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挥发性气体(VOC)探测方法
垃圾填埋场挥发出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挥发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虽含量低,但毒性强,对环境的毒害程度不容忽视,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微量的芳烃化合物和卤代化合物作为对垃圾场的常规监测项目。除挥发一部分外,更多的污染组分停留在渗漏液中。当前,垃圾场大部分采用挖坑填埋的方法,虽然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但防渗措施处理不当,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据表8.3.1、8.3.2所示,垃圾渗漏液中的有机和无机组分比饮用自来水高出许多倍,可通过取样检测土壤、水中各组分的浓度以及挥发有机组分(VOC)的浓度来圈定污染区。对VOC的检测主要通过现场采样(水、土样、气),室内分析的办法,需要专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垃圾填埋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和CO2,当然仅考虑CH4和CO2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分析对人健康危害较大的苯类、烷烃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多达六七十种。空气中挥发有机污染组分的分析可用吸附管吸附-热脱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仪来完成。将具有不同吸附能力的吸附管,内填充碳分子筛和硅胶的多层吸附管,在吸附管前端接装有无水硫酸铜的玻璃管除去空气中水分,放在离地高度约1 m的三角架上,以0.20 L/min的速率在多个采样点采集20 min,然后取下取样管,密封,送实验室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
气体CH4和CO2的分析可用气相色谱(GC)来完成,配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加镍转换炉可完成对CH4和CO2的检测。气体浓度定量需要用标气定标,用镍触发酶填充柱先将CO2转化为甲烷,通过甲烷来换算成CO2。
若是采集的土样,可先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把样品浸泡在水中,用吹扫-捕集法进行前预富集处理后,将吹扫出的气体送入GC分析。GC/MS选择离子法对一些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很方便。水样与土样分析基本一致,如果想了解各成分的具体的分析流程和方法可参考国标或美国环保局(USEPA)公布的操作规程。图8.3.20是垃圾场挥发物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共检测出多达63种VOCs,其中苯、甲苯、乙苯、萘、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苯、1,2-二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是毒性强的致癌物,被美国环保局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图8.3.20 垃圾填埋场样品的总离子色谱图
Ⅱ 如何在实验室测定水中的酚含量有几种方法
酚类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
五氯酚:气相色谱法
二氯酚和五氯酚: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酚有两种方法:
1)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其中,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建议用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建议用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
2)溴化滴定法
含量很高的情况下,建议用滴定法,这样更准确。
以上具体操作步骤请看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Ⅲ 水质环境监测方法有哪些
1
颜色与透明度
水体根据污染物成分不同显示出各种颜色。常规水质检测主要根据水质颜色来推测出水中杂质的种类与数量。比如:粘土使水成黄色,硫化氢氧化析出的硫可以使水呈蓝色,各种水藻分别呈现出黄绿色以及褐色等。而水质的透明度表明水中杂质对透明光线的阻碍程度。如果透过水层腐蚀一方面白色或者黑色相见的圆盘,并调节圆盘深度直到能看到为止,这个时候圆盘所在的深度与位置标明其透明度。因此,可以通过标明的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状况。
2
微量成分
水质的微量成分主要以水质检测仪器来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气、液相色普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系统了解各种水质指标的含义具有非常关键性意义。对于任何水生生态系统环境都是通过严格选择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的。总之,水质的微量成分必须通过这些仪器进行检测。
3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法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中最典型的就是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方法。有水的电导率,氧化与还原电位以及包括PH在内的离子选择电极的各种指标,比如许多金属离子等。多为溶解量以及氯离子含量为指标。
4
加热与氧化剂分解方法
该方法主要将含有生物体在内的有机化合物以及分解时候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者分解时候消耗氧气的含量等作为水质检测的指标。
5
温度与中和方法
其中温度是最常用的水质检测方法之一。因为水的许多物理特征以及水中进行的化学过程中与温度都息息相关。水源不同,其温度也不同,但是地表的温度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其变化范围在1—30℃,而海水的温度变化范围在2—30℃;中和方法主要包括水体的酸度或者碱度进行水质检测。
6
固体含量
天然水中所含物质大部分属于固体物质,经常有必要测定器含量作为直接的水质检测标准,各种固体含量标准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悬浮性固体。将水样过滤之后残留物烘干之后残存的固体物质量,也就是悬浮物质的含量。其二,总固体。水样在一定温度下可以蒸发干燥残存的固体物质总量,这可以作为常规水质检测标准之一。其三,统计性固体。溶解性固体主要包括荣誉水的有机物质以及无机盐,总固体含量是悬浮固体与溶解性固体之和。另外,各种固体含量的测定都是以重量进行的,测定的之后蒸干温度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得到满意水质检测结果,该水质检测方法的结果不够精确。
Ⅳ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常用哪些分析方法
1、看:用透明度较高的玻璃杯接满一杯水,对着光线看有无悬浮在水中的细微物质?静置三小时,然后观察杯底是否有沉淀物?如果有,说明水中悬浮杂质严重超标。
2、闻:用玻璃杯距离水龙头尽量远一点接一杯水,然后用鼻子闻一闻,是否有漂白粉(氯气)的味道?如果能闻到漂白粉(氯气)的味道,说明自来水中余氯超标。
3、尝:热喝白开水,有无有漂白粉(氯气)的味道,如果能闻到漂白粉(氯气)的味道,说明自来水中余氯超标。也必须使用净水器进行终端处理。
4、观:用自来水泡茶,隔夜后观察茶水是否变黑?如果茶水变黑,说明自来水中含铁、锰严重超标,应选用装有除铁、锰滤芯的净水器进行终端处理。
5、品:品尝白开水,口感有无涩涩的感觉?如有,说明水的硬度过高。
6、查:检查家里的热水器、开水壶,内壁有无结一层黄垢?如果有,也说明水的硬度过高,(钙、镁盐含量过高),应尽早使用软化处理!注意:硬度过高的水很容易造成热水器管道结垢,因热交换不良而爆管;长期饮用硬度过高的水容易使人得各种结石。
(4)水中挥发分测定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主要意义: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并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都发挥着保障的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中的水资源危机问题已经直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并且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所以正视水资源危机以及重视水资源问题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而在对水资源质量的调查与把控中,水质分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饮用水主要考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水质标准除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外,还有微生物指标;对工业用水则考虑是否影响产品质量或易于损害容器及管道。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并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都发挥着保障的作用。
Ⅳ 挥发分含量的估算方法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利用以下5种方法来获取岩浆中挥发分的含量:①直接测定火成岩的成分,例如对快速淬火的天然火山玻璃进行成分测试;②测定火成岩造岩矿物、特别是斑晶矿物中的熔融包裹体成分;③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熔浆中的挥发分饱和度,给出熔浆挥发分含量的上限;④根据岩石学特征和地质学特征进行推断,例如岩体周围蚀变带的宽度;⑤进行热力学计算。
第一种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岩浆冷却非常快,以至于在岩浆固结之前挥发分不能从岩浆中有效逃逸。要检验这种设想的可行性,需要了解岩浆的迁移机制、挥发分渗透岩浆和围岩的能力,以及挥发分在岩浆中的存在形式。从平衡热力学的角度来看,玻璃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岩浆快速冷却,也可能是由于挥发分的大量散失。在前一种情况下,天然火山玻璃中挥发分的组成可用来限定挥发分在岩浆中的溶解度;后一种条件下,挥发分的测定值将远远低于实际值。因此,天然火山玻璃的成因研究是这种测量方法的基础。
第二种方法也有类似的问题,其基本假定是矿物结晶时挥发分尚没有从熔浆中析出,因而熔融包裹体中的挥发分含量应当等同于岩浆中的挥发分含量。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矿物的结晶一般应当是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或侵位后开始的,亦即岩浆的压力和温度有了相当程度的降低,这将导致挥发分的析出和逃逸。因此,矿物熔融包裹体中挥发分含量也应当小于岩浆中的初始含量。万渝生最近有个很好的实例,表明天然岩浆并不是均一的。来自台湾北部安山岩中的锆石晶体含有大量玻璃质包裹体,在以SiO2为横坐标的元素变异图解中,除了铝之外,所有其他元素的含量变化都与SiO2无关。岩浆成分的这种变化特点表明了气运作用的重要性,也直接说明利用熔融包裹体来确定岩浆性质的时候应当小心谨慎。
第三种方法是人工模拟自然条件方式,应当可以测定熔浆中挥发分含量的最大值。这些实验一般是针对某种或几种主要挥发分进行溶解度测定,分别得出熔浆中某种组分的饱和度。由于不同挥发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以及主元素对挥发分溶解度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也应当考虑具体情况,不能盲目套用。
至于后两种方法,误差可能会更大,因为不能有效进行检验。不过,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考量仍然是有意义的。
可见,估算天然熔浆中挥发分的含量实际上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常常需要设定某种可能的先决条件。尽管如此,大致估算熔浆中挥发分的可能含量还是有意义的,对与成矿作用的讨论尤其如此。
Ⅵ 水质挥发酚的测定空白一般为多少
水质挥发酚的测定空白一般为0.005--0.015之间。
可以从现在开始,先做空白试验20天,然后计算、确定空白置信区间,现在的空白确实很高,没有参考性。尝试着更换每一种试剂做空白,找出影响数据的原因就可以了。
通过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的浓度,分析方法检出限、回收率及精密度,判断本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是否合格。
含义
试剂中杂质、环境及操作进程的玷污等的响应值,这些因素是经常变化的,为了了解它们对试样测定的综合影响,在每次测定时,均作空白试验,空白试验所得的响应值称为空白试验值。对试验用水有一定的要求,即其中待测物质浓度应低于方法的检出限。当空白试验值偏高时,应全面检查空白试验用水、试剂的空白、量器和容器是否玷污、仪器的性能以及环境状况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空白测定
如果是化工类的东西,可以根据GB/T6284-1986 的通用减量法测定
Ⅷ 挥发分的测定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在带盖的瓷坩埚中,在 (900 ± 10) ℃,隔绝空气加热 7min。以减少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质量分数,减去该煤样的水分含量作为煤样的挥发分。
仪器设备
挥发分坩埚 带有配合严密盖的瓷坩埚,形状和尺寸如图73.7 所示。坩埚总质量为15~ 20g。
图73.7 挥发分坩埚(数字单位: mm)
高温炉 带有高温计和调温装置,能保持温度在 (900 ±10) ℃,并有足够的 (900 ±5) ℃ 的恒温区。炉子的热容量为当起始温度为 920℃ 时,放入室温下的坩埚架和若干坩埚,关闭炉门后,在 3min 内恢复到 (900 ±10) ℃。炉后壁有一个排气孔和一个插热电偶的小孔,小孔位置应使热电偶插入炉内后其热接点在坩埚底和炉底之间,距离炉底 20~30mm 处。
坩埚架 用镍铬丝或其他耐热金属丝制成。其规格尺寸以能使所有的坩埚都在高温炉恒温区内,并且坩埚底部紧邻热电偶热接点上方 (图73.8) 。
坩埚架夹 见图73.9。
图73.8 坩埚架(数字单位: mm)
图73.9 坩埚架夹
压饼机 螺旋式或杠杆式压饼机,能压制直径约 10mm 的煤饼。
分析步骤
称取1g (精确至0.0001g) 粒度小于0.2mm 的空气干燥煤样,置于预先在900℃灼烧至恒量的带盖瓷坩埚中,然后轻轻振动坩埚,使煤样摊平,盖上盖,放在坩埚架上。
褐煤和长焰煤应预先压饼,并切成约 3mm 的小块。
将高温炉预先加热至 920℃左右。打开炉门,迅速将放有坩埚的架子送入恒温区,立即关上炉门并计时,准确加热 7min。坩埚及架子放入后,要求炉温在 3min 内恢复至(900 ± 10) ℃,此后保持在 (900 ± 10) ℃,否则此次试验作废。加热时间包括温度恢复时间在内。
从炉中取出坩埚,放在空气中稍冷却,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精确至0.0001g) 。
焦渣特征分类
测定挥发分所得焦渣的特征,按下列规定加以区分:
1) 粉状———全部是粉末,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2) 粘着———用手指轻碰即成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即成粉末。
3) 弱粘结———用手指轻压即成小块。
4) 不熔融粘结———以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5) 不膨胀熔融粘结———焦渣形成扁平的块,煤粒的界线不易分清,焦渣上表面有明显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6) 微膨胀熔融粘结———用手指压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 (或小气泡) 。
7) 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但高度不超过 15mm。
8) 强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高度大于 15mm。
为了简便起见,通常用上列序号作为各种焦渣特征的代号。
按下式计算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含量: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Vad为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质量分数,%;m为称取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g;m1为煤样加热后减少的质量,g;Mad为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的质量分数。
注意事项
1)煤的挥发分测定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分析,其结果受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方式、所用坩埚的大小、形状、材质及坩埚盖的密封程度等影响。改变任何一个分析条件,都会对测定结果带来影响。
2)每次分析最好放同样数目坩埚,以保证坩埚及其支架的热容量基本一致。
3)坩埚从高温炉取出后,在空气中冷却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焦渣吸水。
4)当测定低变质程度的煤如褐煤、长焰煤时,由于它们的水分和挥发分很高,如以松散状态放入900℃炉中加热,则挥发分会骤然大量释出,把坩埚盖顶开(产生爆鸣声)带走煤粒,使结果偏高,而且重复性差。若将试样压成饼切成3mm的小块后再进行测定,由于试样紧密可减缓挥发分的释放速度,因而可有效地防止煤样爆燃、喷溅,使测定结果稳定可靠。
Ⅸ 水中VOC怎么分析,有没有这方面的GB
水中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VOC
美国ASTM d3960-98标准将voc定义为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
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定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任何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有关色漆和清漆通用术语的国际标准ISO 4618/1-1998和德国DIN 55649-2000的定义是,原则上,在常温常压下,任何能自发挥发的有机液体和/或固体。同时,德国标准在测定VOC含量时,又做了一个限定,即在常压下,沸点或初馏点低于或等于250℃的任何有机化合物。
最方便和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沸点来界定哪些物质属于VOC,而最普遍的共识认为VOC是指那些沸点等于或低于250℃的化学物质。所以沸点高于250℃的那些物质不归入VOC的范畴,往往被称为增塑剂。
在中国国家标准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a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的定义是:利用Tenax GC和Tenax TA采样,非极性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