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刘一止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1)小抒情这样的描写方法还有哪些扩展阅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1、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修辞手法:比喻 、借代、设问、比拟、夸张、反问、双关、对偶、互文、列锦
3、表现手法: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衬托、对比、渲染、用典 、照应、以少总多、以小 见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离合、蒙太奇
4、结构模式: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结构对比、卒章显志
⑵ 语文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哪些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尝禒佰溉脂防拌狮饱饯、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
建议你买一本工具书,语文的,一般都有详细的讲解。
希望采纳
⑶ 表现手法有哪些抒情手法有哪些另外还有哪些手法
表现手法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联想.想象.渲染.烘托.类比.讽刺..白描。
⑷ 抒情手法的8种表现是什么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8、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小抒情这样的描写方法还有哪些扩展阅读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⑸ 抒情方法有哪些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一、写作知识简介
写文章,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当作者不能用描述的方法尽情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用抒情的方法来表达。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而感情应该是真挚、自然的。但是在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常见有抒情不真挚的毛病。比如,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无论什么事,动不动就写“热泪盈眶”,动不动就“哭”,给人一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
我们作文都离不开抒情,但抒情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抒情写得好,能直接表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把强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比如:“啊,亲爱的祖国,我爱您!”这句话就是直接表露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的感情鲜明、强烈,但我们用得较少。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也就是说,比较多的是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下面,我们对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来进行的间接抒情,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1.通过叙述抒情。
通过叙述来抒情,实际上是把叙述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叙述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都加上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有个同学的一篇题为《送药》的作文,写几个学生给病中的老师送药,其中有一段:“她拿出一个小圆盒,在我面前一晃,说,‘瞧,我爸爸说这药效力可高了!’我一听,忙拉着她的手说:‘走,去送给俞老师!’”这段文字尽管是叙述了两个学生给老师找到一种“药效很高”的药,但字里行间含着一种对老师的深情。这种叙述,实为抒情。
2.通过议论抒情。
在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尖,往往借助议论来抒发感情。
例如《一杯牛奶》写一位同学改正自私的缺点,变得关心爱护同学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了。因为曹燕同学过去是我班有名的‘自私鬼’啊!记得有一次就为针尖大的事儿,与邻座女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想想她过去的所作所为,再看看她今天的无私行动,真是判若两人了。”作者通过议论对这位同学的变化,抒发了赞美、喜悦的感情。
3.通过描写抒情。
通过描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抒情形式。“触景生情”或“见物思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校园春光好》的开头有一段:“春天来了!小河水哗哗地流着,杨柳发了芽,花儿张开笑脸,小鸟在枝头欢唱着。”作者见物思情,赞美了春光的美好,感情真挚、自然、感人。
此外,运用抒情一定要注意这样几点:
1.感情必须是自然的流露。要做到这一点,对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也就是说要真情实感。抒情不能虚假,虚假的抒情不仅不能感动读者,还能使人产生厌恶。
2.抒情要生动具体。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和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
3.抒发的感情,必须是朝气蓬勃的,健康的。
二、病例剖析
1.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写他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去“攻克”一道难题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算呀算呀,怎么也算不出来,心想别算了,明天去抄同学的吧,忽然我想起了革命先烈在狱中刻苦学习的事迹,不禁热泪盈眶。我揉了揉眼睛,振作精神继续算下去……”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热泪盈眶”这个词,来抒发他羞悔的感情。但仔细一看,这“热泪盈眶”显得太突然了。作者是在做题目,做不出题目想起革命先烈,便热泪盈眶,真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吗?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会写到“哭”,但要首先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时是不是真的会哭,符合不符合生活本来的面貌。动不动就“哭”,就“热泪盈眶”,给人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抒情常常和记叙紧密结合,因此,所记叙的事情要真实,所表达的感情才真挚。
2.抒情和记叙的内容没有联系。
例如有一位同学在题为《记一个刻苦攻关的人》中有段这样的抒情:她在夜里十二点钟发现好友小王还在做作业,感动得“周身热血沸腾”,推门到小王家去了。她翻开小王的作业簿,看到小王用三种办法解了一道数学题,透过工整、清晰的字迹,她“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上,一株苍劲的青松,面对大风雪,坚强挺拔;辽阔的大海上,一只矫健的海燕,迎着暴风雨,展翅飞翔……”
读了这些抒情的赞美的语言,不仅引不起共鸣,而且觉得好笑。对一个学生的刻苦学习,怎么能用“青松”、“海燕”来赞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出现这种为抒情而抒情的毛病,是因为作者不知道,情要有感而抒。
三、范文对照
1.抒情自然、真挚。
例如《宝石花》:“我哥哥种了一盆宝石花,到现在已有四五年了。
“宝石花,是一种热带植物。每年春季,宝石花开出五角星似的小白花来,花蕊带点黄色,花瓣尖尖上,缀有几点红斑,色泽虽不鲜艳,叶子倒也十分逗人喜爱。每一瓣叶子都长得厚实、饱满,米黄带有灰色的叶子上有一层白色的粉末。早晨,晶莹的露珠躲在花瓣上,真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宝石花的叶子交错、重叠地长在一起,形成一只只大花盘。花茎柔软地好像曲线般的延伸着。每枝花茎上,花盘累累,紧紧相连。
“……宝石花生命力很旺盛,也非常耐旱,连着几个星期不给它浇水照样能够生长,因为它的每一瓣叶子就像一座小水库,水分都储藏在叶子里,以备干旱时用。这小水库多奇妙呀!
“哥哥十分爱护这盆宝石花。寒冬来临,就把宝石花搬到家里暖和暖和;太阳出来了,就把它搬出窗外晒晒太阳;隔几天,还给它浇些肥料。由于哥哥的精心培育,这盆宝石花越长越好,现在终于开花了。一棵宝石花,要养到它开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我们一家都喜欢宝石花,因为它顽强耐旱,朴实无华。”
【评】尽管只摘录了一部分,但读完它,我们都能仿佛看到一盆花茎蜿蜒、叶片参差的宝石花展现在我们眼前。由于作者一家人平时精心培育,作者本人又留心观察,所以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像“五角星似的小白花”那“花瓣尖尖上,缀有几点红斑”,早晨,花瓣上“躲”着“晶莹的露珠”等传神的描述,既形象鲜明,又十分有趣。
由于作者这样真实、成功的描述,紧紧结合的抒情就显得真实、感人了。看到像小水库的宝石花叶子,谁都会有“小水库多奇妙呀”的同感。看到“哥哥”对宝石花的“精心培育”,谁都会发出“一棵宝石花、要养到它开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的感叹。而读到末尾,确实都会忍不住地直接抒发出“喜欢宝石花”的感情来。
可见,一篇作文要使抒情成功一般都要让它随着叙述、描写或议论,自然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致、具体、生动和真实地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抒发真情实感。
2.触景抒情,情景交融。
例如《校园漫步》:“清晨,我漫步在校园里。一阵稍带凉意的、清新的秋风,迎面吹来。
“前面便是花坛。远看,叶儿青青,花儿点点,好像色彩缤纷的珍宝,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近瞧,鸡冠花,月季花,一串红,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朵,竞相开放。花坛旁,便是宣传廊。红榜上写着数理化竞赛优胜者的名字。各个年级出的学习园地,犹如鲜花争妍,似乎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勤奋学习的动人画卷。
“人们常说: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它是凄清的。但是,如今在我的心里,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心里正荡漾着盎然的春意。”
【评】很清楚,文章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抒发的却是对校园里到处“荡漾”着的勤奋学习的“盎然春意”。作者把客观景物同内心感受交织起来写,使描写和抒情结合得十分自然。触景抒情,情景交融。
不论是欢乐还是悲哀,是愤怒还是激动,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受到的,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触景抒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感情,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相同的感受。
⑹ 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⑺ 语文中有哪些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是同一种意思,具体手法有运用“五觉”法、借物抒情法、托物言志法、物品自述法、三江并流法。
1、运用“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
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2、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3、托物言志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4、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就需在具体描写时,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
这样又不失去物的本色,还让物品具有人的特点,使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5、三江并流法
这种手法的文章除了在开头、结尾之外的主体部分中,用三个反问段落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围绕主旨并列展开。一般来说,主体部分每个段落的开头句为段落的中心句,且这些段落的中心句在结构上要基本相同或相近,最好能在段与段之间形成排比之势,这样能使文章文意清楚、层次分明。
⑻ 抒情方式有哪些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咏物寓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咏物言志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融情于理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网络专家组为您解答,请按一下手机右上角的采纳!谢谢!
⑼ 抒情方法有哪些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
(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9)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⑽ 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又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皮书54页)反衬又有①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②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③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等。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姜夔《扬州慢》中“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又如李白的七绝<<越中览古 >>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中唐刘禹锡的<<石头城>>等。
(3)对比。陆游《诉衷情》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又如《鹧鸪天》(辛弃疾)“过去——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现在——春风不染白髭须,换得东家种树书。(效果)——突出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感慨。”;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辛笛《风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4)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⑸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⑹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⑺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皮书64页)。又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白皮书55页)。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辞。
(2)比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拟人。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