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见的总结结构方式有哪几种
第一,纵式结构
即按照事物或实践活动的过程安排内容。按照工作进展的过程来写,从交代背景到工作展开的步骤、方法、成效、体会一路写来。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清楚的展现事物发展或社会活动的全过程。此方法常用语单项工作总结;
第二,横式结构
按事实性质特点和规律的不同分门别类地一次展开内容列点,使各层次之间呈现相互并列的态势。这种写法的优点是让各层次的内容特点鲜明集中;此方法常用于综合性工作总结;
第三,纵横式结构
在同时总结数项工作,安排内容时,即考虑到时间的先后顺序,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又注意内容的逻辑联系,从几方面总结出经验教训。具体用法是:先采用纵式结构,写清楚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情况或问题,然后用横式结构总结经验或教训。
(1)结构方法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行文逻辑:
一、总分关系。也就是纲目关系。一般来说,“二级标题”的内容和“一级标题”的内容之间就是总分关系。一级标题是二级标题的总概况,总纲目。
二、主次关系。也就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它们本身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但相互联系密切,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实际使用时即“重要内容在前,次要内容在后”。
三、并列关系。相互之间不相隶属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关系。
四、递进关系。这是同一种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点面关系。面是由众多的点组成的,为了说明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点的事情来作为例子。
六、因果关系。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因与果的关系。揭示因果关系,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❷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指什么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❸ 结构的艺术方法有哪些列举并选择其中一两条谈谈你的看法
结构的艺术方法有意脉法,聚焦法,蓄势法,剥笋法,波折法,对比法,形散神聚法,穿线连珠法。
(一)意脉法
意脉法是散文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散文作品以作者的情思为脉胳,这种脉胳一般是隐含在行文的叙写之中,读者需要纵观品味全文方能领略作者的意图情思,这种结构方法在抒情散文中最为常见。
例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作品描绘了春回大地、春草柔绿、春花迷人、春风动人、春雨喜人、景色宜人等一系列画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全篇正是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为意脉来结构的。
(二)聚焦法
聚焦法是指聚焦于一点的结构组织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先生这样分析:“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船,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 即使是关于父亲的行为,也是经过严格的选取,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将各种人物、各种矛盾都集中在茶馆里展开,情节十分集中;茶馆中几乎所有的人关注的都是眼下的兵役问题,矛盾冲突又是围绕兵役问题展开,可以说“兵役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
(三)蓄势法
蓄势法,这是叙事作品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前常用的手法。作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爆发以前不断的蓄势,最后使冲突的爆发成为必然,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就采用此法。贾雨村来访,贾政唤宝玉来会见贾雨村时,矛盾尚未展开,贾政也很平静。当宝玉因为金钏自尽,茫然不知所往,却与贾政撞了个满怀,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矛盾开始产生;接着,忠顺王府来人找贾政索要戏子琪官,结果证实宝玉又确实与琪官有来往,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刚命宝玉“不许动”,自己起身送忠顺王府的来人,贾环又诬告宝玉强奸金钏儿,金钏儿因受辱而自杀,“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父子矛盾激化到顶点,情节发展的高潮——宝玉挨打的必然结果随之到来。蓄势越满,矛盾冲突也越激烈。这种方法能使矛盾冲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剧烈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四)剥笋法
剥笋法适宜于隐秘情节的安排。作家往往先设下埋伏和悬念,然后逐渐展开,逐层披露,就像剥竹笋一样,故曰剥笋法。中国早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多采取此种写法。所谓“文先言杀人者之败露,下卷始叙其由,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 这里的“骇其前”即先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其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再作详细地叙述。这类故事往往是“话里有话”(这里所说“话”,是指说书人所讲的故事)。
如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中对大盗胡九的描写就是逐层剥笋:第一层,写彭纪洲到陕西城固县上任不久,两天内有五张状子告胡九劫掠,其中有两件是同一时间内发生,两处却相距百里,不知胡九是何人物;第二层,写彭纪洲访胡九,弄清胡九是代人受过;第三层,写胡九到县衙说明,捕快无法抓到盗贼,敷衍塞责,致使胡九洗手三十年,仍负恶名;第四层,写胡九办案、赴济南探监,显示胡九侠义之心与才能;第五层,写为县令办事,表现胡九侠义与绝技,博得彭纪洲的信任和尊重。
(五)波折法
波折法易于把一个情节写得曲折多变,富有情趣,耐人品味。因情节跌宕起伏,变化丰富,一波三折,深受读者喜爱。
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宝黛关于香袋的情节描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才情焕发得了彩头,所佩之物被贾政小厮尽行解去。矛盾由此展开,宝玉身边佩之物一件不存,黛玉以为自己送宝玉的荷包宝玉也送给了别人,矛盾乍起,此一折;黛玉生气回房,便铰宝玉嘱咐做的香袋,此二折;宝玉见黛玉生气,便赶来,却见香袋无故剪了,却也来气,此时宝玉忙从里面衣襟解下荷包,说明荷包不曾给人,黛玉自悔不语,此三折;宝玉把荷包掷给黛玉表示奉还,黛玉气得哭了起来,拿起荷包又铰,宝玉忙抢住赔礼,求黛玉再替他做个香袋,矛盾至此才算告一个段落。一个小小的香袋,只是故事发展中的道具,但道具的运用却显示了作家巧于安排情节、善于驾驭故事、故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高超写作才能。
(六)寒暑易节法
寒暑易节法是指情节安排的张弛有致和动静结合。故事发展中既惊涛骇浪,又有细雨和风,既符合艺术辩证法,又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心理。美国学者浦安迪称这种安排情节的方法为“对偶美学”。当然对偶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作品风格的雅与俗的对立,优美爱情与低级猥亵的对立,也包括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寒暑易节法就是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 毛宗岗下在论及《三国演义》结构章法时,对这一问题多有发挥。我们不妨借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题。
赤壁鏖兵的双方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战事一触即发。作者忙里偷闲,荡开一笔,却写曹操江上宴饮赋诗。
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 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心中欢喜……
在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作者描述了曹操临江赋诗、吟唱的经过。这种景色的工笔细描如果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不足为奇,但它放置在两军对垒的前沿阵地,作者张弛的安排就显得匠心独运了。果然,当扬州刺史刘馥对诗歌提出异议时,节奏陡转。
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
由赋诗到杀人,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由文到武对偶手法的运用,使曹操性格的两面性非常鲜明,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这种描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甚为常见,鉴赏时我们既要注意它在整篇作品中的调和作用,更应当领会其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地位。
(七)形散神聚法
形散神聚法的结构方法为散文所常用。“形散”指散文的表现手法、结构布局、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内容题材的丰富多彩,“神聚”指作品中看起来很散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从时间来看,作品从作者的童年,写到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再到新的历史时期;从空间来看,有故乡卢氏的小河边,有白色恐怖的大海,有难民集中的重庆,有革命圣地延安;从人物来看,有作者、作者祖母、鲁迅、许广平、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从叙述的事件来看,有农民种谷子,鲁迅爱吃小米,周恩来、董必武给重庆同志带小米等。这些内容都在“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的主题统一之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的“神”,犹如串珠的绳子,散乱的珠子看起来排列似乎毫无章法,实际上是作者的有意散置。这里的“散”,不能理解为“乱”。
(八)穿线连珠法
穿线连珠法和形散神凝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丰富、琐碎、复杂的内容用一根线索穿连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穿线连珠法的主题是显在的,线索摆在明处,而形散神凝法则需要读者认真的体会才能理出线索。
如刘白羽的散文《灯火》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以“火柴”为线索,孔尚任的《桃花扇》以“诗扇”为线索,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将作品穿连起来,尽管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但散而不乱。
❹ 短文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4)结构方法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文章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
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
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
“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
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❺ 写作的结构方法有哪些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这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叙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层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后果变化自然。事件脉络清楚,令读者一目了然。顺叙多以时间先后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来写,多件事的叙述中,则先出现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出现后发生的事后写,一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为线索。 二、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精彩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写,这种方法称为倒叙。倒叙可以造成悬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牵动读者去寻根溯源,产生阅读的强大吸引力。 三、分叙,又称平叙,就是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说中所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叙可以使纷繁的事表现得头绪清楚、气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线交错却脉络分明 ,具有立体效果。 四、插叙,是指因特殊要求,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与中心事件或与主旨相关的内容,结束后再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方法很多,有所谓“追叙”,如对过去事件片断的回忆;有所谓“补叙”,如对有关人或事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有所谓“逆叙”,如对有关内容进行由今及古、由近而远的追根溯源。 话题作文要有所创新,就应调用多种叙述方法。除以上叙事方式外,还可把文章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意识流顺序。但无论使用何种叙述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叙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将所选用的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❻ 语文中的“结构”都有哪些
一、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1、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
2、先分后总;
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二、运用并列式结构
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三、对照式结构: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四、递进式结构: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结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é gòu,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构筑;建造等意思。
结构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结是结合之意义,构是构造之义,合起来理解就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构造之意思。因而,在意识形态世界和物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语言结构,建筑结构等。这是人们用来表达世界存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专业术语。
❼ 文章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文章结构方式共有6种,分别为总分式、并列式、分述式、对照式、递进式、纵横式。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各种文章结构的具体含义: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1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部分与部分关系平列,分述与总述则有层次辈分之别。其方式有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和先总后分再总式。先分后总,是把所要表述的对象或主题分成若干部分或侧面,从不同角度渐次展开阐说或论述,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结论或归纳全文。
先总后分与之相反,是先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然后再划分若干层次或侧面,分别阐说或论述,从不同侧面贯彻总论总述。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总论,然后分而论之述之,最后再总括,更上一层楼,使文章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中心突出。内容复杂的论说文常取此种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
❽ 文章结构有哪些
文章结构方式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列述式、对照式、递进式等。
1、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
②先分后总;
③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2、并列式结构
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
3、分论点列述式
分论点列述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4、对照式
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
5、递进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❾ 小说的结构技巧有哪些
结构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单线型结构是指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写小说时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
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上面是从人物安排上说的,这里则是从情节线索安排上进行分析。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掐”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B.复线型结构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就构成复线式结构。长篇中的线索往往在两条以上(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两条以上的线索。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长篇中,这种复线型结构,出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C.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作者的“透视点”很集中,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都从这一点辐射出去。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D.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又,盘根错食象一个蛛网,互相冲突,互棉交叉,织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组织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结构架式。蛛网型结构在推理小说中往往表现丸同时写几条表面上看不出来联系的线索——把情节的网撤出去,随后收网,使各条线索的必然联系浙沥显露出免把各条线索集中在案件的结局上。
❿ 写作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写作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结构、对照式结构、递进式结构。
一、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1先总后分,2先分后总,3先总后分再总。
二、并列式结构
并列逻辑是最基本的分布结构,表现为几个分论点之间属于平行并列分布,没有必然的从属或递进等关系。如:总论点提出要“弘扬传统美德”。
分论点可以有如下排列:
1、弘扬传统美德,要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2、弘扬传统美德,要弘扬知恩图报,投桃报李的精神;
3、弘扬传统美德,要弘扬宽容大度,和谐进取的精神。
三、转合式结构
转合逻辑主要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加强对总论点的论述。如:总论点为“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以下正反两方面来展开论述“(正面)加强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控制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
(反面)如果一味的破坏开发,而不注重保护,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干涸的河流、绝迹的物种,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
四、对照式结构
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
五、递进式结构
递进逻辑是分论点之间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对总论点有着更加显着的加强作用。如:总论点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国梦,构建“大同"社会”,分论点采取递进关系可以表述为
1、中国梦是属于个人的,它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指路明灯;
2、中国梦是属于中国的,它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之匙;
3、中国梦又是属于世界的,它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经之路”,可见,从个人到国家再到世界,更突显了中国梦的内涵。