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传统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传统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23 01:58:26

❶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养生方法,哪些方法比较实用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健康无疾、长命百岁是人们养生保健的目的。养生不是现代才兴起的,养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养生的吗?古代流行的养生法有哪些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古人推崇的养生法,现代人想延年益寿不妨学着点。

六、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很多疾病都是各种“毒”诱发的,比如伤于饮食而生出的湿、热、痰浊之毒,外邪入侵之邪毒等。所以,古人提出了“减毒”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等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这6种养生法可以说涵盖了养生的方方面面,现代的诸多养生方法都是由此发展而来,希望您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在养生之路上对您有所帮助。

❷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到底有哪些功效,养生之人都应该知道

传统养生,可以调理自己的内分泌,新陈代谢快。武术运动,传统武术,运动最好的形式。门类主要有少林、武当二大派。少林武功以刚为主要,刚度柔韧。武当武功更是重视“气”,以柔为主,外软内刚、运动比较缓、柔软。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一种武术课程,老人可以选择太极拳,进行长期训练,对强者健康体,预防老衰有很大的好处。

每日简易健身法,1、梳头法:双手十指微屈成爪状,从头前轻轻梳至后,可反复做。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防止高血压。2、沐浴面法:闭上眼睛,前后揉搓手掌,然后从鼻子两侧向上按摩手掌至前额,将手掌分别按摩至额头,按摩至太阳穴,再按摩至下巴,反复18次,能保持面部光泽弹性,消除皱纹。

❸ 道教的养生方式有哪几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着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❹ 有哪些养生的方法

实际上,传统养生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饮食起居无处不养生。
在此着重谈谈吃、喝、睡、行的养生之道。
吃:宜清淡讲五性
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
水果吃得合适是营养,吃得不当有害于身体。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
喝:酒适量茶有别
饮酒要遵循规律:一是适量。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会损害内脏。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这两段时间喝白酒,易引起内脏燥热。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经常喝茶可去人身的异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叶。茉莉花性温,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红茶。性温助消化。胃凉的人喝有助于暖胃。乌龙茶。结合绿茶和红茶的特点,属于平性。
睡:顺四时有节律
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睡觉与起床都要科学把握时间。《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睡觉与起床也当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是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着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第二种情况是硬挺着不睡,这是观念出现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规律。
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就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
晚9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起床的时间同样应当顺时。
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务人员晚上常常会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时间长了影响健康。因为如果晚上睡得过晚会耗杀阳气,早上起得过晚会封杀阳气。这叫“双杀”。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点前也要起,中午补个觉,防止“双杀”。
此外,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夏天再热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睡觉。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如果风把这层阳气吹散了,体内还会补充。循环往复淘干阳气,早上起来浑身没劲,面色黄,头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热,可关卧室门开空调把房间吹凉,人冲完澡迅速睡觉。凉爽空气可保持1个多小时,人已经睡着了。如果中间热醒,可再按这个办法做一次。
行:动适度晨散步
行走也要讲辩证。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调动气;气可以调动精,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人体中流动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体温热时走汗道,体温凉时走尿道。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润滑关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人体轴承”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时间久了,会把关节磨坏。
行走还需把握强度。“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如果再加上两个字“适度”,即“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这句话就科学了。走路腿轻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
行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早晨为春,春主动;肝主动,应春,主管筋脉,早晨动使筋脉条达。
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晚为冬,冬主藏,没有储蓄,就没有用钱之本。

❺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着有大量的养生学专着,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祖国医学中很多养生保健的观念和现代生命学相似,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书画,气功(引行导气,腹式呼吸)等,.除针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个人操作.经常使用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古法以“固本养元,补气强精”为基础,全面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的量活力,使机体内部协调平衡,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细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环障碍,涤清血管胆固醇积淀,提高血液循环的活力。并应该严格遵从道家及中医传统理论,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并最终达到自然平衡状态,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在这方面有“妙沁药酒(结合了66种中草药的药酒)”。

❻ 传统的养生功法,都有哪一些锻炼方法

养生,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活动。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好我们自身的五脏六腑,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那么,传统的养生功法都有哪一些锻炼方法呢?

传统的养生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人类养生智慧结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气功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养生功法。以集中意念、调节呼吸、柔和运动等方式,诱发人体潜力,促进各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经过长期的练习,运气后可得大力,能碎砖破石,承受重压重击,或显轻功,能悬体纸条而纸不断,人登气球而球不破,人踩鸡蛋而蛋不破等。

太极拳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❼ 传统饮食养生的方法5点

实际上,传统养生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饮食起居无处不养生。
在此着重谈谈吃、喝、睡、行的养生之道。
吃:宜清淡讲五性
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
水果吃得合适是营养,吃得不当有害于身体。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
喝:酒适量茶有别
饮酒要遵循规律:一是适量。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会损害内脏。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这两段时间喝白酒,易引起内脏燥热。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经常喝茶可去人身的异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 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叶。茉莉花性温,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红茶。性温助消化。胃凉的人喝有助于暖胃。乌龙茶。结合绿茶和红茶的特点,属于平性。
睡:顺四时有节律
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 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睡觉与起床都要科学把握时间。《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睡觉与起床也当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是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着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第二种情况是硬挺着不睡,这是观念出现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规律。
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就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
晚9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时间同样应当顺时。
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务人员晚上常常会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时间长了影响健康。因为如果晚上睡得过晚会耗杀阳气,早上起得过晚会封杀阳气。这叫“双杀”。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点前也要起,中午补个觉,防止“双杀”。
此外,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夏天再热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睡觉。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如果风把这层阳气吹散了,体内还会补充。循环往复淘干阳气,早上起来浑身没劲,面色黄,头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热,可关卧室门开空调把房间吹凉,人冲完澡迅速睡觉。凉爽空气可保持1个多小时,人已经睡着了。如果中间热醒,可再按这个办法做一次。
行:动适度晨散步
行走也要讲辩证。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调动气;气可以调动精,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人体中流动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体温热时走汗道,体温凉时走尿道。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润滑关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人体轴承”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时间久了,会把关节磨坏。
行走还需把握强度。“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如果再加上两个字“适度”,即“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这句话就科学了。走路腿轻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
行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早晨为春,春主动;肝主动,应春,主管筋脉,早晨动使筋脉条达。
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晚为冬,冬主藏,没有储蓄,就没有用钱之本。

❽ 中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有哪些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保养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寿。传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着有大量的养生学专着,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

1.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

我国的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对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她)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无论大小爱心是一样的。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心身健康。
2.情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戒骄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A型行为的人具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大声说话,匆匆忙忙,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格平和的B型行为的人。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该高兴,遇到沮丧的事就应该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通过ABCDE公式可以说明认知过程对心身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公式为:A+B=C→D→E。A=事件,B=认知方式,C=结论,D=情绪,E=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就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结论则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心身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位老太太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这个例子说明了ABCDE公式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3.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首先是免生闲气。何为“闲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当她了解到这家的女主人从未走出过她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时,便为自己能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感到幸福,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伤。但当她与女主人谈到自己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很少时,女主人连声说到可怜、可怜。其实女主人当时也为自己有个饱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伤,这就是因为女主人和女作家对幸福的标准和理解不同。

所以,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幸福,并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别人的标准而干扰自己幸福观。卡耐基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所以,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养生法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例如,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在当今的现时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清心寡欲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阅读全文

与传统养生的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常用硫酸制备方法 浏览:812
非淋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678
过滤烟嘴使用方法 浏览:550
脸部红血丝的治疗方法 浏览:329
双面羊绒的边如何缝制方法视频 浏览:754
脑血管堵塞手脚无力用什么方法治 浏览:534
贵州学习方法哪里学 浏览:408
变压器串连接方法 浏览:398
爱卫唾液试纸使用方法 浏览:623
鱼钩鱼线鱼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245
一建各科内各种计算方法编制方法 浏览:577
葛藤蔓的种植方法 浏览:504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91
毛囊增生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567
99999999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32
蔚来汽车倒车刹车异响解决方法 浏览:176
蝗虫飞机的制作方法简单 浏览:948
预防治疗近视的方法 浏览:60
瓷砖下面潮湿用什么方法快速干 浏览:87
脑部淋巴瘤治疗方法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