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民居运用方法有哪些

民居运用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21 05:21:10

A.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分别是:

1.客家民居宏伟壮观,布局均匀,牢固,呈圆形。

2.傣家竹楼:绿色之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出自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

一、客家名居是世界民居的奇葩,是因为客家民居很有特色,显现出一种土家人自卫方式,所以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1、客家民居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2、客家民居的房屋是“营垒式”的,“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

3、客家民居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

拓展资料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客家民居有三种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客家民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南方建筑里面占有重要地位,苏家围、四角楼是客家民居中精彩的代表之作。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B. 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C. 《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原答案:
1.课文简说.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答案补充 一、相同点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采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两篇短文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不同点
1、开头不同,客家民居是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楼是写身临其境的感觉.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D.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

一、课文简说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1、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2、傣家竹楼: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3、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3、八卦布局图,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二)对词语的理解

闽:福建省的别称。

粤:广东省的别称。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营垒:军营和四周的围墙。

夯筑: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本课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骚扰:扰乱;使不安宁。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崇尚:尊重,推崇。

贮仓:贮:储存,积存;仓:库房,仓库。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热:形容非常热。

和睦相处: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处。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三、相关链接

1、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种优越性:

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和杉木,十分经济。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大多用石块垒筑,墙身内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墙顶则为挑出型屋檐,能确保房屋免受水袭。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冽风侵袭,在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另外厚土墙还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能够自然释放水分;而环境太湿时,又能够吸收水分。这种调节作用十分有益于人体健康。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异常且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和土着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从布局看,圆形围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4、陕北窑洞: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一头连着炕,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窗外贴有窗花,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结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内壁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E. 说说客家民居太家族楼各有什么特点,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很多建有炮楼。

客家民居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福建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课文中,运用了这些方法来说:

1.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

2.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

3.村边都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

4.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大都改为用瓦顶;

5.结构简单,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拓展资料: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客家民居有三种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傣族地区盛产竹材,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

F. 各具特色的民居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第二十四批0e 2014-10-16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课文]

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默读下面的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①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承启楼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都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蔑,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为用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做客,走进竹篱,登上梯子,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②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G. 人类利用什么建造房屋

在没发明砖块“砌”之前,主要方法是“筑”。基本工序是: 先用树木搭起一个房屋的架子,再顺着应该有墙的地方,使用两块夹板,里面装粘土,用木棒夯实,这种方法叫做“筑”(建筑一词的来源)。

每一夹板可以筑一尺左右高的墙体,一层层往上筑。屋顶用茅草覆盖。 后来,人们发现埋进土中的木柱容易腐烂,就在有柱子的地方垫上石墩,叫做“础”(基础一词的来源),与地面隔开。再后来,发明了砌块(砖),墙体砌而不再筑。

但砖的成本较高,一般的院墙仍然筑。 最早的砖是土坯,没有烧制,容易被雨淋坏,后来人们发明用砖窑烧制,出现了青砖;再后来,砖窑技术提高,出现了红砖;再后来,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被发明发现,才开始有近现代建筑。

古代人建房子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用木头、砖瓦,以及少量石头,遇到水火天灾就不能存留。 欧洲古典建筑主要用石材,可靠性强一些。同时石材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所以西洋的建筑技术略强于我们。

在中国古代,整座建筑不需要用一根钉子,所有结构都是木头与木头相互铆碶而成 在奴隶社会以前就有使用木骨架涂泥,土坯砖,夯土做房基等方法。 周代开始有瓦的使用,是类似陶器的制作。从此建筑形态摆脱茅茨土阶的阶段。

春秋开始有砖的使用(青砖),汉代有大量砖石用于墓的营造,另外各朝皆有砖石塔,桥梁等,普遍用于民居建造已经是明代的事了。明代硫璃面砖也较普遍,总的体系还是木结构。

H. 各具特色的民居 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I. 各具特色的民居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分别是那几句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J. 新民居建设的方法途径

在新民居建设中,必须从基础测绘和现状调查的实际着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超前规划并强化规划约束,搞好新民居设计,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根据各个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实际,全面整合村庄用地、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布局,划定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河道“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确定保护和控制的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建设沿街“绿化带”,进一步完善给水、排水系统等,形成具体规划,并通过村民委员会决议等形式予以固定,保证强有力的规划约束从而避免乱拆乱建,粗放式的大拆大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二是要搞好新民居的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借鉴《燕赵新民居》设计方案,对新民居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要搞好功能设计,讲究实用价值,既要考虑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又要考虑农村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搞好美学设计,讲究景观效果,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使新民居不仅成为美观实用的居住场所,而且成为承载人文精神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还要加强节能防震新民居规划设计,在新民居建设中要不断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结构的使用力度,确保农民住房安全、环保、节约。
三是要加强对新民居建设的示范引导。要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宅基地管理等措施,鼓励引导农民按照新民居要求新建或翻建住房。要优先建设一批体现燕赵新民居特色的样板房、样板村,通过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新民居的优越性,激发他们建设新民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把政府的关怀与农民的自觉自愿结合起来。利用新民居建设推广增加农户财富积累,从而促进产业提升,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村镇面貌,进一步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争当新农民、发展新民居的意识,逐步实现农民富起来、农村靓起来、农家乐起来。
四是要在政府推动上加大力度。要在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注重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在资金扶持上加大力度。由于新民居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每户主体造价比自建房要增加几万元成本,同时受物价上涨影响,建筑材料和工时费大幅提高这两方面因素叠加推高了样板房建设成本,造成示范村示范户经济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要尽快研究支持新民居建设的资金扶持措施,配合新民居建设,真正体现倾斜和支持,以保护示范村示范户新民居建设热情。二是要在用地支持上加大力度。一方面,各级样板村按要求建设新民居,大大节约了土地;另一方面,非示范村在建民居,还没有纳入新民居建设的视野,不同程度地浪费土地。各级国土部门要充分利用土地这个“闸门”,严把土地使用审批关,把广大农民的建房需求引导到新民居建设上来。三是要在技术服务上加大力度。由于新民居建设对传统民居而言是一场革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技术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和新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对示范村规划设计、住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等提出具体要求。要切实做好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和修改完善工作。村庄规划要按照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灵活布局,形成较为自然的村庄形态,避免“千村一面”。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加强农村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有利于加快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之,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有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新民居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河北省魏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在推进新民居建设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运用“细算五笔账、推行六种模式、坚持三个原则、用好六个渠道、培育一项产业”工作法,有效破解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切实加快了新民居建设进度,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的科学创建新路子 。
一、细算五笔账,解决“建与不建”的难题。
提高农民群众对新民居建设思想认识、激发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是建好新民居的前提。
一是重复建设浪费账。
由于房屋结构老套落后,建设质量不高,造成农村房屋“寿命”短,平均15年左右就要翻新,频繁拆建造成很大浪费。新民居设计新颖,且采用新型节能材料,至少几十年不用再翻新,一次投资,几代受益,可摆脱一生忙于拆屋建房的怪圈。
二是腾出土地增收账。
新民居建设由于规划控制、标准统一,能节省出一定数量的土地。节省出的土地用于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可促进增收致富。
三是统一购置节省账。
新民居建设实行物料统一招标、集体采购,可把价格压到最低,且直接运到每家每户,能大大降低成本。
四是建筑质量保障账。
新民居坚持高标准建设,新型节能材料抗震性强,质量有保障。
五是幸福指数提高账。
新民居建设以“舒适宜居、方便现代”为原则,户户临街,家家朝阳,美观、宜居,并且高标准规划建设超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村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农民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二、推行六种模式,解决“建要怎么建”的难题。
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是新民居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一是滚动发展模式。
即针对全县大部分村一次性投入能力不足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样式、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的要求,先建造一至两条新街道,凡新建房户,实行联户建设,第一条新大街建满后,再建设第二条街,滚动发展建设新民居。
二是旧村改造模式。
即对基础较好的村,按照统一规格和要求,对农民住宅进行改造,提高建设档次,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将旧村改造成新村。
三是城郊对接融合模式。
即对城中村和近郊村,结合县城建设规划进行拆迁改造,建设以多层居民楼为主体的新型社区,达到与县城规划匹配统一。
四是搬迁重建模式。
即对改建难度大、村“两委”班子和群众积极性高、位于堤道内或受污染严重不适宜居住、重大项目占地拆迁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
五是村庄合并扩建模式。
即以基础较好的中心村为基础,大村扩容、周边小村撤并,共同组建新社区。
六是村企共建模式。
即依托企业在当地的地缘优势,由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兴建,实现村庄整体新建、企业拓展空间的合作共赢。
三、坚持三个原则,巧解“地从哪里来”的难题。
推进新民居建设,“用地难”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是整理利用。
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在原址进行滚动开发改造,边拆边建,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是严控规划。
对新民居建设村规划面积严格控制,农村居民人均占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推行一户一宅,多占收回。
三是灵活置换。
村内没有空闲地、废弃地、未利用地的,实行新旧宅基土地置换,按规划先行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老宅基归村集体所有,暂时归原住户使用,原住户与村集体签定使用合同,保证对老宅基进行复垦或绿化,实现占补平衡。
四、运用六个渠道
加强水、电、路、学校等公益事业建设,完善村庄功能,是新民居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是村民自筹一点。
在群众筹资筹劳的基础上,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通过村民每人集资20元,上级按1:2比例补贴,用于新民居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政府出一点。
2009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设立新民居建设奖补资金300万元,对新民居建设村以“先建先得益”为原则实行奖补。
三是上级贴一点。
积极向省、市争取财政奖补资金,在不违背政策的情况下,打捆沼气、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各类农村专项资金,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倾斜,解决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是部门帮一点。
在市直部门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县政府组织财政、民政等有实力的30个县直部门对口帮扶30个示范村,制定具体帮扶目标,一包到底。
五是银行贷一点。
灵活担保方式,鼓励银行向新民居建设提供信贷支持。
六是社会捐一点。
鼓励村内富裕户和在外工作经商人员捐款捐物,支持公益事业建设。
五、培育一项产业
新民居建设主要以农民自身投入为主,解决农民致富就业问题十分关键。
一是升级传统产业。
王营村把传统的果品种植业作为立村产业重点培育,为新民居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
蔡小庄村在新民居建设开始后,通过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的驻点帮扶,积极发展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大棚蔬菜种植600多亩,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农民建设新民居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
皇小庄村通过“城中村”改造,置换出工业用地指标,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先后建起防水涂料厂、垃圾制砖厂等新兴工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餐饮、宾馆、物流等服务业,创造就业岚位700多个,人均月收入达到2200元,促进了农民转为市民,新民居融入了新城市。

阅读全文

与民居运用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邦列安使用方法 浏览:790
如何给自己洗头发的正确方法 浏览:362
1723减23x7用简便方法怎么计算 浏览:522
高阶段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 浏览:84
如何将数据转换成数字方法 浏览:592
描写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浏览:422
间接测量方法包括 浏览:986
燧石杂质解决方法 浏览:1000
如何毛孔变小最快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28
弯管计算方法 浏览:101
荨麻疹快速治疗方法是什么 浏览:101
手机去内存方法 浏览:63
小米note3音乐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
柚子茶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822
心理学与治疗的研究方法 浏览:689
学生在校时间的计算方法 浏览:534
大数字相加的简便运算方法 浏览:987
研究学霸学习的方法 浏览:649
写出常用的煮浆方法及特点 浏览:186
如何学初三英语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