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术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有鉴于沙的流动性,应对风害成为难中之难。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术中,工程固沙采用人工设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化学固沙通过喷洒化学固沙剂,如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植物固沙则是透过种植沙生植物的手段来稳定和阻绝沙体,以达到固沙目的。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三种固沙技术中的最热门的新科技: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植物性纤维黏合剂,这三种技术中前两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第三种还存在争议,效果有待验证。
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为了检验治理成果,研究团队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为了检验安全性,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项科研成果,该成果专家评审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秘书长杨文斌认为,其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一项研究来说,需要有实验室的结果,还要有基础性成果,还需要实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大面积的区域实验,区域实验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推广,即使区域实验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说这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技术。易教授团队所做的4000亩实验在普通人看来面积广阔,但是对于荒漠化研究来说,4000亩的面积太小了,根本不算什么。这项所谓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话,根本不用治理就会变成农田。杨文斌说:“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种植了。在沙漠上安装上灌溉设备并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长,是现在科学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条件,而有的是人为因素,特别在靠近河套地区的一些沙漠地带确实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门别类地对沙丘和沙地进行改造,对于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可以优先修复,这些地区曾经也有绿植生长的基础。所以,沙漠的改造的关键在于应该分类分区,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原生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一种生态系统,它和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治沙不是消灭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变绿洲,否则,地表下垫面均匀一致,反而无法形成气压差,不利于形成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水分的运移。从另一面可能恶化了区域气候,利弊需要权衡。
‘贰’ 怎样治理沙漠
沙漠治理的关键是防风固沙,保护已有植被,并且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难题,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从一而论。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沙漠治理就是通过以水治沙等技术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 植被稀少、 风力助推作用。因此, 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 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 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2)绿化沙漠有哪些方法扩展阅读:
以水治沙法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①充分利用好北方荒漠区的季节性水资源。在新疆北部、内蒙等地区,冬季雨雪资源丰富,可以通过修筑沙漠水库,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将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库内,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时又可抽取出来利用。
②寻找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势、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我们应当充分合理地使用当地的有限资源,以解决人畜,植物的应急用水。
③南水北调工程。调取长江之水灌溉黄河下游土地,而黄河之水又用来解决内蒙之干旱。目前中国在南水北调工程上虽然以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应加大投入,尽快解决旱涝不均的状况。
并在黄河上游逐级修筑畜水水库,提高水位,扩大库容量,修筑水的提升泵站,使广袤的沙漠尽可能多地得到水的滋润。让沙漠变粮仓,我看也不是梦。
④引渤入疆工程。该项目全程涵盖中国西部的八大沙漠,本人认为,该工程如果得以成功实施,不仅会对荒漠绿化工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且引入的海水在夏季大量蒸发后,形成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持久的改善作用。
沙漠沙石利用的主要途径有:
①利用沙漠石英砂制备烧结砖。郝成伟,吴伯麟,杨云涛等通过对利用粉煤灰和沙漠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制备烧结砖的研究表明:用该法制得的烧结砖抗压强度达到了19.56MPa,满足国家标准对MU15级烧结砖的要求,具备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利用沙漠细砂生产泡沫混凝土。宋旭辉,侯文虎,杨树新等通过对利用沙漠细砂生产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表明:
直接利用沙漠细砂、普通水泥、发泡剂等材料生产泡沫混凝土,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再与一些材料复合制作建筑砖块,可以达到国家三步节能要求,在沙漠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实现变“废”为宝。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用砂石制砖、生产混凝土等方法,可以减少沙漠沙石的量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制成的砖块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区堆造一道道沙障,以减缓荒漠化过程中风力助推的作用。
‘叁’ 中国现在采用哪几种治理沙漠方法可行度如何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风固沙
2.1.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
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
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
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
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肆’ 绿化沙漠的办法
在沙漠边缘先种一些树来防沙,等土壤有所固定,树木长大了,再逐步向沙漠中心植树
此项工程不能急,要慢慢来
‘伍’ 沙漠是怎么绿化的 绿化的方法是沙漠 大概多少年才能把沙漠绿化完啊!
沙漠绿化必须从沙漠形成原因来进行,沙漠形成是因为缺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如果要快速绿化沙漠,只要把地下水位提高到合理的位置,沙漠就能完全自动恢复。但要达到这一步十分困难,也许是不可能。针对沙漠化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强制要绿化沙漠是违背自然的作法。利用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沙漠化速度下降,或者是利用沙漠变废为宝。现在科学家已经发明了自动供水植物栽培装置,用一种简单的防渗和自动供水的节水栽培方法,可以使沙漠成为优秀的蔬菜生产的场所,它可利用沙漠的天然隔离条件,使病虫草害远离栽培场所,再配套节水保肥栽培技术,可以使沙漠成为未来人们的优质无药害菜蓝子。
‘陆’ 你认为绿化沙漠海能采取哪些措施呢
治理沙漠的唯一有效的的办法,就是向沙漠调水,现在比较热炒的调水方案就是:大西线调水(将西藏之水调到西北沙漠),北水南调(将黑龙江的水调到沙漠),东水西调(将渤海湾的水调到沙漠),我比较倾向于东水西调,距离近,投资少,见效快,工程比从俄罗斯连接输油管要简单,就是将渤海湾的水用管道(这样可以防止渗漏,沿途的土地不会盐碱化)先输到天津宝坻农场湖,作为调蓄库,先向两个方向输水,一个是怀来县境内天漠沙漠离北京天安门最近的沙漠,据说直线距离只有70公里,另一个就是 ,河北省丰宁县潮白河上游,最近处距北京怀柔县界18公里,直接威胁密云水库。沿途可以利用水做功做若干个虹吸式的扬水发电站,其大小根据投资而定。渤海取水地方到北京周边的沙漠最远的直线距离不会超过300公里。
沿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小型的水库,水库周围种植盐生植物,水库里利用海水养对虾, 早在1990年,山东东营农校的范庆民老师用矿化度为30克/升的全地下咸水,养殖中国对虾成虾越冬获得成功,其实这种“咸水”的含盐度与渤海水相当。海洋中生活着成千上万的经济生物,可利用高科技选育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如渤海的)优良品种,将其移殖于沙漠人造海中。发展“盐湖农业”是:“盐湖及其生态环境可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它既是一种盐水域水产养殖业,又与盐水域周缘耐盐生物群密切关联,而构成水产——农牧业研究开发新领域。”“盐湖不仅是无机盐产地,而且也是一种新型‘农田’:它不但可用于捕捞、养殖盐藻、卤虫、螺旋藻、某些耐盐鱼种和鸟禽等新形态农作物,以及将盐湖盐菌特殊机制应用在工农业,也可种植湖缘耐盐农作物。它是人类索取蛋白质、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种工业、科学材料的新领域。”依托人造海,周边广植碱生沙生植物,改良草场及发展沙漠旅游, 依靠生物工程,选育抗重碱、抗重盐、耐海水或嗜盐、泌盐的优良植物品种,用植被覆盖裸露的沙漠,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带动加工工业和旅游业。
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郑绵平院士(1995,1999)指出:“盐湖系统的生物资源包括盐沼带和盐水域两个亚系统。盐沼带往往有多种盐生植物分布,如盐蒿、盐生藜科、田菁、红柳、紫穗槐、沙枣、沙柳、杞柳、沙拐柳、花棒以及沙棘、麻黄、沙冬青、甘草等,多为牛羊喜吃的饲料或可作燃料,有的还可作苗林(如后列3种),故在盐沼带以盐生植物发展牧场是大有前景的,我国许多盐湖区的盐沼带往往就是重要牧场。有的盐生植物还有吸取大量盐碱、改良土质的效果。如盐蒿含丰富的粗脂肪、钾、钙等成分,不但是牲畜喜食饲料,还可聚集大量盐分。据测定,每0.66hm2生长l年的盐蒿,能吸取盐土中72kg盐和64k9粗碱。澳大利亚的一种taciplex盐生植物,亦有吸取土壤盐分特性,并已用其帮助印度改造盐碱地。据印度科学家反映,该植物是极好的饲料和廉价燃料,对于将沙漠中的含盐土壤改造为良田极有意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用盐地上2种藜科遍生性的肉质盐生植物喂养山羊、绵羊,其结果:羊的体重比用一般干草饲养增长快,估计每公顷盐地的盐生植物的收获量可养20只羊。”
用相当于海水矿物质浓度的大陆咸水进行绿化,我国已有成功的范例。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全长522公里,其中446公里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穿行,是世界上第一条修筑在流动性沙漠上的长距离等级公路,沿线沙丘高大,流动性强,自然条件恶劣,风沙危害十分严重,要保证沙漠公路的畅通必须采取防沙措施。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防沙治沙技术综合研究》,选择出忍耐盐渍化土和高矿化皮水的耐盐固沙植物,进行了对比筛选实验。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沿线地表厚达2厘米左右的盐结皮、表层含盐量一般为50~200克/公斤,是我国北方其它沙漠所不常见的。塔里木沙漠防沙治沙在高盐沙壤里,“灌溉25克/升的高矿化度水,种植的沙拐枣、梭梭、白梭梭均正常生长,种植 的盐生草、刺沙蓬长势良好”,意味含盐量为23克/升~31克/升的渤海水,是可以直接用来沙漠绿化的。如果能够与沙漠中自产的含盐量较低的咸水(或淡水)混合使用,那么人工绿化沙漠效果会更好。
盐湖卤水具有良好的储热功能,人类已开始利用“太阳能盐水池,,发电。太阳池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盐水池,它可以兼作太阳集热器和贮热器。由于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并且宜于大规模使用,所以近年来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北方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八大沙漠,它们是: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空间E它们是呈纬向连续展布的。21世纪在我国淡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的情势下,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浩瀚的渤海之水,每年调水50亿~300亿立方米,无疑将成为改造北方沙漠最理想的水源!总之,“海水西调”的原理是:以海水替代淡水作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封闭的构造盆地(基底由巨厚的岩石组成),形成人造海镇压沙漠,遏止沙尘暴,发展人造海养殖、盐化产业及周边的绿化、种植、旅游等沙产业;另外也可作为水汽供应源,湿润北方气候,增加降雨量。实施海水西调工程,采用“接力棒式”方式调水,本着“量力而行,先近后远,各个击破,分期到位”的原则,可以边施工边受益,先期工程难度不大,施工周期短,投资较小,不仅可改造距离北京较近的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毛乌素沙漠等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可明显改善京津唐地区的大气与生态环境质量。远期工程全部到位后,彻底改造北方八大沙漠。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海水淡化,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不要怕土地盐碱化,最少比缺水好,还可以增加天空的水汽达到降水的目的,沙漠有水了,就可以根治沙尘暴,海水是取之不尽的,以后再向八大沙漠输水,再造一个大江南,此方案正在同天津农垦局洽谈,如果实施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柒’ 绿化沙漠有哪些措施
一般就是植树防风,种草固沙。
还可以在沙漠中建造风车田,有效的减弱风的强度。一举两得。
‘捌’ 治理沙漠的办法都有哪些
沙漠的问题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这里要提到多余水。一个地方的水分为固定水量和流动水量。这流动水量又分为水补给和多余水。
假设一个池塘,周围有5的绿地,5的沙漠。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池塘水位,绿地面积,沙漠面积维持平衡。这时候的情况是绿地沙漠面积始终不变。池塘水量为在雨季过后水量是10,经过整个旱季到达下一个雨季时由于蒸发,周围绿地用水变成了5。第二个雨季带来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来,这部分水为水补给,剩下5的水为多余水,成为洪水流走了。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为固定水。
如果人类参与进来,完全截流了这流走的5的水量,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刚够剩下的5的沙漠绿化(前提是人类自己不用)。如果人类要用3的水量,那么只能绿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着。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点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后池塘功能退化,将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口和多余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则能用于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个地方的多余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类生活需要Y。如果X+Y<=M,那么将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反之则将沙漠化。
拿新疆的沙漠来说,水源就是雪山融水,雪山融水总量如果为10,假设人口用水为6,那么就只有4的水用来绿化环境。而假设这4的水能供应4的土地绿化(假设土地总量是10),那么将有6的土地成为沙漠。如果强行利用这4的水去绿化10的土地,那么将破坏环境,连那4的绿化面积也没有了。
沙漠里本来就没水,你挖泥保哪门子水啊!再说了你能挖多少泥,不要把现有的河给挖没了。
治理沙漠
一是节水,人口不好想办法。只有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培养国民节约水的习惯。
二是找到新的水源。沙漠的水一般都是高山融水,水量有限,只能维持河两岸一定区域的生态平衡。维持不到的地方只有靠其他的办法。比如淡化海水引导到沙漠(不考虑成本技术,只理论)。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培育耐旱植物,喷固定沙漠溶剂等。要综合考虑,多途径下手。
‘玖’ 治理沙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沙漠的问题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这里要提到多余水.一个地方的水分为固定水量和流动水量.这流动水量又分为水补给和多余水.
假设一个池塘,周围有5的绿地,5的沙漠.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池塘水位,绿地面积,沙漠面积维持平衡.这时候的情况是绿地沙漠面积始终不变.池塘水量为在雨季过后水量是10,经过整个旱季到达下一个雨季时由于蒸发,周围绿地用水变成了5.第二个雨季带来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来,这部分水为水补给,剩下5的水为多余水,成为洪水流走了.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为固定水.
如果人类参与进来,完全截流了这流走的5的水量,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刚够剩下的5的沙漠绿化(前提是人类自己不用).如果人类要用3的水量,那么只能绿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着.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结束时池塘底下的那点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后池塘功能退化,将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口和多余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则能用于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个地方的多余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类生活需要Y.如果X+Y
‘拾’ 怎样才能绿化沙漠
要么种树 要么将沙漠都到上绿色的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