异则出于身体的差异,‘一切出现于我们感觉中的事物必然是真实的。”(({形
而上学》第72页)柏拉图坚决反对这种用身体的差异去解释人的认识的差异的做法。正是
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他认为肉体是灵魂的障碍,灵魂即理性要认识真理,就必须摆脱肉
袜的干扰。正如梯利指出的,在柏拉图看来,“灵魂要把握纯粹的真理,泌须不受肉体的
干扰。”(《西方哲学史》上卷,第82页)列宁也明确地肯定了柏拉图的这一合理思想:

“‘因为感性的直观不能为我们纯粹地照原样地揭明某个东西’‘(Pha曰o)-所以,肉体是灵魂的一种障碍。”(《哲学笔记》第309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灵魂论充满着理性和神学的尖锐冲突。他关于灵魂的
合理思想,不仅是通过极端粗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且披着厚厚的宗教神话的外衣。从
人类认识发展史看,这是毫不足怪的。正如列宁在评价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时所指出的:
“注意: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而今天呢!同样,还是有
那种联系,只是科学和神话间的比例却不同了。”(同上第275页)因此,我们一定要看
到柏拉图灵魂论的两重性,以便从神秘主义的外衣下剥离出合理的东西。
三、回忆
人们通常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是“典型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参见‘《欧洲哲学史简
编》第17页)。’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回忆说并非铁板一块,也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回忆确实具有先验主义的味道“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具
有理念知识,因此,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回忆这种先验的知识的过程。在《美诺篇》中,记载
了苏格拉底和一个小奴隶的对话。’这个小奴隶虽然从未学过数学,但通过启发,他能够解
答问题。柏拉图由此得出结论说,数学知识是先验地存在于他的灵魂中的。回忆说中的这
种先验主义的倾向,其认识论根源在于夸大了数学的抽象性和独立性。回忆说的另一个荒
谬之处在于:他把回忆看作“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本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
118页),从而给回忆涂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主义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看,回忆也有反省、类比、联想、思考的涵义。·在《斐德罗篇》中,柏
拉图把回忆看作是一种“反省作用”,即“从杂多的感觉出发,借思维反省,把它们统摄成
为整一的道理。”(同上第117页)在《斐多篇》中,他通过苏格拉底和西米阿的对话,也
解释了回忆的涵义。苏格拉底对西米阿举例说,如果你发现你的爱人是常常用七弦琴的,
那么,当你在其它场合下单独地看到七弦琴的时候,就会联想起你的爱人。这种联想就是
回忆。柏拉图还认为,回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的刺激获得的(参见《古腊罗马哲学》
第188页)。在这里,回忆并没有什么先验主义的味道。黑格尔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在
某一意义下,回忆是一个笨拙的名词。这里面包含有把在别的时间内己经获得的观念重新
提出的意思。不过回忆也还有另一种意义,一种从字根衍出的意义,即内在化、深入自身
的意义。这是这个词的深刻的有思想性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下我们可以说,对共相的认识
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回忆、一种深入自身,那在外在方式下最初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一定
是杂多的,我们把这些杂多的材料加以内在化,因而形成普遍的概念,这样我们就深入自
身,把潜伏在我们内部的东西提到意识前面。”(《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183一184页)
回忆说的这一合理内容,是柏拉图在批判智者的反理性倾向中阐述出来的。因为在智者看
来,感觉就是一切,对一个事物如果已经知觉,就没有必要研究,如果不知觉就无法研
究。这就完全抹煞了理性的能动作用。为了反对这一观点,柏拉图才提出了上述的思想。
然而,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回忆毕竟是“一个笨拙的名词”,“回忆属于表象,
不是思想”(同上,第184页),用这种概念来表达逻辑思维是不妥当的,也容易造成误
解。但列宁说过:“‘无限的进步,,即‘思维形式,的‘摆脱,素材(vondenstoffe)、
表象、一愿望等等,即一般性的东西的提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认识……的开端。”
(《哲学笔记》第86页)因此,我们得承认,“回忆”概念的提出终究是一种进步。
柏拉图在理念、灵魂、回忆问题上的两重性是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方面,他把理
念看作现实世界的摹本、永恒不变的实体,并且由此推论说:“如果这些实体存在,则我
们的灵魂也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89页)。而从灵魂存在于出
生之前这点出发,又必然进一步推出认识就是回忆的先验主义结论。与此相反的另一方面
是,柏拉图又把理念看作感性世界的抽象物即共相。从这一点出发,他必然把灵魂认作理
性,并进一步把人们的认识过程理解为理性的回忆,即反省、类比、联想和思考。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柏拉图哲学就主要倾向来看,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同时,
又包含着不少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融合起来、与柏
拉图的主要思想倾向形成尖锐的矛盾,而不变的理念世界和可变的现实世界之间,亦即一
般与个别的矛盾,则是其突出表现。柏拉图的整个哲学都在这一深刻的内在矛盾中徘徊、演
变和发展,直到他把赫拉克利特的“变”的思想纳入理念(即一般)之中,才使矛盾得到
了某种程度上的协调和解决。当然,这并没有改变柏拉图在解决这一根本矛盾上的基本的
唯心主义的倾向。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对自己前期的、以不变为主要特征的理念
论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和批判,这一批判的重要成果,就是辉煌的、但又几乎被时间和
偏见的尘埃所埋没的概念辩证法。 一、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紧密结合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诸如美、知识、美德等许多问题的讨论,都是循着从个别到一般
的途径进行的,体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紧密结合。试以早期的《大希匹阿斯篇》为例。
这篇对话的主题是讨论美。希匹阿斯的第一个答案是:“美就是一位年青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驳斥说,一匹母马、一个汤罐不也是很美的吗?于是,希匹阿斯又提出了第二个
答案:“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苏格拉底又驳斥说,为什么人们不用黄金而用象牙
去雕刻女神的面目、用石头去雕刻女神的身子呢?希匹阿斯所提出的第三个答案“恰当
就是美的”也同样遭到了驳斥。他穷于应付,正想溜走时,苏格拉底留住了他。讨论改
变了方式,由苏格拉底相继提出美的三个可能的定义: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美
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把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尽管这场讨论最后没有作出结论,
但从整个过程看,是从个别美的事物逐步进入美的概念的。在《会饮篇》中谈到美感教育
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因此,朱光潜先生完全有理由作出如下的评价:“从这个进程
看,人们的认识毕竟以客观现实世界中个别感性事物为基础,从许多个别感性事物中找出
共同的概念,从局部事物的概念上升到全体事物的总的概念。……在这里柏拉图思想中具
有辩证的因素。”(((西方美学史》上卷,第45页)当然,在柏拉图那里,这种由个别到一
般的辩证的认识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一方面,他不懂得人的认识由个别达到一般后,
还要再回到个别去。他停留在一般上、抽象的理念上不再前进,另一方面,正如黑格尔指
出的:“为了消解特殊的东西以形成共相,这种辩证法还不是真正的辩证法,还不是辩证法
的真形式。”(《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02页)因为这种辩证法从个别中提取出来的
还只是一个个各自孤立的概念。如前所述,直到柏拉图把“变”的思想引进理念,才在
《巴门尼德篇》、《智者篇》、《菲里布篇》等晚期对话中建立了概念之间的辩证联系。
二、概念辩证法是柏拉圈辩证法的最盆要之点
黑格尔认为,“思辨的辩证法”(即概念的辩证法)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之点”
(同上,第203页)。从古希腊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来看,他的这一看法是极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辩证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法,
是“客观辩证法”(同上,第204页)。智者(这里专指普鲁塔哥拉、高尔吉亚等人)把赫拉克
利特的“变”的思想引入现象世界(即表象世界),从而创立了现象辩证法。智者,从某种意义
上说,也就是现象世界的赫拉克利特。他们关于风寒与不寒、酒甜与苦、般子多与少的论
述,就是这种辩证法的具体表现。现象辩证法比起赫拉克利特的客观辩证法来,尽管有
了某种程度的抽象,但仍然停留在感性直观的范围内,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智者只观看
现象(在意见中坚执着现象),-这种对现象的意见也是思想,不过不是纯粹思想,不是自在自为的思想。”(同上,第205页)柏拉图没有停留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而是把赫
拉克利特的“变”的思想进一步抽象化,引入理念世界。在他后期的思想中,他的辩证法
已“不是把观念弄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称柏拉图是概念
世界中的赫拉克利特。
柏拉图创立概念辩证法经历了一个过程。特别在《巴门尼德篇》中,他抛弃了以前在
大部分对话中采用的从具体事物出发去寻求一般概念的做法,而是直接地“阐述了纯粹思
想的辩证法”。黑格尔指出,“柏拉图真正的思辨的伟大性之所在,他在哲学史上、亦即一
般地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贡献,是他对于理念的明确规定”(同上,第206、203页)。陈
康先生曾把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规定并论述过的范畴整理成一张“范畴表”,共列
出了十三类、、四十三个范畴(参见《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第125页)。这是一件有意义
的工作。当然,“范畴表”也有疏漏之处,如有限和无限这对范畴就没有列入。另外,在
《智者篇》中,柏拉图还集中地论述了存在与非存在这对范畴。仔细读一读这些着作,我
们还会发现,柏拉图力图把这些范畴联系和统一起来。这显然是开创性的、艰难的思维劳
作。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形而上学》等着作中进一步推进了这一工作。最后,如
我们所知道的,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才达到了近乎完善的程度。,
应当看到,限于历史条件,柏拉图的概念辩证法远不是成熟的。一方面,它还常常和
一些表象的东西、神话混杂在一起,这说明“在柏拉图那里,对于辩证法的这种性质的完
全的意识,我们诚然还找不到。”另一方面,柏拉图还不可能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客观地揭示出诸多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黑格尔指出的:“理念的这种自我产生的能
动性在柏拉图那里还没有被发展出来,他常常陷于外在的目的性。”(《哲学史讲演录》
第2卷,第200、204页)
三、概念辩证法的实质是对立统一
列宁说过:“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哲学笔记》第112页)概念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在对立统一中把握概念,
而柏拉图是达到这一点的。黑格尔甚至认为:“两个互相否定的对立面的结合”是“柏拉
图所特有的辩证法”(《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03页)。柏拉图运用对立统一观点着
重阐述了以下三对范畴的辩证关系:

查看全文
2016-05-17 1
孔子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软件

柏拉图式恋爱

㈥ 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主要特征在于追求万事万物的本质。
从他们探索万物本质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追求质料上的本原,如水本原、气本原、火本原、原子本原等....
一类追求形式上的本原,所谓形式上的本原就是使一物之为其自身的原因,追求事物背后的规则,如 数本原、理念本原........等

阅读全文

与哲学家的方法特征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学好英语的一些方法 浏览:610
做什么美食用最朴素的方法 浏览:940
99x46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215
台式洗眼器使用方法 浏览:392
一般二氧化碳检测方法 浏览:12
翡翠抛光粉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795
如何给干核桃仁脱皮最佳方法 浏览:449
关于关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浏览: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浏览:561
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浏览:918
白酒发酵的方法和图片 浏览:157
手机微信挣钱的方法 浏览:288
速成钢胶棒的使用方法 浏览:954
华为横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54
筋膜炎用什么方法检查 浏览:176
真菌蘑菇稻草种植方法 浏览:496
胯部分离连接方法 浏览:942
高程测量的方法中高差计算公式 浏览:249
食用百合养殖方法和技巧 浏览:199
大数据集成分析方法 浏览: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