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固体胶硬化了,如何把它变软继续使用。不想浪费办公用品。
固体胶一般采用PVA材料制作,由于PVA具有独特的强力粘接性、皮膜柔韧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剂性、保护胶体性、气体阻绝性、耐磨性以及经特殊处理具有的耐水性,一般情况固体胶表面固化以后,公民可以用小刀在上面切除一部分,切除固化部分是可以直接再使用的。
若固体胶总体已经完全固化不具备黏贴性的情况,可以使用隔水蒸的方式尝试能否使其发生物理反应再具备黏贴性,一般情况下对于固体胶整体固化是不建议继续使用的。
B. 材料科学基础,Mg-Zn合金题目,求解!
如图示:2.2at%Zn的合金(红线)
1、可能形成的偏析有晶内偏析、枝晶偏析、比重偏析。其中比重偏析不能通过均匀化消除,其他两种可以通过均匀化退火来消除。
2、高温液相冷却到液相线1点开始结晶出以镁为溶剂,锌为溶质的固溶体,随着温度下降,液体愈来愈少,固体越来越多,直至到固相线2点,完全结晶为固溶体,2~3点,不发生变化,当达到3点时,超出固溶度,析出第二相MgZn,室温组为镁基固溶体+MgZn组成。
3、可以通过固溶处理+时效的热处理工艺来强化。机理是加热到单一相区,使得镁基固溶体+MgZn中的MgZn相溶解到镁基固溶体中,形成单一的镁基固溶体相,然后快速冷却,形成Zn在镁基的过饱和镁基固溶体,然后重新加热,通过时效,形成Zn原子的聚集区(GPI区)和有序化(GPII区),从而使得强度硬度提高的人工时效的强化效果。
C. 材料科学基础 固态相变与扩散
GP区的形成速度与扩散速度成正比。扩散速度与空位浓度是什么关系?空位浓度按C=EXP(-Q/RT),计算,500℃和200℃的浓度比值是3844.5。但是如何得出60.49呢?开平方吗?想不明白。
D. 求材料科学基础课件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受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其它高新技术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材料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材料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3.掌握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材料设计、材料研制的初步能力;�
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熟悉技术经济管理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量子与统计力学、固体物理、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结构显微分析、近代仪器分析方法、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测试、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工艺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粉体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稀土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参考资料:http://www.cebase.cn/wiki/show.asp?title=%B2%C4%C1%CF%BF%C6%D1%A7%D3%EB%B9%A4%B3%CC%D7%A8%D2%B5
E. 材料科学基础
加工硬化是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滑移,出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金属内部产生了残余应力等,从而使晶粒硬度加强。
细晶强化是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细晶强化的强化规律,晶界越多,晶粒越细,根据霍尔-配奇关系式,晶粒的平均值(d)越小,材料的屈服强度就越高。(另外,我个人这么理解的:位错等缺陷基本都集中在晶界部位,因此晶界的强度比晶内大,那你想想,肯定是晶粒越细强度越大咯)
固溶强化是融入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这种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在溶质原子浓度适当时,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受力的时候,固溶原子就像钉子一样阻碍位错运动晶粒的变形,但是也不是钉子越多越好)
第二相强化:复相合金与单相合金相比,除基体相以外,还有第二相得存在。当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中时,将会产生显着的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称为第二相强化。第二相强化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位错间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运动,提高了合金的变形抗力。
(总的来说,一个晶体材料的强度提高基本都是因为材料内部的那些缺陷,包括固溶粒子、第二相或者说位错自己的缠结,从而阻碍了晶界位错的运动,使得宏观表现出来材料的硬度变大了。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
其实这些东西去图书馆找一本材料科学基础或金属学的书,上面应该有比较全面的解释。
F. 求助:最近在看《材料科学基础》不明白塑性变形,冷塑性变形,冷加工,热加工,之间的关系!
热压力加工是将钢锭加热至塑性状态(再结晶温度以上),依靠外力改变形状的加工,常用方式有轧制、锻造、挤压等。
冷加工是指在再结晶温度下(一般为常温)进行的机械加工,包括冷拉、冷拔、冷扭、冷轧、刻痕等方式。
塑性变形是物质-包括流体及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当施加的外力撤除或消失后该物体不能恢复原状的一种物理现象。
金属不经过加热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塑性变形。
G. 材料科学基础的图书信息1
书名:材料科学基础(修订版)
书号:9787302247616
作者:潘金生、田民波、仝健民
定价:70元
出版日期 :2011-1-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材料科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修订版。作为一部比较经典的高等院校教材,
本书结合金属和合金、陶瓷、硅酸盐等各类材料,着重阐述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包括晶体学、晶体缺陷、固体材料的结构和键合理论、材料热力学和相图、固体动力学(扩散)、凝固与结晶和相变等内容。此次修订,除订正上一版的差错之外,还替换了不少陈旧的图表,增补了若干新的内容,并增补了习题和解题指导。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材料院系各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材料科学课程教材,
也可作为其他院系材料类专业学生及广大材料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晶体学基础
1.1引言
1.2空间点阵
1.2.1晶体的特征和空间点阵
1.2.2晶胞、晶系和点阵类型
1.2.3复式点阵,晶胞和原胞
1.3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3.1晶面和晶向指数的确定
1.3.2立方和六方晶体中重要晶向的快速标注
1.4常见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
1.4.1常见晶体结构
1.4.2几何特征
1.4.3常见晶体结构中的重要间隙
1.5晶体的堆垛方式
1.6晶体投影
1.6.1球投影
1.6.2极射投影
1.6.3乌氏网及其应用
1.6.4标准投影
1.6.5极射投影练习
1.7倒易点阵
1.7.1倒易点阵的确定方法,倒易基矢
1.7.2倒易点阵的基本性质
1.7.3实际晶体的倒易点阵
1.7.4倒易点阵的应用
1.8菱方晶系的两种描述
1.8.1菱方轴和六方轴的基矢关系
1.8.2点阵常数换算公式
1.8.3晶向指数变换
1.8.4晶面指数变换
习题
第2章固体材料的结构
2.1引言
2.2原子结构
2.2.1经典模型和玻尔理论
2.2.2波动力学理论和近代原子结构模型
2.2.3能级图和元素的原子结构
2.2.4原子稳定性和能级的实验测定
2.3结合键
2.3.1离子键
2.3.2共价键
2.3.3金属键
2.3.4分子键
2.3.5氢键
2.4分子的结构
2.4.1多原子体系电子状态的一般特点
2.4.2共价分子的结构
2.5晶体的电子结构
2.5.1晶体的结合键
2.5.2晶体中电子的能态
2.5.3晶体的结合能
2.6元素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2.6.1元素的晶体结构
2.6.2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2.7合金相结构概述
2.7.1基本概念
2.7.2合金成分的表示
2.7.3合金相分类
2.8影响合金相结构的主要因素
2.8.1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
2.8.2电负性
2.8.3价电子浓度
2.8.4其他因素
2.9固溶体
2.9.1什么是固溶体
2.9.2固溶体分类
2.9.3固溶度和Hume?Rothery规则
2.9.4固溶体的性能与成分的关系
2.10离子化合物
2.10.1决定离子化合物结构的几个规则
2.10.2典型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2.10.3氧化物结构的一般规律
2.10.4决定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其他方法
2.11硅酸盐结构简介
2.11.1硅酸盐结构的一般特点及分类
2.11.2含有有限硅氧团的硅酸盐
2.11.3链状硅酸盐
2.11.4层状硅酸盐
2.11.5骨架状硅酸盐
2.12金属间化合物(Ⅰ): 价化合物
2.13金属间化合物(Ⅱ): 电子化合物
2.14金属间化合物(Ⅲ): 尺寸因素化合物——密排相
2.14.1密排相中原子排列的几何原则
2.14.2几何密排相
2.14.3拓扑密排相
2.15间隙化合物
2.15.1间隙化合物的分类: H?gg规则
2.15.2间隙化合物的结构
2.15.3间隙化合物的特性
2.16合金相结构符号
习题
第3章晶体的范性形变
3.1引言
3.2滑移系统和Schmid定律
3.2.1晶体的滑移系统
3.2.2Schmid定律
3.2.3Schmid定律的应用
3.3滑移时参考方向和参考面的变化
3.3.1参考方向的变化
3.3.2参考面的变化
3.4滑移过程中晶体的转动
3.4.1晶体转动的原因
3.4.2晶体转动的规律
3.4.3晶体转动的后果
3.5滑移过程的次生现象
3.6单晶体的硬化曲线
3.7孪生系统和原子的运动
3.7.1晶体的孪生系统
3.7.2孪生时原子的运动和特点
3.8孪生要素和长度变化规律
3.8.1孪生引起的形状变化
3.8.2孪生四要素和切变计算
3.8.3孪生时长度变化规律
3.8.4孪生时试样的最大伸长和最大缩短量
3.9孪晶和基体的位向关系
3.9.1位向关系
3.9.2孪生引起的晶向变化
3.10孪生系统的实验测定
3.11滑移和孪生的比较
3.12多晶体范性形变的一般特点
3.12.1晶粒边界
3.12.2多晶体范性形变的微观特点
3.12.3晶粒度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3.13冷加工金属的储能和内应力
3.14应变硬化
3.14.1应变硬化现象
3.14.2实际晶体的硬化行为
3.14.3影响应变硬化的因素
3.14.4应变硬化在生产实际中的意义
3.15多晶材料的择优取向(织构)
3.15.1概述
3.15.2织构的描述和测定方法
3.15.3实际金属的织构和各向异性
3.15.4织构理论概述
3.15.5织构的实际意义及其控制方法
3.16纤维组织和流线
3.17晶体的断裂
3.17.1概述
3.17.2脆性断裂的微观理论——Griffith裂缝理论
3.17.3金属脆性断裂的特点
3.17.4影响金属的韧性、脆性和断裂的因素
习题
第4章晶体中的缺陷
4.1引言
4.2点缺陷的基本属性
4.2.1点缺陷类型
4.2.2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4.2.3过饱和点缺陷的形成
4.2.4点缺陷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4.3点缺陷的实验研究
4.3.1比热容实验
4.3.2热膨胀实验
4.3.3淬火实验
4.3.4淬火—退火实验
4.3.5正电子湮没实验
4.4位错理论的提出
4.5什么是位错
4.5.1局部滑移
4.5.2局部位移
4.6位错的普遍定义与柏格斯矢量
4.6.1柏格斯回路
4.6.2柏氏矢量的物理意义
4.6.3柏氏矢量和位错的表征
4.6.4柏氏矢量的守恒性
4.7位错的运动
4.7.1刃型位错的运动
4.7.2螺型位错的运动
4.7.3混合位错的运动
4.8位错密度和晶体的变形速率
4.8.1位错密度的定义及其实验测定
4.8.2位错密度和晶体的变形速率
4.8.3位错密度和晶体的强度
4.9位错的基本几何性质
4.10固体弹性理论简介
4.10.1应力分析
4.10.2应变分析: 位移和应变张量
4.10.3胡克定律
4.10.4平衡方程
4.10.5柱坐标系下的应力和应变
4.10.6弹性力学的应用简介
4.11位错的应力场
4.11.1螺型位错的应力场
4.11.2刃型位错的应力场
4.12位错的弹性能和线张力
4.13作用于位错上的力
4.13.1引起位错滑移的力
4.13.2引起刃型位错攀移的力
4.13.3一般情形下位错受的力
4.14位错与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4.1同号刃型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4.2异号刃型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4.3平行螺型位错间的作用力
4.14.4螺型位错和刃型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4.5位于同一滑移面上的一对平行混合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4.6交叉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5位错与点缺陷之间的交互作用
4.15.1刃型位错与点缺陷的交互作用能和作用力
4.15.2柯氏气团和明显屈服现象
4.15.3脱钉力的计算
4.15.4讨论
4.16位错的起动力——派?纳力
4.16.1位错起动力的分析——Peirls?Nabarro模型
4.16.2讨论
4.17镜像力
4.18位错的起源与增殖
4.18.1位错的起源
4.18.2位错的增殖机制
4.18.3位错的源地和尾闾
4.19位错的塞积
4.20位错的交割
4.20.1刃型位错与刃型位错的交割
4.20.2刃型位错与螺型位错的交割
4.20.3螺型位错与螺型位错的交割
4.21面心立方晶体中的位错
4.21.1全位错
4.21.2Shockley分位错
4.21.3扩展位错
4.21.4Frank分位错
4.21.5压杆位错
4.22位错反应
4.22.1自发位错反应的条件
4.22.2FCC中位错反应的一般表示: Thompson四面体
4.22.3位错反应举例
4.23密排六方和体心立方晶体中的位错
4.23.1密排六方晶体中的位错
4.23.2体心立方晶体中的位错
4.24其他晶体中的位错
4.24.1离子晶体中的位错
4.24.2超点阵中的位错
4.24.3共价晶体中的位错
4.24.4层状结构中的位错
4.24.5聚合物晶体中的位错
4.25小角度晶粒边界
4.25.1倾侧晶界
4.25.2扭转晶界
4.25.3一般小角度晶界
4.26位错的实验观测
4.26.1表面法(或蚀坑法)
4.26.2缀饰法
4.26.3透射电镜法
4.26.4其他方法
4.27位错理论的应用(小结)
习题
第5章材料热力学
5.1热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意义
5.2热力学基本参数和关系
5.2.1热力学第一定律
5.2.2热力学第二定律
5.2.3热力学函数的基本关系
5.2.4化学位
5.3纯金属吉布斯自由能和凝固热力学
5.4合金相热力学
5.4.1二组元固溶体相的吉布斯自由能
5.4.2中间相和混合相的吉布斯自由能
5.5相平衡热力学
5.5.1相平衡的化学位
5.5.2化学位的图解确定
5.5.3相平衡的公切线定则
5.6相图热力学
5.6.1二元连续固溶体相图的建立
5.6.2二元系共晶相图的热力学确定
5.6.3具有固溶度间隙相图的建立
5.6.4含有金属间化合物相图的建立
5.7晶体缺陷热力学
5.7.1空位的热力学分析
5.7.2位错的热力学分析
5.7.3界面的热力学分析
5.8相变热力学
5.8.1固溶体脱溶分解的驱动力
5.8.2由驱动力看新相形成的规律
5.8.3调幅分解
习题
第6章相图
6.1概述
6.1.1研究相图的意义
6.1.2相图的表示方法
6.1.3相图的建立
6.1.4相图的类型和结构
6.2相律和杠杆定律
6.2.1相律
6.2.2杠杆定律
6.3二元匀晶相图
6.3.1图形分析
6.3.2结晶过程分析
6.3.3结晶中的扩散过程分析
6.3.4非平衡结晶分析
6.4二元共晶相图
6.4.1图形分析
6.4.2结晶过程分析
6.4.3共晶结晶机理
6.4.4初生相和共晶组织分析
6.4.5非平衡状态分析
6.5二元包晶相图
6.5.1图形分析
6.5.2结晶过程分析
6.5.3非平衡状态分析
6.6其他二元相图
6.6.1液态无限溶解,固态形成化合物的相图
6.6.2液态无限溶解,固态有转变的相图
6.6.3二组元在液态有限溶解的相图
6.6.4二组元在液态无限溶解,固态有单析反应的相图
6.6.5有熔晶(再熔)反应的相图
6.7相图基本类型小结
6.7.1相图基本型式的特点
6.7.2相图基本单元及其组合规律——相区接触法则
6.7.3假想相图
6.8相图与性能关系
6.8.1相图与力学性能关系
6.8.2相图与铸造工艺性关系
6.9Fe?C合金相图
6.9.1图形分析
6.9.2结晶过程分析
6.9.3组织区分析
6.9.4虚线部分相图分析
6.10三元相图
6.10.1概述
6.10.2三元匀晶相图
6.10.3三元共晶相图
6.10.4固态有限溶解,具有一个三相平衡区的三元相图
6.10.5固态有限溶解,具有四相平衡区的三元相图
6.10.6有化合物的三元相图
习题
第7章界面
7.1研究界面的意义
7.2界面类型和结构
7.2.1按界面两边物质状态分类
7.2.2按界面两边晶体取向差角度分类
7.2.3根据界面上原子排列情况和吻合程度分类
7.3界面能量
7.3.1表面能
7.3.2小角界面能
7.3.3大角界面能
7.4界面偏聚
7.4.1晶界偏聚方程
7.4.2影响晶界偏聚的因素
7.5界面迁移
7.5.1界面迁移速度
7.5.2界面迁移的驱动力
7.5.3影响界面迁移率的因素
7.6界面与组织形貌
7.6.1单相组织形貌
7.6.2复相组织平衡形貌
7.7界面能的测量
7.7.1界面张力平衡法
7.7.2测量界面能的动力学方法
习题
第8章固体中的扩散
8.1引言
8.2菲克定律
8.2.1菲克第一定律
8.2.2菲克第二定律
8.3稳态扩散及其应用
8.3.1一维稳态扩散
8.3.2柱对称稳定扩散
8.3.3球对称稳态扩散
8.4非稳态扩散
8.4.1一维无穷长物体的扩散
8.4.2半无穷长物体的扩散
8.4.3瞬时平面源
8.4.4有限长物体中的扩散
8.5D?C关系,俣野方法
8.6克根达耳效应
8.6.1克根达耳(Kirkendall)效应
8.6.2克根达耳效应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8.7分扩散系数,达肯公式
8.8扩散的微观理论和机制
8.8.1扩散与原子的随机行走
8.8.2菲克定律的微观形式及D的微观表示
8.8.3扩散的微观机制
8.8.4扩散系数和扩散激活能的计算
8.9扩散热力学
8.9.1菲克定律的普遍形式
8.9.2扩散系数、溶质分布等与热力学量之间的关系
8.10影响扩散的因素
8.10.1温度的影响
8.10.2成分的影响
8.10.3晶体结构的影响
8.10.4短路扩散
8.11反应扩散
8.11.1反应扩散的过程及特点
8.11.2反应扩散动力学
8.11.3反应扩散的实例
8.12离子晶体中的扩散
8.12.1离子晶体中的缺陷
8.12.2离子晶体的扩散机制
8.12.3离子迁移率
8.12.4离子电导率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8.13扩散的实际应用——固态烧结
8.13.1固态烧结过程
8.13.2初期烧结阶段的半定量分析
习题
第9章凝固与结晶
9.1概述
9.1.1研究凝固与结晶的意义
9.1.2液态金属的结构
9.1.3结晶的一般过程
9.2金属凝固时的形核过程
9.2.1均匀形核
9.2.2非均匀形核
9.3纯金属晶体的长大
9.3.1宏观长大方式
9.3.2微观长大方式
9.4单相固溶体晶体的长大
9.4.1平衡凝固
9.4.2固相无扩散,液相完全混合的凝固
9.4.3固相无扩散,液相只有扩散、无对流的凝固
9.4.4固相无扩散,液相界面附近只有扩散,其余部分有对流的凝固
9.4.5成分过冷
9.4.6单相固溶体晶体的生长方式
9.4.7晶体中的偏析
9.5两相共晶体的长大
9.5.1典型共晶与非典型共晶的形成
9.5.2层片状共晶的凝固生长
9.5.3共晶凝固中的成分过冷
9.6金属和合金铸锭组织的形成和控制
9.6.1铸锭三区的形成
9.6.2铸锭组织的控制
9.6.3特殊凝固方法
习题
第10章回复与再结晶
10.1概述
10.1.1研究回复与再结晶的意义
10.1.2变化条件
10.1.3变化过程
10.2回复
10.2.1回复过程的特征
10.2.2回复过程机制
10.2.3回复动力学
10.2.4回复的应用
10.3再结晶
10.3.1再结晶过程的特征
10.3.2再结晶过程机制
10.3.3再结晶动力学
10.3.4再结晶温度
10.3.5再结晶后晶粒大小
10.4晶粒长大及其他结构变化
10.4.1正常晶粒长大
10.4.2反常晶粒长大
10.4.3再结晶图
10.4.4退火孪晶
10.4.5再结晶织构
10.5金属的热变形
10.5.1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10.5.2热变形引起组织、性能的变化
10.5.3超塑性
习题
第11章固态相变(Ⅰ)——扩散型相变
11.1固态相变通论
11.1.1固态相变的一般特点
11.1.2固态相变的分类
11.2从过饱和固溶体中的脱溶(时效)
11.2.1时效硬化现象及特点
11.2.2脱溶过程
11.2.3过渡相的结构
11.2.4工业用脱溶硬化合金举例
11.3脱溶的形核长大理论
11.3.1固态相变的形核
11.3.2晶核长大动力学
11.4脱溶的调幅分解理论
11.4.1调幅分解的条件——成分与温度范围
11.4.2调幅分解的定量分析
11.4.3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两种脱溶方式的对比
11.5颗粒粗化
11.5.1颗粒粗化的驱动力分析
11.5.2浓度分布
11.5.3粗化过程和粗化速率
11.5.4平衡颗粒尺寸
11.6不连续沉淀
11.6.1不连续沉淀的特征
11.6.2长大理论
11.7沉淀强化机制
11.7.1位错绕过不易变形颗粒
11.7.2位错切过易形变颗粒
11.7.3颗粒半径最佳值
11.7.4获得高强度材料的途径
11.8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及连续转变曲线
11.8.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
11.8.2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11.9共析转变
11.9.1概述
11.9.2形核长大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11.9.3先共析转变
11.9.4珠光体的组织特点及力学性能
11.10贝氏体转变
11.10.1贝氏体转变的特点
11.10.2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1.10.3贝氏体的性能
11.11有序—无序转变
11.11.1概念和定义
11.11.2有序合金类型
11.11.3有序—无序转变的热力学分析
11.11.4有序—无序转变的动力学分析
11.11.5有序强化
11.11.6其他有序—无序转变简介
习题
第12章固态相变(Ⅱ)——马氏体相变
12.1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性
12.1.1无扩散性
12.1.2马氏体相变是点阵畸变式转变,有其特定结构,是低温亚稳相
12.1.3伴随马氏体相变的宏观变形——浮凸效应
12.1.4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存在宏观不畸变面——惯析面
12.1.5在基体点阵和马氏体点阵之间一般存在着确定的位向关系
12.1.6一个板条状或透镜状的马氏体通常具有内部结构
12.1.7马氏体相界
12.1.8马氏体有一定的起始相变温度Ms和一定的终了相变温度Mf
12.1.9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12.1.10塑性变形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12.1.11马氏体逆转变
12.1.12热弹性马氏体及伪弹性
12.1.13形状记忆效应
12.2马氏体相变机制和表象理论简介
12.2.1钴的马氏体相变
12.2.2铁基合金中的马氏体转变
12.2.3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表象理论
12.3马氏体相变热力学
12.3.1马氏体相变热力学的一般特点
12.3.2均匀形核理论及其局限性
12.3.3非均匀形核——层错及位错在马氏体形核中的作用
12.3.4马氏体形貌
12.4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12.5马氏体的回火
12.5.1淬火钢的回火转变及组织
12.5.2淬火钢在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12.6马氏体时效钢的强化机制分析
12.6.1概述
12.6.2马氏体时效钢的相组成
12.6.3常规马氏体时效钢的时效硬化分析
12.6.4一些新型马氏体时效钢
习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