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一直以来都得以广泛的流传,它的影响力也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瓷器才开始慢慢了解到中国文化。那么,在五彩缤纷的瓷器世界中,有许多的制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关注,例如:釉里红。釉里红是用来粉饰瓷器的一种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能够使得瓷器远看是红色,近看是透明表面包裹的颜色,十分令人震撼。
由此可见,瓷器当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无论是从图片还是博物馆的展览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这些精美瓷器所展示出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分,通过这些,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无穷智慧。
⑵ 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始于( )
始于元代。
釉里红瓷器最开始是元代景德镇创作出,慢慢的兴于明初,再成熟于永宣,技艺精致于清朝初期。
釉里红类别:
1、釉里红线绘
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
2、釉里红拔白
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
3、釉里红涂绘
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
(2)什么是釉里红瓷器有哪些装饰方法扩展阅读:
元代釉里红特点:
元朝的釉里红,一般呈灰黑色的瓷器是以碗、罐偏多。它的纹饰简单,牡丹花、缠枝莲、草木纹。而制作手法除了采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以外,还有的用铜红单线勾画,涂抹色地和斑块等等其他的方法,而且常常与青花、刻花、印花等等。
因为它的装饰比较简单,一般都用的是刻划涂抹的方法,而这些特性也表现了元朝釉里红的最开始的样子。
⑶ 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3)什么是釉里红瓷器有哪些装饰方法扩展阅读:
釉里红瓷器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⑷ 元青花釉里红真的有什么特点,在线鉴定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青花瓷出现于唐代,釉里红则是元代的新品种。以氧化钴和氧化铜在白色瓷坯上绘彩,施高温釉后在窑炉中以约1200℃的还原焰烧造而成,表面呈现蓝、白、红相间的花纹的瓷器,就是青花釉里红瓷器。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元釉里红瓷器与元青花相伴而生,其造型、胎釉、纹饰、工艺特征等与元青花多有相近之处,具有共同的元代风格。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釉特城与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征一致。由干釉下红彩烧成难度很大,元代釉里红又是初创阶段,烧造工艺掌握不好,红色往往不够纯正,图案常有晕散现象、发灰或发黑色。釉里红器物的纹饰比较简单,大多以浓笔涂抹,与明初那类精细线条绘画的釉里红显然不同。釉里红瓷器有二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二是釉里红拔白,三是釉里红涂绘。
⑸ 元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该如何制造,有何文化特点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红发色鲜艳亮丽,绘画精美。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玉兔、四灵、文字诗句、凤穿花、芦雁、灵芝、莲花、菊花、牡丹和双鱼纹等。
青花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同一器物上由两种釉下彩并用进行绘画的品种,从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均有烧造。由于钴青料与铜红料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不同,烧成难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价值的
⑹ 陶瓷有哪些装饰手法
陶瓷装饰就是在陶瓷产品表面或坯体上运用刻,划和彩绘等多种技法进行艺术加工。装饰技法是陶瓷制作工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可更好体现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多种陶瓷装饰技法,按工艺的不同可分为胎装饰,釉装饰及彩绘装饰三大类。
胎装饰即在陶瓷制品的胎体上用刻。划或枯贴等多种技法来达到装饰效果,主要可分为化妆土装饰、绞胎装饰、刻花、印花、贴花、剔花装饰等。
化妆土又称陶衣,它的使用可以遮盖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坯表面,改变胎体的质感。增加光滑程度,美化瓷器,故称为“化妆土”。
绞胎是将几种不同颜色的泥料按一定顺序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形。烧成后的瓷器具有多种纹理。有的如羽毛,有的似木纹。深浅条纹相互交织,独具一格。
刻花、划花是利用刀具在半千的坯体上刻、划花纹的一种方法。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占有重要比重如定窑,耀州窑皆以此工艺闻名。刻花的特点是凹凸分明层次感强,线条雄健刚劲,划花则呈现阴纹线条状细腻柔美。
印花是把事先刻好花纹的陶范置放于轮盘之中将坯泥紧压在陶范上成型;贴花是预先把模印或捏塑而成的装饰部件用泥浆粘贴于器物上;剔花则以剪除纹饰之外空间为主的一种胎装方式,是浮雕技艺在瓷胎装饰中的创造性运用分为局部剔花和大面积剔花。
釉装饰是通过给胎体施以不同的釉料,烧制后即可产生不同的色泽和艺术效果,如开片、窑变、结晶等几种方法,其中釉色是基本的一种釉装饰。
釉色主要是通过釉中的着色剂配合窑炉气焰而形成的,着色剂一般有铁、铜、钻等,窑炉气焰分为还原焰和氧化焰,青釉是最早出现的颜色釉。延续时间也最长,其他有白釉、黑釉、红釉、黄釉等,构成绚烂缤纷的彩瓷世界。
彩绘装饰即在胎体上或已烧制好的瓷胎上用各种彩料绘画以达到装饰的目的,可以分为釉上彩绘和釉下彩绘。釉上彩绘一般是先烧好白釉瓷或色釉瓷,然后再上彩,二次入窑烧成。五彩、粉彩、珐琅彩即典型的釉上彩,釉下彩绘通常是在素胎上直接绘彩。罩釉一次入窑烧成、如青花、里红等。此外,还有釉上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彩釉装饰使绘画艺术真正进入了瓷器装饰领域,使瓷器有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⑺ 元代铜红釉瓷器有哪些鉴别方法与特点
1、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2、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3、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远远落后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⑻ 元代祭红釉饰怎么辨别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一)
由于存世量稀少,元代青花釉里红并非是通常藏家所拥有之物。但在番禺资深保藏家黎润明先生的家中,便保藏有一件高 为9.5cm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人物造像。其胎质皎白细腻,[1]青花碧绿漂亮,既有进口青料浑散天然的亮白,也有苏麻离青所特有的银黑色结晶斑。釉里红发色浓重,略似猪肝色彩,这正是元代始创釉里红前期未成熟的典形特征,让人一目了然。穿戴也为元人典形特性,毋庸置疑。元青花釉里红存世稀罕,世界各大博物馆也不为多见,尤其是人物造像,更是罕中之罕,它得名贵,显而易见。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二)
釉里红瓷器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三)
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四)
釉里红线绘,即是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图案花纹。这是元代釉里红瓷器最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高温铜红料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产生飞红现象,所以,细线描绘花纹的釉里红瓷器烧成比较困难。釉里红拔白,其方法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中以胎釉之本色显现出来。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图案花纹。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这两种方法都能减少像釉里红线绘容易产生的飞红现象。
⑼ 明代釉里红有什么特点 怎么鉴定真假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洪武釉里红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鉴定
⑽ 什么叫釉里红
有人将釉里红称为瓷器中的贵族,然而,它的出世、经历以及自身的气质和价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诸多传说的侠者,既是旷世奇珍,又有着几经隐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